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人机起落架收放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5264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人机起落架收放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飞行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起落架的收放机构。



背景技术:

当前市场上的无人飞行器起落架多为固定式结构。该结构在大型飞行器平台上会严重干扰机载云台的工作视野,导致在云台工作过程中需频繁调整飞行器姿态,使得飞行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更复杂、频率更高,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的无人机起落架收放机构。该机构可在保证飞行器支撑需求的同时,避免飞行过程中起落架对工作视野的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人机起落架收放机构,包括:第一外壳、通孔、第一内凹槽、第二内凹槽、第三内凹槽、第四内凹槽、条形通孔、第五内凹槽、盲孔、上螺纹孔、第一连杆、第一前圆通孔、第一后圆通孔、第一轴套、套筒、第一套筒圆柱凸台、第二套筒圆柱凸台、后轴承、丝杠、输出轴连接槽、左部轴套、第二连杆、第二前圆通孔、第二后圆通孔、第二外壳、左部螺纹孔、左部第一内凹槽、左部第二内凹槽、左部第三内凹槽、左部第四内凹槽、左部条形通孔、左部第五内凹槽、左部盲孔、前轴承、驱动装置、动力输出轴、螺母、圆柱凸台,其中:本装置的外壳由左右对称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构成;第一外壳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两个上螺纹孔,第一外壳的内侧端面上从左往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内凹槽、第二内凹槽、第三内凹槽、第四内凹槽、条形通孔、第五内凹槽、盲孔;第一外壳的内侧上还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通孔;第一内凹槽、第二内凹槽、第三内凹槽、第四内凹槽、第五内凹槽、盲孔从左往右彼此依次贯通;第二外壳的上端面上也设置有两个上螺纹孔,第二外壳的内侧端面上从右往左依次设置有左部第一内凹槽、左部第二内凹槽、左部第三内凹槽、左部第四内凹槽、左部条形通孔、左部第五内凹槽、左部盲孔;第二外壳的内侧还均匀设置有左部螺纹孔;左部第一内凹槽、左部第二内凹槽、左部第三内凹槽、左部第四内凹槽、左部第五内凹槽、左部盲孔,从右往左依次贯通;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每一个螺栓的一端穿过一个通孔与对应的一个左部螺纹孔相连;所述的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分别通过上螺纹孔与飞行器机体连接,左部第一内凹槽与第一内凹槽合成的空腔、左部第二内凹槽与第二内凹槽合成的空腔、左部第三内凹槽与第三内凹槽合成的空腔,这三个贯通起来的空腔的内部固定放置有驱动装置;第四内凹槽、左部第四内凹槽合成的空腔内部固定有前轴承;左部第五内凹槽、第五内凹槽合成的空腔内部固定有后轴承;盲孔内固定的安装有第一轴套;左部盲孔内固定的安装有左部轴套;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为左右对称布置的两根相同的杆件,第一连杆上设置有第一前圆通孔与第一后圆通孔;第二连杆上设置有第二前圆通孔、第二后圆通孔;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分别通过第一前圆通孔、第二前圆通孔与各自一侧的一个圆柱凸台铰接;所述的这两个圆柱凸台分别固定在螺母的左右两侧;套筒的前端两侧对称的固定的各4设置有一个第一套筒圆柱凸台;套筒的前端两侧还对称的固定的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套筒圆柱凸台;第一连杆通过第一后圆通孔与套筒前端一侧的一个第一套筒圆柱凸台铰接;第二连杆通过第二后圆通孔与套筒前端另一侧的一个第一套筒圆柱凸台铰接;套筒前端一侧的一个第二套筒圆柱凸台与左部轴套活动连接;套筒前端另一侧的一个第二套筒圆柱凸台与第一轴套活动连接;丝杠的一端开设有输出轴连接槽并与驱动装置的动力输出轴相连;丝杠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前轴承、螺母与后轴承活动连接;所述的两个圆柱凸台分别穿过第二前圆通孔、第一前圆通孔与左部条形通孔、条形通孔滑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丝杆与驱动装置:利用螺母、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套筒组成曲柄滑块机构,实现自动收放套筒,进而达到自动收放起落架,节省了空间,放置起落架干扰飞行器的视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起落架收放机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起落架收放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起落架收放机构的零件连接部示意图;

图4、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无人机起落架收放机构外壳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无人机起落架收放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本装置的外壳由左右对称的第一外壳1和第二外壳9构成;第一外壳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两个上螺纹孔1-11,第一外壳1的内侧端面上从左往右依次设置有第一内凹槽1-2、第二内凹槽1-3、第三内凹槽1-4、第四内凹槽1-5、条形通孔1-6、第五内凹槽1-7、盲孔1-8;第一外壳1的内侧上还设置有均匀分布的通孔1-1;第一内凹槽1-2、第二内凹槽1-3、第三内凹槽1-4、第四内凹槽1-5、第五内凹槽1-7、盲孔1-8从左往右彼此依次贯通;第二外壳9的上端面上也设置有两个上螺纹孔1-11,第二外壳9的内侧端面上从右往左依次设置有左部第一内凹槽9-2、左部第二内凹槽9-3、左部第三内凹槽9-4、左部第四内凹槽9-5、左部条形通孔9-6、左部第五内凹槽9-7、左部盲孔9-8;第二外壳9的内侧还均匀设置有左部螺纹孔9-1;左部第一内凹槽9-2、左部第二内凹槽9-3、左部第三内凹槽9-4、左部第四内凹槽9-5、左部第五内凹槽9-7、左部盲孔9-8,从右往左依次贯通;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9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每一个螺栓的一端穿过一个通孔1-1与对应的一个左部螺纹孔9-1相连;所述的第一外壳1与第二外壳9分别通过上螺纹孔1-11与飞行器机体连接,左部第一内凹槽9-2与第一内凹槽1-2合成的空腔、左部第二内凹槽9-3与第二内凹槽1-3合成的空腔、左部第三内凹槽9-4与第三内凹槽1-4合成的空腔,这三个贯通起来的空腔的内部固定放置有驱动装置11;第四内凹槽1-5、左部第四内凹槽9-5合成的空腔内部固定有前轴承10;左部第五内凹槽9-7、第五内凹槽1-7合成的空腔内部固定有后轴承5;盲孔1-8内固定的安装有第一轴套3;左部盲孔9-8内固定的安装有左部轴套7;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8为左右对称布置的两根相同的杆件,第一连杆2上设置有第一前圆通孔2-1与第一后圆通孔2-2;第二连杆8上设置有第二前圆通孔8-1、第二后圆通孔8-2;第一连杆2和第二连杆8分别通过第一前圆通孔2-1、第二前圆通孔8-1与一个圆柱凸台12-1铰接;所述的这两个圆柱凸台12-1分别固定在螺母12的左右两侧;套筒4的前端两侧对称的固定设置有两个第一套筒圆柱凸台4-1;套筒4的前端两侧还对称的固定的设置有两个第二套筒圆柱凸台4-2;第一连杆2通过第一后圆通孔2-2与套筒4前端一侧的一个第一套筒圆柱凸台4-1铰接;第二连杆8通过第二后圆通孔8-2与套筒4前端另一侧的一个第一套筒圆柱凸台4-1铰接;套筒4前端一侧的一个第二套筒圆柱凸台4-2与左部轴套7活动连接;套筒4前端另一侧的一个第二套筒圆柱凸台4-2与第一轴套3活动连接;丝杠6的一端开设有输出轴连接槽6-1并与驱动装置11的动力输出轴11-1相连;丝杠6的另一端依次穿过前轴承10、螺母12与后轴承5活动连接;所述的两个圆柱凸台12-1分别穿过第二前圆通孔8-1、第一前圆通孔2-1与左部条形通孔9-6、条形通孔1-6滑动连接。

该实用新型的动作逻辑为:驱动装置11将旋转运动通过动力输出轴11-1传递给丝杠6。丝杠6与螺母12组成丝杠螺母副,将驱动装置11输出的旋转运动转化为螺母12的直线运动。螺母12、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8、套筒4组成曲柄滑块机构,螺母12通过两个圆柱凸台12-1在第一外壳1、第二外壳9的上的条形通孔1-6、左部条形通孔9-6中作直线运动,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8运动,并通过第一连杆2、第二连杆8将运动传递给套筒4,实现套筒4的摆动。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现实形式,而并非唯一形式。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替换或者改进等,均受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