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砖的运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0591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砖的运转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砖的制造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砖的运转装置。



背景技术:

砖的成型机已为公知,如中国发明专利CN201110163868.X公开一种砖坯成型机,包括机架及其上装配的下模架,所述的下模架上设有用于砖坯成型的模具,所述的模具包括模具底板,所述的砖坯成型机还包括用于向模具底板传递振动力的振动台,所述的振动台包括振动力输出端,所述的模具底板与振动台的振动力输出端之间设有用于使其两者传动配合一起振动和相互脱离断开传动的开合机构,所述的开合机构具有用于与模具底板顶压和离合的传动装置以及为所述传动装置提供驱动力的配合体。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于所述模具底板的下方沿上下方向依次设置的减振弹簧和用于与所述减振弹簧顶推配合的传力杆,所述的配合体包括于所述振动台上转动装配且转动轴线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所述的转动轴沿其周向分布有用于与所述传力杆顶推传动的配合面和脱离断开传动的脱离面,所述的转动轴的一端设有用于扭矩输入的扭矩输入段。所述的配合面和脱离面的长度延伸方向都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延伸,所述的脱离面和配合面分别有两个且沿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对称分布。所述的配合面沿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的脱离面沿垂直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的截面形状为直线形,所述的配合面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的脱离面与所述转动轴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传力杆的两端具有塑性垫片。所述的转动轴的扭矩输入段传动连接有用于控制所述转动轴绕其转动轴线做旋转运动的气缸。所述的机架上沿上下方向设有导向柱,所述的下模架沿水平方向固连设置于所述的导向柱上,所述的模具沿上下方向导向移动装配于所述的下模架上,所述的模具内沿上下方向开设有贯通所述模具上下侧且截面形状为方形的成型腔,所述的模具底板通过间隙配合设置于所述的成型腔内。

该发明如同市场上的其他砖成型机一样,在砖成型后都要大致经过传运、转移和码垛操作,传统都采用手工操作,近年市场上也有一些传运类的机械出现,如中国发明专利CN 201310212511.5公开一种瓷砖机模板输送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瓷砖机模板输送机构包括输送带以及模板存储框,所述模板存储框上下通透且置于输送带一端上方,该模板存储框内叠置有若干瓷砖模板,所述输送带的输送面被分割为互相之间存有一定间隙的若干输送段,所述输送段的长度与瓷砖模板的长度一致。所述输送段的之间的间隙内均设有位于输送段两侧的挡块。所述挡块的高度与瓷砖模板的厚度一致。但是这类机械的结构过于粗糙,实际中所能达到的传运效果并不理想,经常还需要人工配合,效率低下,实用性差。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载砖模具的自动化输送和罗列等流水线作业,制砖效率显著提高,结构新颖合理,运行顺畅、稳定可靠,实用性强的砖的运转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砖的运转装置,包括承托载砖模具的模具托架,对模具托架进行升降承载的升降承载装置,和对装载有砖的载砖模具进行罗列的罗列装置;

所述模具托架沿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延伸,具有处于一端的第一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二端;所述升降承载装置包括对所述模具托架第一端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对所述模具托架第二端进行与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同步升降驱动的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矫正的第一升降矫正装置,和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矫正的第二升降矫正装置;

所述载砖模具具有与所述模具托架的第一端相对应的第一端,和与所述模具托架的第二端相对应的第二端;所述罗列装置处于砖输送装置的一侧;所述罗列装置包括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罗列驱动装置,和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与第一罗列动力装置同步升降驱动的第二罗列驱动装置;所述第一罗列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水平延伸以承接所述第一升降矫正装置矫正后的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承载且的第一罗列承载板;所述第二罗列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水平延伸以承接所述第二升降矫正装置矫正后的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承载的第二罗列承载板。

所述第一升降矫正装置处于所述载砖模具第一端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矫正装置处于所述载砖模具第二端的上方;所述第一升降矫正装置包括处于所述模具托架第一端上方与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垂直的第一竖向限位板,和连接于第一竖向限位板下方且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所述第二升降矫正装置方向倾斜的第一斜向导向板;所述第二升降矫正装置包括处于所述模具托架第二端上方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板相平行对应的第二竖向限位板,和连接于第二竖向限位板下方且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所述第一升降矫正装置方向倾斜的第二斜向导向板;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配设有使第一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张开处于水平面内的第一张开开关;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配设有使第二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张开处于水平面内的第二张开开关;以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板和第二竖向限位板的对称竖直平面为基准,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板具有朝向所述对称竖直平面的第一正面,张开后的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具有平行靠近所述对称竖直平面的第一边缘,所述模具托架具有承托载砖模具的水平承托面,所述第一边缘比所述第一正面更靠近所述对称竖直平面,张开后的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低于上升到最高处的所述模具托架的水平承托面;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板具有朝向所述对称竖直平面的第二正面,张开后的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具有平行靠近所述对称竖直平面的第二边缘,所述第二边缘比所述第二正面更靠近所述对称竖直平面,张开后的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低于上升到最高处的所述模具托架的水平承托面。

所述第一罗列动力装置还包括枢接于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远离所述第二罗列驱动装置处而使第一罗列承载板可向上翻转收起的第一枢接部,以及与第一枢接部连接对第一罗列承载板和第一枢接部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罗列动力装置;所述第二罗列驱动装置还包括枢接于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枢接远离所述第一罗列动力装置处而使第二罗列承载板可向上翻转收起的第二枢接部,以及与第二枢接部连接对第二罗列承载板和第二枢接部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罗列动力装置。

所述第一张开开关为处于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上方对第一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进行抵顶的抵顶装置,所述第一张开开关具有处于下端的第一抵顶端,所述第一抵顶端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板相对应;所述第二张开开关为处于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上方对第二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进行抵顶的抵顶装置,所述第二张开开关具有处于下端的第二抵顶端,所述第二抵顶端与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板相对应。

所述升降承载装置还包括对应所述模具托架第一端的第一升降支架,和对应所述模具托架第二端的第二升降支架;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沿第一升降支架对所述模具托架第一端进行升降驱动,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沿第二升降支架对所述模具托架第二端进行与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同步升降驱动。

所述第一升降矫正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升降支架上部,所述第二升降矫正装置设于所述第二升降支架上部。

所述罗列装置还包括对应载砖模具第一端的第一罗列支架,对应载砖模具第二端的第二罗列支架;所述第一罗列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一罗列支架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升降驱动,所述第二罗列驱动装置沿所述第二罗列支架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与第一罗列动力装置同步升降驱动。

还包括供应空的载砖模具的供应装置,所述罗列装置和供应装置分处砖输送装置的两侧。

所述供应装置包括对应载砖模具第一端的第一供应支架,对应载砖模具第二端的第二供应支架,沿第一供应支架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供应驱动装置,沿第二供应支架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与第一供应驱动装置同步升降驱动的第二供应驱动装置,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矫正的第一供应矫正装置,和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矫正的第二供应矫正装置;所述第一供应矫正装置设于所述第一供应支架上部与所述第一升降矫正装置相对应,所述第二供应矫正装置设于所述第二供应支架上部与所述第二供应矫正装置相对应;所述第一供应矫正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一供应驱动装置上方与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垂直的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连接于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下方且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所述第二供应矫正装置方向倾斜的第一斜向供应导向板,和连接于第一斜向供应导向板下方的第一竖向供应导向板;所述第二供应矫正装置包括处于所述第二供应驱动装置上方与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垂直的第二竖向供应限位板,连接于第二竖向供应限位板下方且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所述第一供应矫正装置方向倾斜的第二斜向供应导向板,和连接于第二斜向供应导向板下方的第二竖向供应导向板;所述第一供应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承载的第一供应承载架,和与第一供应承载架连接对第一供应承载架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供应动力装置;所述第二供应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承载的第二供应承载架,和与第二供应承载架连接对第二供应承载架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供应动力装置。

还包括对砖进行装载的载砖模具,和输送载砖模具的砖输送装置;所述砖输送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的输送段,所述模具托架为沿所述砖输送装置方向水平延伸且围绕相应所述输送段的长方形框架,相邻的所述输送段之间具有供所述模具托架下沉的输送间隙。

定义所述砖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为纵向,垂直于所述砖输送装置的水平方向为横向;所述砖输送装置配设有对上升中的所述模具托架上的载砖模具进行横向位置矫正的横向矫正装置。

所述横向矫正装置包括处于下方的矫正支架,以及设于矫正支架上并沿所述输送段设置的第一矫正装置和第二矫正装置;所述矫正支架包括分处所述输送段两侧的支架单体,所述第一矫正装置包括两个分设于两所述支架单体上并对相应的载砖模具两侧进行横向限位的第一矫正单体,所述第二矫正装置包括两个分设于两所述支架单体上并对相应的载砖模具两侧进行横向限位的第二矫正单体。

所述第一矫正单体包括立设于所述支架单体上的第一矫正支杆,和设于第一矫正支杆上并朝载砖模具方向弯曲隆起并呈平滑弧形的第一隆起部;所述第二矫正单体包括立设于所述支架单体上的第二矫正支杆,和设于第二矫正支杆上并朝载砖模具方向弯曲隆起并呈平滑弧形的第二隆起部。

还包括转运装置;所述转运装置包括将最高处的所述模具托架上的载砖模具推至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和第二罗列承载板上的罗列推动装置,以及将最高处的所述第一供应驱动装置和第二供应驱动装置上的载砖模具推至处于最高处的所述模具托架上的供应推动装置。

所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承载的第一升降承载部件,沿上下方向设于所述第一升降支架上并对第一升降承载部件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升降链条,设于第一升降支架上部与第一升降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上升降链轮,和设于第一升降支架下部与第一升降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下升降链轮;所述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所述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承载的第二升降承载部件,沿上下方向设于所述第二升降支架上并对第二升降承载部件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升降链条,设于第二升降支架上部与第二升降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上升降链轮,和设于第二升降支架下部与第二升降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下升降链轮;

所述第一罗列动力装置包括沿上下方向设于所述第一罗列支架上并对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和第一枢接部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罗列链条,设于第一罗列支架上部与第一罗列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上罗列链轮,以及设于第一罗列支架下部与第一罗列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下罗列链轮;所述第二罗列动力装置包括沿上下方向设于所述第二罗列支架上并对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和第二枢接部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罗列链条,设于第二罗列支架上部与第二罗列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上罗列链轮,以及设于第二罗列支架下部与第二罗列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下罗列链轮;

所述第一供应动力装置包括沿上下方向设于所述第一供应支架上并对所述第一供应承载架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供应链条,设于第一供应支架上部与第一供应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上供应链轮,以及设于第一供应支架下部与第一供应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下供应链轮;所述第二供应动力装置包括沿上下方向设于所述第二供应支架上并对所述第二供应承载架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供应链条,设于第二供应支架上部与第二供应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上供应链轮,以及设于第二供应支架下部与第二供应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下供应链轮;

所述罗列推动装置为将最高处的所述模具托架上的载砖模具推至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和第二罗列承载板上的推动架,所述供应推动装置为将最高处的所述第一供应驱动装置和第二供应驱动装置上的载砖模具推至处于最高处的所述模具托架上的推动架;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承载所述罗列推动装置和供应推动装置并沿垂直于所述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行走的转运支架,承载转运支架并沿垂直于所述砖输送装置输送方向水平延伸供转运支架行走的行走轨道,以及对转运支架进行行走驱动的行走驱动装置。

所述模具托架的第一端形成有两个可卡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板两端下方的第一升降卡部,当两所述第一升降卡部卡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板两端下方时,所述第一斜向导向板处于两所述第一升降卡部之间;所述模具托架的第二端形成有两个可卡于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板两端下方的第二升降卡部,当两所述第二升降卡部卡于所述第二竖向限位板两端下方时,所述第二斜向导向板处于两所述第二升降卡部之间。

所述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板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所述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的下端与所述第一竖向限位板的下端水平对应;所述第一斜向供应导向板与所述第一斜向导向板处于同一平面内。

所述第一抵顶端配设有与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滚动接触的第一抵顶辊轮,所述第一抵顶辊轮的辊轴与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平行;所述第二抵顶端配设有与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的上表面滚动接触的第二抵顶辊轮,所述第二抵顶辊轮的辊轴与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平行;

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配设有保持第一罗列承载板翻转状态的第一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一状态保持拉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一枢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一状态保持拉簧始终处于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转动轴线的上方,或当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向上翻转处于收起状态时所述第一状态保持拉簧处于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转动轴线的上方、而当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向下翻转处于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状态保持拉簧处于所述第一罗列承载板转动轴线的下方;

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配设有保持第二罗列承载板翻转状态的第二状态保持拉簧,所述第二状态保持拉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枢接部连接;且所述第二状态保持拉簧始终处于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转动轴线的上方,或当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向上翻转处于收起状态时所述第二状态保持拉簧处于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转动轴线的上方、而当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向下翻转处于张开状态时所述第二状态保持拉簧处于所述第二罗列承载板转动轴线的下方。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砖的运转装置,突破传统砖的运转装置的构造形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载砖模具承载成型的砖由砖输送装置输送,当载砖模具输送至升降承载装置处时,砖输送装置暂停,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和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同步驱动模具托架上升将装载有砖的载砖模具逐渐向上托举,第一升降矫正装置和第二升降矫正装置分别对载砖模具的两端进行精确定位,然后第一罗列承载板和第二罗列承载板顺利精确承接此最高处的载砖模具,第一罗列承载板和第二罗列承载板在第一罗列驱动装置和第二罗列驱动装置的同步驱动下将承载装载有砖的载砖模具向下输送实现载砖模具的罗列。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砖的运转装置,其可实现载砖模具的自动化输送和罗列等流水线作业,制砖效率显著提高,结构新颖合理,运行顺畅、稳定可靠,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罗列承载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罗列承载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砖输送装置 2-模具托架 21-第一升降卡部

3-升降承载装置 31-第一升降支架 32-第二升降支架 33-第一升降矫正装置 331-第一竖向限位板 332-第一斜向导向板 34-第二升降矫正装置 341-第二竖向限位板 342-第二斜向导向板

4-罗列装置 41-第一罗列支架 42-第二罗列支架 43-第一罗列驱动装置431-第一罗列承载板 4311-第一边缘 4312-第一状态保持拉簧 432-第一枢接部 433-第一罗列动力装置 44-第二罗列驱动装置 441-第二罗列承载板4411-第二边缘 4412-第二状态保持拉簧 442-第二枢接部 443-第二罗列动力装置 45-第一张开开关 451-第一抵顶辊轮 46-第二张开开关 461-第二抵顶辊轮

5-供应装置 51-第一供应支架 52-第二供应支架 531-第一供应承载架532-第一供应动力装置 541-第二供应承载架 542-第二供应动力装置 55-第一供应矫正装置 551-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 552-第一斜向供应导向板 553-第一竖向供应导向板 56-第二供应矫正装置 561-第二竖向供应限位板 562-第二斜向供应导向板 563-第二竖向供应导向板

6-转运装置 61-罗列推动装置 62-供应推动装置 63-转运支架 64-行走轨道

7-横向矫正装置 71-矫正支架 72-第一矫正装置 721-第一矫正单体7211-第一隆起部 73-第二矫正装置 731-第二矫正单体 7311-第二隆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砖的运转装置,如图1-7所示,包括包括对砖进行装载的载砖模具,输送载砖模具的砖输送装置1,承托载砖模具的模具托架2,对模具托架2进行升降承载的升降承载装置3,对装载有砖的载砖模具进行罗列的罗列装置4,供应空的载砖模具的供应装置5,以及将装载有砖的载砖模具转运到罗列装置4上并将供应装置5上空的载砖模具转运到升降承载装置3上的转运装置6;

模具托架2沿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延伸,具有处于一端的第一端和处于另一端的第二端;升降承载装置3包括对应模具托架2第一端的第一升降支架31,对应模具托架2第二端的第二升降支架32,沿第一升降支架31对模具托架2第一端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升降驱动装置,沿第二升降支架32对模具托架2第二端进行与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同步升降驱动的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矫正的第一升降矫正装置33,和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矫正的第二升降矫正装置34;第一升降矫正装置33设于第一升降支架31上部,第二升降矫正装置34设于第二升降支架32上部;第一升降矫正装置33包括处于模具托架2第一端上方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垂直的第一竖向限位板331,和连接于第一竖向限位板331下方且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第二升降矫正装置34方向倾斜的第一斜向导向板332;第二升降矫正装置34包括处于模具托架2第二端上方与第一竖向限位板331相平行对应的第二竖向限位板341,和连接于第二竖向限位板341下方且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第一升降矫正装置33方向倾斜的第二斜向导向板342;模具托架2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罗列装置4和供应装置5分处砖输送装置1的两侧;罗列装置4包括对应载砖模具第一端的第一罗列支架41,对应载砖模具第二端的第二罗列支架42,沿第一罗列支架41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罗列驱动装置43,和沿第二罗列支架42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与第一罗列动力装置433同步升降驱动的第二罗列驱动装置44;第一罗列驱动装置43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承载的第一罗列承载板431,枢接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远离第二罗列驱动装置44处而使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可向上翻转收起的第一枢接部432,以及与第一枢接部432连接对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一枢接部432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罗列动力装置433;第二罗列驱动装置44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承载的第二罗列承载板441,枢接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枢接远离第一罗列动力装置433处而使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可向上翻转收起的第二枢接部442,以及与第二枢接部442连接对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和第二枢接部442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罗列动力装置443;第一罗列承载板431配设有处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上方对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的上表面进行抵顶而使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的上表面张开处于水平面内的第一张开开关45,第一张开开关45具有处于下端的第一抵顶端,第一抵顶端与第一竖向限位板331相对应;第二罗列承载板441配设有处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上方对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上表面进行抵顶而使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上表面张开处于水平面内的第二张开开关46,第二张开开关46具有处于下端的第二抵顶端,第二抵顶端与第二竖向限位板341相对应;以第一竖向限位板331和第二竖向限位板341的对称竖直平面为基准,第一竖向限位板331具有朝向对称竖直平面的第一正面,张开后的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的上表面具有平行靠近对称竖直平面的第一边缘4311,模具托架2具有承托载砖模具的水平承托面,第一边缘4311比第一正面更靠近对称竖直平面,张开后的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的上表面低于上升到最高处的模具托架2的水平承托面;第二竖向限位板341具有朝向对称竖直平面的第二正面,张开后的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上表面具有平行靠近对称竖直平面的第二边缘4411,第二边缘4411比第二正面更靠近对称竖直平面,张开后的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上表面低于上升到最高处的模具托架2的水平承托面;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供应装置5包括对应载砖模具第一端的第一供应支架51,对应载砖模具第二端的第二供应支架52,沿第一供应支架51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供应驱动装置,沿第二供应支架52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与第一供应驱动装置同步升降驱动的第二供应驱动装置,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矫正的第一供应矫正装置55,和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矫正的第二供应矫正装置56;第一供应矫正装置55设于第一供应支架51上部与第一升降矫正装置33相对应,第二供应矫正装置56设于第二供应支架52上部与第二供应矫正装置56相对应;第一供应矫正装置55包括处于第一供应驱动装置上方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垂直的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551,连接于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551下方且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第二供应矫正装置56方向倾斜的第一斜向供应导向板552,和连接于第一斜向供应导向板552下方的第一竖向供应导向板553;第二供应矫正装置56包括处于第二供应驱动装置上方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垂直的第二竖向供应限位板561,连接于第二竖向供应限位板561下方且由上至下逐渐向远离第一供应矫正装置55方向倾斜的第二斜向供应导向板562,和连接于第二斜向供应导向板562下方的第二竖向供应导向板563;第一供应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承载的第一供应承载架531,和与第一供应承载架531连接对第一供应承载架531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供应动力装置532;第二供应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承载的第二供应承载架541,和与第二供应承载架541连接对第二供应承载架541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供应动力装置542;第一供应承载架531和第二供应承载架541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转运装置6包括将最高处的模具托架2上的载砖模具推至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上的罗列推动装置61,以及将最高处的第一供应驱动装置和第二供应驱动装置上的载砖模具推至处于最高处的模具托架2上的供应推动装置62。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载砖模具承载成型的砖由砖输送装置1输送,当载砖模具输送至升降承载装置3处时,砖输送装置1暂停,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和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同步驱动模具托架2上升将装载有砖的载砖模具逐渐向上托举,第一斜向导向板332和第二斜向导向板342对载砖模具的两端进行导向,使载砖模具停留在最高处恰好容置在第一竖向限位板331和第二竖向限位板341之间进行精确定位,然后罗列推动装置61将此最高处的载砖模具推至已张开的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上,同时供应推动装置62将供应装置5上处于最高处的孔的载砖模具推至刚刚空置的模具托架2上,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在第一罗列动力装置433和第二罗列动力装置443的同步驱动下将承载装载有砖的载砖模具向下输送实现载砖模具的罗列;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和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同步驱动模具托架2下降将空的载砖模具逐渐向下输送而放置在砖输送装置1上供重新装砖;罗列完成后的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向上翻转收起,避免上升过程中刮碰到已罗列的载砖模具,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在第一罗列动力装置433和第二罗列动力装置443的同步驱动下逐渐上升,直至第一张开开关45和第二张开开关46的下端分别抵顶在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上表面,并且随着第一罗列动力装置433和第二罗列动力装置443对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继续向上驱动而实现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逐渐张开,使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上表面处于水平面内,并与最高处的模具托架2的水平承托面相对应且稍低,可实现最高处的模具托架2上的载砖模具顺利滑动到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上;第一供应动力装置532和第二供应动力装置542同步驱动第一供应承载架531和第二供应承载架541沿着第一竖向供应导向板553和第二竖向供应导向板563逐渐上升,然后由第一斜向供应导向板552和第二斜向供应导向板562对空的载砖模具的两端进行顺势导向,使空的载砖模具停留在最高处恰好容置在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551和第二竖向供应限位板561之间进行精确定位,可使最上方的载砖模具的底面稍高于处于最高处的升降承载装置3上的模具托架2的上表面,可实现最高处的载砖模具顺利滑动到模具托架2上。可实现载砖模具的自动化输送、罗列和供应等流水线作业,制砖效率显著提高。进一步,第一竖向限位板331通过第一连接部件与第一升降支架31连接在一起;第二竖向限位板341通过第二连接部件与第二升降支架32连接在一起。各支架优选设计成一整体的机架。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551、第一斜向供应导向板552和第一竖向供应导向板553可由一整块金属板弯折形成,第二竖向供应限位板561、第二斜向供应导向板562和第二竖向供应导向板563可由一整块金属板弯折形成。第一供应驱动装置和第二供应驱动装置可承载多个罗列的空的载砖模具,在实际供应过程中,可逐级上升一个载砖模具的厚度距离。

为了实现砖输送装置1和模具托架2相配合的具体结构,优选地,砖输送装置1包括两个以上的输送段,模具托架2为沿砖输送装置1方向水平延伸且围绕相应输送段的长方形框架,相邻的输送段之间具有供模具托架2下沉的输送间隙,即每个模具托架2均套在相应的输送段下部,不影响载砖模具在砖输送装置1上的输送运行,当需要时模具托架2才上升将载砖模具向上托起。

优选地,定义砖输送装置1的输送方向为纵向,垂直于砖输送装置1的水平方向为横向;砖输送装置1配设有对上升中的模具托架2上的载砖模具进行横向位置矫正的横向矫正装置7。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横向矫正装置7可对载砖模具的横向位置进行矫正,与第一升降矫正装置33和第二升降矫正装置34(即为纵向矫正)相配合对载砖模具进行全方位的矫正。

为了实现横向矫正装置7的具体结构,优选地,横向矫正装置7包括处于下方的矫正支架71,以及设于矫正支架71上并沿输送段设置的第一矫正装置72和第二矫正装置73;矫正支架71包括分处输送段两侧的支架单体,第一矫正装置72包括两个分设于两支架单体上并对相应的载砖模具两侧进行横向限位的第一矫正单体721,第二矫正装置73包括两个分设于两支架单体上并对相应的载砖模具两侧进行横向限位的第二矫正单体731。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矫正装置72和第二矫正装置73相配合可对载砖模具的每一侧边缘均进行同步横向矫正,矫正效果显著。矫正支架71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可作为防护栏起到防护作用。

优选地,第一矫正单体721包括立设于支架单体上的第一矫正支杆,和设于第一矫正支杆上并朝载砖模具方向弯曲隆起并呈平滑弧形的第一隆起部7211;第二矫正单体731包括立设于支架单体上的第二矫正支杆,和设于第二矫正支杆上并朝载砖模具方向弯曲隆起并呈平滑弧形的第二隆起部7311。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载砖模具可在上升时与第一隆起部7211和第二隆起部7311进行平滑的柔性接触,第一隆起部7211和第二隆起部7311对载砖模具进行向中间的抵顶矫正的同时,确保载砖模具升降动作顺畅平稳。

优选地,第一升降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一端进行承载的第一升降承载部件,沿上下方向设于第一升降支架31上并对第一升降承载部件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升降链条,设于第一升降支架31上部与第一升降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上升降链轮,和设于第一升降支架31下部与第一升降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下升降链轮;第二升降驱动装置包括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水平延伸对载砖模具第二端进行承载的第二升降承载部件,沿上下方向设于第二升降支架32上并对第二升降承载部件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升降链条,设于第二升降支架32上部与第二升降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上升降链轮,和设于第二升降支架32下部与第二升降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下升降链轮;

第一罗列动力装置433包括沿上下方向设于第一罗列支架41上并对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一枢接部432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罗列链条,设于第一罗列支架41上部与第一罗列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上罗列链轮,以及设于第一罗列支架41下部与第一罗列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下罗列链轮;第二罗列动力装置443包括沿上下方向设于第二罗列支架42上并对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和第二枢接部442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罗列链条,设于第二罗列支架42上部与第二罗列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上罗列链轮,以及设于第二罗列支架42下部与第二罗列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下罗列链轮;

第一供应动力装置532包括沿上下方向设于第一供应支架51上并对第一供应承载架531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一供应链条,设于第一供应支架51上部与第一供应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上供应链轮,以及设于第一供应支架51下部与第一供应链条相配合的第一下供应链轮;第二供应动力装置542包括沿上下方向设于第二供应支架52上并对第二供应承载架541进行升降驱动的第二供应链条,设于第二供应支架52上部与第二供应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上供应链轮,以及设于第二供应支架52下部与第二供应链条相配合的第二下供应链轮;

罗列推动装置61为将最高处的模具托架2上的载砖模具推至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上的推动架,供应推动装置62为将最高处的第一供应驱动装置和第二供应驱动装置上的载砖模具推至处于最高处的模具托架2上的推动架;转运装置6还包括承载罗列推动装置61和供应推动装置62并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行走的转运支架63,承载转运支架63并沿垂直于砖输送装置1输送方向水平延伸供转运支架63行走的行走轨道64,以及对转运支架63进行行走驱动的行走驱动装置。具体结构可为,第一罗列承载板431配设有第一升降导向装置,第一升降导向装置可对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的升降进行导向,运行更加平稳精确;第二罗列承载板441配设有第二升降导向装置,第二升降导向装置可对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升降进行导向,运行更加平稳精确。

优选地,模具托架2的第一端形成有两个可卡于第一竖向限位板331两端下方的第一升降卡部21,当两第一升降卡部21卡于第一竖向限位板331两端下方时,第一斜向导向板332处于两第一升降卡部21之间;模具托架2的第二端形成有两个可卡于第二竖向限位板341两端下方的第二升降卡部,当两第二升降卡部卡于第二竖向限位板341两端下方时,第二斜向导向板342处于两第二升降卡部之间。此结构可确保模具托架2与第一升降矫正装置33和第二升降矫正装置34的配合更加紧密精确。

优选地,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551与第一竖向限位板331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且第一竖向供应限位板551的下端与第一竖向限位板331的下端水平对应;第一斜向供应导向板552与第一斜向导向板332处于同一平面内。此结构可确保供应装置5上的空的载砖模具更加精确平稳地滑动至处于最高处的模具托架2上。

优选地,第一抵顶端配设有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的上表面滚动接触的第一抵顶辊轮451,第一抵顶辊轮451的辊轴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平行;第二抵顶端配设有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上表面滚动接触的第二抵顶辊轮461,第二抵顶辊轮461的辊轴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平行。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抵顶辊轮451可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的上表面进行柔性的滚动接触,可使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的张开动作更加平稳顺畅;第二抵顶辊轮461可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上表面进行柔性的滚动接触,可使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的张开动作更加平稳顺畅。

优选地,第一罗列承载板431配设有保持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翻转状态的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的上端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连接、下端与第一枢接部432连接;且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始终处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转动轴线的上方;第二罗列承载板441配设有保持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翻转状态的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的上端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连接、下端与第二枢接部442连接;且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始终处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转动轴线的上方。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可始终保持向上翻转收起状态,只有在第一张开开关45对第一罗列承载板431进行抵顶或有载砖模具承载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上时,第一罗列承载板431才处于张开状态,当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将所承载的载砖模具罗列在下层的载砖模具上而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继续向下运动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可确保第一罗列承载板431自动向上翻转收起,使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向上回复运动时不会刮碰到载砖模具,运行更加顺畅,而且不会影响载砖模具的罗列整齐美观;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可始终保持向上翻转收起状态,只有在第二张开开关46对第二罗列承载板441进行抵顶或有载砖模具承载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上时,第二罗列承载板441才处于张开状态,当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将所承载的载砖模具罗列在下层的载砖模具上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继续向下运动时,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可确保第二罗列承载板441自动向上翻转收起,使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向上回复运动时不会刮碰到载砖模具,运行更加顺畅,而且不会影响载砖模具的罗列整齐美观。

优选地,第一罗列承载板431配设有保持第一罗列承载板431翻转状态的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的上端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连接、下端与第一枢接部432连接;当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向上翻转处于收起状态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处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转动轴线的上方、而当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向下翻转处于张开状态时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处于第一罗列承载板431转动轴线的下方;第二罗列承载板441配设有保持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翻转状态的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的上端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连接、下端与第二枢接部442连接;当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向上翻转处于收起状态时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处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转动轴线的上方、而当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向下翻转处于张开状态时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处于第二罗列承载板441转动轴线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相比于前一实施例,区别在于,无论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向上翻转收起还是向下翻转张开,均可受到第一状态保持拉簧4312和第二状态保持拉簧4412的状态保持拉力,可确保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状态的稳定性,实用性更强。当然当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将所承载的载砖模具罗列在下层的载砖模具上后,需要继续向下运动,通过下层载砖模具或处于下方的抵顶部件来使第一罗列承载板431和第二罗列承载板441向上翻转收起。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