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车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5443发布日期:2019-01-16 06:58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车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厢,特别是涉及一种折叠式车厢。



背景技术:

钢铁企业是我国工业企业中的能源消耗大户,钢水经浇注,并连铸成为钢坯后,需要运送到各个轧制车间进行轧制。目前国内大型钢厂红态钢坯运输方式主要为铁路运输。由于采用火车运输,其运输间隔时间长,且缺乏保温装置,红坯很快成了热坯。铁路运输的机动性较差,并且每年对铁路保养和机车保养的费用很高。为降低能耗,优化生产系统,实施低成本战略,大吨位高效钢坯保温车成为一种性能可靠,成本低廉的解决方案。

保温车的同类产品目前在多个钢铁公司中已有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但还未在国内广泛推广。以某钢铁公司为例,经保温车均热的钢锭,各部温度均匀,氧化烧损率仅0.2%,这是由于车内无燃烧废气,气密性好,均热过程中钢锭受到了以氮气为主气氛保护的结果。由保温车均热的钢锭的各项指标,经检验均符合国家标准,有的指标还优于普通热工艺标准。采用保温车均热的工艺节约均热能耗100%,减少钢锭烧损85%-90%等,经济效益为30元/t钢。该工艺所产生的费用远低于均热炉的建造费用;其他方面如耐火材料消耗、劳务费用、设备维护费用等都低于普通均热工艺;且该工艺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改善了作业环境。有40%的钢锭采用该工艺,与普通均热工艺相比,年创经济效益7200万元。现有技术中保温车的车厢在打开过程中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在空间狭小的车间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车厢,该折叠式车厢在打开过程中占用的空间较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车厢,包括底板,所述折叠式车厢还包括与底板的一端铰接的第一折叠板、与第一折叠板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二折叠板、与第二折叠板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一传动杆、与第一传动杆铰接的第二传动杆、与底板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三折叠板、与第三折叠板的另一端铰接的第四折叠板、与第四折叠板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三传动杆、与第三传动杆铰接的第四传动杆、及安装在底板上的推拉杆,所述第一传动杆的另一端和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均与底板铰接,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和第四传动杆的另一端均与推拉杆的一端铰接,且所述推拉杆能带动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和第四传动杆的另一端沿靠近和远离底板的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第三传动杆、第四传动杆、及推拉杆构成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有多套,全部驱动机构沿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折叠板和第三折叠板沿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叠板包括多个沿底板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分折叠板,所述第二折叠板包括多个第二分折叠板,全部第一分折叠板的一端均与底板的一端铰接,全部第二分折叠板的一端分别与全部第一分折叠板的另一端铰接,全部驱动机构的第一传动杆分别与全部第二分折叠板的另一端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折叠板包括多个沿底板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三分折叠板,所述第四折叠板包括多个第四分折叠板,全部第三分折叠板的一端均与底板的另一端铰接,全部第四分折叠板的一端分别与全部第三分折叠板的另一端铰接,全部驱动机构的第三传动杆分别与全部第四分折叠板的另一端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推拉杆由液压油缸的活塞杆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叠板的表面焊接有第一加强筋板,所述第二折叠板的表面焊接有第二加强筋板,所述第三折叠板的表面焊接有第三加强筋板,所述第四折叠板的表面焊接有第四加强筋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板、第二加强筋板、第三加强筋板、及第四加强筋板均呈网状。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叠板的表面上安装有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二折叠板的表面上安装有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三折叠板的表面上安装有第三保温层,所述第四折叠板的表面上安装有第四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第三保温层、及第四保温层的材质均为保温棉。

进一步地,所述推拉杆位于第一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和第三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式车厢,还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均固定在底板上,且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沿底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第一折叠板和第三折叠板沿底板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底板、第一折叠板、第二折叠板、第三折叠板、第四折叠板、第一固定板、及第二固定板之间形成一个空纳腔。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折叠式车厢,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的工作原理为:当推拉杆带动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和第四传动杆的另一端均沿靠近底板的方向移动时,第二传动杆的一端给第一传动杆施加推力,并使第一传动杆的一端绕第一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且第一传动杆的一端给第二折叠板的另一端施加推力,并使第二折叠板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一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且第二折叠板给第一折叠板的另一端施加推力,并使第一折叠板的另一端绕第一折叠板与底板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同时,第四传动杆的一端给第三传动杆施加推力,并使第三传动杆的一端绕第三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且第三传动杆的一端给第四折叠板的另一端施加推力,并使第四折叠板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三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且第四折叠板给第三折叠板的另一端施加推力,并使第三折叠板的另一端绕第三折叠板与底板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这样第二折叠板和第四折叠板将逐渐相互远离,直至第一折叠板和第二折叠板折叠在一起,且第三折叠板和第四折叠板折叠在一起,此时整个折叠式车厢被完全打开,以便于装卸物品。当物品装卸完成后,推拉杆带动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和第四传动杆的另一端均沿远离底板的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杆的一端给第一传动杆施加拉力,并使第一传动杆的一端绕第一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且第一传动杆的一端给第二折叠板的另一端施加拉力,并使第二折叠板的另一端绕第一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且第二折叠板给第一折叠板的另一端施加拉力,并使第一折叠板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一折叠板与底板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同时,第四传动杆的一端给第三传动杆施加拉力,并使第三传动杆的一端绕第三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且第三传动杆的一端给第四折叠板的另一端施加拉力,并使第四折叠板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三传动杆与底板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且第四折叠板给第三折叠板的另一端施加拉力,并使第三折叠板的另一端绕第三折叠板与底板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这样,第二折叠板和第四折叠板将逐渐相互靠近,直至第二折叠板和第四折叠板相互靠近至设定位置,此时本折叠式车厢恢复至初始状态,且本折叠式车厢呈闭合状态。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上述打开过程中,第二折叠板会相对于第一折叠板转动,即第二折叠板与第一折叠板的夹角会逐渐减小,且第四折叠板会相对于第三折叠板转动,即第四折叠板与第三折叠板的夹角会逐渐减小,使得本折叠式车厢在整个打开过程中所占用空间较小,便于本折叠式车厢在空间狭小的地方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第三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第四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打开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第一种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第二种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8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第三种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第四种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分段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分段打开时的左视图。

图12为本发明中保温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保温车的俯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1底板16第一固定板

12第一折叠板17第二固定板

121第一分折叠板18支撑梁

122第一加强筋板100车架

13第二折叠板2驱动机构

131第二分折叠板21第一传动杆

132第二加强筋板22第二传动杆

14第三折叠板23第三传动杆

141第三分折叠板24第四传动杆

142第三加强筋板25推拉杆

15第四折叠板3牵引车

151第四分折叠板4支撑架

152第四加强筋板5销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式车厢,包括底板11,同时,本折叠式车厢还包括与底板11的一端铰接的第一折叠板12、与第一折叠板12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二折叠板13、与第二折叠板13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一传动杆21、与第一传动杆21铰接的第二传动杆22、与底板11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三折叠板14、与第三折叠板14的另一端铰接的第四折叠板15、与第四折叠板15的另一端铰接的第三传动杆23、与第三传动杆23铰接的第四传动杆24、及安装在底板11上的推拉杆25,第一传动杆21的另一端和第三传动杆23的另一端均与底板11铰接,第二传动杆22的另一端和第四传动杆24的另一端均与推拉杆25的一端铰接,且推拉杆25能带动第二传动杆22的另一端和第四传动杆24的另一端沿靠近和远离底板11的方向移动。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的工作原理为:当推拉杆25带动第二传动杆22的另一端和第四传动杆24的另一端均沿靠近底板11的方向移动时,第二传动杆22的一端给第一传动杆21施加推力,并使第一传动杆21的一端绕第一传动杆21与底板11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且第一传动杆21的一端给第二折叠板13的另一端施加推力,并使第二折叠板13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一传动杆21与底板11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且第二折叠板13给第一折叠板12的另一端施加推力,并使第一折叠板12的另一端绕第一折叠板12与底板11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同时,第四传动杆24的一端给第三传动杆23施加推力,并使第三传动杆23的一端绕第三传动杆23与底板11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且第三传动杆23的一端给第四折叠板15的另一端施加推力,并使第四折叠板15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三传动杆23与底板11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且第四折叠板15给第三折叠板14的另一端施加推力,并使第三折叠板14的另一端绕第三折叠板14与底板11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这样第二折叠板13和第四折叠板15将逐渐相互远离,直至第一折叠板12和第二折叠板13折叠在一起,且第三折叠板14和第四折叠板15折叠在一起,此时整个折叠式车厢被完全打开,见图4和图9所示,以便于装卸物品。当物品装卸完成后,推拉杆25带动第二传动杆22的另一端和第四传动杆24的另一端均沿远离底板11的方向移动,第二传动杆22的一端给第一传动杆21施加拉力,并使第一传动杆21的一端绕第一传动杆21与底板11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且第一传动杆21的一端给第二折叠板13的另一端施加拉力,并使第二折叠板13的另一端绕第一传动杆21与底板11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且第二折叠板13给第一折叠板12的另一端施加拉力,并使第一折叠板12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一折叠板12与底板11的铰接点顺时针转动;同时,第四传动杆24的一端给第三传动杆23施加拉力,并使第三传动杆23的一端绕第三传动杆23与底板11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且第三传动杆23的一端给第四折叠板15的另一端施加拉力,并使第四折叠板15的另一端一起绕第三传动杆23与底板11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且第四折叠板15给第三折叠板14的另一端施加拉力,并使第三折叠板14的另一端绕第三折叠板14与底板11的铰接点逆时针转动,这样,第二折叠板13和第四折叠板15将逐渐相互靠近,直至第二折叠板13和第四折叠板15相互靠近至设定位置,此时本折叠式车厢恢复至初始状态,且本折叠式车厢呈闭合状态,见图1和图6所示。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在上述打开过程中,第二折叠板13会相对于第一折叠板12转动,即第二折叠板13与第一折叠板12的夹角会逐渐减小,且第四折叠板15会相对于第三折叠板14转动,即第四折叠板15与第三折叠板14的夹角会逐渐减小,使得本折叠式车厢在整个打开过程中所占用空间较小,便于本折叠式车厢在空间狭小的地方使用。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底板11的宽度方向为左右方向,底板11的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在本折叠式车厢呈闭合状态下,即在初始状态下,底板11位于下方,第一折叠板12位于左方,第二折叠板13位于上方,第三折叠板14位于右方,第四折叠板15位于上方,且第四折叠板15位于第二折叠板13的右方;第一折叠板12的下端与底板11的左端通过销轴5铰接,第二折叠板13的左端与第一折叠板12的上端通过销轴5铰接,第一传动杆21的上端与第二折叠板13的右端通过销轴5铰接,第一传动杆21的下端与底板11通过销轴5铰接,第二传动杆22的下端与第一传动杆21通过销轴5铰接,第二传动杆22的上端与推拉杆25的上端通过销轴5铰接,第三折叠板14的下端与底板11的右端通过销轴5铰接,第四折叠板15的右端与第三折叠板14的上端通过销轴5铰接,第三传动杆23的上端与第四折叠板15的左端通过销轴5铰接,第三传动杆23的下端与底板11通过销轴5铰接,第四传动杆24的下端与第三传动杆23通过销轴5铰接,第四传动杆24的上端与推拉杆25的上端通过销轴5铰接,且第二折叠板13的右端与第四折叠板15的左端相接触。同时,本实施例中折叠式车厢,还包括第一固定板16和第二固定板17,第一固定板16和第二固定板17均固定在底板11上,且第一固定板16和第二固定板17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间隔分布,第一折叠板12和第三折叠板14沿底板11的宽度方向、即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在折叠式车厢呈闭合状态下,底板11、第一折叠板12、第二折叠板13、第三折叠板14、第四折叠板15、第一固定板16、及第二固定板17之间形成一个空纳腔,该容纳腔用于盛放物品。且本实施例中容纳腔呈封闭结构,以保证本折叠式车厢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上述底板11、第一折叠板12、第二折叠板13、第三折叠板14、第四折叠板15、第一固定板16、及第二固定板17均为折叠式车厢的厢板。且上述第一折叠板12、第二折叠板13、第三折叠板14、及第四折叠板15具体为翼板。在初始状态下,第二折叠板13和第四折叠板15之间的夹角小于180°,即第二折叠板13和第四折叠板15不在同一平面上。本实施例中第二折叠板13和第四折叠板15呈八字形分布。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折叠式车厢在完全打开状态下,第二折叠板13和第一折叠板12折叠在一起,且第二折叠板13和第一折叠板12均呈竖向设置状态;且第四折叠板15和第三折叠板14折叠在一起,且第四折叠板15和第三折叠板14均呈竖向设置状态。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杆21、第二传动杆22、第三传动杆23、第四传动杆24、及推拉杆25构成驱动机构2,该驱动机构2能驱动上述翼板进行相应的转动,从而实现折叠式车厢的打开或闭合。如图10至图12所示,驱动机构2有多套,全部驱动机构2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本实施例利用多套驱动机构2共同驱动上述翼板进行相应的转动。同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叠板12包括多个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一分折叠板121,第二折叠板13包括多个第二分折叠板131,即第一折叠板12和第二折叠板13均采用分段式结构设计,全部第一分折叠板121的下端均与底板11的左端铰接,全部第二分折叠板131的左端分别与全部第一分折叠板121的上端铰接,全部驱动机构2的第一传动杆21分别与全部第二分折叠板131的右端铰接。且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三折叠板14包括多个沿底板11的长度方向依次分布的第三分折叠板141,第四折叠板15包括多个第四分折叠板151,即第三折叠板14和第四折叠板15均采用分段式结构设计,全部第三分折叠板141的下端均与底板11的右端铰接,全部第四分折叠板151的右端分别与全部第三分折叠板141的上端铰接,全部驱动机构2的第三传动杆23分别与全部第四分折叠板151的左端铰接。这样,本实施例利用多套驱动机构2,分别带动相应的第三分折叠板141和第四分折叠板151打开和闭合,从而实现本折叠式车厢分段打开和闭合。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具体有两套,两套驱动机构2分别位于第二折叠板13的前后两侧。上述第一分折叠板121、第二分折叠板131、第三分折叠板141、及第四分折叠板151均有两个。两个第一分折叠板121的下端均与底板11的左端铰接。两个第二分折叠板131的左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分折叠板121的上端铰接。两个第三分折叠板141的下端均与底板11的右端铰接。两个第四分折叠板151的右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分折叠板141的上端铰接。两个驱动机构2的第一传动杆21分别与两个第二折叠板13的右端铰接。两个驱动机构2的第三传动杆23分别与两个第四折叠板15的左端铰接。在需要时,可利用位于前方的驱动机构2带动位于前方的第二分折叠板131和第四分折叠板151张开,或利用位于后方的驱动机构2带动位于后方的第二分折叠板131和第四分折叠板151张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推拉杆25位于第一传动杆21与底板11的铰接点和第三传动杆23与底板11的铰接点之间。

本实施例中推拉杆25由液压油缸的活塞杆构成。液压油缸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11上。

如图6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叠板12的表面焊接有第一加强筋板122,第二折叠板13的表面焊接有第二加强筋板132,第三折叠板14的表面焊接有第三加强筋板142,第四折叠板15的表面焊接有第四加强筋板152,以有效增强第一折叠板12、第二折叠板13、第三折叠板14及第四折叠板15的强度。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板122、第二加强筋板132、第三加强筋板142、及第四加强筋板152均呈网状。

本实施例中第一折叠板12的表面上安装有第一保温层,第二折叠板13的表面上安装有第二保温层,第三折叠板14的表面上安装有第三保温层,第四折叠板15的表面上安装有第四保温层,第一保温层、第二保温层、第三保温层、及第四保温层的材质均为保温棉,以有效增强本折叠式车厢的保温性能。本实施例中底板11上安装有两个支撑架4,在本折叠式车厢呈闭合状态下,两个支撑架4分别与第二折叠板13和第四折叠板15相接触,以分别支撑起第二折叠板13和第四折叠板15。

如图1至图4所示,上述第一传动杆21、第二传动杆22、第三传动杆23、及第四传动杆24构成四连杆传动件组。本实施例中折叠式车厢为一种四连杆复合式车厢。且本实施例将上述折叠式车厢应用于保温车。本实施例中保温车为一种工程车辆,可用来运输钢厂内部多种规格钢坯的运输。本实施例中折叠式车厢总长为13米,其容纳腔用于装载热装钢坯。本实施例中保温车还包括牵引车3、液压工作系统及操纵控制机构。上述底板11位于车架100上,且车架100还包括与底板11的下表面固接的支撑梁18。上述液压油缸的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在车架100上。本实施例利用油缸的活塞杆伸长或缩短,来带动上述翼板伸展或折叠,从而实现本折叠式车厢的开合。上述车架100为保温车的主车架。在钢坯装卸过程中,打开本折叠式车厢可以方便快捷地装卸货物。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折叠板12与第二折叠板13铰接,且第三折叠板14与第四折叠板15铰接,能大大缩短本折叠式车厢展开后的宽度,并使得本折叠式车厢开合过程中所需空间较小,满足钢厂狭小空间的需求,方便货物的装卸。本实施例中上述液压油缸在液压控制阀的作用下,做上下直线往返运动,从而带动第二传动杆22的上端和第四传动杆24的上端沿上下方向往复移动。

对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保温车,由于其采用三连杆机构这种单一类型,使得其在开合过程中所占用宽度上的空间较大,进而也使得钢厂只能在运输空间较大的车间使用,钢坯的运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在钢坯的运输过程中,两侧的厢板太长容易受热变形,且两侧的受热变形程度也会有差异。受热变形以后,两侧油缸在伸缩时会受力不均匀,且受力会增大,容易导致活塞杆变形,油封漏油。而本发明中折叠式车厢采用上述四连杆传动件组,使得其在开合过程中,所占用的空间较小,并具有运输空间小的优越性。且本实施例中上述销轴5合理选择材质,并选用耐高温达1000℃以上的材质,减少销轴5的高温变形,避免影响四连杆传动件组的灵活性,从而极大提高本折叠式车厢的强度,增加了保温车运输的可靠性,延长了保温车的使用寿命。且本折叠式车厢的上述翼板采用分段式的结构设计,减少了翼板受热变形量,增加了本实施例中液压油缸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增加了保温车的可靠性。且上述网状的加强筋板也有效增强了翼板的强度。本实施例中保温车及其折叠式车厢可以降低钢厂对铁路运输的依懒性,且铁路运输的机动性较差,并且每年对铁路保养和机车保养的费用很高。本折叠式车厢及保温车,降低了能耗,优化了生产系统,并实现了低成本的战略目的。

综上所述,本发明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