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支承装置以及轮胎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78522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轮胎支承装置以及轮胎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支承装置以及轮胎冷却系统。本发明的轮胎支承装置(11)具备:第一轮辋支承部(23);第二轮辋支承部(30),该第二轮辋支承部(30)与第一轮辋支承部(23)对置设置;框架(15),该框架(15)具有将第二轮辋支承部(30)引导成能够沿相对于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23)靠近以及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引导部(16);搬运部(40),该搬运部(40)被安装成能够沿所述引导部(16)移动;驱动部(44),该驱动部(44)使所述搬运部(40)沿所述引导部(16)移动;卡合机构(50),该卡合机构(50)能够使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30)在离开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23)的退避位置与所述框架(15)卡合;以及支承承受部(58),该支承承受部(58)在解除通过所述卡合机构(50)进行的卡合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30)支承为能够与所述搬运部(40)一体地沿着所述引导部(16)移动。
【专利说明】
轮胎支承装置以及轮胎冷却系统
技术领域
[0001]该发明涉及一种轮胎支承装置以及轮胎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硫化机的模具内以规定压力、规定温度保持生胎(未硫化轮胎)并进行硫化处理,从而成为成品轮胎(已硫化轮胎)。刚硫化处理之后的已硫化轮胎在高温下进行软化,容易因自身重量而发生变形。并且,已硫化轮胎有时随着冷却而收缩。因此,使用一种进行保持已硫化轮胎的形状的同时冷却的膨胀处理的PCI(硫化后充气)装置。
[0003]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PCI装置具备轮胎把持构件、轮辋升降构件、轮胎冷却构件以及轮胎搬出构件。
[0004]轮胎把持构件对通过装载机从硫化机侧搬入的已硫化且未冷却的轮胎(以下,称作未冷却轮胎)进行把持。
[0005]轮胎把持构件具备:嵌入到所搬入的未冷却轮胎的一个胎圈内的第一轮辋;以及嵌入到另一个胎圈内的第二轮辋。
[0006]轮辋升降构件向嵌入有第一轮辋的未冷却轮胎嵌入第二轮辋,并且从已冷却的轮胎(以下,称为已冷却轮胎)的胎圈拆下第二轮辋。因此,轮辋移动构件能够使第二轮辋沿相对于第一轮辋靠近并离开的方向移动。轮辋移动构件具备:将第二轮辋支承为能够沿相对于第一轮辋靠近并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第二轮辋沿着引导部件移动的流体压缸等驱动部件。
[0007]轮胎冷却构件向嵌入有第一轮辋、第二轮辋的未冷却轮胎内注入压缩空气等流体。并且,通过注入流体而经过一定时间,未冷却轮胎被冷却。
[0008]轮胎搬出构件搬出已冷却轮胎。为此,在轮辋升降构件中,从已冷却轮胎的胎圈拆下第二轮辋,并使该第二轮辋从保持于第一轮辋的已冷却轮胎分离。轮胎搬出构件对保持于第一轮辋的已冷却轮胎进行保持,并搬出至配置在PCI装置的附近的搬出输送机等。因此,轮胎搬出构件具备:保持轮胎的保持部件;将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沿相对于第一轮辋靠近并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以及使保持部件沿着引导部件移动的流体压缸等驱动部件。
[0009]如此,PCI装置分别通过轮辋移动构件和轮胎搬出构件具备引导部件以及驱动部件。
[0010]以往技术文献
[0011]专利文献
[0012]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7137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3]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0014]但是,在分别通过轮辋移动构件和轮胎搬出构件具备引导部件以及驱动部件的结构中,部件件数增加,并且组装和维修时所花费的工作量增加。
[0015]该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部件件数且能够降低组装和维修时所花费的工作量的轮胎支承装置以及轮胎冷却系统。
[0016]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0017]根据该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方式,轮胎支承装置具备:第一轮辋支承部,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对安装于轮胎的第一轮辋进行支承;第二轮辋支承部,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与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对置设置,且对安装于所述轮胎的第二轮辋进行支承;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引导成能够沿相对于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靠近的方向以及离开的方向移动;搬运部,所述搬运部被安装成能够沿着所述引导部移动,并进行取出支承于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的所述轮胎以及将所述轮胎安装于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这两个动作中的至少一方;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搬运部沿着所述引导部移动;卡合机构,所述卡合机构能够使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在离开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的退避位置与所述框架卡合;以及支承承受部,所述支承承受部在解除通过所述卡合机构进行的卡合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支承为能够与所述搬运部一体地沿着所述引导部移动。
[0018]根据该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方式,轮胎支承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第一方式的轮胎支承装置中的所述卡合机构具备:卡合部件,所述卡合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以及所述框架中的一方,并能够在连结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与所述框架的方向上进退;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以及所述框架中的另一方,并与进出的所述卡合部件卡合;以及进退部,所述进退部使所述卡合部件进退。
[0019]根据该发明所涉及的第三方式,轮胎支承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在第二方式的轮胎支承装置中,在所述卡合部件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键部,在所述卡合部形成有以与所述卡合部件卡合的状态与所述键部啮合的键卡合部。
[0020]根据该发明所涉及的第四方式,轮胎支承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在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一轮胎支承装置中,还具备使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与所述搬运部连结成一体的连结机构。
[0021]根据该发明所涉及的第五方式,轮胎支承装置也可以如下构成:第四方式的轮胎支承装置中的所述连结机构具备: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以及所述搬运部中的一方,并通过所述卡合机构的卡合动作以及脱离动作进行移动;以及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以及所述搬运部中的另一方,通过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能够切换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相互卡合的状态和解除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的卡合的状态。
[0022]根据该发明所涉及的第六方式,轮胎冷却系统具备: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一轮胎支承装置;以及流体供给部,所述流体供给部能够供给用于向安装有所述第一轮辋以及所述第二轮辋的所述轮胎的内部注入的流体。
[0023]发明效果
[0024]根据上述的轮胎支承装置以及轮胎冷却系统,能够降低部件件数,并且能够降低组装和维修时所花费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
[0026]图2是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俯视图。
[0027]图3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以及连结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0028]图4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以及连结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0029]图5是表示使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与支柱卡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0030]图6是表示使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与支柱卡合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1]图7是表示在使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与支柱卡合的状态下使卸载部下降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2]图8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未冷却的轮胎设置于第一轮辋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3]图9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使轮辋升降部和卸载部一体地下降并将第二轮辋安装于轮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4]图10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将第二轮辋安装于轮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5]图11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在将轮辋升降部与支柱卡合的状态下使卸载部下降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6]图12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通过卸载部搬出轮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37]图13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第I变形例的侧视图。
[0038]图14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表示使卸载部的支承臂分3个阶段回转的结构的俯视图。
[0039]图15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表示使卸载部的支承臂回转至与图14不同的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0040]图16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表示使卸载部的支承臂回转至与图14、图15不同的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0041]图17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0042]图18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从图17的左侧观察的图。
[0043]图19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连结轮辋升降部与卸载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0044]图20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解除轮辋升降部与卸载部的连结的状态的侧视图。
[0045]图21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连结轮辋升降部与卸载部的中途的状态的图。
[0046]图22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连结轮辋升降部与卸载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7]图1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俯视图。
[0048]如图1所示,PCI装置(轮胎冷却系统)10具备轮胎支承装置11和冷却流体供给部(流体供给部)12。
[0049]轮胎支承装置11支承已硫化的轮胎T。
[0050]冷却流体供给部12向支承于轮胎支承装置11的已硫化的轮胎T的内部供给(注入)空气等流体,冷却轮胎T。
[0051 ]轮胎支承装置11具备竖立设置在地面上的支柱(框架)15、轮胎把持部20、轮辋升降部(第二轮辋支承部)30以及卸载部(搬运部)40。
[0052]在此,如图2所示,轮胎支承装置11隔着连结前期工序的硫化机与支柱15的中心的中心轴CL以线对称的方式设置有两组轮胎把持部20、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
[0053]以下,对一组轮胎把持部20、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进行说明,但另一组轮胎把持部20、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也是相同的结构。
[0054]如图1所示,轮胎把持部20对从未图示的硫化机侧通过装载机搬入的轮胎T进行把持。
[0055]轮胎把持部20具备:安装于所搬入的轮胎T的胎圈的第一轮辋21;以及安装于另一个胎圈的第二轮辋22。
[0056]第一轮辋21在中央部具备向轮胎T的胎圈的内侧的空间突出的筒状部21t。第一轮辋21安装于在支柱15固定的第一轮辋支承部23。
[0057]在该实施方式中,轮胎把持部20具备两组第一轮辋21和第一轮辋支承部23。因此,轮胎把持部20具备固定于在地面上竖立设置的支柱15的下部的支承轴24。支承轴24从支柱15向水平方向突出。两个第一轮辋21、21隔着该支承轴24分别借助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轮辋支承部23设置于支承轴24。支承轴24绕水平轴转动,由此分别借助第一轮辋支承部23设置于支承轴24的上下的第一轮辋21能够绕水平轴转动。
[0058]第二轮辋22朝向与第一轮辋21对置的方向突出,且具备插入到筒状部21t内的筒状部22t。筒状部22t在插入到筒状部21t内的状态下,以能够相互装卸的方式与筒状部21t卡合。由此,第二轮辋22能够相对于第一轮辋21卡合以及脱离。
[0059]轮辋升降部30具备导向块31、支承臂32以及轮辋支承托架33。
[0060]导向块31通过导轨(引导部)16被引导成能够沿相对于第一轮辋21接近以及离开的方向移动,所述导轨16沿上下方向连续设置于支柱15的侧面。
[0061]支承臂32的基端部32a固定于导向块31的上表面。支承臂32被设置成相对于支柱15从设置有导向块31的一侧朝向其相反侧逐渐离开中心轴CL。
[0062]轮辋支承托架33设置于支承臂32的前端部32b的下侧。轮辋支承托架33能够相对于第二轮辋22的上表面装卸。轮辋支承托架33具有使第二轮辋22的筒状部22t与第一轮辋21的筒状部21t卡合或者解除第一轮辋21的筒状部21t与第二轮辋22的筒状部22t的卡合的功能。
[0063]这种轮辋升降部30在通过轮辋支承托架33支承第二轮辋22的状态下使导向块31沿着导轨16沿上下方向升降。由此,轮辋升降部30能够使第二轮辋22沿相对于第一轮辋21接近以及离开的方向移动。并且,轮辋升降部30能够使第二轮辋22相对于第一轮辋21卡合以及脱离。
[0064]卸载部40具备导向块41、支承臂42以及轮胎保持部43。
[0065]导向块41被设置成能够沿着导轨16滑动移动,所述导轨16沿上下方向连续设置于支柱15的侧面。
[ΟΟ??] 导向块41通过驱动缸(驱动部)44沿着导轨16被升降驱动。驱动缸44的缸主体44a固定于支柱15。驱动缸44具备从缸主体44a朝向铅垂下方伸缩的伸缩杆44b。伸缩杆44b的前端借助托架46与导向块41连结。
[0067]支承臂42的基端部42a与导向块41转动自如地连结。在导向块41与支承臂42之间,气缸45分别与导向块41和支承臂42转动自如地连结。支承臂42通过使气缸45伸缩,能够以与导向块41连结的基端部42a为中心在水平面内摆动。
[0068]轮胎保持部43具备多个保持轮胎T的胎圈或外周部的保持爪43a。轮胎保持部43设置于支承臂42的前端部42b的下表面。
[0069]如上所述,在轮胎支承装置11中,轮辋升降部30的导向块31和卸载部40的导向块41被设置成能够沿着相同的支柱15的导轨16上下移动。并且,轮辋升降部30的导向块31配置于卸载部40的导向块41的上侧。
[0070]图3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以及连结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以及连结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0071]如图3、图4所示,轮胎支承装置11还具备卡合机构50、支承承受部58以及连结机构
60 ο
[0072]卡合机构50能够使导向块31在离开第一轮辋支承部23的退避位置与支柱15卡合。卡合机构50具备卡合部件(移动部件)51、卡合部52以及进退缸(进退部)53。
[0073]卡合部件51通过固定于轮辋升降部30的导向块31的保持部件(未图示),保持成能够在连结导向块31与支柱15的方向上进退。
[0074]进退缸53由气缸等构成,且借助支承板56支承于导向块31。进退缸53使卡合部件51在连结导向块31与支柱15的方向(例如,水平方向)上进退。该卡合部件51呈板状。
[0075]卡合部52设置于支柱15的侧面,并与进出的卡合部件51卡合。该卡合部52形成于从第一轮辋支承部23向上方离开的规定的位置。
[0076]图5是表示使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与支柱卡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6是表示使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与支柱卡合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在使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与支柱卡合的状态下使卸载部下降的状态的侧视图。
[0077]如图5、图6所示,在这种卡合机构50中,若卡合部件51通过进退缸53朝向设置于支柱15的卡合部52进出,则该卡合部件51与卡合部52卡合。由此,轮辋升降部30在离开第一轮辋支承部23的退避位置与支柱15卡合。
[0078]在卡合部件51的前端部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键部54。并且,在卡合部52形成有键卡合部55,在卡合部件51进出而与卡合部52卡合的状态下,该键卡合部55在与键部54对置的位置与键部54啮合。
[0079]若该键部54与键卡合部55啮合,则能够防止卡合部件51不慎从卡合部52脱离。
[0080]支承承受部58突出设置于卸载部40的导向块41的上表面。支承承受部58支承轮辋升降部30的荷载。并且,支承承受部58在解除通过卡合机构50进行的轮辋升降部30与支柱的卡合的状态下,将轮辋升降部30支承为能够与卸载部40—体地沿着导轨16移动。[0081 ]连结机构60在解除通过卡合机构50进行的轮辋升降部30与支柱15的卡合的状态下,使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连结成一体。连结机构60具备上述卡合机构50的卡合部件51和设置于卸载部40的固定部件62。
[0082]在连结机构60中的作为移动部件的卡合部件51形成有贯穿孔57。贯穿孔57沿着连结导向块31与支柱15的方向(例如,水平方向)延伸。贯穿孔57的靠近支柱15的一侧设为第一孔部57a,远离支柱15的一侧设为第二孔部57b。第一孔部57a形成为具有一定宽度的直线状。第二孔部57b与第一孔部57a连续形成,且形成为大于第一孔部57a的宽度尺寸。
[0083]固定部件62从卸载部40的导向块41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而设置。固定部件62具备第一轴部62a和第二轴部62b。第一轴部62a具有比贯穿孔57的第一孔部57a窄的宽度。第二轴部62b形成于第一轴部62a的上侧,且具有比第一孔部57a宽且比第二孔部57b窄的宽度。
[0084]如图3、图4所示,这种连结机构60在卡合部件51从支柱15侧后退而卡合部件51不与卡合部52卡合的状态下,固定部件62的第一轴部62a位于贯穿孔57的第一孔部57a内。如此一来,具有比第一孔部57a宽的宽度的第二轴部62b位于第一孔部57a的上侧,限制了卡合部件51与固定部件62沿上下方向离开。由此,在解除通过卡合机构50进行的轮辋升降部30与支柱15的卡合的状态下,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连结成一体。在该状态下,若通过驱动缸44使卸载部40沿上下方向移动,则轮辋升降部30也与卸载部40—体地移动。
[0085]并且,如图5、图6所示,连结机构60在卡合部件51向支柱15侧进出而卡合部件51与卡合部52卡合的状态下,固定部件62的第二轴部62b位于贯穿孔57的第二孔部57b的上方。如此一来,第二轴部62b穿过第二孔部57b,固定部件62能够从贯穿孔57向下方脱离。由此,连结机构60能够在通过卡合机构50使轮辋升降部30与支柱15卡合的状态下,解除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的连结。在该状态下,若使驱动缸44工作,则如图7所示,轮辋升降部30在离开第一轮辋支承部23的退避位置以与支柱15卡合的状态被滞留,只有卸载部40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0086]如此,连结机构60能够通过卡合部件51的移动(卡合动作以及脱离动作)切换固定部件62与卡合部件51相互卡合的状态和解除固定部件62与卡合部件51的卡合的状态。
[0087]接着,对在上述PCI装置10中的轮胎T的冷却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未冷却的轮胎设置在第一轮辋上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使轮辋升降部与卸载部一体地下降并将第二轮辋安装于轮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将第二轮辋安装于轮胎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1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在使轮辋升降部与支柱卡合的状态下使卸载部下降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2是表示在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中,通过卸载部搬出轮胎的状态的侧视图。
[0088]在此,如图1所示,在PCI装置10中,冷却中的轮胎T被轮胎把持部20中位于下侧的第一轮辋21和第二轮辋22把持。
[0089]首先,如图8所示,已硫化且未冷却的轮胎T通过设置于前期工序的硫化机(未图示)的装载机设置于轮胎把持部20中位于上侧的第一轮辋21上。
[0090]接着,将支承于轮辋升降部30的轮辋支承托架33的第二轮辋22安装于未冷却的轮胎T的胎圈。为此,首先如图9所示,将驱动缸44向下方伸长,使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同下降。并且,将支承于轮辋支承托架33的第二轮辋22嵌入到未冷却的轮胎T的胎圈内。并且,轮辋支承托架33使第二轮辋22的筒状部22t与第一轮辋21的筒状部21t卡合。
[0091]在该状态下,如图10所示,第一轮辋21、第二轮辋22安装于未冷却的轮胎T的两面的胎圈。因此,冷却流体供给部12向轮胎T内供给空气等冷却流体,冷却轮胎T。
[0092]在将第二轮辋22安装于轮胎T之后,将驱动缸44向上方缩短。如此一来,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 —同上升。并且,若轮辋升降部30上升至与支柱15侧的卡合部52对置的规定的高度,则设置于轮辋升降部30的卡合部件51使驱动缸44停止。由此,轮辋升降部30成为退避至相对于第一轮辋21向上方离开的位置的状态。
[0093]接着,被轮胎把持部20中位于下侧的第一轮辋21和第二轮辋22把持,取出冷却中的轮胎T。为此,使支承轴24旋转,并使该支承轴24的上下的第一轮辋21以及第一轮辋支承部23反转。如此一来,被位于下侧的第一轮辋21和第二轮辋22把持,冷却中的轮胎T向支承轴24的上侧移动。并且,如上所述那样重新设置的未冷却的轮胎T向支承轴24的下侧移动。
[0094]并且,如图5、图6所示,通过进退缸53使卡合部件51朝向支柱15进出,使该卡合部件51与卡合部52卡合。由此,轮辋升降部30在离开第一轮辋支承部23的退避位置与支柱15卡合。
[0095]若如此卡合部件51与卡合部52卡合,则形成于卡合部件51的贯穿孔57的第二孔部57b朝向固定部件62的位置移动。因此,在连结机构60中,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的连结被解除。
[0096]接着,如图11所示,使卸载部40下降。为此,使驱动缸44朝向下方伸长。如此一来,轮辋升降部30在离开第一轮辋支承部23的退避位置以与支柱15卡合的状态被滞留,只有卸载部40下降。
[0097]如图7所示,在以与支柱15卡合的状态被滞留的轮辋升降部30中,与卡合部52卡合的卡合部件51的键部54因轮辋升降部30的自身重量而被向下方按压,与键卡合部55啮合。
[0098]并且,在卸载部40中,使气缸45在与轮辋升降部30以及轮胎T不发生干渉的高度位置工作。由此,使支承臂42回转,并使前端部42b朝向已冷却的轮胎T的铅垂上方移动。
[0099]并且,通过使驱动缸44向下方伸长,使轮胎保持部43下降。若保持爪43a下降至与已冷却的轮胎T相同的水平,则停止驱动缸44的伸长,利用保持爪43a保持已冷却的轮胎T。
[0100]接着,缩短驱动缸44,使保持已冷却的轮胎T的卸载部40上升。并且,如图12所示,使气缸45工作,使支承臂42回转,并使前端部42b朝向搬运输送机17的铅垂上方移动。
[0101]接着,使驱动缸44伸长,使利用轮胎保持部43保持的已冷却的轮胎T下降并载置于搬运输送机17上。已冷却的轮胎T通过搬运输送机17从PCI装置1搬出。
[0102]由此,返回到图1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未冷却的轮胎T被轮胎把持部20中位于下侧的第一轮辋21和第二轮辋22把持,被供给冷却流体而成为冷却中的状态。并且,与上述相同,下一个未冷却的轮胎T被搬入PCI装置10内,被轮胎把持部20中位于上侧的第一轮辋21和第二轮辋22把持之后,反转轮胎把持部20的上下,通过卸载部40从轮胎把持部20搬出。
[0103]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轮胎支承装置IUPCI装置10,轮辋升降部30和卸载部40被设置成能够沿着支柱15的导轨16移动。并且,轮胎支承装置IUPCI装置10具备:能够使轮辋升降部30在离开第一轮辋支承部23的退避位置与支柱15卡合的卡合机构50;以及在解除通过卡合机构50进行的卡合的状态下,将轮辋升降部30支承为能够与卸载部40—体地沿着导轨16移动的支承承受部58。
[0104]根据这种结构,若通过卡合机构50将轮辋升降部30在离开第一轮辋支承部23的退避位置与支柱15卡合,则能够通过驱动缸44仅使卸载部40沿着导轨16移动。并且,若在解除通过卡合机构50进行的卡合的状态下,使驱动缸44工作,则能够使通过支承承受部58支承的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体地沿着导轨16移动。
[0105]如此,能够将轮辋升降部30和卸载部40设置在一组支柱15的导轨16,并且能够通过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各自进行所需的动作。由此,能够减少轮胎支承装置IUPCI装置10的部件件数。其结果,能够降低组装和维修时所花费的工作量。
[0106]并且,以能够沿着支柱15的一面侧的导轨16移动的方式具备轮辋升降部30和卸载部40。因此,能够将支柱15的另一面侧的空间A(参考图2)有效地用作如下空间,该空间用于设置用于使构成PCI装置10的驱动缸44或气缸45、进退缸53工作的电磁阀、速度控制器等部件或工作流体的配管。
[0107]并且,卡合机构50能够通过设置于轮辋升降部30侧的进退缸53使卡合部件51进退,从而使该卡合部件51与形成在支柱15侧的卡合部52卡合以及脱离。在这种卡合机构50中,通过卡合部件51与卡合部52卡合,能够使轮辋升降部30与支柱15卡合。由此,能够使轮辋升降部30留在支柱15上,仅使卸载部40独立工作。
[0108]并且,在卡合部件51的前端部形成有键部54,在卡合部52形成有键卡合部55。通过键部54与键卡合部55啮合,能够防止卡合部件51不慎从卡合部52脱离。
[0109]并且,能够通过连结机构60将轮辋升降部30和卸载部40连结为一体。由此,若在解除通过卡合机构50进行的卡合的状态下,使驱动缸44工作,则能够使通过连结机构60连结为一体的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沿着导轨16移动。
[0110]并且,在轮辋升降部30中,在将第二轮辋22嵌入到轮胎T的胎圈内时,卸载部40通过连结机构60与轮辋升降部30连结,因此除了能够利用轮辋升降部30的自身重量以外,还能够利用卸载部40的自身重量以及驱动缸44的推力。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将第二轮辋22嵌入到轮胎T的胎圈内。
[011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0112]另外,该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该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改变设计。
[0113](第I变形例)
[0114]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成如下结构:相对于配置在下方的轮胎把持部20的第一轮辋21,将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配置在上方,但并不限于此。
[0115]图13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第一变形例的侧视图。
[0116]如图13所示,也可以将轮胎把持部20的第一轮辋21配置在上方,将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配置在下方。在该情况下,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通过朝向上方伸缩的驱动缸44沿上下方向移动。并且,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轮辋升降部30能够通过卡合机构50与支柱15卡合以及脱离。并且,轮辋升降部30和卸载部40能够通过连结机构60连结这一点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0117](第2变形例)
[0118]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从轮胎支承装置IUPCI装置10搬出已冷却的轮胎T的卸载部40,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卸载部40,具备从硫化机向轮胎支承装置11、PCI装置1搬入未冷却的轮胎T的装载机。
[0119](第3变形例)
[0120]另外,还能够扩大支承臂42的摆动范围而设成兼具从硫化机向轮胎支承装置11、PCI装置10搬入未冷却的轮胎T的装载机的功能和搬出已冷却的轮胎T的卸载部的功能的结构。
[0121](第4变形例)
[0122]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卸载部40使支承臂42在嵌入有第一轮辋21的轮胎T的铅垂上方位置与将轮胎T载置于搬运输送机17的位置之间摆动,但并不限于此。
[0123]图14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表示使卸载部的支承臂分3个阶段回转的结构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使卸载部的支承臂回转至与图14不同的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PCI装置的第4变形例的图,是表示使卸载部的支承臂回转至与图
14、图15不同的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0124]例如,如图14?图16所示,还能够设成使支承臂42在两个气缸71、72之间摆动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将气缸71的第一端部7Ia以在水平面内转动自如的方式与导向块41连结。气缸71的第二端部71b转动自如地与连接板73的中间部连结。该连接板73将第三端部73a转动自如地与导向块41连结。并且,将气缸72的主体72a转动自如地连结于连接板73的第四端部73b侧。并且,将气缸72的伸缩杆72b转动自如地与支承臂42的中间部连结。
[0125]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5所示,若缩短气缸71、72这两者,则支承臂42朝向第一位置Pl移动。并且,如图14所示,若设成只伸长气缸71而设为缩短气缸72的状态,则支承臂42朝向在支承臂42的回转方向上与第一位置Pl不同的第二位置P2移动。并且,如图16所示,若伸长气缸71、72这两者,则支承臂42朝向在支承臂42的回转方向上与第一位置P1、第二位置P2不同的第三位置P4移动。
[0126]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以接通/断开的切换进行工作的廉价的气缸71、72使支承臂42向3个位置P1、P2、P3移动。
[0127]并且,通过将3个位置Pl、P2、P3中的一个设定成卸载部40在通过驱动缸44使卸载部40移动的范围内与PCI装置10以及搬运输送机17不发生干涉的位置,能够消除搬运输送机17的配置高度的限制。
[0128](第5变形例)
[012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卡合机构50、连结机构60的具体结构,但并不限于此。
[0130]图17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侧视图。图18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从图17的左侧观察的图。图19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连结轮辋升降部与卸载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0131]如图17?图19所示,连结机构60的固定部件62A也可以具备能够插入卡合部件51的后端部51b的孔80。
[0132]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9所示,在卡合部件51从支柱15侧后退而卡合部件51不与卡合部52卡合的状态下,后端部51b被插入到固定部件62A的孔80中。由此,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连结为一体。
[0133]并且,如图17所示,若使卡合部件51向支柱15侧进出并与卡合部52卡合,则卡合部件51的后端部51b从孔80脱离。由此,解除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的连结。
[0134](第6变形例)
[0135]图20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解除轮辋升降部与卸载部的连结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1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连结轮辋升降部与卸载部的中途的状态的图。图22是表示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卡合机构、连结机构的变形例的图,是表示连结轮辋升降部与卸载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0136]如图20?图22所示,也可以具备设置在支柱15侧的卡合部件90、设置于轮辋升降部30的导向块31的下表面且向下方延伸的被卡合部件91以及连结销92,作为卡合机构50和连结机构60。
[0137]卡合部件90具备设置于支柱15的气缸90a以及通过气缸90a朝向轮辋升降部30侧进出的卡合片90b。
[0138]被卡合部件91具备供进出的卡合片90b插入的插入孔91h。在被卡合部件91的下端部中的与连结销92对置的一侧形成有倾斜面91 s。倾斜面91 s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靠近连结销92的一侧倾斜。
[0139]连结销92设置在卸载部40的导向块41上。连结销92被螺旋弹簧等施力部件93向支柱15侧施力。连结销92在其前端部具备旋转自如的辊子94。
[0140]在这种卡合机构50、连结机构60中,如图22所示,被施力部件93施力的连结销92插入到被卡合部件91的插入孔91h中,从而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连结为一体。
[0141]如图20所示,若通过气缸90a使卡合片90b进出,则卡合片90b被插入到被卡合部件91的插入孔91h中。由此,轮辋升降部30与支柱15卡合。
[0142]此时,如图21所示,插入孔91h内的连结销92通过被插入到插入孔91h中的卡合片90b挤出。由此,解除轮辋升降部30与卸载部40的连结。
[0143]并且,如图20所示,若在轮辋升降部30通过卡合机构50与支柱15卡合的状态下,使卸载部40从下方上升,则辊子94与被卡合部件91的倾斜面91s抵接。由此,连结销92从支柱15侧后退。并且,若连结销92到达被卡合部件91的插入孔91h,则随着卡合片90b通过气缸90a后退,连结销92通过施力部件93的作用力被插入到插入孔91h中。
[0144](其他变形例)
[0145]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轮胎支承装置11隔着连结前期工序的硫化机与支柱15的中心的中心轴CL以线对称的方式设置了两组轮胎把持部20、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但并不限于此。
[0146]例如,也可以只设置一组轮胎把持部20、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并且,也可以将轮胎把持部20、轮辋升降部30以及卸载部40分别设置在多根支柱15,从而并列设置多个PCI装置10。
[0147]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轮胎把持部20能够使借助第一轮辋支承部23分别设置于支承轴24的上下的第一轮辋21绕水平轴转动,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一组第一轮辋支承部23以及第一轮辋21,从而不绕支承轴24旋转的结构,并通过轮胎把持部20只保持一组轮胎T。
[0148]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49]通过具备:能够使第二轮辋支承部以及搬运部沿着框架的引导部移动且能够使第二轮辋支承部与框架卡合的卡合机构;以及将第二轮辋支承部支承为能够与搬运部一体地沿着引导部移动的支承承受部,能够降低制作成本。
[0150]符号说明
[0151]10-PCI装置(轮胎冷却系统),11-轮胎支承装置,12-冷却流体供给部(流体供给部),15-支柱(框架),16-导轨(引导部),17-搬运输送机,20-轮胎把持部,21-第一轮辋,211-筒状部,22-第二轮辋,22t-筒状部,23-第一轮辋支承部,24-支承轴,30-轮辋升降部(第二轮辋支承部),31-导向块,32-支承臂,32a-基端部,32b_前端部,33-轮辋支承托架,40-卸载部(搬运部),41-导向块,42-支承臂,42a-基端部,42b_前端部,43-轮胎保持部,43a-保持爪,44-驱动缸(驱动部),44a-缸主体,44b_伸缩杆,45-气缸,46-托架,50-卡合机构,51-卡合部件(移动部件),51b-后端部,52-卡合部,53-进退缸(进退部),54-键部,55-键卡合部,56-支承板,57-贯穿孔,57a-第一孔部,57b_第二孔部,58-支承承受部,60-连结机构,62-固定部件,62A-固定部件,62a-第一轴部,62b_第二轴部,71、72-气缸,71a_第一端部,7 Ib-第二端部,72a-主体,72b-伸缩杆,73-连接板,73a_第三端部,73b_第四端部,80-孔,90-卡合部件,90a-气缸,90b-卡合片,91-被卡合部件,91h_插入孔,91 s_倾斜面,92-连结销,93-施力部件,94-棍子,T-轮胎。
【主权项】
1.一种轮胎支承装置,其具备: 第一轮辋支承部,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对安装于轮胎的第一轮辋进行支承; 第二轮辋支承部,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与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对置设置,且对安装于所述轮胎的第二轮辋进行支承; 框架,所述框架具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引导成能够沿相对于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靠近的方向以及离开的方向移动; 搬运部,所述搬运部被安装成能够沿所述引导部移动,并进行取出被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支承的所述轮胎以及将所述轮胎安装于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这两个动作中的至少一方;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搬运部沿所述引导部移动; 卡合机构,所述卡合机构能够使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在离开所述第一轮辋支承部的退避位置与所述框架卡合;以及 支承承受部,所述支承承受部在解除通过所述卡合机构进行的卡合的状态下,将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支承为能够与所述搬运部一体地沿着所述引导部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机构具备: 卡合部件,所述卡合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以及所述框架中的一方,且能够在连结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与所述框架的方向上进退; 卡合部,所述卡合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以及所述框架中的另一方,且与进出的所述卡合部件卡合;以及 进退部,所述进退部使所述卡合部件进退。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支承装置,其中, 在所述卡合部件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键部, 在所述卡合部形成有以与所述卡合部件卡合的状态与所述键部啮合的键卡合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轮胎支承装置还具备使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与所述搬运部连结成一体的连结机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支承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机构具备: 移动部件,所述移动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与所述搬运部中的一方,且通过所述卡合机构的卡合动作以及脱离动作进行移动;以及 固定部件,所述固定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轮辋支承部以及所述搬运部中的另一方, 通过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能够切换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相互卡合的状态和解除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移动部件的卡合的状态。6.一种轮胎冷却系统,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轮胎支承装置;以及 流体供给部,所述流体供给部能够供给用于向安装有所述第一轮辋以及所述第二轮辋的所述轮胎的内部注入的流体。
【文档编号】B29C33/02GK105939827SQ201480074352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4年2月6日
【发明人】登本圭, 登本圭一, 森田充, 日根野义克
【申请人】三菱重工机械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