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中低温烘烤用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燃气换热式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中低温热风循环加热方式由于具有不受烘烤物件形状限制,受热均匀的优点,因而广泛使用于电子、通讯、塑料、五金化工、仪器、印刷、制药、喷涂、木器建材等的精密烘烤。
在生产中,工件油漆烘烤多采用燃气间接式热风循环加热装置,即燃气换热式加热装置,现有技术在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以下不足:
燃烧换热段断面面积大,造成燃烧筒周边空间大,只有部分循环风掠过燃烧筒表面,且仅能与迎风面进行接触,导致燃烧筒与热风无法进行充分的热交换,燃烧筒因热量无法及时传递出去而温度过高,长时间运行时焊缝容易开裂,甚至燃烧筒被烧穿,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同时因为换热效果差,导致排出烟气温度过高,能耗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燃气换热式加热装置。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气换热式加热装置,包括壳体,依次设置在壳体内的燃烧筒、换热筒和过滤部,所述的换热筒位于所述的燃烧筒右侧,在所述的燃烧筒上部和下部分别间隔地设置有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所述的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的右端均在所述的燃烧筒的右半部。
所述的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分别为与所述的燃烧筒同轴的圆弧形。
所述的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分别对应地与壳体的顶板或底板相切。
所述的下导流板的弧长大于所述的上导流板的弧长且两端均相对突出。
所述的下导流板左端与壳体底板间设置有竖直连接板,右端通过斜板与壳体底板连接。
所述的上导流板两端分别通过斜连接板与壳体的顶板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分别在所述的壳体内沿燃烧筒的轴向延伸,对壳体内经过燃烧筒的气流进行引导,使其进入到燃烧筒2的背风侧,提高整体的散热效果,而且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的设置,有效提高了经过燃烧筒时的风速,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空气能够与燃烧筒背风面接触,从而达到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量的效果,有效控制燃烧筒的筒体温度。整体来说,实现提高换热效率,烟气排放温度显著降低,节约能耗6%左右。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燃气换热式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燃气换热式加热装置包括壳体1,依次设置在壳体内的燃烧筒2、换热筒3和过滤部4,所述的壳体左端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包括新风进气口5和循环风进气口6,右端设置有出气口7,并在所述的出气口处设置有离心式轴流风机8,所述的换热器3在所述的燃烧筒2右侧,在所述的燃烧筒上部和下部分别间隔地设置有上导流板9和下导流板10,所述的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的右端均在所述的燃烧筒的右半部,即跨越了中部以将气流引导燃烧筒的右侧。所述的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分别在所述的壳体内沿燃烧筒的轴向延伸,对壳体内经过燃烧筒的气流进行引导,使其进入到燃烧筒2的背风侧,提高整体的散热效果,而且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的设置,有效提高了经过燃烧筒时的风速,进一步提高换热效果,空气能够与燃烧筒背风面接触,从而达到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量的效果,有效控制燃烧筒的筒体温度。整体来说,实现提高换热效率,烟气排放温度显著降低,节约能耗6%左右。
优选地,所述的上圆弧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分别为与所述的燃烧筒同轴的圆弧形。同时,所述的上导流板和下导流板分别对应地与壳体的顶板或底板相切,采用最大的间距,在增大风速以及引导气流进入燃烧筒背风侧的同时,有效保证通风截面,保证整体供风量不受影响。
具体来说,所述的下导流板的弧长大于所述的上导流板的弧长且两端均相对突出。所述的下导流板左端与壳体底板间设置有竖直连接板,右端通过斜板与壳体底板连接,所述的上导流板两端分别通过斜连接板与壳体的顶板固定连接。上导流板两端采用斜连接板11连接过渡,有效避免进风产生碰撞,减少风阻。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