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料薄膜压延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5318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料薄膜压延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型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塑料薄膜压延成型机。



背景技术:

压延机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辊筒,按一定形式排列,在一定温度下,将橡胶或塑料压制展延成一定厚度和表面形状的胶片,并可对纤维帘帆布或钢丝帘布进行挂胶的机械。普通压延机主要由辊筒、机架、辊距调节装置、辊温调节装置、传动装置、润滑系统和控制系统等组成。精密压延机除了具有普通压延机主要零部件和装置外,增加了保证压延精度的装置。现有的压延成型机大部分均是固定设置在塑料薄膜的生产线上,将成型模组挤出薄膜进行碾压成型。

专利申请号为CN201620849652.7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布了一种可快捷移动的压延成型机,包括机座、转动设置在机座上的压辊以及位于机座下方的轨道,所述压辊的辊面上设有若干成型模块,压辊设有用于驱动其转动的电动机A;所述轨道位于压辊的轴线方向上且设有与其相匹配的滚动轮对,滚动轮对的两侧车轮之间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上活动套设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与机座的底端面之间连接有升降装置,轴承座上固定设置有电动机B,电动机B与转动轴之间设有传动装置;所述机座的四周均设有承载座,承载座上设有可拆卸的支撑杆,支撑杆的端部设有底垫,解决现有的压延成型机因体积质量较大、移动不方便、从而不能满足生产线的生产需求的问题。

上述压延机虽然移动更加方便,但压延机的主要功能没有得到改进。比如,压延机的上导辊和下导辊分别安装于机架上,在调整两导辊之间的间距来改变薄膜的厚度时,导辊两端的移动量无法保证一定。这导致上导辊和下导辊不完全平行,上导辊与下导辊之间的间隙变成楔形,制成的薄膜厚度不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调整导辊之间间距时两导辊始终保持平行、以保证生产的薄膜厚薄均匀的塑料薄膜压延成型机,解决了现有压延机调整间距后导致研制的薄膜厚度不均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塑料薄膜压延成型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滑槽,滑槽内套设有滑块,滑块上通过轴承连接有上导辊,上导辊内设置有空腔,空腔内套设有升降杆,升降杆的两端均铰接有摇杆,两根摇杆均铰接于机架上,升降杆、两根摇杆、机架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机架上安装有用于驱动其中一根摇杆转动的驱动机构;机架上固定有下导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提升电机,提升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减速器,提升电机和减速器均安装于机架上,减速器的输出轴连接有驱动齿轮;机架上还通过轴承安装有倾转齿轮,倾转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倾转齿轮与摇杆固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滑块的两端与滑槽之间均设置有橡胶支撑囊,滑块两端的橡胶支撑囊通过软管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滑块上固定用于驱动上导辊转动的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安装架,安装架与滑块固定,安装架上安装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有主动齿轮,上导辊上安装有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上导辊上固定有碾压凸台,下导辊上套设有碾压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机架上固定有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度位于下导辊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上,上导辊上固定有指针,指针位于上导辊的底部所在的水平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杆、两根摇杆、机架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当驱动机构驱动摇杆转动时,升降杆始终保持水平。升降杆移动时拉动上导辊在滑槽内竖直上升或下降,从而上导辊与下导辊始终保持平行。由于上导辊与下导辊平行,则通过上导辊与下导辊之间间隙的薄膜厚度均匀,提高了塑料薄膜的质量。

2、当提升电机启动后,提升电机依次驱动减速器、驱动齿轮、倾转齿轮转动,倾转齿轮再带动摇杆转动一定角度。摇杆转动时,升降杆会相应上升或下降一定距离,从而上导辊和下导辊之间的间距得以改变,薄膜的厚度可以精确控制。

3、当上导辊上升时,滑块上端的橡胶支撑囊内的液体流动到滑块下端的橡胶支撑囊内,从而滑块两端的橡胶支撑囊都与滑块紧密贴合,使滑块得到有效的支撑,保证滑块的稳定性,避免上导辊转动时产生振动。

4、转动电机安装于安装架上,因此转动电机输出轴上连接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的距离始终不变,保证了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有效啮合,使得上导辊能够平稳转动。

5、当成型机压制塑料薄膜时,上导辊在转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而碾压圈在下导辊上沿与上导辊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薄膜能平稳地出料,保证薄膜厚度的均匀性。

6、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表示下导辊顶部的位置,指针表示上导辊底部的位置,从而,指针可直接指示上导辊与下导辊之间的间距。根据指针的显示来调整上导辊的升降,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的右视图。

图中,1-机架,2-滑块,3-上导辊,4-升降杆,5-摇杆,6-驱动机构,7-下导辊,8-橡胶支撑囊,9-转动机构,11-刻度尺,31-碾压凸台,32-指针,61-提升电机,62-减速器,63-驱动齿轮,64-倾转齿轮,71-碾压圈,91-安装架,92-转动电机,93-主动齿轮,94-从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滑槽,滑槽内套设有滑块2,滑块2上通过轴承连接有上导辊3,上导辊3内设置有空腔,空腔内套设有升降杆4,升降杆4的两端均铰接有摇杆5,两根摇杆5均铰接于机架1上,升降杆4、两根摇杆5、机架1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机架1上安装有用于驱动其中一根摇杆5转动的驱动机构6;机架1上固定有下导辊7。

本实用新型的升降杆4、两根摇杆5、机架1之间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当驱动机构6驱动摇杆5转动时,升降杆4始终保持水平。升降杆4移动时拉动上导辊3在滑槽内竖直上升或下降,从而上导辊3与下导辊7始终保持平行。由于上导辊3与下导辊7平行,则通过上导辊3与下导辊7之间间隙的薄膜厚度均匀,提高了塑料薄膜的质量。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驱动机构6包括提升电机61,提升电机61的输出轴连接有减速器62,提升电机61和减速器62均安装于机架1上,减速器62的输出轴连接有驱动齿轮63;机架1上还通过轴承安装有倾转齿轮64,倾转齿轮64与驱动齿轮63啮合,倾转齿轮64与摇杆5固定。

当提升电机61启动后,提升电机61依次驱动减速器62、驱动齿轮63、倾转齿轮64转动,倾转齿轮64再带动摇杆5转动一定角度。摇杆5转动时,升降杆4会相应上升或下降一定距离,从而上导辊3和下导辊7之间的间距得以改变,薄膜的厚度可以精确控制。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所述滑块2的两端与滑槽之间均设置有橡胶支撑囊8,滑块2两端的橡胶支撑囊8通过软管连通。

当上导辊3上升时,滑块2上端的橡胶支撑囊8内的液体流动到滑块2下端的橡胶支撑囊8内,从而滑块2两端的橡胶支撑囊8都与滑块2紧密贴合,使滑块2得到有效的支撑,保证滑块2的稳定性,避免上导辊3转动时产生振动。

实施例四

在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滑块2上固定用于驱动上导辊3转动的转动机构9,转动机构9包括安装架91,安装架91与滑块2固定,安装架91上安装有转动电机92,转动电机92的输出轴连接有主动齿轮93,上导辊3上安装有从动齿轮94,主动齿轮93与从动齿轮94啮合。

转动电机92安装于安装架91上,因此转动电机92输出轴上连接的主动齿轮93与从动齿轮94的距离始终不变,保证了主动齿轮93和从动齿轮94的有效啮合,使得上导辊3能够平稳转动。

实施例五

在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上导辊3上固定有碾压凸台31,下导辊7上套设有碾压圈71。

当成型机压制塑料薄膜时,上导辊3在转动电机92的驱动下转动,而碾压圈71在下导辊7上沿与上导辊3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使薄膜能平稳地出料,保证薄膜厚度的均匀性。

实施例六

在上述任意一项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机架1上固定有刻度尺11,刻度尺11的零刻度位于下导辊7的顶部所在的水平面上,上导辊3上固定有指针32,指针32位于上导辊3的底部所在的水平面上。

刻度尺11的零刻度线表示下导辊7顶部的位置,指针32表示上导辊3底部的位置,从而,指针32可直接指示上导辊3与下导辊7之间的间距。根据指针32的显示来调整上导辊3的升降,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