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牵伸热定型络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5988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牵伸热定型络筒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定型机,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牵伸热定型络筒机。



背景技术:

热定型机是集机、电、仪、气一体化的高水平的最新一代纺织机械产品。将管纱绕成无结筒纱、并在卷绕过程中去除纱疵。目前我国已经能够批量生产自动络筒机,但在数量上不能满足国内纺织企业的发展和改造需要,在质量上也比国际先进水平差近10年,不能满足更新改造的需求。络筒机在绕线作业时,一般都需要对线表面进行涂油,现有的络筒机的上油机构对线的上油不仅均匀性差,而且整个上油系统的过滤效果较差,导致油中有过多的杂物从而影响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牵伸热定型络筒机,上油均匀,且上油质量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牵伸热定型络筒机,包括机架、拉伸定型机构、卷绕机构和上油机构,机架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拉伸定型机构和上油机构设置在机架上,卷绕机构设置在机架上,位于拉伸定型机构的上方,机架的一侧设置有机箱,机箱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机箱的上方设置有操作显示屏,上油机构、拉伸定型机构和卷绕机构均与机箱通信连接,拉伸定型机构包括盛纱筒、梳形张力栅、缓冲器、第一分丝辊、第一热辊、第二分丝辊、第二热辊、第三分丝辊和罗拉轮,盛纱筒设置在机架的底部,盛纱筒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分丝辊和第一热辊设置在第一安装板上,梳形张力栅设置在第一安装板的左侧,缓冲器设置在第一安装板的上方,缓冲器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安装板,第二分丝辊和第二热辊设置在第二安装板上,第二安装板的左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板,罗拉轮和第三分丝辊设置在第三安装板上,上油机构包括壳体、上油电机、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壳体为中空结构,其内设置有容纳空间,壳体设置在机架上,上油电机设置在壳体内并与机箱通信连接,主动齿轮与上油电机的转轴同轴固定,从动齿轮可旋转的设置在壳体内并与主动齿轮啮合,壳体的顶端设置有供纺织线通过的线槽,容纳空间设置在线槽的一侧,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外径及两侧与壳体紧密配合,线槽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油口,壳体背向出油口的一侧开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和进油口连通容纳空间与外部空间,进油口和出油口设置在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处的相对两侧,机架背向机箱的一侧设置有油桶,油桶上设置有油管,油管的一端伸入到油桶内,另一端与进油口连接,油桶的侧壁设置有透明的观察窗,观察窗的上部靠近油桶的顶部,下部靠近油桶的底部,观察窗上设置有油量刻度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壳体的左侧设置有用于测试纺织线速度的测速轮,测速轮上同轴设置有编码器,编码器与机箱通信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壳体的右侧设置有用于引导纺织线进入线槽的导轮,纺织线从罗拉轮和第三分丝辊伸出后,先绕过导轮,然后进入线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第一热辊和第二热辊均包括外壳、热辊轴、隔热轴承、热辊座、隔热石棉、电热圈、铜导热层、螺栓,热辊轴安装在机架上,隔热轴承有两个,间隔套设在热辊轴上,热辊座套设在两个隔热轴承上,隔热石棉套设在热辊座上,电热圈套设在隔热石棉上,热辊轴的底端开设有螺纹孔,外壳呈桶状,其底部开设有通孔,螺栓穿过通孔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将外壳与热辊轴相固定,铜导热层设置在外壳内,隔热石棉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隔热石棉的陶瓷挡片,陶瓷挡片的底部与外壳的底部间设置有压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卷绕机构与罗拉轮之间设置有断线探丝器,断线探丝器包括安装铁片和探丝器本体,本体上开设有U形槽,U形槽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安装有红外线发送器和红外线接收器,本体连接的铁片的下方,铁片上开设有穿线孔,铁片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外部与穿线孔的穿线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卷绕机构包括卷绕电机和卷绕辊,卷绕电机和卷绕辊水平设置在机架上,卷绕辊的轴向与罗拉轮的轴向相互垂直,卷绕电机的转轴上同轴设置有主动轮,卷绕辊上同轴设置有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罗拉轮与断线探丝器间设置有用于稳定纺织线的定线辊,定线辊横向设置在机架上与机架形成供纺织线通过的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多块用于防止硅油飞溅的海绵块,多块海绵块分别设置在线槽上方的两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壳体的右部设置有电子张力仪,电子张力仪与机箱通信连接,纺织线从电子张力仪穿过,以调节纺织线的张紧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支撑脚包括上支撑部、下支撑部和设置在上支撑部与下支撑部之间的连接杆,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的截面积大于连接杆,连接杆的侧面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圆弧面,上支撑部连接在机架的下方,上支撑部的顶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设置有缓震垫,缓震垫设置在机架与上支撑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纺织线经过上油机构,从线槽内穿过,上油电机转动带动主动齿轮转动,容纳空间进油口侧的硅油被吸入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中间的空间,并充满这一空间,随着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旋转沿壳体运动,最后在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啮合时排出,排出的硅油从出油口排到线槽内,沾到纺织线上,上油量可通过控制上油电机的转速控制,以使硅油均匀的沾到纺织线上,提高上油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断线探丝器的结构图;

图3为上油机构的结构图;

图4为上油机构的内部结构图;

图5为第一热辊和第二热辊的结构图;

图6为支撑脚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牵伸热定型络筒机,包括机架1、拉伸定型机构、卷绕机构和上油机构4,机架1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33,拉伸定型机构和上油机构4设置在机架1上,卷绕机构设置在机架1上,位于拉伸定型机构的上方,机架1的一侧设置有机箱6,机箱6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33,机箱6的上方设置有操作显示屏7,上油机构4、拉伸定型机构和卷绕机构均与机箱6通信连接,拉伸定型机构包括盛纱筒21、梳形张力栅22、缓冲器23、第一分丝辊24、第一热辊25、第二分丝辊26、第二热辊27、第三分丝辊28和罗拉轮29,盛纱筒21设置在机架1的底部,盛纱筒21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安装板11,第一分丝辊24和第一热辊25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1上,梳形张力栅22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1的左侧,缓冲器23设置在第一安装板11的上方,缓冲器23的上方设置有第二安装板12,第二分丝辊26和第二热辊27设置在第二安装板12上,第二安装板12的左侧设置有第三安装板13,罗拉轮29和第三分丝辊28 设置在第三安装板13上,上油机构4包括壳体41、上油电机42、主动齿轮43和从动齿轮44,壳体41为中空结构,其内设置有容纳空间,壳体41设置在机架1上,上油电机42设置在壳体41内并与机箱6通信连接,主动齿轮43与上油电机42的转轴同轴固定,从动齿轮44可旋转的设置在壳体41内并与主动齿轮43啮合,壳体41的顶端设置有供纺织线通过的线槽45,容纳空间设置在线槽45的一侧,主动齿轮43和从动齿轮44的外径及两侧与壳体41紧密配合,线槽45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油口46,壳体41背向出油口46的一侧开设有进油口47,出油口46和进油口47连通容纳空间与外部空间,进油口47和出油口46设置在主动齿轮43与从动齿轮44啮合处的相对两侧,机架1背向机箱6的一侧设置有油桶49,油桶49上设置有油管40,油管40的一端伸入到油桶49内,另一端与进油口47连接,油桶49的侧壁设置有透明的观察窗50,观察窗50的上部靠近油桶49的顶部,下部靠近油桶49的底部,观察窗50上设置有油量刻度线。操作人员先将纱筒放入盛纱筒21内,缝纫线线头穿出盛纱筒,经过梳形张力栅22,在第一热辊25和第一分丝辊24处顺时针缠绕7~10圈,通过缓冲器23,在第二热辊27和第二分丝辊26处逆时针缠绕7~10圈,在罗拉轮29和第三分丝辊28处逆时针缠绕7~10圈,经过上油机构4,从线槽45内穿过,上油电机42转动带动主动齿轮43转动,容纳空间进油口47侧的硅油被吸入主动齿轮43和从动齿轮44中间的空间,并充满这一空间,随着主动齿轮43和从动齿轮44的旋转沿壳体41运动,最后在主动齿轮43和从动齿轮44啮合时排出,排出的硅油从出油口46排到线槽45内,沾到纺织线上,上油量可通过控制上油电机42的转速控制,以使硅油均匀的沾到纺织线上,提高上油质量。纺织线最后经过卷绕机构,并在空纱筒处缠绕5~8圈;然后启动机器,设定卷绕速度、张力大小和定型温度;根据设定的定型温度,第一热辊25和第二热辊27开始通电加热。第一热辊25和第二热辊27达到预设温度后,卷绕机构和罗拉轮29拉动缝纫线,使缝纫线绕到卷绕机构的空纱筒中。油桶49的设置,使本实用新型能一次盛装较多的硅油,减少加油次数,提高生产效率。操作人员通过观察窗50观察油桶49内的油量,便于控制油桶49的油量,可避免油桶49内的油量过少,影响对纺织线的上油。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壳体41的左侧设置有用于测试纺织线速度的测速轮48,测速轮48上同轴设置有编码器,编码器与机箱6通信连接。纺织线经过测速轮48,带动测速轮48转动,测量纺织线的速度,操作人员据此检测纺织线的速度,从而对纺织线的速度进行调整。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壳体41的右侧设置有用于引导纺织线进入线槽45的导轮14,纺织线从罗拉轮29和第三分丝辊28伸出后,先绕过导轮14,然后进入线槽45。纺织线直接穿过线槽45,会与线槽45的边角发生摩擦,通过设置导轮14,纺织线绕过导轮14,导轮14减少纺织线的摩擦,使纺织线能更顺畅的通过线槽45。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热辊25和第二热辊27均包括外壳251、热辊轴252、隔热轴承253、热辊座254、隔热石棉255、电热圈256、铜导热层257、螺栓258,热辊轴252安装在机架1上,隔热轴承253有两个,间隔套设在热辊轴252上,热辊座254套设在两个隔热轴承253上,隔热石棉255套设在热辊座254上,电热圈256套设在隔热石棉255上,热辊轴252的底端开设有螺纹孔,外壳251呈桶状,其底部开设有通孔,螺栓258穿过通孔并与螺纹孔螺纹连接,将外壳251与热辊轴252相固定,铜导热层257设置在外壳251内,隔热石棉255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隔热石棉255的陶瓷挡片259,陶瓷挡片259的底部与外壳251的底部间设置有压片250。电热圈256通电发热,铜导热层257吸收热量,将热量传递到外壳251上,加热外壳251,纺织线经过外壳251时受热定型。隔热石棉层255的设置隔绝热量,使热辊轴252不会受热,避免热辊轴252将热量传递到机架1上,保护机架1上的零部件。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卷绕机构与罗拉轮29之间设置有断线探丝器8,断线探丝器8包括安装铁片81和探丝器本体82,本体82上开设有U形槽83,U形槽83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安装有红外线发送器和红外线接收器,本体82连接的铁片81的下方,铁片81上开设有穿线孔84,铁片81上开设有用于连通外部与穿线孔84的穿线槽85。纺织线从U形槽83和穿线孔84中穿过,阻断红外线发送器的光,使红外线接收器不能完整的接受红外光。当纺织线断开或用完时,红外线接收器正常接收到红外光,并将信号传输到机箱6,机箱6发出纺织线用完的提醒。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卷绕机构包括卷绕电机和卷绕辊32,卷绕电机和卷绕辊32水平设置在机架1上,卷绕辊32的轴向与罗拉轮29的轴向相互垂直,卷绕电机的转轴上同轴设置有主动轮,卷绕辊32上同轴设置有从动轮,主动轮与从动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卷绕辊32卷绕纺织线时,将纺织线向内拉动,防止纺织线从穿线孔84内跳出。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罗拉轮29与断线探丝器8间设置有用于稳定纺织线的定线辊9,定线辊9横向设置在机架1上与机架1形成供纺织线通过的通道。纺织线从定线辊9与机架1之间穿过,定线辊辊限制纺织线向外跳动的幅度,防止纺织线从穿线孔84跳出。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壳体41的顶部设置有多块用于防止硅油飞溅的海绵块10,多块海绵块10分别设置在线槽45上方的两侧。纺织线的卷绕速度较快,容易使硅油溅出,污染环境,通过海绵块10吸收溅出的硅油,保持环境的整洁。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壳体41的右部设置有电子张力仪15,电子张力仪15与机箱6通信连接,纺织线从电子张力仪15穿过,以调节纺织线的张紧度。通过电子张力仪15控制纺织线的张力,使纺织线张紧,减少纺织线在卷绕过程中的跳动。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支撑脚33包括上支撑部35、下支撑部36和设置在上支撑部35与下支撑部36之间的连接杆37,上支撑部35和下支撑部36的截面积大于连接杆37,连接杆37的侧面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圆弧面,上支撑部35连接在机架1的下方,上支撑部35的顶部开设有凹槽38,凹槽38内设置有缓震垫39,缓震垫39设置在机架1与上支撑部35之间。上支撑部35和下支撑部36的截面积大于连接杆37,在避免支撑脚33与机架1和地面接触的地方压力过大的同时,节约了支撑脚33的制作材料。外凸的圆弧面的设置增加了连接杆37的强度,缓震垫39的设置,吸收设备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减少震动产生的噪音,且避免震动引起的连接结构失效的问题。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