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8168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适于抑制因在电梯轿厢周围流动的气流而产生的噪声向电梯轿厢内传播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高层大楼的建设技术的发达而不断谋求电梯的高速化,开发出以每分1000m以上的速度上升的高速电梯。在高速电梯中,由于电梯轿厢在升降通道内高速移动,因此电梯轿厢周围的空气的流动剥离而产生流体噪声。流体噪声通常与速度的六次方成比例增大。因此,伴随着速度的提高,电梯轿厢内的噪声急剧增大,电梯轿厢内的舒适性降低。与之相对地,以往,通过将流线型的整流构造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下,抑制空气的流动的剥离而减少流体噪声。

在此,关于现有的整流构造,使用图1以及图2进行说明。

图1示出没有应用整流构造的电梯在升降通道内上升时的、电梯轿厢10的上部的气流40的流线。气流40通常形成沿着构造物的壁面流动的层流41。但是,在电梯轿厢形状的外形线的曲率增大的角部中,气流40的速度与方向急剧变化,因此,气流40没有追随电梯轿厢形状的变化而最终进行剥离,前方成为紊流42。在紊流42中,产生大小各不相同的规模的旋涡,在这些旋涡相互碰撞、或者与壁面再碰撞时产生压力变动。通过这样的压力变动,产生流体噪声。

图2表示应用有整流构造的电梯在升降通道内上升时的、电梯轿厢10的上部的气流40的流线。通过将整流构造体20的外形线设为圆滑的流线型,抑制气流40的流速与方向的急剧变化,因此气流40不发生剥离地直至下游形成层流41。因此,变得不易产生旋涡,减少流体噪声。

这样,将整流构造体20设为成为尽可能地圆滑的流线型那样的形状,以便针对电梯轿厢周围的气流40不会引起急剧的流速变化、方向变化。但是,在电梯轿厢上设有引导辊、乘降用的轿厢门,这些设备形成电梯轿厢表面中的突起、凹凸。因此,引起气流40的流速、方向的变化,产生流体噪声。与之相对地,以往,已知有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技术。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设于电梯轿厢的上下部的整风罩由设于轿厢门面的上下部的裙板、覆盖电梯轿厢的顶板以及轿厢底板的轿厢用罩、以及覆盖引导辊的引导用罩构成。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设于电梯轿厢的上下部的整风板通过弯折梯形的薄板来形成。整风板的长方形部以及直角三角形部分别向轿厢门的上下方以及电梯轿厢侧面的上下方延伸。由此,轿厢门部分的气流的变动减少。

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在电梯轿厢的轿厢门面的上下端部的至少一方设置气流产生装置。由此,使流入到轿厢门面侧的气流整流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23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33348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32453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如后述那样难以可靠地抑制轿厢门部的流体噪声的产生。在针对这点进行叙述之前,使用图3来说明流体噪声的产生部位以及传递路线。

图3表示普通电梯的电梯轿厢的水平剖视图。

流体噪声源(气流的紊乱、旋涡)产生于升降通道壁面31与电梯轿厢10之间,流体噪声主要通过两条路线向电梯轿厢10内传播。首先,在升降通道壁面31与电梯轿厢10之间产生的流体噪声91射入轿厢侧板11、轿厢门12的固体部分。由此,轿厢侧板11、轿厢门12进行振动,其结果是,轿厢侧板11、轿厢门12向电梯轿厢10的内部放射噪声92。这样的噪声类似于流体噪声91透过轿厢侧板11、轿厢门12而向电梯轿厢10内传播,因此称作透过声92。透过声92的大小取决于轿厢侧板11、轿厢门12那样的透过物体的面密度(每单位面积的重量),面密度越大,透过声92越小。另外,流体噪声91从轿厢侧板11与轿厢门12之间的间隙向电梯轿厢10内直接漏出,成为噪声93。这样的噪声被称作泄漏声93。当比较透过声92与泄漏声93时,通常,泄漏声93相对于电梯轿厢10内的噪声的贡献较大。作为降低泄漏声的通常手段,具有在轿厢侧板11与轿厢门12之间的间隙设置的密封构件13,但考虑到门12的开闭,密封性的提高受到限制,因此难以由密封构件13可靠地防止泄漏声93。

这样,尽管在电梯轿厢内的噪声中来自电梯轿厢前表面的泄漏声起到支配作用,但是难以防止泄漏声。因此,需要减少在电梯轿厢前表面产生的流体噪声源自身。

然而,专利文献1~3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关于在电梯轿厢前表面产生的流体噪声源的减少,存在下述那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通过气流从裙板的左右两缘部、电梯轿厢的侧面部向电梯轿厢前表面部流入而产生流体噪声。图4表示在电梯轿厢的上升时气流流入电梯轿厢前表面的样子。需要说明的是,图4所记载的电梯轿厢是具备整流构造20的普通电梯轿厢,整流构造体的前表面实际上作为裙板而发挥功能。如图4所示,产生向电梯轿厢前表面流动的气流43,在电梯轿厢10的前表面、尤其是轿厢门上部附近产生流体噪声源90。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由于能够产生从在电梯轿厢侧面的上下方延伸的整风板的直角三角形部的缘部经由电梯轿厢侧面向电梯轿厢前表面流入的气流,因此难以可靠地减少在电梯轿厢前表面产生的流体噪声源。

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由于能够产生由气流产生装置自身引起的气流的紊乱,因此难以可靠地减少流体噪声源。另外,由于在整流构造体之外,还设置气流产生装置,因此电梯装置的成本增大。



技术实现要素:

对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可靠地降低在电梯轿厢前表面产生的噪声的整流构造的电梯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电梯轿厢,其具备门,并在升降通道内升降;以及整流构造体,其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下,整流构造体具有从整流构造体的顶部朝向电梯轿厢的背面侧的谷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气流沿着谷部朝向电梯轿厢的背面侧流动。由此,气流向电梯轿厢的前表面侧的流入受到抑制,因此能够可靠地减少在电梯轿厢前表面产生的噪声。

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由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得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没有应用整流构造的电梯的电梯轿厢上部的气流的流线。

图2表示应用有整流构造的电梯的电梯轿厢上部的气流的流线。

图3表示普通电梯的电梯轿厢的水平剖视图。

图4表示气流向电梯轿厢前表面流入的样子。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的电梯轿厢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1的整流构造体的等高线与气流的流动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整流构造体的剖面变化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电梯轿厢

11 轿厢侧板

12 轿厢门

13 密封构件

16 背面侧板

20 整流构造体

21a、21b 顶点

22 整流构件

23 除风板

29 谷部

29a 谷部的最高点

30 升降通道

31 升降通道壁面

40 气流

41 层流

42 紊流

43 气流

90 流体噪声源

91 入射声

92 透过声

93 泄漏声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电梯装置中,电梯轿厢具有的整流构造体抑制电梯轿厢前表面中的流体噪声源的产生。本整流构造适用于高速电梯、或者在单独的升降通道内往来的中高速电梯。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附图标记相同的情况表示相同的构成要件或者具备类似的功能的构成要件。

[实施例1]

首先,使用图5~8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在电梯轿厢10中的未图示的顶板部以及底板部,具有两个峰部(参照峰部的顶点21a、21b),设有相对于轿厢门12的宽度方向中心呈左右对称的山状的整流构造体20。整流构造体20具有:位于电梯轿厢10的轿厢门侧并且从设有轿厢门12的电梯轿厢10的前表面延伸的平面部;位于电梯轿厢10的侧面侧并且从电梯轿厢10的侧面的侧板延伸的平面部;以及与这些平面部连续的曲面部(山状的顶部以及斜面部)。在此,位于轿厢门12侧的整流构造体20的平面部具有作为防坠落用的裙板的功能。

整流构造体20的曲面部具有:具有位于电梯轿厢10的门侧即前表面侧的端部的顶点21a的峰部;以及具有位于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的端部的顶点21b的峰部。在本实施例1中,轿厢门12侧的顶点21a与轿厢门12侧的平面部的顶点一致,因此整流构造体20在包含顶点21a的部分中具有较尖的形状。由此,防止气流从顶点21a附近朝向电梯轿厢10的前表面迂回。需要说明的是,包含顶点21a的部分也可以具有圆度。在这种情况下,顶点21a与图5所示的位置相比朝靠近顶点21b的位置偏移,整流构造体20的顶点21a附近的机械强度提高。

在整流构造体20的曲面部中,连结顶点21a以及顶点21b的棱线、成为整流构造体20的各平面部的缘的各棱线、以及从顶点21b沿着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的斜面朝电梯轿厢10的顶板部(山状的山麓部)延伸的棱线所围成的区域成为谷部29。该谷部29从连结顶点21a以及顶点21b的棱线的中间部连续至电梯轿厢10的顶板部的背面侧角部(山状的山麓部),构成表面无凹凸的圆滑的斜面。需要说明的是,关于谷部以外的曲面部,它们的表面也是圆滑的。这样,将谷部29从整流构造体20的顶部朝向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设置。

整流构造体20的各平面部也可以替换为曲面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设置这些平面部,具备谷部的整流构造体的制作变得容易。

电梯轿厢10在升降通道内上升时,在顶上部的两个顶点21a、21b之间的向下凸出的区域、即谷部29暂时挡住朝向电梯轿厢10的气流40。然后,气流40沿着谷部29从整流构造体的顶上部朝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流动。

图6是图5所示的电梯轿厢10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到达顶点21a、21b附近的气流40沿着由整流构造体20的曲面部构成的斜面流动。因此,到达顶点21a、21b间的气流40暂时在整流构造体20的顶部集中到位于顶点21a、21b间的谷部29、即谷部29的最高点29a附近进行流动。另外,到达比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的顶点21b靠背面侧的位置的气流40沿着整流构造体20中的成为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的曲面部的斜面,从顶点21b朝向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板16流动。即,到达整流构造体20的顶部的气流40向整流构造体20的谷部29与背部曲面部分配并流动。分配后的流体在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板16侧合流。

这样,在本实施例1中,气流40沿着谷部29向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流动。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气流40经由整流构造体的缘部、电梯轿厢10的侧面侧向设有轿厢门12的电梯轿厢10的前表面侧流入。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电梯轿厢前表面中的流体噪声源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1中,整流构造体20中的谷部29一边以描绘圆弧的方式旋转一边朝向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延伸。图7以及图8示出其样子。

图7是表示本实施例1的整流构造体的等高线与气流的流动的俯视图。另外,图8是表示整流构造体的剖面变化的一例的立体图。

到达谷部29的最高点29a附近的气流40从电梯轿厢的前表面侧观察时向左右分流、并且从上表面观察时沿着描绘具有以顶点21b为中心的大致圆弧状且圆弧的两端部位于电梯轿厢的背面的谷线(图7中的虚线箭头)的谷部29朝向电梯轿厢的背面侧流动。另外,谷线并非从顶点21a、21b的中间部(谷部)朝向电梯轿厢的门侧、即前表面侧,而是朝向电梯轿厢的背面侧。这样的流动成为所谓的主流。另外,到达顶点21a、21b附近的顶上部的气流也流入主流,沿着谷部29朝电梯轿厢背面侧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到达顶点21b附近的顶上部的气流的一部分沿着整流构造体的背面侧的斜面而朝向电梯轿厢的背面侧流动。该流体与所述的主流在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板16侧合流,并且如图8(右下)所示那样,成为整流构造体的山脚部,并且沿着从背面侧板16延伸的斜面向电梯轿厢的背面流动。

通过如上述那样使气流在整流构造体上流动,从整流构造体的顶上部流下来的气流如图7所示产生纵旋涡并且向电梯轿厢的背面侧稳定流动。因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电梯轿厢内的噪声的主要因素、即电梯轿厢的前表面侧的流体噪声源的产生。因此,电梯轿厢内的噪声减少,电梯轿厢内的舒适性提高。另外,整流构造体自身具备抑制电梯轿厢的前表面侧的流体噪声源的产生的功能,因此不会阻碍电梯门等电梯设备的动作、电梯轿厢的运动性能,并且无需附加噪声减少用的特别装置,能够实现低噪声的中高速或者超高速电梯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1的整流构造体在行驶时沿着空气流动的方向而横截面积增大这点上,与普通流线型的整流构造相同。因此,与普通整流构造同样地具有减少行驶时的空气阻力的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例1的电梯装置中,电梯轿厢10安装于轿厢框。在轿厢框上固定主吊索的一端,主吊索的另一端固定于平衡重。主吊索卷挂于卷扬机具备的绳轮,通过该主吊索将电梯轿厢以及平衡重悬吊在升降通道内。通过卷扬机具备的电动机使绳轮旋转而驱动主吊索时,电梯轿厢10在升降内升降。需要说明的是,本结构在以下的各实施例中也是相同的。

[实施例2]

接下来,使用图9以及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需要说明的是,主要说明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即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的侧视图。

如图9所示,在电梯轿厢10的侧面的轿厢门12侧,设置包括具有与轿厢门12的门面平行的底边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的底面的三棱柱状的整流构件22。需要说明的是,整流构造体20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根据本实施例2,从整流构造体的缘部向电梯轿厢10的侧面方向漏出的气流被整流构件22中的由与底面的等腰连续的侧面构成的斜面引导,并向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流动。由此,抑制从整流构造体的缘部向电梯轿厢10的侧面方向漏出的气流向电梯轿厢10的前表面侧流入。因此,能够抑制电梯轿厢10的前表面侧的流体噪声源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整流构件22能够由金属、树脂等任意材料构成。另外,整流构件22也可以是实心或者空心中的任一者。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在本变形例中,整流构件22由具有弯曲成圆弧状的斜面的平板状构件构成。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整流构件22的形态,只要具有将气流沿着电梯轿厢的侧面而向电梯轿厢的背面侧引导的斜面即可,不限于图9、10的形态。例如,也可以在图9的形态中剩余引导气流的斜面部而删除其它部分,或者将图10所示的平板状构件多级重叠。另外,整流构件22也可以是与实施例1的整流构造体连续地连接的流线型。

[实施例3]

接下来,使用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需要说明的是,主要说明与实施例1、2的不同之处。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电梯装置的电梯轿厢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3中,在轿厢门12的两侧设置从轿厢门12的门面的左右的缘部向门面外伸出的除风板23。左右各自的除风板23遍及电梯轿厢10的高度方向的缘部以及与该缘部连续的整流构造体20的门面侧的平面部的缘部而进行设置。除风板23的一边与这些缘部连接,除风板23的板面与电梯轿厢10的侧面侧板的板面成锐角。即,除风板23的板面朝向电梯轿厢10的背面侧而进行倾斜。需要说明的是,整流构造体20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通过设置这样的除风板23,能够抑制气流经由电梯轿厢10的侧面侧向电梯轿厢10的前表面侧泄漏。因此,能够抑制电梯轿厢10的前表面侧的流体噪声源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除风板23的形态不限于上述的情况,也可以是与整流构造体20、实施例2中的整流构件22连续地连接的流线型。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的各实施例,包含各种变形例。例如,所述的实施例是为了便于理解说明本发明而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不一定限定为具备所说明的全部结构。另外,对于各实施例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它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