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外壳加工方法、手机外壳及手机与流程

文档序号:11120291阅读:14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外壳加工方法、手机外壳及手机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手机零部件及其加工方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机外壳加工方法、手机外壳及手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手机外壳原材料大多采用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材料、金属材料和玻璃材料。PC材料的价格便宜、通用性好且易改造。但是,使用PC材料作为手机外壳具有不耐磨、质地一般以及容易出现裂纹等缺点。金属材料的硬度和热导率高。但是,使用金属材料作为手机外壳具有外观易损毁、手机外壳易过热以及手机无法采用内部天线设计等缺点。同PC材料和金属材料相比,玻璃材料的硬度和抗冲击力是最好的,热导率处于两者之间,但比PC材料更具通透感,比金属材料更易着色。但是,玻璃材料作为手机外壳的缺点在于易碎和弹性较差,因此采用玻璃材质的手机往往更加脆弱,并且几乎都是平面设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外壳加工方法、手机外壳及手机,能够制造出硬度大、耐磨损以及尺寸精度高的手机外壳。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手机外壳加工方法,包括:

将原材料注塑形成设定形状的手机外壳;

在所述手机外壳的内表面喷涂设定颜色的色漆;

在所述色漆的外面喷涂起遮光作用的黑漆;

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表面硬化处理;

使用CNC(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 Machine,计算机数字控制机床)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外形加工和侧孔加工。

进一步的,所述原材料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进一步的,按照1:0.015的比例在所述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加入增韧剂。

进一步的,所述在所述手机外壳的内表面喷涂设定颜色的色漆,包括:

在所述手机外壳的内表面喷涂第一道色漆;

对所述第一道色漆的喷涂均匀性进行检测;

基于所述检测结果,在所述第一道色漆的基础上喷涂第二道色漆,以使得两道色漆的均匀性满足设定的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表面硬化处理后的手机外壳达到铅笔硬度6H以上,且在钢丝绒耐磨测试中达到1000次以上后不出现划痕。

进一步的,在所述使用CNC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加工过程中,使用设定数量的吸气孔将所述手机外壳固定。

进一步的,在所述使用CNC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加工过程中的刀具选用钨钢铣刀。

进一步的,所述使用CNC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外形加工和侧孔加工,包括:

使用CNC对手机外壳的内面进行加工;

使用CNC对手机外壳的外面进行加工;

使用CNC去除手机外壳周边压边余料,并在手机外壳上加工侧孔。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手机外壳,所述手机外壳采用上述手机外壳加工方法制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手机,包括上述手机外壳。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的手机外壳加工方法、手机外壳及手机,可以制造出外观面光滑平顺的手机外壳,并且制造出来的手机外壳具有高亮面效果。所述方法制造出的手机外壳的硬度可以达到铅笔硬度6H以上,从而确保手机外壳的外表面不会被刮花划伤。采用所述方法可以提高手机外壳的质量和成品率,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批量生产中。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手机外壳加工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机外壳加工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101:将原材料注塑形成设定形状的手机外壳。

具体的,所述原材料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缩写代号为PMMA,俗称有机玻璃或亚克力。PMMA材料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是合成透明材料中质地最优异的,并且价格相对便宜。

由于PMMA材料偏脆,使用传统的PMMA材料制作的手机外壳在整机跌落测试中容易出现裂纹,为了增加PMMA材料的韧性,按照1:0.015的比例在所述PMMA材料中加入增韧剂。

所述注塑包括:将熔融状态下的PMMA材料注射入模具中,待PMMA材料冷却后,从所述模具中将制品取出。

步骤S102:在所述手机外壳的内表面喷涂设定颜色的色漆。

例如,使用电镀金油漆在所述手机外壳的内表面进行喷涂,以得到具有炫彩质感的金色手机外壳。

在喷涂过程中应注意流平,以防止出现桔皮或者流痕,也要注意控制颗粒点,以防止出现麻点或者水印。

在所述手机外壳的内表面喷涂完色漆后,应对喷涂效果进行检查,检查喷涂色漆后的手机外壳是否出现透光、异色和不均匀现象,若是,则手机外壳制品不合格。

步骤S103:在所述色漆的外面喷涂起遮光作用的黑漆。

具体的,在喷涂完黑漆后还要检查手机外壳是否出现透光现象,以防止装机后通过手机外壳可以看到手机内部结构,从而影响了整机的美观效果。

步骤S104: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表面硬化处理。

具体的,所述表面硬化处理为现有技术中常规使用的处理方法,例如:渗碳、氮化、硬质阳极氧化、镀铬、表面淬火以及渗金属等。

所述表面硬化处理后的手机外壳达到铅笔硬度6H以上,且在钢丝绒耐磨测试中达到1000次以上后不出现划痕。

步骤S105:使用CNC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外形加工和侧孔加工。

具体的,在所述使用CNC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加工过程中,使用设定数量的吸气孔将所述手机外壳固定,以减少手机外壳在CNC加工过程中的松动,从而减少在CNC加工过程中出现尺寸超差,提高加工精度。

在所述使用CNC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加工过程中的刀具选用钨钢铣刀,钨钢铣刀具有硬度大、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使用钨钢铣刀对手机外壳的边框和侧孔进行切割可以避免崩边现象,从而避免了在所述手机外壳装机后出现的透光现象。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机外壳加工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步骤S201:将原材料注塑形成设定形状的手机外壳。

具体的,所述原材料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缩写代号为PMMA,俗称有机玻璃或亚克力。PMMA材料具有较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是合成透明材料中质地最优异的,并且价格相对便宜。

由于PMMA材料偏脆,使用传统的PMMA材料制作的手机外壳在整机跌落测试中容易出现裂纹,为了增加PMMA材料的韧性,按照1:0.015的比例在所述PMMA材料中加入增韧剂。

所述注塑包括:将熔融状态下的PMMA材料注射入模具中,待PMMA材料冷却后,从所述模具中将制品取出。

步骤S202:在所述手机外壳的内表面喷涂设定颜色的色漆。

具体的,所述步骤S202包括:

步骤A1:在所述手机外壳的内表面喷涂第一道色漆;在喷涂第一道色漆时要注意流平,以防止出现桔皮或者流痕,也要注意控制颗粒点,以防止出现麻点或者水印。

步骤A2:对所述第一道色漆的喷涂均匀性进行检测;

步骤A3:基于所述检测结果,在所述第一道色漆的基础上喷涂第二道色漆,以使得两道色漆的均匀性满足设定的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设定的条件为:喷涂两道后的色漆的厚度均匀,色漆最厚处与最薄处的误差在设定范围内,且喷涂完两道色漆后的手机外壳不会出现漏光和异色现象。

步骤S203:在所述色漆的外面喷涂起遮光作用的黑漆。

具体的,在喷涂完黑漆后还要检查手机外壳是否出现透光现象,以防止装机后通过手机外壳可以看到手机内部结构,从而影响了整机的美观效果。

步骤S204: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表面硬化处理。

具体的,所述表面硬化处理为现有技术中常规使用的处理方法,例如:渗碳、氮化、硬质阳极氧化、镀铬、表面淬火以及渗金属等。

所述表面硬化处理后的手机外壳达到铅笔硬度6H以上,且在钢丝绒耐磨测试中达到1000次以上后不出现划痕。

步骤S205:使用CNC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外形加工和侧孔加工。

具体的,在所述使用CNC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加工过程中,使用设定数量的吸气孔将所述手机外壳固定,以减少手机外壳在CNC加工过程中的松动,从而减少在CNC加工过程中出现尺寸超差,提高加工精度。

在所述使用CNC对所述手机外壳进行加工过程中的刀具选用钨钢铣刀,钨钢铣刀具有硬度大、使用寿命长的优点,使用钨钢铣刀对手机外壳的边框和侧孔进行切割可以避免崩边现象,从而避免了在所述手机外壳装机后出现的透光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05,包括:

步骤B1:使用CNC对手机外壳的内面进行加工;

步骤B2:使用CNC对手机外壳的外面进行加工;

步骤B3:使用CNC去除手机外壳周边压边余料,并在手机外壳上加工侧孔。

更进一步的,针对不同型号的手机外壳,可以根据实验经验形成CNC加工不同型号的手机外壳的标准文件,所述标准文件包括以下参数:刀具型号、加工周期、转速和进给量。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一种手机外壳,所述手机外壳采用了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或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手机外壳加工方法制成。所述手机外壳的材质为添加有增韧剂的PMMA。所述手机外壳的色漆和黑漆均喷涂于所述手机外壳的内表面,即所述手机外壳的外表面为PMMA材料,从而防止手机外壳的色漆磨损、脱落。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一种手机,所述手机包括如上述第三实施例所述的手机外壳。

本发明实施例中介绍的手机外壳加工方法、手机外壳及手机,可以制造出外观面光滑平顺的手机外壳,并且制造出来的手机外壳具有高亮面效果。所述方法制造出的手机外壳的硬度可以达到铅笔硬度6H以上,从而确保手机外壳的外表面不会被刮花划伤。采用所述方法可以提高手机外壳的质量和成品率,该方法适用于大规模的批量生产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