可调节杠杆比的手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4903阅读:946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杠杆比的手刹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三轮车的刹车领域,特别是涉及可调节杠杆比的手刹系统。



背景技术:

三轮车后轮的刹车是通过刹车盘来实现的,刹车盘的牵引片通过拉杆连接控制端,控制端位于驾驶位处,控制端动作是将小角度的传动实现刹车盘的较大动作,一般是通过在控制端甚至一盘状凸轮,盘状凸轮的回转中心固定连接控制端,也即控制端控制盘状凸轮转动,盘状凸轮的远端通过铰接连接拉杆,拉杆带动刹车盘动作,为了获得较为灵敏的刹车效果拉杆一般连接在盘状凸轮的最远端,但是随着刹车盘的使用年限增加,达到相同刹车效果的刹车盘动作距离也在慢慢增加,这样就造成了新车和旧车灵敏度相差较大,传统的解决办法是将拉杆与刹车盘之间的连接做成可以调节的结构,也即牵引片与拉杆的连接点可以调节进而希望达到控制灵敏度可调的效果,虽然这种方法在有些情况下可以解决刹车不灵敏,但是由于牵引片的运动轨迹是绕刹车盘中心转动,因此在调节一定长度后,牵引片受到其运动轨迹的影响造成调节距离不能再增加,因而其调节效果有限,且传统的调节点比较隐蔽,不容易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调节杠杆比的手刹系统,目的在于解决传统的三轮车中刹车盘1调节程度有限,且调节困难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包括与三轮车后轮配合的刹车盘,各所述刹车盘的牵引片分别铰接有拉杆,所述拉杆传动连接至盘状凸轮,盘状凸轮的基圆端朝上且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套有一空心套筒,空心套筒与盘状凸轮的接触处环形焊接固定,所述套筒的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手刹杆,盘状凸轮的偏心端设有与拉杆端部对应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至少两个,各所述连接孔与盘状凸轮的回转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

所述刹车盘有两个,刹车盘分别与后轮配合,各所述刹车盘的牵引片分别连接拉杆,各所述拉杆连接传动杆,所述传动杆两端分别设有传动凸轮,传动凸轮的远端朝向下方且与拉杆的端部铰接,所述传动杆的中部设有主动凸轮,主动凸轮的远端连接过渡杆,所述过渡杆另一端与连接孔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拉杆与连接孔之间的连接可以进行调节,控制杆与拉杆关于基圆中心的杠杆比可以金信调节,所起到的效果是,其调节位置位于驾驶位处调节更加的方便,另其调节可以根据连接孔之间的距离进行分级进行调节,调节受到限制较少。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可调节杠杆比的手刹系统,包括与三轮车后轮配合的刹车盘1,所述刹车盘1有两个,刹车盘1分别与后轮配合,各所述刹车盘1的牵引片7分别连接拉杆2,各所述拉杆2连接传动杆8,传动杆8连接至盘状凸轮3,盘状凸轮3的基圆端朝上且设有通孔,通孔内套有一空心套筒4,空心套筒4与盘状凸轮3的接触处为环形,对该接触处进行环形焊接,空心套筒4的长度大于盘状凸轮3的厚度,这样可以在盘状凸轮3的两侧分别进行环形焊接,连接更加的可靠,所述套筒的外周壁上固定连接有手刹杆5,盘状凸轮3的偏心端设有与拉杆2端部对应的连接孔6,所述连接孔6至少两个,各所述连接孔6与盘状凸轮3的回转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所述传动杆8两端分别设有传动凸轮9,传动凸轮9的远端朝向下方且与拉杆2的端部铰接,所述传动杆8的中部设有主动凸轮10,主动凸轮10的远端连接过渡杆11,所述过渡杆11另一端与连接孔6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拉杆与连接孔之间的连接可以进行调节,控制杆与拉杆关于基圆中心的杠杆比可以金信调节,所起到的效果是,其调节位置位于驾驶位处调节更加的方便,另其调节可以根据连接孔之间的距离进行分级进行调节,调节受到限制较少。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