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横拉杆转向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4267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汽车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横拉杆转向机构。



背景技术:

转向拉杆是汽车转向机构中的重要零件,它直接影响汽车操纵的稳定性、运行的安全性和轮胎的使用寿命,转向拉杆分为2类,即转向直拉杆与转向横拉杆。横拉杆是连接左右转向臂的,一是可以使两个车轮同步,二是可以调正前束,但是由于长期使用会造成横拉杆弯曲形变,从而影响汽车性能的稳定性产生安全隐患,横拉杆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移位或者窜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横拉杆转向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由于长期使用会造成横拉杆弯曲形变,从而影响汽车性能的稳定性产生安全隐患,横拉杆在使用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移位或者窜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横拉杆转向机构,包括左旋螺母、摆臂、限位销、横拉杆接头、环箍、接头管、右旋螺母、防尘罩、球头销、支撑座、减震器、弹簧、转向管、密封垫和摆动支座,所述左旋螺母的下方固定有摆臂,所述限位销的下方设置有横拉杆接头,所述环箍通过转向管连接有接头管,且接头管的左端固定有环箍,所述右旋螺母的右端设置有密封垫,所述防尘罩的下方安装有球头销,且球头销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座,所述减震器的下方连接有弹簧,所述转向管的上方固定有环箍,所述摆动支座的内部镶嵌密封垫。

优选的,所述摆臂前后两端共设置有2个,且其通过“U”型插口插入连接。

优选的,所述环箍的内径大于转向管的外径。

优选的,所述接头管与转向管的夹角角度范围为0-15°。

优选的,所述转向管与环箍内轴连接且其一端藏于环箍内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横拉杆转向机构设有转向管,可任意调节转向管的转向方向,且转向管的弯曲结构可缓解压力,其另一端藏于环箍内部,可通过收放环箍将其长度改变,便于及时了解转向横拉杆使用过程中的疲劳程度,从而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消除隐患,避免隐患持续发展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密封垫设置于摆动支座的内部,一方面防止油污浸染座体内部,造成性能影响,另一方面可保证摆动支座连接汽车右方转向臂时既无轴向窜动又无周向转动,摆臂在前后两端共设置有2个,可靠性大大提高的同时增加其在摆动时的韧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旋螺母,2、摆臂,3、限位销,4、横拉杆接头,5、环箍,6、接头管,7、右旋螺母,8、防尘罩,9、球头销,10、支撑座,11、减震器,12、弹簧,13、转向管,14、密封垫,15、摆动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横拉杆转向机构,包括左旋螺母1、摆臂2、限位销3、横拉杆接头4、环箍5、接头管6、右旋螺母7、防尘罩8、球头销9、支撑座10、减震器11、弹簧12、转向管13、密封垫14和摆动支座15,左旋螺母1的下方固定有摆臂2,摆臂2前后两端共设置有2个,且其通过“U”型插口插入连接,前后设置两个摆臂2,无论摆动幅度多大,都可牢固连接不移位,限位销3的下方设置有横拉杆接头4,环箍5通过转向管13连接有接头管6,环箍5的内径大于转向管13的外径,可牢固固定转向管13,且接头管6的左端固定有环箍5,接头管6与转向管13的夹角角度范围为0-15°,方便转向调整,右旋螺母7的右端设置有密封垫14,防尘罩8的下方安装有球头销9,且球头销9的下方设置有支撑座10,减震器11的下方连接有弹簧12,转向管13的上方固定有环箍5,转向管13与环箍5内轴连接且其一端藏于环箍5内部,方便改变总长度,从而调整汽车转向轮的前束,摆动支座15的内部镶嵌密封垫14。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新型横拉杆转向机构时,左旋螺母1连接汽车左方转向臂,右旋螺母7连接汽车右方转向臂,弹簧12保证球头销9不与各个工作组出现间隙,可长期稳定工作,并缓和冲击力,球头销9连接不同的轴,借由这些轴产生的动力进行传送,环箍5固定转向管13,转向管13可以通过改变总长度,从而调整前束,支撑座10限制弹簧12的变形量,防止弹簧12因为过载而出现断裂,也避免了球头销9松脱,减震器11减缓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力,使各个工作组的工作性能不被影响,这就是该新型横拉杆转向机构的工作原理。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