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体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064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流体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领域,尤其涉及一流体包装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生活中,随着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也的快速发展,社会生活中对于包装领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科技的迅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于消费者来说,获得各种各样的商品来满足日常工作、学习、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已不再是难事。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物品都可以通过海陆空等多种运输途径被运输至其所需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物品被运输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物品的包装。在现代的物流运输和商品储存过程中,包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良好的包装不仅有利于保障商品的安全、完好。而且有些还能起到保温、防潮等良好保护效果。

随着包装业的发展,生产商、市场以及消费者对包装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包装袋能够对被包装物品提供良好的保护,而且要求包装袋能够较好展示被包装物品,使被包装物品以一种良好的状态展示于消费者。例如,电子产品和相关电子配件即能够被同一包装袋包装有能够相互分离地被包装,以方便消费者取用并防止所述电子产品和相关电子配件之间因发生相互碰撞而对对方进行损害。所以发明既能够使电子设备与其配件被整体包装又能使电子产品和配件具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的包装袋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在电子产品被运输、储存等不被使用的状态,所述电子设备和其配件可以安全地被包装于各自的空间。当所述电子产品需要被一起使用时,又能够被方便地连接于一起,避免使用时无法找到合适配件的情况发生。

在对物品进行包装时,物品的安全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及其重要的要素。以电子产品为例。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其功能多样和轻便、便携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从这些电子产品的生产地至消费者手中需要经历很长的运输和暂 存过程。这一过程中对包装的要求非常严格,以使这些电子产品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以使消费者能够拿到质量放心的产品。

包装装置的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包装装置对于被包装物能够起到良好的包装和保护效果。同时,包装装置的原料成本、工艺复杂程度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流体缓冲作用,以使被包装物得到良好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能够在被包装物的周围为被包装物提供多级缓冲。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能够在其底部对被包装物提供多级缓冲。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能够被用于包装电子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能够对该电子装置的主体和该电子装置的配件进行间隔包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具有一辅腔,其中所述辅腔能够被用于包装一电子装置的备件,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能够对被包装于所述辅腔的该电子装置的配件提供缓冲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具有一辅腔,其中所述辅腔能够增强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缓冲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一包装缓冲体,其中所述包装缓冲体的形状为类M形,其中所述包装缓冲体能够被用于包装被包装物,例如一笔记本电脑。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流体填充能够通过一排流体填充阀进行流体填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一包装主体和一缓冲增强体,其中所述缓冲增强体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的外侧,以增强缓冲效果,其中所述缓冲增强体的流体填充单元与所述包装主体的相应流体填充单元相互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一包装缓冲体和一缓冲体,其中所述缓冲体和所述包装缓冲体一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一连通部,其中所述连通部的设置使所述包装主体两侧的相应流体填充单元得以相互连通,进而能够通过同一流体填充阀进行流体填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流体填充柱错位设置,以增强缓冲效果并减小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一包装缓冲体和一缓冲体,其中所述包装缓冲体包括一对连通壁,其中所述连通壁被设置于所述缓冲体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包装缓冲体的所述连通壁的流体填充柱的尺寸相对较小。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一对侧压缓冲体,其中所述侧压缓冲体被设置,以增强缓冲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流体包装装置,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一对侧压缓冲体,其中每一所述侧压缓冲体包括至少一大尺寸流体填充柱。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依本实用新型,前述以及其它目的和优势可以通过一流体包装装置实现,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以用于包装一被包装物,其包括至少两层流体填充室膜形成的至少一流体缓冲体和至少两层阀膜形成的至少一流体填充阀,其中所述流体缓冲体包括多个流体填充单元,其中所述流体填充阀被用于向所述流体填充单元填充流体并且在流体填充结束后自封闭,以防止流体泄露,并且所述流体填充单元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封合和折叠并通过一系列立体塑封缝进行塑封后形成被用于包装该被包装物的一立体包装结构,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一包装主体、两个连通部和一缓冲增强体,其中所述连通部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的外侧,其中所述缓冲增强体被设置于所述连通部的外侧,以对被包装物提供多级缓冲,其中所述包装主体包括一前侧壁和一后侧壁,其中所述前侧壁和所述后侧壁相互连接,以形成一用于容纳被包装物的容纳腔,其中两个所述连通部被分别设置于所 述包装主体的所述前侧壁的前侧和所述包装主体的所述后侧壁的后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其进一步包括两个侧压缓冲部,其中两个所述侧压缓冲部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的左右两侧,以在所述包装主体的左右两侧为被包装于所述容纳腔的被包装物提供侧部缓冲,从而使该被包装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装主体与所述连通部以及所述缓冲增强体内被填充的流体能够相互连通,其中所述侧压缓冲部与所述连通部以及所述缓冲增强体内被填充的流体能够相互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装主体包括一系列相互连接的一个或多个相互连接的包装主体填充单元,其中每一个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内形成至少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流体包装填充室,其中所述连通部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互连接的连通填充单元,其中每一所述连通填充单元内形成至少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流体连通填充室,其中所述缓冲增强体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缓冲增强填充单元,其中每一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内形成至少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缓冲增强填充室,其中所述侧压缓冲部包括一对或多对侧压缓冲填充单元,其中每一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内形成至少一能够储存流体的流体侧压填充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对所述流体包装填充单元与一对所述流体连通填充单元和一缓冲增强填充单元相互连通,以能够通过同一所述流体填充阀进行流体填充,其中每一对所述侧压缓充填充单元与一对所述流体连通填充单元和一缓冲增强填充单元相互连通,以能够通过同一所述流体填充阀进行流体填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增强体形成一大U形结构,其中所述两个连通部形成被设置于所述缓冲增强体的所述大U形结构内部的一小U形结构,其所述缓冲增强体的底部和所述连通部的底部之间形成一辅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体塑封缝包括一列包装主体底封缝和两条包装主体侧封缝,以将连接所述包装主体的所述前侧壁和所述后侧壁,从而形成所述容纳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装主体形成一V形结构,其中所述包装主体被设置于所述缓冲增强体的小U形结构内并通过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立体塑封缝进一步包括四条连接缝,其中四条所述连接缝被用于将所述连通部固定于所述缓冲增强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装主体与相邻的所述连通部错位叠层设置,其中所述连通部与所述缓冲增强体错位叠层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流体连通部包括一系列小尺寸流体填充柱,其中所述缓冲增强体包括一系列大尺寸流体填充柱,其中所述包装主体包括一系列大尺寸流体填充柱,其中所述小尺寸流体填充柱比所述大尺寸流体填充柱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侧压缓冲部包括至少一对大尺寸流体填充柱,其中所述包装主体包括一系列小尺寸流体填充柱,其中所述大尺寸流体填充柱比所述小尺寸流体填充柱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进一步包括一系列弯折缝,其中所述平面缓存材料沿所述弯折缝进行弯折,其中所述弯折缝包括一列第一弯折缝、一列第二弯折缝、一列第三弯折缝、一列第四弯折缝、一列第五弯折缝、一列第六弯折缝、一列第七弯折缝、一列第八弯折缝、一列第九弯折缝和和一列第十弯折缝,其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弯折部和一第二弯折部,其中所述第五弯折缝和所述第六弯折缝被设置于所述缓冲增强体,其中所述弯折缝包括其中所述平面缓存材料沿所述第三弯折缝和所述第八弯折缝进行弯折以使所述连通部能够与所述缓冲增强体相互贴合靠近,其中所述平面缓存材料进一步沿所述第四弯折缝和所述第七弯折缝进行弯折以形成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其中所述第二弯折缝和所述第九弯折缝分别被设置于两个所述连通部,其中所述第一弯折缝和所述第十弯折缝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进一步包括一系列反填充缝,其中所述反填充缝被设置于所述连通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进一步包括两列被倾斜设置的第一转折缝,以使所述连通部与所述缓冲增强体被错位叠层布置,其中所述平面塑封缝进一步包括两列被倾斜设置的第二转折缝,以使所述连通部与所述包装主体被错位叠层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包装主体和所述连通部适合于被内塞和拉出所述缓冲增强体。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流体包装装置未填充流体时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一应用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一流体包装装置未填充流体时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一俯视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一流体包装装置未填充流体时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优选实施例的一流体包装装置未填充流体时展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四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A和图14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四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15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流体包装装置的流体填充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流体包装装置的流体填充阀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的流体包装装置的流体填充阀的另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流体包装装置,其具有流体填充结构,以在被填充流体后为各种包装物品,如电子产品、食品、医药产品、化工原料、生物材料、塑料陶瓷、快速消费品等提供流体缓冲效果,而且在未使用时,可以不填充流体而方便被存储和运输,在使用时再现场填充流体,从而使用非常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可以实施为充气包装装置,即充入的气体以空气为例,其具有可充气结构,以在充气后可以为各 种包装物品,如电子产品、食品、医药产品、化工原料、生物材料、塑料陶瓷、快速消费品等提供气体缓冲效果,而且在未使用时,可以不充气而方便存储和运输,在使用时再现场充气,从而使用非常方便。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应用中,根据需要,所述流体包装装置中被填充的气体也可能是其他气体或者其它流体,以通过其它气体或者其它流体提供缓冲作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用以提供缓冲的流体为空气,其具有轻便、成本低等优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其在充气后可以形成一立体包装装置,从而为一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效果。

如上所述,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用以提供缓冲的流体也可以为其它流体,以利用其它流体的性质赋予所述流体包装装置以新的优点。例如,所述流体可以是具有良好保温或保冷效果的流体,以使被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装的被包装物能够保持于预设温度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至少一流体缓冲体10,即由一个所述流体缓冲体10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装置或多个所述流体缓冲体10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所述立体包装装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图1至图4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所述流体缓冲体10形成。更具体地,参照图15A,所述流体缓冲体10包括至少两层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和立体塑封缝40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流体填充单元13的所述立体包装装置,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内形成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流体填充室14。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平面塑封缝30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1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所述立体塑封缝40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包装所述包装物品的所述立体包装装置,如图2中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实施例中,所述平面塑封缝30和所述立体塑封缝40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所述平面塑封缝30包括多列分隔缝31,其将两层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封合并分隔成多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即优选地,各列所述分隔缝31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从而相邻两 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之间形成一列所述分隔缝31。所述分隔缝31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互相独立。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所示,顶侧和底侧的一列所述分隔缝31可以分别成为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顶侧边界缝和底侧边界缝。所述分隔缝31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互相连通。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1至图4中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流体缓冲体10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流体填充柱,但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参考图15A,所述流体缓冲体10进一步地包括由至少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的一流体填充阀20,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与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互相叠合地设置,并且在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形成用于向所述流体填充室14进行流体填充的流体通道23。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阀膜21和22的长度短于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当通过所述流体通道23向所述流体填充室14中填充流体并且所述流体填充室14中的流体压力达到预定要求时,所述流体填充室14中的流体作用在所述阀膜21和22上,以使所述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从而封闭所述流体通道23,以使所述流体填充阀20起到单向阀的作用。当每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内形成至少一个所述流体通道23,并且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互相独立时,当其中一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发生损坏而产生流体泄漏时,其他的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并不会被影响,还能起到流体缓冲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以及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单向密封效果,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也可以是由上述薄膜经添加化学成分而改性得到的自粘性薄膜。

所述流体缓冲体10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其连接于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更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主通道单元15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例如,在这个实施例中,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沿 着横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沿着纵向方向延伸。所述主通道单元15形成一主通道151,并且所述主通道151具有一流体填充口152,当所述流体填充口152的位置设置有流体填充嘴并且执行流体填充操作时,流体从所述流体填充口152沿着纵向方向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并且再沿着横向方向进入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并且当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室14中达到预定流体压力后,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流体填充室膜11或12,从而实现自封闭,以防止填充的流体再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151。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主通道单元15可以由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形成,也可以由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形成,或者由其中一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或12和其中一层所述阀膜21或22形成。

如图1所示,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左右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一边封缝32和左侧的一连续密封的主通道密封缝33,其中左侧所述边封缝32和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之间形成所述主通道15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封缝32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将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如图15A中所示,例如通过一次热封工艺而形成的上下两侧的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分别将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所述阀膜21热封连接,以及将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2和所述阀膜22热封连接。

如图1所示,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在邻近所述主通道151的位置各自包括两列互相间隔的流体引导缝34,其由热封连接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以及所述阀膜21和22形成,所述阀膜21和22形成的所述流体通道23位于两列所述流体引导缝34之间。

参照图15A,所述阀膜21和22进一步地通过多个连接缝35热封连接至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这样在所述流体填充室14中达到预定的流体压力时,流体压力作用于所述阀膜21和22,并且因为所述连接缝35的设置而同时被压向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并最终贴合于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从而关闭所述流体通道23。即所述连接缝35热封连接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以及一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另外,如图1所示,各个所述连接缝35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流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所述流体填充室14中的流体想要回流 时,会被所述连接缝35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所述主通道151。

另外,在热封形成这些平面塑封缝30时,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的所述流体通道23可以通过设置耐热阻隔装置而形成,在热封工艺之后,再取出所述耐热阻隔装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设置有一耐热层24,如图1和图15A中所示,例如可以是耐热油墨,其贴附于其中一层所述阀膜21或22的内表面,这样,在热封形成所述主通道密封缝33时,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不会热封连接,从而所述流体通道23得以能够与所述主通道151相连通,而不会因热封而将其进入口关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主通道151由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形成,所述耐热层24和所述阀膜21和22各自有延伸段进入所述主通道151,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对应于所述耐热层24的延伸段的位置的一列互相间隔的沿纵向方向排列的接合缝36,因为所述耐热层24的设置,所述接合缝36将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而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没有热封连接,所述接合缝36的设置使得所述流体缓冲体10在流体填充时,流体进入所述主通道151后,相邻的所述阀膜21和22与对应连接的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能够一起膨胀而打开对应的所述流体通道23。

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流体填充后的所述流体缓冲体10适合于沿着所述弯折缝37弯折,从而使所述流体缓冲体10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所述弯折缝37将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分成多个子流体填充单元131,所述弯折缝37可以位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一连通通道132,这样相邻的所述子流体填充单元131得以互相连通,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弯折缝37也可以位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两侧,而所述连通通道132位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所述弯折缝37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流体缓冲体10包括一包装主体10a、两个连通部10b、两个侧压缓冲部10c和一缓冲增强体10d。如图所示,所述包装主体10a包括一前侧壁101a和一后侧壁102a。所述前侧壁101a和所述后侧壁102a相互 连接,以形成一容纳腔100。两个所述连通部10b被分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前后两侧,所述前侧壁101a的前侧和所述后侧壁102a的后侧。两个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分别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左右两侧,以在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左右两侧为被包装于所述容纳腔100的被包装物提供侧部缓冲,从而使该被包装物得到更好的保护。

所述连通部10b的设置使所述包装主体10a和所述侧压缓冲部10c能够分别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连通,进而使流体能够在所述包装主体10a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之间以及所述侧压缓冲部10c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之间流动。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连通部10b的设置不仅仅具有上述连通所述缓冲增强体10d于所述包装主体10a和所述连通部10b的作用,而且其本身也能够被填充流体,起到缓冲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连通部10b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之间,从而在所述包装主体10a和所述缓冲增强体10d之间进一步加强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缓存作用。如图3所示,所述包装主体10a、所述连通部10b和所述缓冲增强体10d形成三层缓冲,以对被包装物提供更好保护。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三层缓冲的设置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也可以为两层或者多于三层的缓冲结构。例如当需要两层缓冲时,可以通过减少所述连通部10b的流体填充量至可以忽略实现。需要多于三层的缓冲结构可以通过更多的折叠实现。只要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做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包装主体10a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互连接的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每一个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内形成至少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流体包装填充室14a。

所述连通部10b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互连接的连通填充单元13b。每一个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内形成至少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流体连通填充室14b。

每一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包括一对或多对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每一个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内形成至少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流体侧压填充室14c。

所述缓冲增强体10d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每一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内形成至少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缓冲增强填充室14d。

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与所述连通部10b的所述连 通填充单元13b相连通并进而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相互连通。也就是说,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的所述流体包装填充室14a与所述连通部10b的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的所述流体连通填充室14b相连通并进而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室14d相互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处于相应位置的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与所述连通部10b的相应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相连通并进而与一相应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相连通,以形成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整体。

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与所述连通部10b的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相连通并进而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相互连通。也就是说,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的所述流体侧压填充室14c与所述连通部10b的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的所述流体连通填充室14b相连通并进而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室14d相互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处于相应位置的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与所述连通部10b的相应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相连通并进而与一相应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相连通,以形成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整体。

也就是说,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包括一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一对相应的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和一对相应的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之间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包括一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一对相应的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和一对相应的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如图1所示。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和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相互连通,从而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能够通过一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行流体填充。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之间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和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相互连通,从而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之间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能够通过一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行流体填充。也就是说,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都能够通过一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行流体填充,进而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能够通过仅仅 一排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行流体填充。

所述立体塑封缝40包括一列包装主体底封缝41和两条包装主体侧封缝42。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和所述包装主体侧封缝42对附图之图1所示的平面缓冲材料进行立体封合,从而形成所述包装主体10a的立体构型,并且使所述包装主体10a形成被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品的所述容纳腔100。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和所述包装主体侧封缝42可以通过一次热封形成,也可以通过现在平面缓冲材料上进行热封并进一步在形成立体材料时通过二次热封形成。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做限制。如图1所示的平面缓冲材料中示意了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和所述包装主体侧封缝42所在的位置,以方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值得一提的是,两条所述包装主体侧封缝42在如图1所示的平面缓冲材料中的位置示意为四条缝。在进行立体塑封时,其对应封合连接,以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结构中形成两条所述包装主体侧封缝42。

与所述弯折缝37相同,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被设置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将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分成所述子流体填充单元131。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可以位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所述连通通道132,这样相邻的所述子流体填充单元131得以互相连通,如图1所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也可以位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两侧,而所述连通通道132位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中部位置。与所述弯折缝37不同的是,所述弯折缝37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而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热封连接四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不仅具有立体封合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类似所述弯折缝37的有助于对所述平面塑封材料进行完整的作用。

如图所示,所述弯折缝37包括一列第一弯折缝3701、一列第二弯折缝3702、一列第三弯折缝3703、一列第四弯折缝3704、一列第五弯折缝3705、一列第六弯折缝3706、一列第七弯折缝3707、一列第八弯折缝3708、一列第九弯折缝3709和一列第十弯折缝371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弯折缝3701、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所述第四弯折缝3704、所述第五弯折缝3705、所述第六弯折缝3706、所述第七弯折缝3707、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所述第九 弯折缝3709、所述第十弯折缝3710和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相互平行。如图1所示的平面缓冲材料沿所述第一弯折缝3701、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所述第四弯折缝3704、所述第五弯折缝3705、所述第六弯折缝3706、所述第七弯折缝3707、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所述第十弯折缝3710以及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进行折叠并经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和所述包装主体侧封缝42进行封合后形成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构型。如图3所示,所述包装主体10a形成一V形结构。两个所述连通部10b通过所述主体底封缝41相互连接并沿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进行弯折后形成一U形结构(以下称内U形结构)。由两个所示两个连通部10b形成的该内U形结构被设置于V形的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外侧。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经所述第五弯折缝3705和所述第六弯折缝3706进行弯折后形成另一U形结构(以下称外U形结构)。所述外U形结构被设置于所述内U形结构的外侧,并且所述内U形结构被设置于所述V形结构的外侧,从而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在前侧、底部、和后侧三个方向上均具有三层缓冲结构。所述侧压缓冲部10c分别在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左右两侧提供缓冲。也就是说,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前侧、底部、左侧、右侧和后侧都能够提供安全的多级缓冲保护,从而能够对被包装物进行良好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两个连通部10b形成的所述内U形结构和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的所述外U形结构之间形成一辅腔200。所述辅腔200能够被用于容纳物品且与所述容纳腔100间隔设置,所以所述容纳腔100和所述辅腔200能够被用于容纳不同的物品,以免不同的物品发生相互碰撞而遭到损坏。例如,所述容纳腔100被用于容纳笔记本电脑,而所述辅腔200被用于容纳该笔记本电脑的配件。当所述辅腔200未被用于容纳物品时,也可以起到增强缓冲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两个连通部10b形成的所述内U形结构和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的所述外U形结构之间形成所述辅腔200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的流体包装装置也可以不具有所述辅腔2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立体塑封缝40进一步包括四条连接缝43。四条所述连接缝43分别被用于将两个所述连通部10b固定于所述 缓冲增强体10d,以使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构型更为稳定。所述连接缝43可以通过一次热封形成,也可以通过现在平面缓冲材料上进行热封并进一步在形成立体材料时通过二次热封形成。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做限制。如图1所示的平面缓冲材料中示意了所述连接缝43所在的位置,以方便读者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值得一提的是,两条所述连接缝43在如图1所示的平面缓冲材料中的位置示意为四条缝。在进行立体塑封时,其对应封合连接,以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结构中形成四条所述连接缝43。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连接缝43与所述分割缝31平行,但其位置并未与所述分隔缝31中的任何一列有重叠。这种设置位置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选实施例,所述连接缝43也可以与其中一条所述分隔缝31,例如最外侧的分隔缝31重合。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做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04之间形成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一第一弯折部10e。所述第七弯折缝3707和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之间形成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一第二弯折部10f。所述第一弯折部10e和所述第二弯折部10f分别被设置于两个所述连通部10b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之间,以有利于保持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结构的协调性,防止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受到其内部流体的作用而产生变形,例如所述连通部10b不能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良好贴合。

所述第一弯折部10e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互连接的第一弯折填充单元13e。每一个所述第一弯折填充单元13e内形成至少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第一弯折填充室14e。

所述第二弯折部10f包括一个或多个相互连接的第二弯折填充单元13f。每一个所述第二弯折填充单元13f内形成至少一个能够储存流体的第二弯折填充室14f。

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进一步包括一所述第一弯折填充单元13e和一第二弯折填充单元13f。如图1所示。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所述第一弯折填充单元13e、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和所述第二弯折填充单元13f相互连通,从而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能够通过一所述 流体填充阀20进行流体填充。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之间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所述第一弯折填充单元13e、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和所述第二弯折填充单元13f相互连通,从而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边界之间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能够通过一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行流体填充。也就是说,所述流体缓冲体10的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都能够通过一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行流体填充,进而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能够通过仅仅一排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行流体填充。

当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包括所述第一弯折部10e和所述第二弯折部10f也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选实施例的流体包装装置也可以不具有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或者所述第四弯折缝370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选实施例的流体包装装置也可以不具有所述第七弯折缝3707或者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例如只具有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和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而不具有所述第七弯折缝3707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04。例如只具有所述第七弯折缝3707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04,而不具有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和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只要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方面目的,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做限制。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弯折缝3701和所述第十弯折缝3710被设置于所述包装主体10a,以使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所述前侧壁101a和所述后侧壁102a能够更好地向顶部延伸,从而使所述容纳腔100的形状更适于包装笔记本电脑等板状被包装物。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构型中,所述第一弯折缝3701和所述第十弯折缝3710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包装需要进行设置。从所述第一弯折缝3701和所述第十弯折缝3710所在的位置向底部方向,所述容纳腔100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优选地,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构型中,所述第一弯折缝3701和所述第十弯折缝3710之间的距离与被包装物的尺寸相适应,从而方式被包装物下滑。这是被包装物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不易对所述包装主体10a造成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用于形成该连通部10b的流体填充柱的尺寸(直径)相对于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其它流体填充柱小。也就是说,在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大尺寸流体填充柱,即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和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的大尺寸流体填充柱,即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之间设置所述连通部10b的小尺寸流体填充柱。这种大小流体填充柱混合使用的方式有利于 节省空间并提高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如图所示,以上所述大尺寸、小尺寸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构型中反映为流体填充柱的直径大小,即其粗细。相应的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未被进行流体填充之前反映为相应平面塑封缝30或者相应立体塑封缝40之间的间距大小。

具体地,所述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包括一系列反填充缝38,其被设置,以防止流体在该部分被填充。如图1所示,所述反填充缝38被设置于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之间以及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和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之间,以将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之间的子流体填充单元131以及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和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之间的子流体填充单元131的大尺寸流体填充柱间隔为两个或者多个小尺寸流体填充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每一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包括两个连通填充子单元139b。也就是说,每一所述连通填充单元13b被分割为两个流体填充柱,其尺寸小于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以及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的流体填充柱的尺寸。所述反填充缝38被设置于两所述分隔缝31之间。所述连通填充子单元139b的粗细与所述反填充缝38至相邻所述分隔缝31的距离相关。如图1所示,所述反填充缝38至相邻所述分隔缝31的距离小于两个相邻所述分隔缝31之间的距离。相应的,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构型中,所述连通填充子单元139b的尺寸比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以及所述缓冲增强填充单元13d小,即其较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之间以及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和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之间的每一子流体填充单元131设置一条所述反填充缝38。相应地,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之间以及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和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之间的每一子流体填充单元131被分割为两个小尺寸流体填充柱。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之间以及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和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之间的每一子流体填充单元131也可以设置多条所述反填充缝38。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做限制。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反填充缝38的设置不会阻挡同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多个所述子流体填充单元131之间的流体连通,以保证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流体填充能够通过一所述 流体填充阀20进行填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反填充缝38分别在其两端连接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或者在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和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以在其两侧分别形成所述连通填充子单元139b。本领域级数人员应该能够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该反填充缝38也可以被设置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两侧,而所述连通填充子单元139b位于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所述弯折缝37热封连接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

如图1所示,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所述连通填充子单元139b与其连通通道132相互连通,从而每一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能够通过一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行流体填充。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用于形成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流体填充柱,即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的尺寸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流体填充柱,即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的尺寸相同。如图1所示,处于顶侧边界的所述分隔缝31至处于顶侧的所述包装主体侧封缝42的距离、相邻两所述分隔缝31之间的距离、以及处于底侧边界的所述分隔缝31至处于底侧的所述包装主体侧封缝42的距离相同。相应地,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构型中,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的粗细与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的粗细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的粗细与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的粗细也可以不相同。只要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做限制。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一应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流体包装装置能够被用于包装板状物,例如笔记本电脑。即两个所述流体包装装置对扣的方式包装所述板状物,并且所述板状物有摆动空间,并且两端能够得到较强的缓冲作用。

附图之图5~图8阐释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一流体包装装置。与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连通部10b的流体填充柱的尺寸与所述包装主体10a以及所述连通部的流体填充柱的尺寸相同。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包装主体10a与其连通部10b错位叠层设置,并且其连通部10b与其缓冲增强体10d错位 叠层设置。这种错位叠层的设置方式能够增强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缓冲性能。

具体地,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平面塑封缝30A进一步包括一系列转折缝39A。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转折缝39A与所述分隔缝31A连续设置,以形成一连续的热封线。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所述转折缝39A与所述分隔缝31A也可以形成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互相连通。

更具体地,所述转折缝39A包括两列倾斜设置的第一转折缝391A,以使所述连通部10b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被错位叠层布置。所述转折缝39A进一步包括两列倾斜设置的第二转折缝392A,以使所述包装主体10a与所述连通部10b被错位叠层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两列所述第一转折缝391A分别被倾斜设置于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第三弯折缝3703和所述第四弯折缝3704之间,以及第七弯折缝3707和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之间。两列所述第二转折缝392A分别被倾斜设置于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底封缝41之间,以及第九弯折缝3709和所述底封缝41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两列所述第二转折缝392A分别被倾斜设置于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底封缝41之间以及第九弯折缝3709和所述底封缝41之间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两列所述第二转折缝392A也可以分别被倾斜设置于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第一弯折缝3701和所述底封缝41之间以及第十弯折缝3710和所述底封缝41之间。只要能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做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连通部10b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被错位叠层布置。所述包装主体10a与所述连通部10b被错位叠层布置。从而其缓冲性能得以增强,并有利于节省占用空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种设置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非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也可以仅仅所述连通部10b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被错位叠层布置。而所述包装主体10a与所述连通部10b并非错位叠层布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也可以所述连通部10b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并非错位叠层布置。而仅仅所述包装主体10a与所述连通部10b并非错位叠层布置。只要能 够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在这方面不做限制。

附图之图9~图11阐释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一流体包装装置。与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侧压缓冲部10c的流体填充柱的尺寸大于其包装主体10a的流体填充柱。也就是说,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的尺寸大于所述包装主体10a的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的尺寸。如图9所示,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平面塑封材料中,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的分隔缝31B与相邻包装主体侧封缝42B之间的距离大于处于顶侧边界和底侧的两条所述分隔缝31B之间的其它相邻分隔缝31B之间的距离。相应地,在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立体构型中,所述侧压缓冲填充单元13c较所述包装主体填充单元13a较粗,以增加所述侧压缓冲部10c的侧压缓冲性能,进而增强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左右两侧的缓冲性能,并且具有收紧开口的作用。

如图9和图1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三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弯折缝37B包括一列第一弯折缝3701B、一列第三弯折缝3703B、一列第四弯折缝3704B、一列第五弯折缝3705B、一列第六弯折缝3706B、一列第七弯折缝3707B、一列第八弯折缝3708B、和一列第十弯折缝3710B,而不包括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和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相应地,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反填充缝38B被设置于包装主体底封缝41B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B之间以及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B和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B之间。

附图之图12~图14B阐释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第四个优选实施例的一流体包装装置。与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不同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四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弯折缝37C包括一列第三弯折缝3703C、一列第四弯折缝3704C、一列第五弯折缝3705C、一列第六弯折缝3706C、一列第七弯折缝3707C和一列第八弯折缝3708C,而不包括第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所述第一弯折缝3701、所述第二弯折缝3702、所述第九弯折缝3709和所述第十弯折缝3710。相应地,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反填充缝38C被设置于包装主体底封缝41C和所述第三弯折缝3703C之间以及所述第八弯折缝3708C和所述包装主体底封缝41C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四个优选实施例,所述连通部10b在底侧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相接触而不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辅腔 200。

如图14A和图14B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该第四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连通部10b和缓冲增强体10d并未像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通过连接缝43进行固定连接。所述连通部10b以及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包装主体10a能够内塞于所述缓冲增强体10d内部。

如图15A至图15C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流体包装装置的所述流体填充阀2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A所示,所述流体填充阀20包括相对于两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较短的阀膜21和22,其分别与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1和12相叠合以用于形成向各个所述流体填充单元13的所述流体填充室14填充流体的流体通道23。如图13所示,所述流体填充阀20进一步地可以包括增加一层阀膜25,其位于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之间,以用于增强密封性能。如图15C所示,所述流体填充阀20可以进一步地包括一层阀膜26,其位于一层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2和所述阀膜22之间,即位于两层所述阀膜21和22的外侧,从而起到防止所述阀膜22和所述流体填充室膜12的相连接处被撕裂,以起到加强其稳固连接的作用。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流体填充阀20的具体结构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