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板模流道顶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3359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两板模流道顶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领域,尤其是一种两板模流道顶出装置。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经常会使用两板模,这样就需要用到流道调节阀。对于一模多穴两板模,几穴产品大小形状不同,成型过程中需要分别调整流道调节阀的高度,从而来控制几个产品的填充速度等。也可以通过流道调节阀来实现关闭某几个产品的进胶,从而实现单独生产一个产品或某几个产品。而对于一个产品多个进胶点的两板模,成型过程中产品会出现结合线,影响产品的外观或者强度;在每个进胶点的分流道上设置调节阀,通过调整调节阀可以改变结合线位置,从而改善产品外观和强度等问题。

但是,在应用中发现,调节阀处经常会出现流道粘模现象,造成流道取出困难,流道易断裂等缺陷,影响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两板模流道顶出装置。所采用的流道调节阀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成本低廉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两板模流道顶出装置,包括:

前模,上开设有主流道;

后模与所述前模相配合,所述后模与所述前模的接触面处形成分流道,所述分流道与所述

主流道相连通,所述分流道上分布有制品腔;

调节阀,分布在所述分流道,与所述后模螺纹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分流道的流量;

主顶针,位于制品腔处,用于顶出制品;

内顶针,套设在所述调节阀内部,与所述调节阀间隙配合,用于顶出水口;

顶出机构,用于将所述主顶针和内顶针顶出,所述主顶针、内顶针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顶出机构上。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阀上设置有调整孔、内套孔,所述调整孔与所述内套孔相连通,所述内顶针位于所述内套孔内,所述内顶针与所述内套孔之间存在间隙,且所述内顶针的一端与所述顶出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内顶针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整孔。所述内顶针可在所述内套孔内移动。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间隙配合的配合间隙为0.02-0.03mm。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后模上设置有调节阀孔,所述调节阀位于所述调节阀孔内,且与所述调节阀孔螺纹连接。所述调节阀可在所述调节阀孔内旋动,升至所述往分流道中,用来调整分流道中的进胶量。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顶针推板、顶棍柱,所述顶针板与所述顶针推板固定连接,所述顶针推板与所述顶棍柱固定连接,所述顶棍柱与所述后模活动连接,所述顶针、内顶针均与所述顶针板固定连接。所述主顶针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顶针板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制品腔。所述内顶针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顶针板上,所述内顶针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整孔。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顶针板上固定设置有限位柱。用于限定成型机将制品顶出的最大距离。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包括拉料针,所述拉料针固定连接在所述顶出机构上,所述拉料针远离所述顶出机构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分流道处。所述拉料针固定连接在所述顶针板。拉料针位于分流道的对称处,且与所述主流道同轴。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顶针、调节阀、内顶针均设置有若干个。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阀包括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所述内顶针包括第一内顶针、第二内顶针,所述第一调节阀内套设有所述第一内顶针,所述第一调节阀内套设有所述第二内顶针。

于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阀和第二调节阀位于所述拉料针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调节阀与第二调节阀关于所述分流道的对称轴对称。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调节阀与后模螺纹配合的方式,并在调节阀中间设置内顶针,使得水口与制品能够顺利取出。通过在调节阀中间设置内顶针,内顶针与调节阀之间间隙配合,从而内顶针就可以在调节阀内顺畅的滑动。在开模顶出时,成型机顶动顶出机构,使固定在顶出机构上的内顶针和主顶针一起向前运动,将制品腔中的制品以及水口一起顶出,解决了水口粘调节阀的问题,提高了生产质量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合模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开模状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调节阀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调节阀与内顶针配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00、前模;200、后模;300、调节阀孔;3、调节阀;4、主顶针;5、主流道;6、内顶针;7、分流道;700、水口;8、制品;31、调整孔;32、内套孔;9、顶针板;10、顶针推板;11、顶棍柱;13、拉料针;12、限位柱;3a、第一调节阀;3b、第二调节阀;6a、第一内顶针;6b、第二内顶针;81、第一制品腔;82、第二制品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至6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两板模流道顶出装置,包括前模100、后模200、调节阀3、主顶针4、顶出机构,所述调节阀3内套设有内顶针6,所述内顶针6与所述调节阀3间隙配合,配合间隙优选0.02mm,所述内顶针6与所述后模200活动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可根据进胶量的粘度、冷却速度能设置0.02-0.03mm的间隙,以满足内顶针6在调节阀3内自由移动的。所述前模入子100上开设有主流道5,后模入子200与所述前模100相配合,两者的接触处形成分流道7,所述分流道7与所述主流道5相连通,所述分流道7上分布有制品腔,所述制品腔与所述分流道7相连通,注塑料通过分流道7最终流向制品腔8,冷却形成制品8。

所述分流道7上设置有述调节阀3,所述调节阀3位于设置所述后模200上的调节阀孔300内,调节阀3与所述后模200螺纹连接,所述调节阀3可在所述调节阀孔300内旋转移动至所述往分流道中,用于调节所述分流道7内注塑料的进胶量。所述调节阀3上设置有调整孔31、内套孔32,所述调整孔31与所述内套孔32相连通,所述内顶针6位于所述内套孔32内,且与所述内套孔32同轴安装,所述内顶针6与所述内套孔32之间存在0.02mm的间隙,从而使得内顶针6可以在调节阀3内顺畅的来回滑动运动。本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阀3为内六角螺丝式调节螺丝,调节塑料流量时,通过常规的内六角扳手来调整调节阀螺丝的高度即可,改进后的调节阀3结构简单、加工容易、成本低廉。

相应地,所述制品腔8处设置有主顶针4,用于顶出制品。所述主顶针4、内顶针6均固定连接在所述顶出机构上。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9、顶针推板10、顶棍柱11,所述顶针板9与所述顶针推板10固定连接,所述顶针推板10与所述顶棍柱11固定连接,所述顶棍柱11与所述后模200活动连接。合模时的位置:所述主顶针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顶针板9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制品腔;所述内顶针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顶针板9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调整孔31。在模具开模顶出时:成型机顶动顶棍柱11,使固定在顶针板9和顶针推板10上的内顶针6以及主顶针4一起向前运动,将制品以及在分流道中形成的水口700一起顶出。因为在调节阀3处增加了对水口700作用的内顶针6,故有效防止了水口700粘调节阀3的现象,使制品与水口700一起完好顺利的被顶出。

本实施例中,两板模流道顶出装置还包括拉料针13,所述拉料针13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顶针板9上,所述拉料针13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分流道7处,拉料针13位于分流道7的对称轴处,且与所述主流道5同轴。所述顶针板9上还固定设置有限位柱12,用于限定成型机将制品顶出的最大距离。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中的区别是,所述主顶针4、调节阀3、内顶针6、制品腔均可设置若干个。所述调节阀3包括第一调节阀3a、第二调节阀3b,相应地第一调节阀3a内套设有所述第一内顶针6a,第二调节阀3b内套设有第二内顶针6b。所述第一调节阀3a和第二调节阀3b位于所述拉料针13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调节阀3a与第二调节阀3b关于所述分流道7的对称轴对称。所述制品腔设置包括第一制品腔81、第二制品腔82,相应地第一制品腔81出设置有第一主顶针41,第二制品腔82处设置第二主顶针42。第一内顶针6a、第二内顶针6b、第一主顶针41、第二主顶针42均与顶针板9固定连接。

开模顶出时,成型机顶动顶棍柱11,使固定在顶针板9上的第一内顶针6a、第二内顶针6b、第一主顶针41、第二主顶针42一起向前运动,将制品以及在分流道7中形成的水口一起顶出。在分流道上对称设置的内顶针6使得水口受力均匀,避免了水口粘模、易断裂的现象,提高了生产的稳定性。

上述具体实施例只是用来解释说明本发明,而非是对本发明进行限制,在本发明的宗旨和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的任何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替换和改变,皆落入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