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及具备其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9986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及具备其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及具备其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对高温或低温的温度不同的调温介质进行切换,向形成在成形合成树脂制品等的模具内的模具流通路径输送上述调温介质,对上述模具进行加热和冷却。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及具备其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具有下述专利文献 1和下述专利文献2 (以下称为专利文献)所记载的方案。在下述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使用水蒸气作为高温的调温介质的方案,对此记载有如下的内容将加热用、冷却用的2种不同温度的介质切换并输送至模具的介质通路,反复进行模具的加热工序、成形工序、冷却工序。在下述专利文献中如下记载在从冷却工序转移至加热工序时,冷却水向不经过模具的介质通路的返回冷却用单元的冷却水的循环路径返送介质,通过加热用单元产生的蒸汽,在通过模具的介质通路而加热模具后,经过具有文丘里(venturi)阀的阀而流入冷却水的循环路径。由此,通过文丘里机构的上吸作用,在阀的喷嘴部冷却水的流速提高,蒸汽的吸入部分的气压降低,从而顺利地进行阀的蒸汽的吸入、向循环路径的排出,能够缩短加热工序中的模具的升温时间。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2004-155509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实登第3093920号公报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这种模具加热冷却系统中,希望得到能够尽可能迅速地进行从加热工序向冷却工序、或从冷却工序向加热工序的切换、从而能够实现模具的快速加热和快速冷却的系统。 这是因为特别是在制造大型树脂成形品时,若模具没有被快速地加热至规定温度,则成为发生焊缝(weld)、波纹(flow mark)等的主要原因。因此,考虑在调温介质切换时,极力减少切换前的调温介质在使模具和装置主体之间接通的软管内及在模具的介质通路内残留的量,缩短切换时间而进行快加热和快冷却。S卩,在调温介质切换时,一边使残留在软管内等的调温介质排出,一边随之切换为温度不同的调温介质,但该残留的调温介质的残留量越多,切换时间越长。可是,上述专利文献1和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切换阀单元,在将向模具输送的调温介质从低温切换为高温时(即在从冷却工序转移至加热工序时),并不抑制切换前的调温介质的残留量自身。为了极力减少残留在软管内的调温介质的量而实现缩短切换时间,也考虑使装置主体接近模具附近设置而较短地构成软管的方案。可是,通常,使切换阀单元的装置主体接近模具放置常会导致难于进行制造现场的布局,况且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装置中,由于配置在装置内的配管的构成及切换阀的切换控制复杂,所以具有装置自身大型化的倾向,接近模具进行放置更加成为作业的妨碍而不被考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这种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及具备其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通过缩短调温介质的切换时间,从而能够缩短成形周期、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方案1所记载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具备装置主体部;歧管部;以及切换部,将高温或低温的温度不同的调温介质切换来进行输送,该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向形成在模具内的模具流通路径输送上述调温介质而加热及冷却上述模具,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主体部具备将上述装置主体部和上述歧管部之间接通的装置主体间软管所连接的装置侧输送介质口及装置侧返送介质口,上述歧管部具备上述装置主体间软管所连接的歧管侧输送介质口及歧管侧返送介质口、和将上述歧管部与上述模具之间接通的模具间软管所连接的输送介质连接口及返送介质连接口,上述歧管部以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部装拆自如地构成的方式而与上述装置主体部分开形成。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是,上述歧管部设置有安装片,经由该安装片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部而装拆自如。由此,能够容易地从上述装置主体部拆装歧管部。另外,上述歧管部也可以具备3通切换阀作为上述切换部。由此,能够不进行用于供给调温介质的软管的连接切换地进行调温介质的流路的切换。而且,也可以在上述装置主体部内设置有输送介质通路,流通低温的上述调温介质;返送介质通路,流通从上述模具流通路径返送的上述调温介质;以及旁路,接通上述输送介质通路与上述返送介质通路,在上述旁路具备对在该旁路内流通的上述调温介质的流量进行节流的流量调节用节流器,当作为高温的上述调温介质而使用高压水蒸汽时,使通过上述旁路并经由上述节流器而从上述输送介质通路供给到上述返送介质通路的少量的低温的上述调温介质,与返送到上述返送介质通路的上述水蒸汽混合,从而使返送的上述水蒸汽冷凝。由此,通过使用高温且高压的水蒸气,可高效率地加热模具,可制造很少发生焊缝、波纹等的成形品。另外,与使用水或油作为调温介质的情况比较,由于在调温介质切换时残存在模具流通路径等中的调温介质的量极少,所以能更进一步缩短调温介质的切换时间。而且,返回的水蒸气不会逆流,能够以简易的结构而迅速地冷凝。并且,该冷凝水能够作为低温调温介质循环利用,能够抑制用于冷却的水的量。并且,也可以在在上述装置主体部内设置有泵,使低温的上述调温介质向上述切换部排出;和循环路径,使从上述泵的排出口排出的上述调温介质从到达上述切换部的上述输送介质通路的中途分支并再次返回上述泵的供给口侧。由此,能够将从输送介质通路流入循环路径的调温介质通过循环路径返回供给口侧。因而,使泵始终为工作状态,即使输送介质通路内的内压提高,也能向循环路径流入调温介质而调节其内压。另外,由于能够预先使低温的调温介质向切换部的供给为待机状态, 因此能够在切换时迅速地从切换部向模具流通路径输送低温的调温介质。而且,即使由于此时工作的泵的发热而滞留于输送介质通路中的调温介质产生温度变化,从输送介质通路流入循环路径的调温介质也通过循环路径返回供给口侧,与低温的调温介质混合而反复循环,因此能够将始终维持在低温的调温介质供给到切换部。并且,也可以为一种模具加热冷却系统,具备根据上述任何一项所述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被进行加热及冷却的模具;将上述高温的调温介质供给到上述模具流通路径的高温介质供给装置;和将上述低温的调温介质供给到上述模具流通路径的低温介质供给装置。由此,通过采用能够从装置主体拆卸歧管部、使歧管部接近模具地设置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从而能够缩短温度不同的调温介质的切换时间,因此能够缩短成形周期,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由于歧管部以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部拆装自如地构成的方式而成为独立体,所以在模具附近不能配置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从装置主体部拆卸歧管部,使歧管部接近模具地设置。由于能够使模具与歧管部之间接近,所以能够缩短接通其间的软管的长度,在切换为温度不同的调温介质时,能够减少残存在上述软管的调温介质的量。因而,能够从残存于上述软管的调温介质迅速地切换为不同的温度的调温介质, 所以能够缩短调温介质的切换时间。另外,由于能够实现快速加热、快速冷却,因此能够形成不产生焊缝及波纹的良好的成形品。而且,通过这样地实现快速加热、快速冷却,从而能够缩短成形周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由于从装置主体部拆卸的歧管部体积不大,所以对制造现场的布局不会带来障碍。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该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与图1同样的图,是拆卸该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的歧管部并使其接近模具地配置时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3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中(a) (b)是表示该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的歧管部的安装状态的其他例子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与附图一起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该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与图1同样的图,是拆卸该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的歧管部并使其接近模具地配置时的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3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a)、图5(b)是表示该加热冷却切换装置的歧管部的安装状态的其他例子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图1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中,示意图的空心箭头表示调温介质流动的方向。图中所示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Sl包括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 ;用于成形合成树脂制品等的模具4 ;将高温调温介质供给到形成于模具4的模具流通路径40的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 ;以及将低温的调温介质供给到模具流通路径40的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模具加热冷却系统Sl是如下的系统上述各部件分别通过软管或配管等进行连接,使高温或低温的温度不同的调温介质适当切换而进行循环,对模具4反复进行加热和冷却。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具备装置主体部2 ;歧管(manifold)部3 ;以及切换部30, 切换高温或低温的温度不同的调温介质来进行输送。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具备操作面板 (未图示)、压力计等,在操作面板上设置有进行设定温度、加热冷却时间等各种设定的操作按钮、和显示运转状况等的显示画面。装置主体部2具备将调温介质输送至模具流通路径40的泵20 ;连接有使装置主体部2与歧管部3之间接通的装置主体间软管(输送介质软管10和返送介质软管11)的装置侧输送介质口加及装置侧返送介质口 2b ;从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供给低温的调温介质的供水口 2c ;以及使通过模具流通路径40而被返送的调温介质排出的排水口 2d。并且, 供水口 2c和排水口 2d经由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和软管(输送介质软管16和返送介质软管17)而连接。在装置主体部2内设置有连接在供水口 2c与输送介质口加之间、输送从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供给的低温的调温介质的输送介质通路21 ;和连接在返送介质口 2b与排水口 2d之间、从模具流通路径40返送的调温介质所流通的返送介质通路22。在输送介质通路21设置有向切换部30供给低温的调温介质的泵20、和控制传感器M,泵20具备从低温介质装置6供给低温的调温介质的供给口 20a(IN)、和排出低温的调温介质的排出口 20b (OUT)。在输送介质通路21与返送介质通路22之间设置有循环路径23,使从泵20的排出口 20b排出的调温介质从到达切换部30的输送介质通路21的中途分支并再次返回泵20 的供给口 20a侧;和旁路沈,接通输送介质通路21和返送介质通路22。在循环路径23设置有旁路电磁阀25,当切换部30进行了切换以使得输送低温的调温介质时,该旁路电磁阀25为关闭状态,在切换部30进行了切换以使得输送高温的调温介质时,为了通过循环路径23使低温的调温介质循环而该旁路电磁阀25为打开状态。通过这样设置循环路径23,能够将从输送介质通路21流入循环路径23的调温介质通过循环路径23再次返回至供给口 2(^侧。另外,通过设置旁路沈,能够将从输送介质通路21流入旁路沈的调温介质和从模具流通路径40返回的调温介质返送至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
因而,即使在切换部30的低温入口端口 30b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泵20 始终运转。即,无论切换部30的切换状态如何,能够使泵20始终为运转状态并流动几百L/ 分左右的低温的调温介质,因此,即使切换部30的低温入口端口 30b为关闭状态而输送介质通路21内的内压提高,也能够向循环路径23和旁路沈流入调温介质而调节其内压。另外,由于即使低温入口端口 30b为关闭状态也能够使泵20始终为运转状态,因此,能够预先成为能够从低温入口端口 30b立刻供给低温调温介质的状态(待机状态)。因而,在调温介质的供给切换为低温时,能够迅速通过低温入口端口 30b向模具流通路径40 输送低温的调温介质。而且,即使此时由于工作的泵20的发热而导致滞留于输送介质通路21的调温介质产生温度变化,从输送介质通路21流入旁路沈的调温介质通过旁路沈、返送介质通路 22、排水口 2d、返送介质软管17也能够返回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并且,返回的调温介质被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冷却并再次通过输送介质软管16供给到供水口 2c。由于即使在低温入口端口 30b为关闭状态下也能够反复进行该循环,因此待机状态的低温的调温介质不会因泵的发热变热而能够维持低温状态。因而,能够成为能够将始终低温的调温介质供给到切换部40的状态。构成为,从模具流通路径40返回的调温介质,从返送介质口 2b返回,通过返送介质通路22向排水口 2d引导,从排水口 2d通过返送介质软管17向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返送,使调温介质进行循环。另外,在装置主体部2内,设置有连接输送介质通路21和返送介质通路22的旁路 26。在旁路沈设置有对在该旁路内流通的上述调温介质的流量进行节流的流量调节用节流器(orifice) 27。作为高温的调温介质,在从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供给高温且高压的水蒸汽时,使通过旁路沈经由节流器27从输送介质通路21供给到返送介质通路22的少量(约9L/ 分 IlL/分)的低温的调温介质,与通过模具流通路径40返回到返送介质通路22的水蒸汽相混合,从而使返回的水蒸汽冷凝。这里,节流器27也可以为手动阀,只要经由节流器27供给到返送介质通路22的低温的调温介质的流量能够调整为约9L/分 IlL/分即可。另外,通过旁路沈供给的低温的调温介质,从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供给。如后所述,从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供给的高温的调温介质,虽然也可以是水或油, 但通过使用高温且高压的水蒸汽,能够高效地快速加热模具4,能够制造很少发生焊缝、波纹等的成形品。另外,与使用水或油作为调温介质的情况相比,在切换调温介质时,由于残留在模具流通路径40及输送介质软管12、返送介质软管13的调温介质的量极少,因此能更进一步缩短调温介质的切换时间。根据发明者进行的各种尝试的结果,虽然也受模具4的加热温度等影响,但也有几乎不需要使残留的调温介质排出的作业的情况。而且,通过不设置用于防止返送的水蒸汽逆流的安全机构、从旁路23供给低温的调温介质,从而能够以简易的结构而迅速地冷凝。因而,该冷凝水能够作为低温的调温介质而循环利用,能够抑制为了冷却所使用的水量,考虑了环境问题。歧管部3具备配管部31,分为输送的调温介质所通过的一侧、和返回的调温介质所通过的一侧;歧管侧输送介质口 3a及歧管侧返送介质口 3b,连接输送介质软管10和返送介质软管11 ;以及输送介质连接口 32和返送介质连接口 33,连接将歧管部3与模具4之间接通的模具间软管(输送介质软管12和返送介质软管13),进行调温介质的输送和返送。 图例的输送介质连接口 32及返送介质连接口 33虽然示出了用阀构成的例子,但不限定于此。另外,歧管部3具备3通切换阀作为切换部30,该切换部30包括用于从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供给高温的调温介质的高温入口端口 30a ;用于从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供给低温的调温介质的低温入口端口 30b;以及经由配管部31向输送介质连接口 32供给调温介质的排出端口 30c。3通切换阀适当地采用能够自动切换流路的变更的结构,不限于气(air)式、马达式、螺线管(solenoid)式等驱动源。在3通切换阀内组装有切换阀(未图示),构成为使得通过切换阀的切换而能够确立可供给高温的调温介质的流路、和可供给低温的调温介质的流路这2个流路。这样,如果使切换部30为3通切换阀,则不需要每当将调温介质从低温切换为高温、或从高温切换为低温时切换用于进行供给的软管的接通,能够容易地进行调温介质的流路的切换。再者,在图1 图4中,虽然示出了分别使用两个口作为输送介质连接口 32及返送介质连接口 33的例子,但它们的个数等不限定于图例,根据模具4的结构可以变更地构成。模具4组装于注射成形机(未图示),由可动侧模具和固定侧模具构成,在模具4 内形成有调温介质所流通的模具流通路径40。另外,模具4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未图示), 根据由该温度传感器测定的测定温度等,切换控制所输送的调温介质。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通过供给软管15与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连接,只要能够将高温的调温介质供给到模具流通路径40即可,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是用加热器对贮留于能供给高温高压的水蒸汽的蒸气锅炉或介质槽的水或油进行加热、将其作为调温介质而供给的装置。另外,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只要能将低温的调温介质供给到模具流通路径40即可,并不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使用冷却塔、制冷机(chiller)等。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如上所述,由装置主体部2和歧管部3构成,歧管部3相对于装置主体部2拆装自如地构成而成为独立体。图1、图2表示在装置主体部2安装有歧管部3的状态,图2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的立体图。图3、图4表示从装置主体部2拆卸了歧管部3的状态。因而,图1和图3的示意图仅装置主体间软管(输送介质软管10及返送介质软管11)的长度不同,其他的构成相同。如图2、图4所示,歧管部3设置有安装片7,经由该安装片7相对于装置主体部2 拆装自如。安装片7在安装状态下,将螺栓7a拧入在装置主体部2形成的螺孔而进行固定 (参照图2),通过拆卸该螺栓7a,从装置主体部2拆卸歧管部3,可使其非常接近模具4地配置(参照图4)。由图4也明确可知,如果从装置主体部2拆卸歧管部3、使输送介质软管10、返送介质软管11及供给软管15为长的软管,则可在远离装置主体部2的部位配置歧管部3。并且,如图1 图4所示,如果使接通模具4和歧管部3之间的输送介质软管12及返送介质软管13为短的软管,则在切换为温度不同的调温介质时,能够减少残留在输送介质软管12、 返送介质软管13的调温介质的量。根据发明者进行的各种尝试的结果可知,残留的调温介质的量与现有技术相比, 能够降低为3分之1 5分之1。因制造工厂的布局等的关系,在模具4的附近不能配置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时,可从装置主体部2拆卸歧管部3,使其接近模具4地设置歧管部3。因而,能够使残留的调温介质迅速地排出,能够缩短调温介质的切换时间。另外,如图4所示,可拆卸并设置在模具 4附近的歧管部3,由于体积不大而小巧地构成,因此不会造成妨碍。而且,歧管部3的结构、形状不限定于图例,输送介质连接口 32、返送介质连接口 33的个数也不限定于图例。使歧管部3拆装自如的构造不限定于图例,也可以为图5所示的构造。图5 (a)、图 5(b)是表示同一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的歧管部3的安装状态的其他例子的示意侧视图。图5 (a)表示在装置主体部2安装有歧管部3的状态,图5 (b)表示从装置主体部 2拆卸歧管部3的状态。这里所示的安装片7为钩状(钩子型),被设置于歧管部3。在装置主体部2设置有与该钩状的安装片7对应的钩状承受片8。通过在承受片8上挂住安装片7,从而能够将歧管部3安装在装置主体部2 (参照图5 (a)),如果将歧管部3向上方抬起,则能够容易地从装置主体部2拆卸(参照图5 (b))。除此之外,也可以在装置主体部2的背面形成挂住钩状的安装片7的凹部。接着,参照图1,关于对模具4进行加热或冷却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Sl中的调温介质的循环状态的一例,分为加热模具4时、冷却模具4时进行说明。(加热模具时)在加热模具4时,在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中被加热为高温的调温介质,通过供给软管15而供给到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经由切换部30的高温入口端口 30a、排出端口 30c而使调温介质到达输送介质侧的配管部31。这样,加热模具4时、即高温的调温介质供给时的切换部30确立高温入口端口 30a 排出端口 30c的流路,将低温入口端口 30b切换为关闭状态。到达配管部31的高温的调温介质,经过输送介质连接口 32、输送介质软管12而输送至模具4的模具流通路径40。并且,由于高温的调温介质通过模具流通路径40,模具 4被加热。通过模具流通路径40的高温调温介质,经过返送介质软管13、返送介质连接口 33、返送介质软管11而返回至装置主体部2的返送介质通路22。此时,在作为高温的调温介质而使用水蒸汽时,与从旁路23供给的低温的调温介质混合从而水蒸汽冷凝。并且,从返送介质通路22通过排出口 2d经过返送介质软管17而使调温介质返回至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反复进行以上的操作,将模具4加热至规定温度。(模具冷却时)
在冷却模具4时,首先将在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中冷却至低温的调温介质通过输送介质软管16供给到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从设置在输送介质通路21的泵20以规定的排出压力排出低温的调温介质,经过输送介质口加、输送介质软管10并经由切换部30的低温入口端口 30b、排出端口 30c而使调温介质到达输送介质侧的配管部31。这样,冷却模具4 时、即低温的调温介质供给时的切换部30切换为,关闭高温入口端口 30a,确立低温入口端口 30b 排出端口 30c的流路。到达配管部31的低温的调温介质,经过输送介质连接口 32、输送介质软管12而输送至模具4的模具流通路径40。并且,由于低温的调温介质通过模具流通路径40,从而模具4被冷却。通过模具流通路径40的高温的低温介质,经过返送介质软管13、返送介质连接口 33、返送介质软管11而返回至装置主体部2的返送介质通路22。并且,从返送介质通路22通过排出口 2d经过返送介质软管17而使调温介质返回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反复进行以上的操作,使模具4冷却为规定温度。接着,参照图3,对切换输送至模具4的调温介质时的要领进行说明。这里,对使用水蒸汽作为高温的调温介质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调温介质切换时,从加热至冷却)在从模具4的加热切换为模具4的加热时,对切换部30的流路进行切换,使得确立低温入口端口 30b 排出端口 30c的流路。此时,泵20为驱动状态,在低温入口端口 30a处低温的调温介质为待机状态,因此,如果切换部30进行切换,则能够迅速地将低温的调温介质供给到模具流通路径40。另外,此时虽然低温的调温介质与残留在输送介质软管 12、模具流通路径40、返送介质软管13、返送介质通路22的高温水蒸汽混合地进行供给,但由于歧管部3接近模具4设置、输送介质软管12可较短地构成,因此残留的水蒸汽很少,能够迅速地在模具流通路径40内充满低温的调温介质,能够快速地冷却模具4。(调温介质切换时,从冷却至加热)在从模具4的冷却切换为模具4的加热时,对切换部30的流路进行切换,使得确立高温入口端口 30a 排出端口 30c的流路。此时,泵20也为驱动状态,并且成为总是能够供给低温的调温介质的待机状态,并如上所述地使旁路电磁阀25为打开。另外,此时虽然在输送介质软管12、模具流通路径40、返送介质软管13、返送介质通路22中残留低温的调温介质,但由于歧管部3接近模具4设置、输送介质软管12可较短地构成,因此残留的低温调温介质较少,能够迅速地在模具流通路径40内充满高温高压的调温介质,能够快速地加热模具4。模具加热冷却系统Sl的结构不限定于上述的例子。图6是图1所示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S2的变形例。对与图1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Sl共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其说明省略。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具备装置主体部2和歧管部3,它们独立地构成且拆装自如,这与上述是同样的。图6所示的模具加热冷却系统S2在以下两点不同在歧管部3设置有第2切换部 34 ;返回的高温的调温介质不是返回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而是通过与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连通的返送介质软管18返回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第2切换部34与切换部30同样地由3通切换阀构成,第2切换部34包括供给所返回的调温介质的入口端口 3 ;经由装置主体部2向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返回调温介质的低温排出端口 34b ;向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返回调温介质的高温排出端口 34a。由此,通过模具流通路径40,返回的高温的调温介质,经由切换部34而返回高温介质供给装置5,返回的低温调温介质经由切换部34返回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返回的调温介质分别被再次加热或冷却而作为输送的调温介质进行循环。再者,向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进行的返回,也可以不经由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的装置主体部2,直接返回低温介质供给装置6。符号说明
1加热冷却切换装置
10、12、16 输送介质软
11、13、17、18 返送介质软,
2装置主体部
20泵
20a供给口
20b排出口
21输送介质通路
22返送介质通路
23循环路径
26旁路
3歧管部
30切换部(3通切换阀)
30a高温入口端口
30b低温入口端口
30c排出端口
32输送介质连接口
33返送介质连接口
4模具
40模具流通路径
5高温介质供给装置
6低温介质供给装置
7安装片
Si、S2模具加热冷却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具备装置主体部;歧管部;以及切换部,将高温或低温的温度不同的调温介质切换来进行输送,该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向形成在模具内的模具流通路径输送上述调温介质而加热及冷却上述模具,其特征在于上述装置主体部具备将上述装置主体部和上述歧管部之间接通的装置主体间软管所连接的装置侧输送介质口及装置侧返送介质口,上述歧管部具备上述装置主体间软管所连接的歧管侧输送介质口及歧管侧返送介质口、和将上述歧管部与上述模具之间接通的模具间软管所连接的输送介质连接口及返送介质连接口,上述歧管部以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部装拆自如地构成的方式而与上述装置主体部分开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歧管部设置有安装片,经由该安装片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部而装拆自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歧管部具备3通切换阀作为上述切换部。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装置主体部内设置有输送介质通路,流通低温的上述调温介质;返送介质通路,流通从上述模具流通路径返送的上述调温介质;以及旁路,接通上述输送介质通路与上述返送介质通路,上述旁路具备对在该旁路内流通的上述调温介质的流量进行节流的流量调节用节流器,当作为高温的上述调温介质而使用高压水蒸汽时,使通过上述旁路并经由上述节流器而从上述输送介质通路供给到上述返送介质通路的少量的低温的上述调温介质,与返送到上述返送介质通路的上述水蒸汽混合,从而使返送的上述水蒸汽冷凝。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装置主体部内设置有泵,使低温的上述调温介质向上述切换部排出;和循环路径,使从上述泵的排出口排出的上述调温介质从到达上述切换部的上述输送介质通路的中途分支并再次返回上述泵的供给口侧。
6.一种模具加热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 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加热冷却切换装置;被进行加热及冷却的模具;将高温的上述调温介质供给到上述模具流通路径的高温介质供给装置;和将低温的上述调温介质供给到上述模具流通路径的低温介质供给装置。
全文摘要
加热冷却切换装置(1),向形成在模具(4)内的模具流通路径(40)输送上述调温介质而加热及冷却上述模具,其特征在于装置主体部(2)具备将上述装置主体部和上述歧管部(3)之间接通的装置主体间软管(10,11)所连接的装置侧输送介质口(2a)及装置侧返送介质口(2b),上述歧管部具备上述装置主体间软管所连接的歧管侧输送介质口(3a)及歧管侧返送介质口(3b)、和将上述歧管部与上述模具之间接通的模具间软管(12,13)所连接的输送介质连接口(32)及返送介质连接口(33),上述歧管部以相对于上述装置主体部装拆自如地构成的方式而成为独立体。
文档编号B29C33/04GK102209615SQ20098014423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6日
发明者清水元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松井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