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口围、舱口盖及具有该舱口围、舱口盖的多用途船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47470阅读:来源:国知局
上,另外,与该加强结构14相邻的肋位处亦设置加强结构。通过这些加强结构14对限位板13处及相邻部位予以加强,避免载荷传递造成这些位置的过度变形。加强结构14可为肘板及其他加强件。
[0030]限位板13由下而上包括基部131、过渡部132和限位部133。
[0031]基部131和过渡部132嵌入立板11与顶板12连接处的缺口内,限位部133超出顶板12。过渡部132和限位部133的厚度均大于立板11的厚度,从而具有较高的强度。基部131的下端与立板11相接,基部131的厚度由下而上逐渐增加,由下端的与立板11厚度相同逐渐增加至与过渡部132厚度相同。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板13本身为一体结构,基部131、过渡部132和限位部133的划分仅为便于表述作出的人为划分。
[0032]限位部133的外表面由下而上向内倾斜而形成导向面,便于限位板13与舱口盖2的配合。
[0033]仍然参阅图2,与限位板13的该导向面相应地,舱口盖2第一限位块22的限位槽221中靠外侧的侧壁由槽底至槽口方向上向外倾斜而形成导向面。
[0034]第一限位块22的限位槽221于靠内侧侧壁处的槽口外还设有外耐磨件25,该外耐磨件25的外侧面(即对应限位槽221的一面)往远离限位槽221的方向倾斜而形成导向面,该导向面对限位板13的内表面形成导向作用。
[0035]外耐磨件25可拆卸地连接第一限位块22,在舱口盖2与舱口围1配合时,外耐磨件25先于第一限位块22和舱盖主体21承受磨损,从而可保护第一限位块22和舱盖主体21,而当外耐磨件25磨损至一定程度后,其还可以更换。
[0036]第一限位块22的限位槽221内于两侧壁处还分别设有内耐磨件24,内耐磨件24同样与第一限位块22可拆卸地连接,便于更换。舱口围1的限位板13容置于第一限位块22的限位槽221内时,限位板13的两表面分别与两内耐磨件24相对,在进行横向载荷传递时,内耐磨件24受力,同样起到保护第一限位块22的作用。
[0037]再参阅图1,内耐磨件24和外耐磨件25在第二限位块23上设置的方式参照第一限位块22。
[0038]本实施例中较优地,第一限位槽221的开口宽度小于第二限位槽231的开口宽度,第一限位块22和第二限位块23的其他结构相同。
[0039]第一限位块22的限位槽221与左侧纵向舱口围分片la的限位板13相配合,在限位板13受力时,可立即将横向载荷传递至第一限位块22上。
[0040]第二限位块23的限位槽231的开口宽度大于右侧纵向舱口围分片la的限位板13的厚度,使得在自由状态(非受力)下,该限位板13的两侧与第二限位块23的限位槽231的两侧壁之间分别具有间隙dl、d2。该间隙在纵向舱口围分片la的允许变形范围内,同时,该间隙的存在可确保舱口盖2的顺利打开。
[0041]再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多用途船上左舷侧布置起重机基座4,使得左侧的纵向舱口围分片la更容易产生变形,而左侧的纵向舱口围分片la通过限位板13与舱口盖2第一限位块22上限位槽221配合,可立即将横向载荷传递至舱口盖2上,可更好地保护舱口围1结构。当起重机基座4布置于多用途船的右舷侧时,相应地,可使舱口盖2左侧的第一限位块22的限位槽221具有较大的开口宽度,而舱口盖2右侧的第二限位块23的限位槽231设置为具有较小的开口宽度,而使右侧的纵向舱口围分片la的横向载荷能立即传递至舱口盖2上。
[0042]在沿多用途船的纵向上,亦即沿纵向舱口围分片la的长度方向上,纵向舱口围分片la上可设置多个限位板13,限位板13之间的间隔可根据横向载荷分布进行确定,而每一限位板13的长度也可根据横向载荷大小、横向载荷分布进行计算确定。
[0043]相应地,舱口盖2上设置多对限位块22、23,限位块22、23的位置对应纵向舱口围分片la上限位板13的位置。
[0044]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舱口围,具有间隔相对设置的两个纵向舱口围分片,每一纵向舱口围分片均包括竖直的立板和连接于立板上端并向外水平延伸的顶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向舱口围分片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上端超出所述顶板; 两纵向舱口围分片上的限位板相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舱口围,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与所述顶板连接处设有至少一个缺口 ; 所述限位板适配嵌设于所述缺口处,并分别与所述立板、顶板固定;限位板的内表面与所述立板的内表面平齐。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舱口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由下而上包括基部、过渡部和限位部;所述过渡部和限位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立板的厚度,所述基部的厚度由下而上逐渐增加; 所述基部和所述过渡部嵌入所述缺口内,所述限位部超出所述顶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舱口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的外表面由下而上向内倾斜而形成导向面。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舱口围,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的外侧还设有加强结构,该加强结构还与所述立板、所述顶板连接; 所述纵向舱口围分片上与该加强结构相邻的肋位处亦设有加强结构。6.一种舱口盖,其特征在于,包括舱盖主体和设置于舱盖主体下表面的至少一对限位块; 每对限位块包括位于舱盖主体两侧的两限位块,每一限位块的下表面均设有限位槽。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舱口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内还可拆卸地安装有内耐磨件,所述内耐磨件分别连接于所述限位槽的两侧壁处。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舱口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靠近所述舱盖主体外侧的侧壁由槽底至槽口方向上向外倾斜而形成导向面;所述限位槽另一侧壁处的槽口外设有外耐磨件,所述外耐磨件的对应所述限位槽的侧面往远离所述限位槽的方向倾斜而形成导向面。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舱口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对限位块中,其中一侧限位块上限位槽的开口宽度小于另一侧限位块上限位槽的开口宽度。10.一种多用途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舱口围和如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舱口盖;所述舱口盖覆盖于所述舱口围上,舱口盖的两侧分别搭肩于舱口围的两纵向舱口围分片的顶板上;纵向舱口围分片的限位板适配地容置于舱口盖上限位块的限位槽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舱口围、舱口盖及具有该舱口围、舱口盖的多用途船。所述舱口围具有间隔相对设置的两个纵向舱口围分片,每一纵向舱口围分片均包括竖直的立板和连接于立板上端并向外水平延伸的顶板;纵向舱口围分片上设有至少一个限位板,限位板的上端超出顶板;两纵向舱口围分片上的限位板相对。所述舱口盖包括舱盖主体和设置于舱盖主体下表面的至少一对限位块;每对限位块包括位于舱盖主体两侧的两限位块,每一限位块的下表面均设有限位槽。舱口盖的两侧分别搭肩于舱口围的两纵向舱口围分片上;限位板适配地容置于限位块的限位槽内。本实用新型可利用舱口盖进行载荷传递,使舱口围两侧相互约束,不致产生较大的变形。
【IPC分类】B63B19/14, B63B19/12
【公开号】CN204956854
【申请号】CN201520727820
【发明人】胡安康, 李慧霖, 郭海强, 刘永胜, 吴建祥, 李新, 左文安, 罗昆, 杨光
【申请人】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1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