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1012665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包括燃料颗粒料斗、冷水进口、推料管、燃烧室、脉冲点火头、篦子板、废气出口、集灰斗、观火口、换热管、水箱、热水出口和排气口,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换热室,且换热室的废气出口和进气口均设置在水箱的底部,其中换热室的进气口连接燃烧室,燃烧室的底部设置篦子板。本实用新型能有效的控制燃料的输送,燃烧速度和燃烧量,可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流水线式燃烧,极大地降低燃料成本。燃烧室是通过风机负压强排把所在燃烧室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进入多重弯折的换热室内换热区进行辐射加热,辐射区呈多重弯折,从而实现热能最大化辐射,环保排放目的。
【专利说明】
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质颗粒热水器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
【背景技术】
[0002]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但是尚未被合理利用,多半直接当薪柴使用,效率低,影响生态环境。生物质的直接燃烧是目前我国生物质利用的主要方式。生物质直接燃烧主要分为炉社燃烧和锅炉燃烧。炉灶燃烧操作简便、投资较省,但燃烧效率普遍偏低,从而造成生物质资源的严重浪费;而锅炉燃烧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把生物质作为锅炉的燃料燃烧,以提高生物质的利用效率,适用于相对集中、大规模地利用生物质资源。热水器锅炉是普遍的一种热水装置,但是生物质燃烧了锅炉普遍存在换热不充分的问题,严重浪费了燃料。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包括燃料颗粒料斗、冷水进口、推料管、燃烧室、脉冲点火头、篦子板、废气出口、集灰斗、观火口、换热管、水箱、热水出口和排气口,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换热室,且换热室的废气出口和进气口均设置在水箱的底部,其中换热室的进气口连接燃烧室,燃烧室的底部设置篦子板,篦子板的正下方设置集灰斗,而篦子板和集灰斗之间设置脉冲点火头,所述燃烧室的两侧分别设置观火口和推料管,所述水箱的底部一侧设置冷水进口,所述水箱的顶部设置热水出口和排气口,所述换热室设置在水箱内部的部分为齿状结构,其中换热室的内部设置多根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均连接在换热室壳体表面的通孔上。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推料管的正上方连接燃料颗粒料斗,推料管内设置螺旋推料器,螺旋推料器的转轴由推料电机驱动。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篦子板的下方一侧设置供氧管。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供氧管上设置电磁阀。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水进口通过管道连接供水系统,且供水系统与冷水进口之间连接的管道设置设置于集灰斗的下方。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换热室的废气出口连接强排风机。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换热室主要由换热室内壳和换热室外壳连接构成。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换热室的齿尖位置。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燃烧室的一侧设置凸出的空腔,且空腔的端部设置观火口。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能有效的控制燃料的输送,燃烧速度和燃烧量,可实现标准化,自动化流水线式燃烧,极大地降低燃料成本。燃烧室是通过风机负压强排把所在燃烧室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进入多重弯折的换热室内换热区进行辐射加热,辐射区呈多重弯折,辐射热对多层换热管的受热面形成涡流式与弯折受热区相互辐射进行加热,从而实现热能最大化辐射,环保排放目的。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燃烧室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包括燃料颗粒料斗1、冷水进口 2、推料管3、推料电机4、螺旋推料器5、供氧管6、电磁阀7、燃烧室
8、脉冲点火头9、篦子板10、废气出口 11、集灰斗12、观火口 13、集水区14、换热室内壳15、换热室外壳16、换热管17、水箱18、热水出口 19和排气口 20,所述水箱18的内部设置换热室,且换热室的废气出口 11和进气口均设置在水箱的底部,其中换热室的进气口连接燃烧室8,燃烧室8的底部设置篦子板10,篦子板10的正下方设置集灰斗12,从而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灰烬排到集灰斗12中集中收集处理,而篦子板10和集灰斗12之间设置脉冲点火头9,脉冲点火头9通过燃气管道连接供气系统,从而为燃烧提供火源,所述燃烧室8的两侧分别设置观火口13和推料管3,推料管3的正上方连接燃料颗粒料斗I,燃料实现储存在燃料颗粒料斗I,需要时落下并通过推料管3进入燃烧室8的内部,所述推料管3内设置螺旋推料器5,螺旋推料器5的转轴由推料电机4驱动,从而利用螺旋推力实现送料燃烧。
[0020]所述篦子板10的下方一侧设置供氧管6,从而实现氧气充足供应,而供氧管6上设置电磁阀7,通过电磁阀7控制供气量,保证充分燃烧。
[0021 ]所述水箱18的底部一侧设置冷水进口 2,冷水进口 2通过管道连接供水系统,且供水系统与冷水进口 2之间连接的管道设置设置于集灰斗12的下方,从而利用集灰斗12中的余热进行冷水初步预热,所述水箱18的顶部设置热水出口 19和排气口 20,通过热水出口 19实现热水的连续供应,而排气口 20可以实现蒸汽的排放。
[0022]所述换热室的废气出口11连接强排风机,从而提高内部气流的流动,保证换热的均匀性。
[0023]所述换热室设置在水箱内部的部分为齿状结构,从而增大换热室与水箱内水的接触面积,所述换热室主要由换热室内壳15和换热室外壳16连接构成,其中换热室的内部设置多根换热管17,换热管17的两端均连接在换热室壳体表面的通孔上,从而保证水能够从换热管17内流动,从而在内部进行换热,提高换热效率,所述换热管17优选设置在换热室的齿尖位置,此处气流扰动,换热充分。
[0024]所述燃烧室8的一侧设置凸出的空腔,且空腔的端部设置观火口 13。
[002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6]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包括燃料颗粒料斗、冷水进口、推料管、燃烧室、脉冲点火头、篦子板、废气出口、集灰斗、观火口、换热管、水箱、热水出口和排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换热室,且换热室的废气出口和进气口均设置在水箱的底部,其中换热室的进气口连接燃烧室,燃烧室的底部设置篦子板,篦子板的正下方设置集灰斗,而篦子板和集灰斗之间设置脉冲点火头,所述燃烧室的两侧分别设置观火口和推料管,所述水箱的底部一侧设置冷水进口,所述水箱的顶部设置热水出口和排气口,所述换热室设置在水箱内部的部分为齿状结构,其中换热室的内部设置多根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均连接在换热室壳体表面的通孔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料管的正上方连接燃料颗粒料斗,推料管内设置螺旋推料器,螺旋推料器的转轴由推料电机驱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篦子板的下方一侧设置供氧管。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氧管上设置电磁阀。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进口通过管道连接供水系统,且供水系统与冷水进口之间连接的管道设置设置于集灰斗的下方。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室的废气出口连接强排风机。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室主要由换热室内壳和换热室外壳连接构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换热室的齿尖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一体化生物质颗粒热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室的一侧设置凸出的空腔,且空腔的端部设置观火口。
【文档编号】F24H9/18GK205690667SQ201620571430
【公开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请日】2016年6月14日 公开号201620571430.3, CN 201620571430, CN 205690667 U, CN 205690667U, CN-U-205690667, CN201620571430, CN201620571430.3, CN205690667 U, CN205690667U
【发明人】王志强
【申请人】王志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