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50917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模具的结构虽然由于塑料品种和性能、塑料制品的形状和结构以及注射机的类型等不同而可能千变万化,但是基本结构是一致的,模具主要由浇注系统、调温系统、成型零件和结构零件组成,其中浇注系统和成型零件是与塑料直接接触部分,并随塑料和制品而变化,是塑模中最复杂,变化最大,要求加工光洁度和精度最高的部分,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通过型腔成型,但由于模具体重过重,开模取出产品时难以打开,不方便将模具取出,给生产人员带来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下端设有支撑装置,所述底座的一端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下端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压块,所述压块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承载块,所述底座的上端四角均固定有竖杆,四个竖杆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在承载块的下端,所述承载块内设有承载腔,所述承载腔内设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上贯穿设有第一转动杆,且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贯穿承载腔并延伸至承载块的一端,所述承载腔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直齿条,且第三齿轮和直齿条相啮合,所述底座的上端设有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内安装有滑块,所述第一滑槽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一气缸,且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在滑块的一侧,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下端转动连接在滑块的上端,所述承载腔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的两端均贯穿设置,所述第一转动杆位于两个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贯穿设有第二安装块,且第二安装块位于承载块的上端,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贯穿第二安装块并延伸至第二安装块的上端,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上端固定有第二锥形齿轮,所述第二安装块的上端一侧固定有第一安装块,所述第一安装块的一侧设有模具槽,所述模具槽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通孔,两个第一通孔内分别贯穿设有第二转动杆和第三转动杆,且第三转动杆位于第二转动杆的上端,所述第二转动杆和第三转动杆的一侧均固定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二转动杆和第三转动杆的一端均贯穿通孔并延伸至第一安装块的一侧,所述第三转动杆的一侧固定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贯穿设有第二齿轮,且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安装块的上端固定有固定杆,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贯穿固定杆并延伸至固定杆的一侧,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形齿轮,且第一锥形齿轮和第二锥形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安装块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内均贯穿设有光杆,两个光杆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在固定块的一侧,所述第二安装块的一侧设有承载装置,所述固定块的一侧设有第三通孔,所述固定块的另一侧固定固定有注塑装置,所述注塑装置的一侧设有第四通孔,且第四通孔和第三通孔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底座下端四角的套管,所述套管内的顶部固定有抗压弹簧,所述抗压弹簧的下端固定有滑竿,且滑竿的下端贯穿套管并延伸至套管的下端,所述套管的下端固定有垫块。

优选地,所述承载装置包括铰接在第二安装块一侧的承载板,所述承载板的下端转动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气缸,两个第二气缸的下端均转动连接在第二安装块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压块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承载块,所述压块的一侧固定有第二螺纹,所述承载块的一侧设有螺纹通孔,且第二螺纹杆的一端贯穿螺纹通孔并延伸至螺纹通孔内。

优选地,所述固定块的上端固定有照明装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螺纹杆采用碳素钢制成。

本发明中,使用时,第一气缸收缩,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末端带动滑块在底座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转动杆移动,第一转动杆带动第二安装块移动靠近固定块,模具槽对应第三通孔,注塑装置开始注塑,注塑完成后,第一气缸推动滑块移动,第三齿轮啮合直齿条,并使第一转动杆转动,第一转动杆带动第二锥形齿轮转动,第二锥形齿轮带动第一锥形齿轮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杆转动,第二转动杆上的第二齿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从而使第一螺纹杆转动,将模具推出,照明装置采用led灯,本发明实现注塑模具的自动开模,且开模之后模具会制动取出,自动化程度高,解决了由于模具体重过重,开模取出产品时难以打开,不方便将模具取出,给生产人员带来不便灯问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结构简单,方便进行操作,适宜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的侧视图。

图中:1第一安装块、2第一齿轮、3第二齿轮、4第一锥形齿轮、5第二锥形齿轮、6第一转动杆、7第二安装块、8直齿条、9第三齿轮、10第一气缸、11第一螺纹杆、12第二转动杆、13注塑装置、14固定块、15光杆、16承载块、17压块、18套管、19承载板、20第三转动杆、21固定杆、22第二气缸、23抗压弹簧、24垫板、25滑块、26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注塑模具开模装置,包括底座26,底座26的下端设有支撑装置,进行支撑,底座26的一端固定有固定块14,固定块14的下端一侧设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压块17,压块17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承载块16,方便拆卸进行检修,底座26的上端四角均固定有竖杆,四个竖杆的上端共同固定连接在承载块16的下端,承载块16内设有承载腔,承载腔内设有第三齿轮9,第三齿轮9上贯穿设有第一转动杆6,且第一转动杆6的一端贯穿承载腔并延伸至承载块16的一端,承载腔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直齿条8,且第三齿轮9和直齿条8相啮合,第一转动杆6移动,第三齿轮9啮合直齿条8,直齿条8使第三齿轮9转动,底座26的上端设有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内安装有滑块25,第一滑槽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一气缸10,且第一气缸10的活塞杆末端固定连接在滑块25的一侧,第一气缸10推动滑块25移动,第一转动杆6的下端转动连接在滑块25的上端,滑块25带动第一转动杆6移动,直齿条8使第一转动杆6转动,承载腔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设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的两端均贯穿设置,第一转动杆6位于两个第二滑槽内,第二滑槽限制第一转动杆6的移动方向,第一转动杆6上贯穿设有第二安装块7,且第二安装块7位于承载块16的上端,第一转动杆6的一端贯穿第二安装块7并延伸至第二安装块7的上端,第一转动杆6的上端固定有第二锥形齿轮5,第一转动杆6转动带动第二锥形齿轮5转动,第二安装块7的上端一侧固定有第一安装块1,第一安装块1的一侧设有模具槽,模具槽的一端侧壁上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一通孔,两个第一通孔内分别贯穿设有第二转动杆12和第三转动杆20,且第三转动杆20位于第二转动杆12的上端,第二转动杆12和第三转动杆20的一侧均固定有第一螺纹杆11,方便将模具螺旋转出,第二转动杆12和第三转动杆20的一端均贯穿通孔并延伸至第一安装块1的一侧,第三转动杆20的一侧固定有第一齿轮2,第二转动杆12上贯穿设有第二齿轮3,且第二齿轮2和第三齿轮3相啮合,第三齿轮3带动第二齿轮2转动,第二安装块7的上端固定有固定杆21,第二转动杆12的一端贯穿固定杆21并延伸至固定杆21的一侧,对第二转动杆12起支撑作用,第二转动杆12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锥形齿轮4,且第一锥形齿轮4和第二锥形齿轮5相啮合,第一转动杆6带动第二锥形齿轮5转动,第二锥形齿轮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4转动,使第二转动杆12转动,第二安装块7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内均贯穿设有光杆15,对第二安装块7的移动方向进行限制,使之只能沿光杆15方向移动,两个光杆15的一端共同固定连接在固定块14的一侧,第二安装块7的一侧设有承载装置,固定块14的一侧设有第三通孔,固定块14的另一侧固定固定有注塑装置13,注塑装置13的一侧设有第四通孔,且第四通孔和第三通孔相对应,方便进行注塑。

本发明中,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底座26下端四角的套管18,套管18内的顶部固定有抗压弹簧23,抗压弹簧23的下端固定有滑竿,且滑竿的下端贯穿套管18并延伸至套管18的下端,套管18的下端固定有垫块24,承载装置包括铰接在第二安装块7一侧的承载板19,承载板19的下端转动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气缸22,两个第二气缸22的下端均转动连接在第二安装块7的一侧,压块17的一侧可拆卸连接有承载块16,压块17的一侧固定有第二螺纹,承载块16的一侧设有螺纹通孔,且第二螺纹杆16的一端贯穿螺纹通孔并延伸至螺纹通孔内,固定块14的上端固定有照明装置,第一螺纹杆11采用碳素钢制成。

本发明中,使用时,第一气缸10收缩,第一气缸10的活塞杆末端带动滑块25在底座26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转动杆6移动,第一转动杆6带动第二安装块7移动靠近固定块14,模具槽对应第三通孔,注塑装置13开始注塑,注塑完成后,第一气缸10推动滑块25移动,第三齿轮9啮合直齿条8,并使第一转动杆6转动,第一转动杆6带动第二锥形齿轮5转动,第二锥形齿轮5带动第一锥形齿轮4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杆12转动,第二转动杆12上的第二齿轮3带动第一齿轮2转动,从而使第一螺纹杆11转动,将模具推出,照明装置采用led灯。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