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掀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4274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模具掀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掀模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掀起模具的结构,以利于拿取模具内的半成品者。



背景技术:

机台的模具掀模装置是产业界广泛使用的重要机具之一,以往模具开模的运作是运用滑模座及滑模相互配合推动上、下模,而被推出射出机台的上、下模就以操作者手动操作开关模具或是采用液压机具配合感控组件自动开关模具,前述二种方式各自的问题请参阅下方说明。

手动开关模具的问题在于:其十分耗用人力且容易因操作者的人为疏失,而产生加工失败或造成职业伤害,故手动开关模具的机具成本虽然不高,但人力支出与危险性上却高出许多,造成产业整体生产率无法提升的问题。

液压机具自动开关模具的问题在于:虽然液压机自动开关模具的方式可以立刻提高生产效率,且大幅降低操作者的职场危险,但是高价的复杂液压机具及感控组件却使此种机具的价位居高不下,更是目前产业界采购设备时最重的负担成本之一。

为此,本案创作人则研发出中国台湾申请第94218450号一种「模具掀模结构」,包括有一连接机台的滑模座、一滑模、一举模块、一上模、一下模、一隔板、一旋模块及一推模块,其运作时,滑模配合滑模座使叠合的上模、隔板与下模滑移至机台外,上模配合旋模块而掀起,举模座推升隔板,且其行程中推模块的推抵部限制抵顶隔板,使隔板以转轴相对举模座转动,据此达到隔板的掀起动作,有效达成简化生产设备、降低成本的目的,并能避免操作者拿取下模的半成品时不会撞到隔板,且不会被隔板所烫伤。

然而,参阅图1所示,该专利前案在进行模具的顶升与翻转时,其隔板11(中模)的转轴111仅仅靠抵在举模座12的二限制块121之间,如此,虽然在举模以及翻模的过程中得以限制该隔板11(中模)的左右位移,然而隔板11(中模)的转轴111并无纵向的限制机构,因此,容易因为顶升与翻模的速度太过或者因震动的因素而使该隔板11(中模)脱离于举模座12,凸显出该隔板11(中模)在顶升或翻模的过程中不稳定及安全性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掀模装置,其主要提高中模在顶升或翻模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缘是,为了达成前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模具掀模装置,适用于带动一中模升降及翻转,该中模的两侧面分别具有二轴部,该模具掀模装置包含:一平台,具有一平台顶面;二纵向导引组,分别设在该平台的两侧,并各具有一包含一顶部、一与该顶部相距一纵向距离的底部、一连接该顶部与底部之间的导引部的纵向导杆单元、及一在该顶部与底部之间往复位移地设置在该导引部且具有一顶持模部的纵向滑座;二传动组,用以带动该纵向滑座作动;一动力组,用以驱动该传动组作动;二顶掀件,分别设在该平台的两侧,并各具有一高于该平台顶面的顶掀部;二推模件,分别固设在该顶部,且各具有一位于该顶部与底部之间的推抵部;二枢摆臂,各具有一枢设在该纵向滑座的枢接部、一位于该枢接部一侧且脱离或抵顶该推模件的推抵部的枢抵部、一位于该枢接部另一侧且靠抵或脱离该顶持模部的承靠面、及二位于该枢接部另一侧且具有一槽口朝向该顶部并限制或脱离该中模轴部的限位槽;当该枢抵部脱离该推模件的推抵部时,该承靠面靠抵该纵向滑座的顶持模部,以带动该轴部限制在限位槽时的中模升降,当该枢抵部抵顶该推模件的推抵部时,该承靠面脱离该纵向滑座的顶持模部,以带动该轴部限制在限位槽时的中模翻转;二盖板,各枢设在该枢摆臂,并各具有二遮蔽或掀离该限位槽槽口的遮盖部、及一被该顶掀件的顶掀部顶持或脱离的受顶部;当该受顶部被该顶掀件的顶掀部顶持时,该盖板枢摆一角度并使遮盖部掀离该限位槽的槽口,当该受顶部脱离该顶掀件的顶掀部时,该盖板枢摆一角度并使遮盖部遮蔽该限位槽的槽口。

较佳地,其中各该纵向导引组的顶持模部是设在该纵向滑座的内侧面。

较佳地,其中各该传动组具有一设置在该顶部的第一传动轮、一设置在该底部的第二传动轮、及一绕设在该第一传动轮与第二传动轮上的传动皮带,且各该传动皮带具有一固定该纵向滑座的固定段;该动力组具有一动力连接二该第二传动轮之间并具有一动力连接部的动力连接杆、及一动力连接该动力连接部且带动该动力连接杆正反转的动力单元。

较佳地,其中各该纵向导引组的纵向导杆单元的导引部为二纵向平行设置的纵向导杆,且各该传动组的传动皮带一侧平行于其中一该纵向导杆。

较佳地,其中该动力组的动力连接杆的动力连接部为齿轮,该动力单元包含一动力壳体及一可在该动力壳体内往复位移的活塞,且该活塞具有一啮合该动力连接部的齿排部。

较佳地,其中各该枢摆臂的枢抵部为一滑轮。

较佳地,其中各该枢摆臂的各限位槽是通过二限位块锁固在该枢摆臂上所围成。

较佳地,其中更包含二分别设于各该纵向导引组顶部的限位杆,且各该限位杆在各该枢摆臂的枢转范围内并对应各该盖板。

较佳地,其中各该枢摆臂具有一供该顶掀件的顶掀部穿置或脱离的穿孔。

藉此,本实用新型主要通过各该枢摆臂在带动该中模上升以及翻转一角度时,该盖板不再受该顶掀件所顶持时,该盖板受本身的重量而自然枢摆一角度,并使该盖板的遮盖部遮蔽各该枢摆臂的限位槽的槽口,也因此限制了该中模的转轴的纵向脱离方向,而有效防止该中模的轴部脱离该限位槽,以达到提高中模在顶升或翻模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他的功效,兹举一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中国台湾申请第94218450号型专利的其中一图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线段3-3的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图,显示动力组作动的状态。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正视作动图,显示纵向滑座带动中模上升的状态。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作动图,显示枢摆臂的枢抵部靠抵推模件的状态。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作动图,显示中模翻转的状态。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立体作动图,显示中模翻转的另一视角状态。

附图中符号标记说明:

11隔板;111转轴;12举模座;121限制块;20平台;21平台顶面;30纵向导引组;31纵向导杆单元;311顶部;312底部;313导引部;314纵向导杆;32纵向滑座;321顶持模部;33限位杆;40传动组;41第一传动轮;42第二传动轮;43传动皮带;431固定段;44固定块;50动力组;51动力连接杆;511动力连接部;52动力单元;521动力壳体;522活塞;5221齿排部;61顶掀件;611顶掀部;66推模件;661推抵部;70枢摆臂;71枢接部;72枢抵部;73承靠面;74限位槽;75限位块;76穿孔;80盖板;81遮盖部;82受顶部;90中模;91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2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模具掀模装置,适用于带动一中模90升降及翻转,该中模90的两侧面分别具有二轴部91,该模具掀模装置主要是由一平台20、二纵向导引组30、二传动组40、一动力组50、二顶掀件61、二推模件66、二枢摆臂70、及二盖板80所组成,其中:

该平台20,具有一平台顶面21。

二该纵向导引组30,分别设在该平台20的两侧,并各具有一包含一顶部311、一与该顶部311相距一纵向距离的底部312、一连接该顶部311与底部312之间的导引部313的纵向导杆单元31、及一在该顶部311与底部312之间往复位移地设置在该导引部313且具有一顶持模部321的纵向滑座32;本实施例中,各该纵向导引组30的顶持模部321是锁固在该纵向滑座32上且设在该纵向滑座32的内侧面,使二该顶持模部321呈相对应状态;另外,各该纵向导引组30的纵向导杆单元31的导引部313为二纵向平行设置的纵向导杆314。

二该传动组40,各具有一设置在该顶部311的第一传动轮41、一设置在该底部312的第二传动轮42、及一绕设在该第一传动轮41与第二传动轮42上的传动皮带43,且各该传动皮带43具有一固定该纵向滑座32的固定段431;本实施例中,该传动皮带43的固定段431是通过一固定块44而固设在该纵向滑座32上,且该传动皮带43设有该固定段431的一侧是平行于其中一该纵向导杆314。

该动力组50,具有一动力连接二该第二传动轮42之间并具有一动力连接部511的动力连接杆51、及一动力连接该动力连接部511且带动该动力连接杆51正反转的动力单元52;本实施例中,该动力组50的动力连接杆51的动力连接部511为齿轮,该动力单元52包含一动力壳体521及一可在该动力壳体521内呈水平方向往复位移的活塞522,且该活塞522具有一啮合该动力连接部511的齿排部5221,藉此,控制该活塞522左右位移以带动该动力连接杆51正反转,进而同步带动各该第二传动轮42正反转,让该传动皮带43带动该纵向滑座32沿着该导引部313在该顶部311与底部312之间往复位移。

二该顶掀件61,分别设在该平台20的两侧,并各具有一高于该平台顶面21的顶掀部611;本实施例中,该顶掀件61是位在该平台20一侧与该纵向导引组30之间。

二该推模件66,分别固设在该顶部311,且各具有一位于该顶部311与底部312之间的推抵部661;本实施例中,该推抵部661是位于该导引部313的一侧之外。

二该枢摆臂70,各具有一枢设在该纵向滑座32的枢接部71、一位于该枢接部71一侧且脱离或抵顶该推模件66的推抵部661的枢抵部72、一位于该枢接部71另一侧且靠抵或脱离该顶持模部321的承靠面73、及二位于该枢接部71另一侧且具有一槽口741朝向该顶部311并限制或脱离该中模90轴部91的限位槽74;当该枢抵部72脱离该推模件66的推抵部661时,该承靠面73靠抵该纵向滑座32的顶持模部321,以带动该轴部91限制在限位槽74时的中模90升降,当该枢抵部72抵顶该推模件66的推抵部661时,该承靠面73脱离该纵向滑座32的顶持模部321,以带动该轴部91限制在限位槽74时的中模90翻转;本实施例中,各该枢摆臂70的枢抵部72为一滑轮;各该枢摆臂70的各限位槽74是通过二限位块75锁固在该枢摆臂70上所围成;各该枢摆臂70具有一供该顶掀件61的顶掀部611穿置或脱离的穿孔76;另外,各该枢摆臂70的枢抵部72是位于该纵向导杆单元31的一侧之外并同时对应该推模件66的推抵部661,而各该枢摆臂70的枢接部72是对应该纵向导杆单元31而位于二该纵向导杆314之间,又各该枢摆臂70的限位槽74是位于该纵向导杆单元31的另一侧。

二该盖板80,各枢设在该枢摆臂70,并各具有二遮蔽或掀离该限位槽74槽口741的遮盖部81、及一被该顶掀件61的顶掀部611顶持或脱离的受顶部82;当该受顶部82被该顶掀件61的顶掀部611顶持时,该盖板80枢摆一角度并使遮盖部81掀离该限位槽74的槽口741,当该受顶部82脱离该顶掀件61的顶掀部611时,该盖板80枢摆一角度并使遮盖部81遮蔽该限位槽74的槽口741。

以上所述即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各主要构件的结构及其组态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作动方式与功效说明如下:

首先复参阅图2、图4所示,令该中模90在二该纵向滑座32往复位移的路径上,且该中模90接近该平台20的平台顶面21而邻近该纵向导杆单元31的底部312,此时,二该顶掀件61则穿置各该枢摆臂70的穿孔76,且各该顶掀件61的顶掀部611则对应顶持住该盖板80受顶部82,让该盖板80枢摆一角度并使遮盖部81掀离该限位槽74的槽口741。

复参阅图4至图6所示,紧接着,控制该动力组50的活塞522由右朝左位移,藉以带动该动力连接杆51反转,进而同步带动各该第一、二传动轮41、42反转,让该传动皮带43带动该纵向滑座32沿着该导引部313朝该顶部311方向位移,此时,枢设在该纵向滑座32的枢摆臂70、枢设在该枢摆臂70的盖板80也同时朝该顶部311方向位移。

复参阅图2、图6所示,当该纵向滑座32朝该顶部311方向位移一距离后,上升的该枢摆臂70,其限位槽74会限制带动该中模90的轴部91,使该中模90随着该枢摆臂70上升而向上位移,同时,该顶掀件61的顶掀部611则逐渐脱离顶持住该盖板80受顶部82,最终让该盖板80受本身的重量而自然枢摆一角度并使遮盖部81遮蔽该限位槽74的槽口741,降低了该中模90的轴部91脱离该限位槽74的机率。

复参阅图6至图9所示,当该纵向滑座32持续朝该顶部311方向位移,并当该枢摆臂70的枢抵部72抵顶该推模件66的推抵部661时,该枢摆臂70则以枢接部71为枢转中心反向枢转一角度,此时,该枢摆臂70的承靠面73脱离该纵向滑座32的顶持模部321,以带动该轴部91限制在限位槽74的中模90翻转一角度,以完成该中模90的翻转。

据此,由于本实用新型各该枢摆臂70在带动该中模90上升以及翻转一角度时,该盖板80的受顶部82不再受该顶掀件61的顶掀部611所顶持,使该盖板80受本身的重量而自然枢摆一角度,并使遮盖部81遮蔽该限位槽74的槽口741,也因此限制了该中模90的转轴91的纵向脱离方向,而有效防止该中模90的轴部91脱离该限位槽74,以达到提高中模90在顶升或翻模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复参阅图2、图3、图8所示,由于本实用新型更包含二分别设于各该纵向导引组30顶部311的限位杆33,且各该限位杆33在各该枢摆臂70的枢转范围内并对应各该盖板80,因此,得以避免因该中模90翻模速度过快而造成该中模90的轴部91脱离该限位槽74的机率。

综上所述,上述各实施例及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