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行电梯的安全减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9299阅读:351来源:国知局
斜行电梯的安全减速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安全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斜行电梯的安全减速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上下垂直行电梯上设置安全减速装置的技术信息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典型的如发明专利公布号CN105752803A推荐的“一种带有降落伞的电梯”和发明专利公布号CN105621207A提供的“一种安保式小区专用电梯轿厢”。这两项专利中的前者的技术方案是:在轿厢顶部设有降落伞盒,在降落伞盒内设有降落伞,井道的宽度大于降落伞的直径,降落伞的底部固定在轿厢外顶壁上,降落伞的开关设在轿厢内。技术效果如其说明书第0007段所述:在电梯发生故障时能将降落伞打开,减缓轿厢的坠落速度,降低事故损害程度,尤其适合于高层建筑。

然而纵观前述CN105752803A的说明书全文,并未阅见包括降落伞在内的整个安全减速装置的具体结构,例如在电梯故障时如何及时打开降落伞,又如如何将降落伞在备用状态下可靠地控制在降落伞箱(专利称降落伞盒)内,如何由电梯控制器在电梯下坠的瞬间给信号予安全减速装置、如何保障降落伞得以快速窜出降落伞箱,等等。此外,CN105752803A将打开降落伞箱的开关设置于轿厢内似乎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旦乘员无意触及便会出现非正常启用的情形,不仅给乘员造成虚惊,而且给电梯管理方带来麻烦。还有,在危险发生时即在轿厢失控下坠时,采用手动方式对开关操作至少存在以下不足:由于轿厢下坠通常毫无征兆地发生于一瞬间,尚未待乘员反应过来时或许已坠落,又因为即使乘员有所反应,由于手动摸开关存在时间差,因而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奏效,还因为通常在电梯下坠的过程中,乘员往往处于高度的紧张与惊慌状态,并不会立即作出按动开关的动作。

此外,由于前述CN105752803A以及CN105621207A都是针对垂直上下行电梯而言的,因而对于斜行电梯不具有启示意义,并且CN1056210207A同样存在CN105728203A的前述诸不足。

如业界所知,前述的斜行电梯主要但并非绝对限于地指配套在游览景区尤其是层峦叠嶂之山地坡面的电梯,这种电梯同样可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见诸,如CN201494989U(一种斜行电梯)、CN102756967A(一种无导轨斜行电梯的对重装置)、CN203306882U(一种轿厢自动调节水平装置)和CN203976173U(无对重双轿厢斜行电梯)等等。

综上所述,在迄今为止公开的中外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利用降落伞的斜行电梯的安全减速装置的技术信息,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将处于备用状态的降落伞可靠地管制在降落伞箱内而在使用时又能顺利地被释放出降落伞箱、有利于接受电梯控制器的控制而藉以保障在轿厢失控时的瞬间作出反应并自动地将降落伞释放出降落伞箱、有益于防止人为误操作而藉以避免对乘梯人员造成不必要的虚惊以及对电梯管理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的斜行电梯的安全减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斜行电梯的安全减速装置,所述的斜行电梯包括轿厢本体,该轿厢本体的底部具有一轿厢本体支架,该轿厢本体支架的下部前侧和后侧各通过一对导靴与铺设在坡地上的一对斜行导轨构成滚动副,所述的安全减速装置包括降落伞箱,该降落伞箱固定在所述轿厢本体面对所述一对斜行导轨的上行方向的一侧的中部,在该降落伞箱的降落伞箱腔的腔口的位置枢转设置有箱门;箱门开启机构,该箱门开启机构滑动地设置在所述降落伞箱腔内并且与所述的箱门铰接;一组弹簧,该组弹簧位于所述的降落伞箱腔内并且该组弹簧的一端支承在降落伞箱腔正对腔口的一侧的腔壁上,而另一端支承在所述箱门开启机构上;用于对所述箱门开启机构锁定或解除锁定的并且与电梯的电梯控制器电气连接的锁定杆控制机构,该锁定杆控制机构固定在所述降落伞箱腔正对所述腔口的一侧的腔壁上并且与箱门开启机构相对应;降落伞,该降落伞以收拢状态设置在所述箱门开启机构与所述的箱门之间,并且该降落伞的降落伞控制绳挽及在所述降落伞箱腔正对所述腔口的一侧的腔壁上,而所述的腔口朝向所述的一对导轨的上行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轿厢本体支架的前侧下部或后侧下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一对导靴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测速机构,该测速机构与所述的斜行导轨接触并且与所述电梯的电梯控制器电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箱门包括一第一箱门和一第二箱门,在第一箱门的前侧上部构成有一第一箱门上部铰接耳,而在第一箱门的前侧下部构成有一第一箱门下部铰接耳,第一箱门上部铰接耳通过第一箱门上部铰接耳销轴在对应于所述腔口的前侧上部的位置与所述降落伞箱铰接,而第一箱门下部铰接耳通过第一箱门下部铰接耳销轴在对应于腔口的前侧下部的位置与降落伞箱铰接,在第二箱门的后侧上部构成有一第二箱门上部铰接耳,而在第二箱门的后侧下部构成有一第二箱门下部铰接耳,第二箱门上部铰接耳通过第二箱门上部铰接耳销轴在对应于所述腔口的后侧上部的位置与所述降落伞箱铰接,而第二箱门下部铰接耳通过第二箱门下部铰接耳销轴在对应于腔口的后侧下部的位置与降落伞箱铰接,滑动地设置在所述降落伞箱的降落伞箱腔内的所述箱门开启机构同时与所述的第一箱门以及第二箱门铰接,在所述降落伞箱腔正对所述腔口的一侧的腔壁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一组弹簧的位置固定有弹簧支承座,所述的一组弹簧的一端支承在该弹簧支承座上,并且在降落伞箱腔正对腔口的一侧的腔壁上还固定有一降落伞控制绳挂钩,所述降落伞的降落伞控制绳挽及在该降落伞控制绳挂钩上,所述的锁定杆控制机构对应于所述降落伞控制绳挂钩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降落伞箱上并且位于降落伞箱的降落伞箱前箱壁的上部开设有一前箱壁上滑动槽,下部开设有一前箱壁下滑动槽,在降落伞箱的降落伞箱后箱壁的上部开设有一后箱壁上滑动槽,下部开设有一后箱壁下滑动槽,所述的箱门开启机构包括一滑动推板、一对上连杆、一对下连杆和一锁定杆,在滑动推板的上部前侧和后侧各固定有一上限位螺杆,上部前侧的上限位螺杆与所述前箱壁上滑动槽滑动配合,而上部后侧的上限位螺杆与所述后箱壁上滑动槽滑动配合,在滑动推板的下部前侧和后侧各固定有一下限位螺杆,下部前侧的下限位螺杆与所述前箱壁下滑动槽滑动配合,而下部后侧的下限位螺杆与所述后箱壁下滑动槽滑动配合,一对上连杆中的其中一根上连杆的一端与滑动推板的上部前端铰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箱门的上部后端铰接,一对上连杆中的另一根上连杆的一端与滑动推板的上部后端铰接,而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箱门的上部前端铰接,一对下连杆中的其中一根下连杆的一端与滑动推板的下部前端铰接,而另一端与第一箱门的下部后端铰接,一对下连杆中的另一根下连杆的一端与滑动推板的下部后端铰接,而另一端与第二箱门的下部前端铰接,锁定杆以水平悬臂状态与所述滑动推板背对所述箱门的一侧固定,并且对应于所述锁定杆控制机构的上方,所述的一组弹簧朝向滑动推板的一端支承在滑动推板上,并且在该滑动推板上还开设有一降落伞控制绳让位孔,所述降落伞的降落伞控制绳在途经该降落伞控制绳让位孔后挽及于所述的降落伞控制绳挂钩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锁定杆控制机构包括一电磁线圈骨架、一电磁线圈、一铁芯和一铁芯弹簧,电磁线圈骨架在对应于所述降落伞控制绳挂钩的下方的位置与所述降落伞箱腔正对所述腔口的一侧的腔壁固定,电磁线圈设置在电磁线圈骨架上,并且该电磁线圈的线圈引出线与所述电梯的电梯控制器电气连接,铁芯的下端可动地与电磁线圈配合,而铁芯的上端探出电磁线圈与电磁线圈骨架的骨架折板上的铁芯让位孔滑动配合,并且在铁芯的上端构成有一锁定舌,该锁定舌与所述锁定杆的下方相对应,铁芯弹簧套置在铁芯的上端,该铁芯弹簧的下端支承在电磁线圈骨架上,而上端支承在锁定舌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锁定杆朝向下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锁定舌的位置构成有一锁舌腔,当锁定舌探入该锁舌腔内时,所述的锁定杆被锁定,而当锁定舌退出锁舌腔内时,锁定杆被解除锁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组弹簧的数量至少有四个。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锁定杆朝向所述滑动推板的一端固定有一锁定杆固定板,在该锁定杆固定板上配设有一组固定板螺钉,该组固定板螺钉与滑动推板固定并且由旋配在该组固定板螺钉上的限定螺母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测速机构包括一测速轮支架、一测速轮、拉簧和一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测速轮支架的上端通过测速轮支架销轴在对应于所述的一对导靴之间的位置与所述轿厢本体支架的下部铰接,测速轮通过测速轮轴转动地设置在测速轮支架的下端并且与所述的导轨构成滑动副,拉簧的一端通过拉簧固定座挂着在轿厢本体支架的下部,而拉簧的另一端挂着在测速轮支架的一侧的中部,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与所述电梯的电梯控制器电气连接,该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固定在采集器支架上,而该采集器支架与测速轮支架的另一侧固定,并且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的测速转轴与测速轮轴的一端相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为旋转编码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能将处于备用状态的降落伞可靠地管制在箱门与箱门开启机构之间,并且在电梯失控时由电梯的电梯控制器对锁定杆控制机构作用,使锁定杆控制机构解除对箱门开启机构的锁定,因而降落伞能顺利地释放,由降落伞减缓轿厢本体的下滑速度,避免造成对乘员的危害;之二,由于锁定杆控制机构在瞬间即可解除对锁门开启机构的锁定,因而能保障降落伞速即自动释放;之三,由于释放降落伞无需由乘员自我操作,因而能杜绝因误操作带来的不必要虚惊并且还可减轻电梯设施投资管理方的管理工作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暨应用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安全减速装置的详细结构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测速机构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目的在于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请参见图1,示出了斜行电梯的结构体系的轿厢本体1,该轿厢本体1的底部具有一轿厢本体支架11,该轿厢本体支架11的下部前侧和后侧各通过一对导靴111与铺设在坡地2上的一对斜行导轨21构成滚动副。

在图1中还示出了依然属于斜行电梯的结构体系的曳引机构9、牵引绳10和对重20,曳引机构9设置在前述坡地2的坡地平台22处,牵引绳10的一端与前述轿厢本体支架11的右侧固定,另一端在途经曳引机构9的曳引轮后与对重20连接。由于斜行电梯的结构是公知的,例如可参见并非限于申请人在上面的背景技术栏中提及的在先专利文献,因而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的安全减速装置的结构体系的如下部件:降落伞箱3,该降落伞箱3固定在前述轿厢本体1面对前述一对斜行导轨21的上行方向(本实施例为朝向前述坡面平台22)的一侧的中部,在该降落伞箱3的降落伞箱腔31的腔口311的位置枢转设置有箱门32;箱门开启机构4,该箱门开启机构4滑动地设置在前述降落伞箱腔31内并且与前述的箱门32铰接;一组弹簧5,该组弹簧5位于前述的降落伞箱腔31内并且该组弹簧5的一端支承在降落伞箱腔31正对腔口311的一侧的腔壁上,而另一端即朝向箱门开启机构4的一端支承在前述箱门开启机构4上;用于对前述箱门开启机构4锁定或解除锁定的并且与电梯的电梯控制器电气连接的锁定杆控制机构6,该锁定杆控制机构6固定在前述降落伞箱腔31正对前述腔口311的一侧的腔壁上并且与箱门开启机构4相对应;降落伞7,该降落伞7以收拢状态设置在前述箱门开启机构4与前述的箱门32之间,并且该降落伞7的降落伞控制绳71挽及在前述降落伞箱腔31正对前述腔口311的一侧的腔壁上,而前述的腔口311朝向前述的一对导轨21的上行方向。

请重点见图1,在前述轿厢本体支架11的前侧下部(也可以是后侧下部)下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的一对导靴111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测速机构8,该测速机构8与前述的斜行导轨21接触并且与前述电梯的电梯控制器电气连接。

请参见图3,前述的测速机构8包括一测速轮支架81、一测速轮82、拉簧83和一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84,测速轮支架81的上端通过测速轮支架销轴811在对应于前述的一对导靴111之间的位置与前述轿厢本体支架11的下部铰接,测速轮82通过测速轮轴821转动地设置在测速轮支架81的下端并且与前述的导轨21构成滑动副,拉簧83的一端通过拉簧固定座831挂着在轿厢本体支架11的下部,而拉簧83的另一端挂着在测速轮支架81的一侧的中部预设的拉簧孔812内,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84与前述电梯的电梯控制器电气连接,该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84固定在采集器支架841上,而该采集器支架841通过螺钉8411与测速轮支架81的另一侧固定,并且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84的测速转轴842与测速轮轴821的一端相配合。在图3中还示出了供测速轮轴821转动支承的测速轮轴轴承座8211。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84为旋转编码器。

在轿厢本体1通过其轿厢本体支架11的下部的一对导靴111循着一对斜行导轨21运行时,由于测速轮82与斜行导轨21构成滚动时,因而测速轮82也相应地转动,并且该测速轮82的转动速度由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84采集,同时由该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84将采集到的测速轮82的速度反馈给电梯的电梯控制器。例如当轿厢本体1失控致使下行的速度大于正常速度的1倍时,由轿厢控制器对本实用新型的安全减速装置的锁定杆控制机构6产生作用,使锁定杆控制机构6解除对箱门开启机构4的锁定(下面还要详细说明)。

请重点见图2,前述的箱门32包括一第一箱门321和一第二箱门322,在第一箱门321的前侧上部构成有一第一箱门上部铰接耳3211,而在第一箱门321的前侧下部构成有一第一箱门下部铰接耳3212,第一箱门上部铰接耳3211通过第一箱门上部铰接耳销轴32111在对应于前述腔口311的前侧上部的位置与前述降落伞箱3铰接,而第一箱门下部铰接耳3212通过第一箱门下部铰接耳销轴32121在对应于腔口311的前侧下部的位置与降落伞箱3铰接,在第二箱门322的后侧上部构成有一第二箱门上部铰接耳3221,而在第二箱门322的后侧下部构成有一第二箱门下部铰接耳3222,第二箱门上部铰接耳3221通过第二箱门上部铰接耳销轴32211在对应于前述腔口311的后侧上部的位置与前述降落伞箱3铰接,而第二箱门下部铰接耳3222通过第二箱门下部铰接耳销轴32221在对应于腔口311的后侧下部的位置与降落伞箱3铰接。

由图2所示,滑动地设置在前述降落伞箱3的降落伞箱腔31内的前述箱门开启机构4同时与前述的第一箱门321以及第二箱门322铰接,在前述降落伞箱腔31正对前述腔口311的一侧的腔壁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的一组弹簧5的位置固定有弹簧支承座312,前述的一组弹簧5的一端支承在该弹簧支承座312上,并且在降落伞箱腔31正对腔口311的一侧的腔壁上还固定有一降落伞控制绳挂钩313,前述降落伞7的降落伞控制绳71挽及在该降落伞控制绳挂钩313上,前述的锁定杆控制机构6对应于前述降落伞控制绳挂钩313的下方。

在图2中还示出了降落伞箱3上的四个降落伞箱固定耳35,在该四个降落伞箱固定耳35上各开设有一固定耳孔351,通过螺钉在对应于固定耳孔351的位置借助于降落伞箱固定耳35将整个降落伞箱3与前述轿厢本体1正对斜行导轨21的上行方向的一侧的中部(对角线的交叉部位)固定。

继续见图2,在前述的降落伞箱3上并且位于降落伞箱3的降落伞箱前箱壁的上部开设有一前箱壁上滑动槽33a,下部开设有一前箱壁下滑动槽33b,在降落伞箱3的降落伞箱后箱壁的上部开设有一后箱壁上滑动槽34a,下部开设有一后箱壁下滑动槽34b。前述的箱门开启机构4包括一滑动推板41、一对上连杆42、一对下连杆43和一锁定杆44,在滑动推板41的上部前侧和后侧各固定有一上限位螺杆411,上部前侧的上限位螺杆411与前述前箱壁上滑动槽33a滑动配合,而上部后侧的上限位螺杆411与前述后箱壁上滑动槽34a滑动配合,并且由旋配在上限位螺杆411的末端的上限位螺杆限定螺母4111限定。在滑动推板41的下部前侧和后侧各固定有一下限位螺杆412,下部前侧的下限位螺杆412与前述前箱壁下滑动槽33b滑动配合,而下部后侧的下限位螺杆412与前述后箱壁下滑动槽34b滑动配合,并且由旋配在下限位螺杆412的末端的下限位螺杆限定螺母4121限定。一对上连杆42中的其中一根上连杆的一端通过上连杆第一销轴421与滑动推板41的上部前端铰接,而另一端通过上连杆第二销轴422与前述第一箱门321的上部后端铰接,一对上连杆42中的另一根上连杆的一端同样通过上连杆第一销轴421与滑动推板41的上部后端铰接,而另一端同样通过上连杆第二销轴422与前述第二箱门322的上部前端铰接,一对下连杆43中的其中一根下连杆的一端通过销轴与滑动推板41的下部前端铰接,而另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一箱门321的下部后端铰接,一对下连杆43中的另一根下连杆的一端通过销轴与滑动推板41的下部后端铰接,而另一端通过销轴与第二箱门322的下部前端铰接,锁定杆44以水平悬臂状态与前述滑动推板41背对前述箱门32的一侧固定,并且对应于前述锁定杆控制机构6的上方。

由图2所示,前述的一组弹簧5朝向滑动推板41的一端支承在设置于滑动推板41上的弹簧座(图中未示出)上,并且在该滑动推板41上还开设有一降落伞控制绳让位孔413,前述降落伞7的降落伞控制绳71在途经该降落伞控制绳让位孔413后挽及于前述的降落伞控制绳挂钩313上。

继续见图2,前述的锁定杆控制机构6包括一电磁线圈骨架61、一电磁线圈62、一铁芯63和一铁芯弹簧64,电磁线圈骨架61在对应于前述降落伞控制绳挂钩313的下方的位置(但并不受此限制)与前述降落伞箱腔31正对前述腔口311的一侧的腔壁固定,电磁线圈62设置在电磁线圈骨架61上,并且该电磁线圈62的线圈引出线621与前述电梯的电梯控制器电气连接,铁芯63的下端可动(上下位移)地与电磁线圈62配合,而铁芯63的上端探出电磁线圈62与电磁线圈骨架61的骨架折板611上的铁芯让位孔6111滑动配合,并且在铁芯63的上端构成有一锁定舌631,该锁定舌631与前述锁定杆44的下方相对应,铁芯弹簧64套置在铁芯63的上端,该铁芯弹簧64的下端支承在电磁线圈骨架61上,而上端支承在锁定舌631上。

由图2所示,在前述锁定杆44朝向下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锁定舌631的位置构成有一锁舌腔441,当锁定舌631探入该锁舌腔441内时,前述的锁定杆44被锁定,而当锁定舌631退出锁舌腔441内时,锁定杆44被解除锁定。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一组弹簧5的数量有四个,但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可以是五个、六个乃至八个。

由图2所示,在前述的锁定杆44朝向前述滑动推板41的一端固定有一锁定杆固定板442,在该锁定杆固定板442上配设有一组固定板螺钉4421,该组固定板螺钉4421与滑动推板41固定并且由旋配在该组固定板螺钉4421上的限定螺母44211限定。

申请人结合图1至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当由图1所示的轿厢本体1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时,由于测速机构8的结构体系的测速轮82所测得的速度处于正常的安全速度范围,即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84采集的速度信息属于正常信号,电梯控制器不会作出使锁定杆控制机构6动作的指令。此时,锁定杆控制机构6的铁芯63的锁定舌631闩入即处于箱门开启机构4的锁定杆44的锁舌腔441内,一组弹簧5处于压缩而储能的状态,降落伞7以收拢状态被管制在滑动推板41与箱门32之间。

当出现意外例如出现诸如牵引绳1断裂、曳引机构9失控之类的情形时轿厢本体1便会在一对斜行导轨21上速即狂滑(向下滑奔),此时前述的测速轮82的速度由测速轮速度信号采集器84采集并反馈给电梯控制器,由电梯控制器接通锁定杆控制机构6的电磁线圈62的电源,也就是说电磁线圈62得电,铁芯63在克服铁芯弹簧64的反作用力下向电磁线圈62内回缩,铁芯63的锁定舌631从锁舌腔441退出,此时在先前处于压缩而储能状态的一组弹簧5的回复力作用下推动滑动推板41同时循着前述的前箱壁上、下滑动槽33a、33b以及后箱壁上、下滑动槽34a、34b朝着箱门32的方向移动,从而由一对上连杆43以及一对下连杆44推动第一箱门321以及第二箱门322,使第一、第二箱门321、322打开,先前处于收拢状态的降落伞7便速即打开,起到显著减缓轿厢本体1的运行速度,避免事故发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