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756315阅读:来源:国知局
a-10c、13、14a-14c也可以含有各种增强件,并且可以部分或全部是塑料复合元件或层叠元件。另外,如果有必要,元件1a-1Oc、13、14a-14c可以用一些合适的涂层覆盖,例如用薄金属板覆盖。意图用于底板10的元件1a-1Oc和意图用于顶板14的元件14a-14c例如由所需种类的塑料通过尺寸精密的挤出制成。
[0040]在根据图5的解决方案中,除了角元件10a、14a之外,底板元件和顶板元件1a-10c、14a-14c是彼此不同的,但是所有元件也可以是彼此类似的,例如以中间元件10b、14b彼此相似,同样地中心元件I Oc、14c对应地彼此相似这样的方式。
[0041]在安装阶段,每个模块化底板元件和顶板元件10a-10c、14a-14c被切割到其正确长度,例如在电梯轿厢I深度方向上。相应地,在调整电梯轿厢I的宽度时,必要宽度的件被从底板元件和顶板元件10a-10c、14a-14c的长侧以精确尺寸切下,其方式使得相邻元件再次适合于根据其目的彼此连接。可选地,也使用了不同宽度的标准元件,由此,标准尺寸和不同宽度的电梯轿厢可快速组装。不同宽度的标准元件的使用结合图7_8a更详细地说明。
[0042]电梯轿厢I的底板10的框架结构例如由在它们的横截面上彼此不同的三个元件1a-1Oc组成,这些元件例如是两个角元件10a、两个中间元件1b和一个中心元件10c。在从电梯轿厢I的前面观察时,角元件1a位于电梯轿厢I的相对边缘处,并且彼此面到面。中间元件1b以其第一长侧固定到每个角元件1a的长侧中的一个,而在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中基本对称的中心元件1c装配在中间元件1b之间,该中心元件1c以其两个长侧固定到一个中间元件1b的一个长侧。元件以各种固定方法彼此固定,例如通过胶合和/或用螺钉紧固件。
[0043]电梯轿厢I的顶板14的框架结构与顶板10的框架结构基本上类似,并且是由与电梯轿厢I的顶板10的那些类型相同甚至类似的模块化元件14a-14c组成的。在图5中,元件1b-1Oc与14b-14c是彼此不同的,但它们也可以因此是彼此相似的。电梯轿厢的顶板14以与底板10相同的原理组装,并且元件14a-14c以与底板10的元件1a-1Oc基本相同的方式紧固到彼此。
[0044]在底板元件和顶板元件1a-1Oc和14a_14c的长侧边缘中/上是沿所述元件纵向的狭槽或凹槽以及对应于它们的突起,其以这样的方式确定尺寸,使得中间元件和中心元件1b-1Oc、14b_14c并排地位于角元件10a、14a之间,从而与角元件10a、14a—起形成耐久并且坚固的平板状结构,其例如至少在电梯轿厢的内部具有均匀且基本平滑的表面。
[0045]此外,在角元件10a、14a中的是用于固定壁元件13的狭槽和固定孔,以及用于固定浅壁脚12a的狭槽,所述壁脚同时用作壁脚板。上述狭槽在后面结合图6和图6a详细说明。
[0046]防火板12b布置在底板元件1a-1Oc的顶部上,其同时使底板结构变硬,从而增大了底板10的承载能力。因此,形成底板10的磨损表面的实际的底面板12被紧固在防火板12b的顶部上。固定是例如通过粘合实施的。
[0047]壁元件13是通过包括一个模块的模制物料基础板压制成的,所需尺寸的壁板在安装阶段从所述板切出,该壁板在其底部固定到电梯轿厢I的底板10的角元件10a,并且在其顶部固定到电梯轿厢I的顶板14的角元件14a,例如用卡扣式紧固件或用螺丝接头。壁元件13的结构和固定在图6a和图9中更详细地呈现。
[0048]图6、图6a和图7、图7a以及图8、图8a呈现了根据本发明的模块化顶板元件和底板元件从端部观察并且剖切时的剖面图。图6和图6a呈现了在电梯轿厢的底板10或顶板14中使用的角元件10a、14a,并且图7_8a呈现了电梯轿厢I的具有不同宽度的两个版本的两个模块化元件。所呈现的元件是电梯轿厢的顶板的中心元件14c和中间元件14b,但是所述元件也可以是电梯轿厢的底板10的相应元件1c和10b。
[0049]在每个元件1a-1Oc和14a_14c在各元件宽度方向上的横截面中是具有不同厚度和形状的部分,诸如突起、狭槽和凹槽,其以这样的方式顺序地形成使得彼此相邻并排放置的元件能够以部分地嵌套或重叠的方式定位。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相邻元件的突起位于第二元件的狭槽或凹槽中,并且相邻元件在连接点处互相支撑。
[0050]呈现在图6中的角元件10a、14a包括在其厚度上基本对应于另一元件的最大厚度的框架部15a,突起15b从该框架部沿元件的横向方向延伸,该突起的厚度小于所述框架部15a的厚度。框架部15a和突起15b之间的厚度差由凹槽15c填充,其目的是接收中间元件的相应突起15b。此外,在框架部的外边缘上从框架部15a延伸的是壁固定突起15d,其垂直于角元件的宽度方向。在壁固定突起15d中的是整个元件长度的狭槽15e,其用于固定壁板13,如前所述,第二平行但更窄的狭槽15f用于壁脚12a的固定。另外,在框架部15a中的是用于壁板13的多个固定孔15g,该固定孔穿过用于壁板的安装狭槽15e延伸。
[0051]图6a以壁板13固定到其在角元件中的位置内的方式呈现了放大并且剖切的角元件10a、14a的外角。在壁板13的顶边缘和底边缘上的是板条形固定边缘13a,其比壁板的其余部分更薄并且设置有固定孔13c,该固定边缘被布置以装配到角元件10a、14a的狭槽15e内,并且其通过固定装置16固定到位置内,诸如卡扣紧固件或固定螺钉。
[0052]壁与顶板或壁与底板的接头优选地制成为使得各部分之间的力经由大的表面传播,尤其是当所述电梯轿厢是自支撑的时。例如,固定装置16优选地将固定边缘13a压在安装槽15e的壁之间。这种类型的接头比固定边缘13a与安装狭槽15e之间的力被布置为仅作为剪切力经由固定装置16传播更可靠。
[0053]图7呈现了电梯轿厢I的顶板14的中心元件14c(在图5中呈现的)的剖切端视图,所述元件包括在其厚度上基本对应于顶板中其它元件的最大厚度的框架部17a,突起17b从该框架部沿元件的两个横向方向延伸,该突起的厚度小于所述框架部17a的厚度。
[0054]相应地,图7a呈现了顶板14的中心元件14c,其与图7所呈现的中心元件14c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后者的框架部17a宽于图7呈现的中间元件14c的框架部17a。。
[0055]图8呈现了电梯轿厢I的顶板14的中间元件14b(在图5中呈现的)的剖切端视图,所述元件包括在其厚度上基本对应于顶板中其它元件的最大厚度的框架部18a,在它的一个长边缘中的是狭槽18b,其长度是元件的长度,该狭槽的目的是接收中心元件14c的相应的突起17b,而在它的第二长边缘上是突起18c。框架部18a与突起18c之间的厚度差由凹槽18d填充,其目的是接收角元件14a的相应突起15b。
[0056]相应地,图8a呈现顶板14的中间元件14b,其与图8所呈现的中间元件14b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后者的框架部18a宽于图8呈现的中间元件14b的框架部18a。
[0057]有利的是,通过仅改变元件的一部分的宽度而改变电梯轿厢I的顶板元件14b_14c和相应的底板元件1b-1Oc的宽度,该部分与整个元件一样厚,即顶板元件的中心部分17a和18a的宽度。电梯轿厢I的宽度很容易用不同宽度的顶板元件和底板元件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仅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