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59735发布日期:2018-09-05 00:3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提升装置,特别是双层流水线上用于流动载具的转移、循环使用的一种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自动化生产中,通常使用流水线实现产品生产时工位的转移,具体地,通过把需要生产的产品放置于流动载具中,该流动载具运载着产品在流水线上流动,并在具体的生产工位停止,以执行该具体的工位的生产工序,在该生产工序完成后,继续流转至下一工位。当该流水线上所有的生产工序完成后,产品与流动载具脱离,并进入下一个其他工序,而流动载具一般通过提升装置回流,以循环使用。

现有的提升装置,一般是悬臂结构,即用于转移流动载具的运输转移单元的一端与电机及直线滑轨连接,上升或者下降,另一端处于悬臂状态。因此,提升装置运行时,既承受运输转移单元和流动载具的重力,还承受其施加给直线滑轨的扭力,特别是当提升装置用于提升重载流动载具时,长期运转容易损坏直线滑轨从而导致提升装置升降精度降低甚至不能使用,影响提升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提升装置使用悬臂结构导致的技术问题,为了优化提升装置的受力结构,保证长期运转的提升装置的升降精度,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提升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一种提升装置,用于转移双层流水线上的流动载具,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第一升降导向单元,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上设置有第一托架;第二升降导向单元,所述第二升降导向单元与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升降导向单元上设置有第二托架;第一提升单元,所述第一提升单元与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同侧设置;第二提升单元,所述第二提升单元与所述第二升降导向单元同侧设置;运输转移单元,所述运输转移单元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托架及所述第二托架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提升单元及所述第二提升单元连接;升降动力单元,所述升降动力单元分别与所述第一提升单元及第二提升单元连接,驱动所述第一提升单元及第二提升单元举升或者下降所述运输转移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一提升单元分别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上部和所述机架下部的第一链轮及分别与所述第一链轮啮合的第一链条,所述第一链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头及第二接头铰接,所述第一接头锁接在所述运输转移单元上,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接头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提升单元分别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上部和所述机架下部的第二链轮及分别与所述第二链轮啮合的第二链条,所述第二链条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接头及第四接头铰接,所述第三接头锁接在所述运输转移单元上,所述第三接头与所述第四接头通过螺钉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链轮及所述第二链轮通过转动轴连接,所述升降动力单元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与所述转动轴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机上搭载有制动器。

优选地,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及所述第二升降导向单元同侧设置的两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的一端铰接在所述机架的上部,所述缓冲装置的另一端铰接至所述运输转移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装置包括气缸,所述气缸无活塞杆的一端铰接至所述机架的上部,所述气缸活塞杆的一端铰接至所述运输转移单元,所述气缸活塞杆的一端的进出气口与电磁阀连接,所述无活塞杆的一端的进出气口与消音器连接。

优选地,所述运输转移单元包括安装底座,所述安装底座上设置有滚筒线及驱动所述滚筒线运转的第二电机。

优选地,所述安装底座位于所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及所述第二升降导向单元的两侧,设置有可调节的导向结构。

优选地,所述运输转移单元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流动载具位置的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提升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升降导向单元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优化了提升装置的受力结构,大大降低了提升装置所承受的扭力,而通过设置第一提升单元及第二提升单元,则实现提升装置提升时均匀受力,从而保证了长期运转的提升装置的升降精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一种提升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右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2是一种提升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仰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3是一种提升装置的一种实施例的左视方向的立体图;

图4是图3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目的是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照图1、图2,一种提升装置,用于转移双层流水线上的流动载具,流动载具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用于流水线的流动载具。包括机架1,机架1使用方通焊接成型,机架1的底部设置有地脚及脚轮,为防止长期工作后提升装置挪位,机架1可以使用膨胀螺栓锁紧在地面上。机架1上设置有: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上设置有第一托架21,进一步地,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包括第一安装板22,第一安装板22竖直安装在机架1的一侧的里侧,第一安装板22上安装有竖直方向滑动的直线滑轨23,第一托架21安装在直线滑轨23的滑块上。另外,作为直线滑轨23的替换,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同样可以设置线性导向轴、燕尾槽等导向单元,与此对应,第一托架21则安装在线性导向轴的线性轴承或者燕尾槽的滑块上。

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相对设置,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上设置有第二托架31,进一步地,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包括第二安装板32,第二安装板32竖直安装在机架1的另一侧的里侧,与第一安装板22相对设置,第二安装板32上安装有竖直方向滑动的直线滑轨33,第二托架31安装在直线滑轨33的滑块上。另外,作为直线滑轨33的替换,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同样可以设置线性导向轴、燕尾槽等导向单元,与此对应,第二托架31则安装在线性导向轴的线性轴承或者燕尾槽的滑块上。

第一托架21及第二托架31上可拆卸地、可调节地安装有运输转移单元4,如运输转移单元4上可以设置有沿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的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一托架21及第二托架31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运输转移单元4通过螺纹锁紧在第一托架21及第二托架31上。运输转移单元4用于实现流动载具从双层流水线上转移、循环使用,包括安装底座40,安装底座40上设置有滚筒线41及驱动滚筒线41运转的第二电机42。滚筒与滚筒之间可以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式连接,滚筒线41可以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式与第二电机42连接。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对流动载具进行导向,安装底座40位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的两侧,设置有可调节的导向结构45。进一步地,导向结构45可以包括导向条,导向条上设置有腰形孔,以实现导向结构45的调节。更进一步地,运输转移单元4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流动载具位置的传感器43及用于阻挡流动载具的流动的阻挡结构44。传感器43可以使用接近开关、行程开关、光电开关等,阻挡结构44可以使用油压缓冲器、弹簧等可缓冲的阻挡结构。通过设置传感器43与阻挡结构44的组合,便于控制流动载具的流动情况,以实现提升装置的自动化控制。

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同侧设置有第一提升单元5,第一提升单元5包括第三安装板51,第三安装板51竖直安装在机架1的一侧的里侧,与第一安装板22共面。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可以包括两处,分别位于运输转移单元4运转方向的两侧,第一提升单元5设置于两处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之间。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提升单元5分别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部和机架1下部的第一链轮52及分别与第一链轮52啮合的第一链条53,第一链条5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头54及第二接头55铰接,第一接头54锁接在运输转移单元4上,第一接头54与第二接头55通过螺钉连接。

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同侧设置有第二提升单元6,第二提升单元6包括第四安装板61,第四安装板61竖直安装在机架1的另一侧的里侧,与第二安装板32共面。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可以包括两处,分别位于运输转移单元4运转方向的两侧,第二提升单元6设置于两处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之间。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提升单元6分别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部和机架1下部的第二链轮62及分别与第二链轮62啮合的第二链条63,第二链条63的两端分别与第三接头64及第三接头65铰接,第三接头64锁接在运输转移单元4上,第三接头64与第三接头65通过螺钉连接。

通过设置具有柔性的链条、链轮的传动机构,便于举升或者下降运输转移单元4及流动载具,可在升降导向单元卡滞时微量自动调节,防止提升单元卡滞无法工作。另外,链条的接头通过螺钉连接,则可以省去链条的张紧结构,通过直接使用螺钉控制接头的距离,便可控制链条的张紧程度。进一步地,为了防止链条断裂导致的运输转移单元4及流动载具坠落,链轮可以设置为双排或者多排链轮,与此对应,每一排链轮上分别配合设置有滚子链或者起重链等链条。当然,使用链条与链轮的组合更加适用于重载的提升装置,在中载或者轻载的场合,链条与链轮的组合同样可以使用同步带与同步带轮的组合替换。

另外,机架1上设置有升降动力单元7,升降动力单元7分别与第一提升单元5及第二提升单元6连接,驱动第一提升单元5及第二提升单元6举升或者下降运输转移单元4。

在一种实施例中,设置于机架1下部的第一链轮52及设置于机架1下部第二链轮62通过转动轴71连接,升降动力单元7包括一台第一电机,第一电机与转动轴71连接。通过一台第一电机同时驱动第一提升单元5及第二提升单元6,可在实现提升装置提升时均匀受力的同时,简化控制。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提升装置断电时,运输转移单元4突然降落的情况,第一电机上搭载有制动器。

在别的实施例中,升降动力单元7可以包括两台电机,两台电机分别与第一提升单元5及第二提升单元6连接,且通过一个驱动器同时控制两台电机,或者通过两台变频器,同时控制两台电机,以实现第一提升单元5及第二提升单元6的同步运动。

进一步地,为了使提升装置在提升运输转移单元4或者下降运输转移单元4时更为平稳,特别为了防止运输转移单元4启停时出现的振动,机架1上还包括分别与第一升降导向单元2及第二升降导向单元3同侧设置的两处缓冲装置8,缓冲装置8的一端铰接在机架1的上部,缓冲装置8的另一端铰接至运输转移单元4。进一步地,在一种实施例中,缓冲装置8可分别安装至第三安装板51及第四安装板61,在别的实施例中,缓冲装置8同样可以安装至第一安装板22或者第二安装板32。更进一步地,缓冲装置8包括气缸,气缸无活塞杆的一端铰接至机架1的上部,气缸活塞杆的一端铰接至运输转移单元4,活塞杆的一端的进出气口与电磁阀连接,无活塞杆的一端的进出气口与消音器连接。当提升装置举升运输转移单元4时,电磁阀供气,以气缸缩回,以辅助提升装置举升运输转移单元4,当提升装置下降运输转移单元4时,电磁阀切换方向,气缸在运输转移单元4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伸出,以辅助提升装置下降运输转移单元4。另外,缓冲装置8同样可以使用氮气弹簧。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的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方式进行组合,为了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另行说明。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当涵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