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63270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包括:U型发热体、夹持组件、耐火砖及T形塞块;耐火砖的顶面开设长圆形通孔;U型发热体刚好能穿过通孔;夹持组件置于耐火砖的顶面上;夹持组件位于U型发热体电喷铝层的下沿,冷端区的上端;耐火砖在长圆形通孔的长轴两侧开设凹槽;凹槽与通孔连通,使得通孔两侧形成两个台面;T形塞块的下部置于通孔内,且位于U型发热体的两个电极之间;T形塞块的上部两端分别置于两个台面上。该固定装置能保证U型发热体的安装、拆卸及更换简单快捷,且能防止电气连接件过早氧化变形。
【专利说明】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的电加热炉发热体多采用电气连接线在上端一侧的U型加热棒,电气连接夹具处于U型加热棒上端,电加热炉的发热体在使用的过程中,电气连接夹具会出现老化、电气参数衰减过多或断裂等原因导致需要更换的情况。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加热棒“U”型两边的发热部分须在一个平面上,安装紧固时,若发生扭转,会导致脆性的加热棒断裂,因此发热体的安装和拆卸时需要拆开炉体的保温材料,增加了拆装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保证U型发热体的安装、拆卸及更换简单快捷,且能防止电气连接件过早氧化变形的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包括:
[0005]U型发热体、夹持组件、耐火砖及T形塞块;
[0006]所述耐火砖的顶面开设长圆形通孔;所述U型发热体刚好能穿过所述通孔;
[0007]所述夹持组件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的尺寸,所述夹持组件置于所述耐火砖的顶面上;所述夹持组件与所述U型发热体固连;所述夹持组件位于U型发热体电喷铝层的下沿,冷端区的上端;
[0008]所述U型发热体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上端通过所述夹持组件固定在所述耐火砖上;
[0009]所述耐火砖在长圆形通孔的长轴两侧开设凹槽;所述凹槽与通孔连通,使得所述通孔两侧形成两个台面;
[0010]所述T形塞块的下部置于所述通孔内,且位于U型发热体的两个电极之间;所述T形塞块的上部两端分别置于两个所述台面上。
[0011 ] 作为优选,所述T形塞块的厚度等于所述U型发热体两个电极的间距;所述T形塞块的底部宽度等于所述通孔的宽度;所述T形塞块紧贴所述U型发热体两个电极及耐火砖通孔两侧的内壁;
[0012]所述U型发热体的两个电极的直径等于所述通孔两端的半圆孔直径;所述U型发热体的两个电极紧贴所述耐火砖通孔两端的半圆弧内壁。
[0013]作为优选,所述T形塞块上部的顶面两端分别固连凸棱;
[0014]所述凸棱的顶面位置高于所述耐火砖的顶面;
[0015]两个所述凸棱的间距大于所述夹持组件的宽度。
[0016]作为优选,所述夹持组件包括:
[0017]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及紧固件;
[0018]所述第一夹持块及第二夹持块各开设两条与所述U型发热体两个电极对应的半圆柱凹槽;所述第一夹持块及第二夹持块配合将所述U型发热体两个电极夹持在第一夹持块及第二夹持块内侧形成的圆柱形凹槽内;
[0019]所述紧固件将所述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及U型发热体固定在一起。
[0020]作为优选,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
[0021]第一夹片、第二夹片;
[0022]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及螺母;
[0023]所述第一夹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块的外侧;所述第一夹持块的两条凹槽中间开孔;所述第一夹片在对应所述第一夹持块的位置开孔;
[0024]所述第二夹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块的外侧;所述第二夹持块的两条凹槽中间开孔;所述第二夹片在对应所述第二夹持块的位置开孔;
[0025]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夹片、第一夹持块及第二夹片、第二夹持块的孔,与所述螺母配合将所述U型发热体夹持在所述第一夹片、第一夹持块及第二夹片、第二夹持块之间。
[0026]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持块及第二夹持块的材质为陶瓷。
[002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的材质为不锈钢。
[002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通过在耐火砖的顶面开设长圆形通孔,将U型发热体穿设在通孔内,保证U型发热体发热时,通过该通孔散失的高温空气比较少,降低了热损失,同时能避免该通孔上方的电气连接夹被高温空气侵袭后出现老化、电气参数衰减过多或断裂等损坏状况,延长了电气连接件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T形塞块能进一步降低从通孔散失的高温空气的量,使得热损失更低,进而确保电气连接件的寿命。通过夹持组件将U型发热体固定在耐火砖里,使得U型发热体安装、拆卸及更换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安装及拆卸的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003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中耐火砖的俯视图。
[003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个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的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深入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34]参见附图1和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包括:U型发热体2、夹持组件、耐火砖I及T形塞块3 ;参见附图3,耐火砖I的顶面开设长圆形通孔8。U型发热体2刚好能穿过通孔8,U型发热体2的两个电极的直径等于通孔8两端的半圆孔直径;U型发热体2的两个电极紧贴耐火砖I通孔8两端的半圆弧内壁。U型发热体2与通孔8内壁紧密接触,减小了 U型发热体2与耐火砖I之间的间隙,降低了加热炉内从该间隙中散失出去的高温空气量,保证了 U型发热体2上端的电气连接夹等部件接触的高温空气的量很少,避免了因高温空气的侵袭而出现老化、电气参数衰减过多或断裂等损坏状况,延长了电气连接件的使用寿命。夹持组件的尺寸大于通孔8的尺寸,夹持组件置于耐火砖I的顶面上;这样夹持组件夹持住U型发热体2后,耐火砖I的顶面将夹持组件支撑起来,防止U型发热体2的掉落。夹持组件与U型发热体2固连;夹持组件位于U型发热体2电喷铝层的下沿,冷端区的上端;这样保证夹持组件远离U型发热体2下端的发热部位,保证了整个固定装置的安全可靠。U型发热体2的下端穿过通孔,上端通过夹持组件固定在耐火砖I上;耐火砖I在长圆形通孔8的长轴两侧开设凹槽9 ;凹槽9与通孔8连通,使得通孔8两侧形成两个台面。
[0035]参见附图1,T形塞块3的下部置于通孔8内,且位于U型发热体2的两个电极之间;T形塞块3的上部两端分别置于两个台面上,这样该台面将T形塞块3支撑起来。T形塞块3的厚度等于U型发热体2两个电极的间距;Τ形塞块3的底部宽度等于通孔8的宽度;Τ形塞块3紧贴U型发热体2两个电极及耐火砖I通孔8两侧的内壁,这样能保证T形塞块3与通孔8内壁紧密接触,减小了 T形塞块3与耐火砖I之间的间隙,降低了加热炉内从该间隙中散失出去的高温空气量。在装配时,将U型发热体2放入耐火砖I的通孔8内,当U型发热体2下端放入通孔8时,将T形塞块3放入U型发热体2两个电极之间,并随U型发热体2 —起装入耐火砖I内直至夹持组件的底部落在耐火砖I上表面,这样完成装配后,T形塞块3能将U型发热体2两个电极之间的空隙填塞起来,进一步降低从通孔散失的高温空气的量,使得热损失更低,进而确保电气连接件的寿命。
[0036]其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耐火砖I呈扇形,且耐火砖I的顶面为扇形面,如图4所示,多个扇形耐火砖I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空心圆柱体,该空心圆柱体与加热炉固定起来,多个U型发热体2竖直设置穿透该空心圆柱体,使得多个U型发热体2的底部伸入加热炉的内部,多个U型发热体2同时产热能增大产热量,提高加热炉的加热效率;同时呈圆周布置的多个U型发热体2能降低空间占有率,提高加热炉内的有效操作空间。
[0037]参见附图1和2,作为优选,T形塞块3上部的顶面两端分别固连凸棱;凸棱的顶面位置高于耐火砖I的顶面,这样设置使得该固定装置在安装或拆卸时,操作人员用手指夹住两个凸棱能轻易的将T形塞块3从通孔8及U型发热体2两个电极之间取出,进而保证整个固定装置的安装或拆卸的方便快捷。两个凸棱的间距大于夹持组件的宽度,使得夹持组件能顺利的落在耐火砖I的顶面上,不会与T形塞块3的凸棱发生干涉而影响安装。
[0038]参见附图1,作为优选,夹持组件包括:第一夹持块6、第二夹持块及紧固件;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各开设两条与U型发热体2两个电极对应的半圆柱凹槽;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配合将U型发热体2两个电极夹持在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内侧形成的圆柱形凹槽内;该圆柱形凹槽的内径与U型发热体2的电极的外径相等。紧固件将第一夹持块6、第二夹持块及U型发热体2固定在一起,保证U型发热体2与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为紧配合,消除了 U型发热体2从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之间滑落的隐患,保障了整个固定装置的安全可靠性。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的材质选用陶瓷,这样能起到隔热和绝缘的作用,提高该固定装置的安全性。
[0039]作为优选,夹持组件还包括:第一夹片5、第二夹片;紧固件包括:螺栓7及螺母4 ;第一夹片5设置在第一夹持块6的外侧;第一夹持块6的两条凹槽中间开孔;第一夹片5在对应第一夹持块6的位置开孔;第二夹片设置在第二夹持块的外侧;第二夹持块的两条凹槽中间开孔;第二夹片在对应第二夹持块的位置开孔;螺栓7穿过第一夹片5、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片、第二夹持块的孔,与螺母4配合将U型发热体2夹持在第一夹片5、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片、第二夹持块之间。螺栓螺母的连接方式使得夹持组件的结构牢靠,安装或拆卸方便快捷。第一夹片5及第二夹片的材质为不锈钢,能增加螺栓7与螺母4之间的紧固力,同时能防止螺栓7与螺母4对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形成直接挤压,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004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通过在耐火砖的顶面开设长圆形通孔8,将U型发热体2穿设在通孔8内,保证U型发热体2发热时,通过该通孔8散失的高温空气比较少,降低了热损失,同时能避免该通孔8上方的电气连接夹被高温空气侵袭后出现老化、电气参数衰减过多或断裂等损坏状况,延长了电气连接件的使用寿命。通过设置T形塞块3能进一步降低从通孔8散失的高温空气的量,使得热损失更低,进而确保电气连接件的寿命。通过夹持组件将U型发热体2固定在耐火砖I里,使得U型发热体2安装、拆卸及更换更加方便快捷,提高了安装及拆卸的效率。将耐火砖I设计呈扇形能增大产热量,提高加热炉的加热效率;同时能降低空间占有率,提高加热炉内的有效操作空间。通过螺栓螺母的连接方式使得夹持组件的结构牢靠,安装或拆卸方便快捷。第一夹片5及第二夹片的材质为不锈钢,能增加螺栓7与螺母4之间的紧固力,同时能防止螺栓7与螺母4对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形成直接挤压,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通过选用陶瓷材质的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能起到隔热和绝缘的作用,提高该固定装置的安全性。
[0041]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加热炉发热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U型发热体(2)、夹持组件、耐火砖(I)及T形塞块(3); 所述耐火砖(I)的顶面开设长圆形通孔(8);所述U型发热体(2)刚好能穿过所述通孔⑶; 所述夹持组件的尺寸大于所述通孔(8)的尺寸,所述夹持组件置于所述耐火砖(I)的顶面上;所述夹持组件与所述U型发热体(2)固连;所述夹持组件位于U型发热体(2)电喷铝层的下沿,冷端区的上端; 所述U型发热体(2)的下端穿过所述通孔,上端通过所述夹持组件固定在所述耐火砖(I)上; 所述耐火砖(I)在长圆形通孔(8)的长轴两侧开设凹槽(9);所述凹槽(9)与通孔(8)连通,使得所述通孔(8)两侧形成两个台面; 所述T形塞块(3)的下部置于所述通孔(8)内,且位于U型发热体(2)的两个电极之间;所述T形塞块(3)的上部两端分别置于两个所述台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T形塞块(3)的厚度等于所述U型发热体⑵两个电极的间距;所述T形塞块(3)的底部宽度等于所述通孔⑶的宽度;所述T形塞块⑶紧贴所述U型发热体⑵两个电极及耐火砖(I)通孔(8)两侧的内壁; 所述U型发热体(2)的两个电极的直径等于所述通孔(8)两端的半圆孔直径;所述U型发热体(2)的两个电极紧贴所述耐火砖(I)通孔两端的半圆弧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T形塞块(3)上部的顶面两端分别固连凸棱; 所述凸棱的顶面位置高于所述耐火砖(I)的顶面; 两个所述凸棱的间距大于所述夹持组件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包括: 第一夹持块(6)、第二夹持块及紧固件; 所述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各开设两条与所述U型发热体(2)两个电极对应的半圆柱凹槽;所述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配合将所述U型发热体(2)两个电极夹持在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内侧形成的圆柱形凹槽内; 所述紧固件将所述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及U型发热体(2)固定在一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还包括: 第一夹片(5)、第二夹片; 所述紧固件包括:螺栓⑵及螺母⑷; 所述第一夹片(5)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块¢)的外侧;所述第一夹持块¢)的两条凹槽中间开孔;所述第一夹片(5)在对应所述第一夹持块¢)的位置开孔; 所述第二夹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块的外侧;所述第二夹持块的两条凹槽中间开孔;所述第二夹片在对应所述第二夹持块的位置开孔; 所述螺栓穿过所述第一夹片(5)、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片、第二夹持块的孔,与所述螺母(4)配合将所述U型发热体(2)夹持在所述第一夹片(5)、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片、第二夹持块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发热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块(6)及第二夹持块的材质为陶瓷。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体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片(5)及第二夹片的材质为不锈钢。
【文档编号】F27D11/00GK204063981SQ201420382457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0日
【发明者】高云, 赵雪松, 陈一鸣, 邓攀, 陈雪艳, 褚乃强, 尚伦, 刘进军 申请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