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冷风箱组及环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6624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环冷风箱组及环冷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烧结矿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环冷风箱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所述环冷风箱组的环冷机。



背景技术:

在烧结生产中,烧结物料经过烧结机烧结后形成烧结矿,烧结矿通过环冷机实现冷却。冷却过程中,环冷机的回转台车在环冷风箱上方的导轨上移动,鼓风机通过环冷风箱将冷空气吹向并穿过回转台车与烧结矿进行热交换,起到使烧结矿冷却的作用。冷却过热烧结矿后的热空气由气体收集装置收集,再经过一系列的工序使热能重复利用,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一般来说,回转台车在物料装卸区装卸烧结矿,所以物料装卸区的灰尘往往较多。环冷风箱由多组风箱组对接形成,在导轨上循环冷却时,热烧结矿往往在通过环冷风箱的初冷区域后,其温度下降的最快,显然的,从初冷区域内吹出的热空气能量较高,因而是热能重复利用环节气体收集的首选目标。但由于环冷风箱的初冷区域靠近物料装卸区,所以初冷区域形成的热空气也会混合有大量灰尘,非常不利于对热空气中热能的重复利用。并且,在冷却过程中,冷空气进入烧结矿并与之进行热交换时环冷风箱内的气流流动过程较为复杂,使环冷风箱内的气流运动杂乱无序,造成烧结矿的冷却速度不均匀,这严重影响烧结矿的冷却质量。所以,如何优化环冷风箱内气流流向以及减少物料装卸区的热空气中灰尘对热能的重复利用影响,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环冷风箱组,包括顶部均具有出风口的第一风箱、第二风箱和第三风箱,且三者沿环冷台车移动方向依次布置;其中:

所述第一风箱包括第一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第一主导流板;所述第一箱体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与所述第二风箱连通的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主导流板用于自所述第一进风口向所述第一送风口导风;

所述第二风箱包括第二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箱体内的第二主导流板;所述第二主导流板用于向所述第二风箱的所述出风口导风;

所述第三风箱包括第三箱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三箱体内的第三主导流板;所述第三箱体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二进风口和与所述第二风箱连通的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三主导流板用于自所述第二进风口向所述第二送风口导风。

优选的,上述环冷风箱组中:

所述第一箱体上所述第一进风口两侧中,远离所述第一送风口的侧面为第一安装面;所述第一送风口的两侧中,远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侧面为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一主导流板相对的两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面和所述第二安装面上。

优选的,上述环冷风箱组中:

所述第一风箱还包括第一副导流板,所述第一副导流板相对的两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送风口上。

优选的,上述环冷风箱组中:

所述第一主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副导流板均具有弧形导流面。

优选的,上述环冷风箱组中:

所述第二箱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送风口连通的第一导风口;所述第二主导流板与所述第一导风口对应布置,所述第一导风口所在的侧壁为第三安装面,所述第三安装面上所述第一导风口下方与所述第二风箱底部间的侧壁为导流板连接部,所述第二主导流板的侧边固定连接在所述导流板连接部上。

优选的,上述环冷风箱组中:

所述第二风箱还包括第二副导流板,所述第二副导流板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导流板上方,所述第二副导流板用于自所述第一导风口向所述第二风箱的所述出风口导风。

优选的,上述环冷风箱组中:

所述第二主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副导流板均具有弧形导流面。

优选的,上述环冷风箱组中:

所述第三箱体上所述第二送风口的两侧中,远离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侧面为第四安装面;所述第三主导流板的侧边与所述第二进风口对应布置,所述第三主导流板的另一侧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四安装面上。

优选的,上述环冷风箱组中:

所述第三风箱还包括第三副导流板,且所述第三主导流板与所述第三副导流板均为直板;所述第三副导流板和所述第二送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主导流板的两侧,且所述第三副导流板和所述第二送风口对应布置,所述第二副导流板的另一侧边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三箱体的侧壁上。

基于上述提供的环冷风箱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环冷机,包括

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冷风箱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环冷风箱组中,第一风箱和第三风箱的侧壁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且第一风箱和第三风箱分别通过第一送风口和第二送风口分别与第二风箱连通。第一风箱、第二风箱和第三风箱沿环冷台车移动方向依次布置,且顶部均设置有出风口。为了使气流运动更均匀有序,第一风箱具有的第一箱体内设置有第一主导流板,第一主导流板用于将第一风箱内的一部分冷空气通过第一送风口导入第二风箱,另一部分冷空气通过第一风箱的出风口吹向烧结台车内的热烧结矿;第三风箱具有的第三箱体内设置有第三主导流板,第三主导流板用于将第三风箱内的部分冷空气通过第二送风口导入第二风箱内,另一部分通过第三风箱的出风口吹向热烧结矿;第二风箱具有的第二箱体内设置有第二主导流板,第二主导流板用于将第一风箱和第三风箱导入的冷空气导向第二风箱的出风口,从而吹向环冷台车用于冷却热烧结矿。显然的,通过设置在第一箱体内的第一主导流板的分流作用,使气流运动更规则,同时尽量减少吹向第一风箱出风口的冷空气,进而降低了完成冷却作用的热空气与灰尘混合的程度;第二主导流板和第三主导流板由于其导流和分流的作用使冷空气的运动更有序。

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冷风箱组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环冷风箱内气流运动无序导致烧结矿冷却速度不均匀以及完成冷却后的热空气中混有较多灰尘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背景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冷风箱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冷风箱组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一风箱、110-第一箱体、111-第一进风口、112-第一送风口、113-第一安装面、114-第二安装面、120-第一主导流板、130-第一副导流板、200-第二风箱、210-第二箱体、211-第一导风口、212-第三安装面、220-第二主导流板、230-第二副导流板、300-第三风箱、310-第三箱体、311-第二进风口、312-第二送风口、313-第四安装面、320-第三主导流板、330-第三副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冷风箱组,以解决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环冷风箱内气流运动无序导致烧结矿冷却速度不均匀以及完成冷却后的热空气中混有较多灰尘的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冷风箱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冷风箱组的俯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环冷风箱组包括顶部均具有出风口的第一风箱100、第二风箱200和第三风箱300,且三者沿环冷台车的移动方向依次布置;其中:

第一风箱100可以包括第一箱体110和设置在第一箱体110内的第一主导流板120;第一箱体110的侧壁上可以设置第一进风口111和与第二风箱200连通的第一送风口112;第一主导流板120用于自第一进风口111向第一送风口112导风。

具体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选择合适形状和大小的第一风箱100、第二风箱200和第三风箱300,一般的,环冷风箱多为倒梯形,倒梯形的第一风箱100、第二风箱200和第三风箱300的顶面可以设置开口,为出风口,用于导出冷空气,使冷空气与环冷台车内热的烧结矿混合,从而实现对烧结矿的冷却;当然环冷风箱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具有出风口的装置。第一风箱100的第一箱体110可以为金属箱体,第一主导流板120可以为金属薄板,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将第一主导流板120固定在第一风箱100内,且第一主导流板120完全在第一箱体110内,以避免第一主导流板120伸出出风口而阻挡环冷台车的行进。可以通过切割工具在第一箱体110的侧壁上加工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送风口112,其中:第一进风口111可以通过密闭管道与鼓风机连通,鼓风机用于将冷空气鼓入第一风箱100内;第一送风口112可以通过密闭管道与第二风箱200连通,第一送风口112用于将冷空气从第一风箱100导入第二风箱200中。由于环冷风箱为倒梯形,且顶面设置有出风口,根据气流运动规律,从第一箱体110侧壁上的第一进风口111鼓入的冷空气有大部分直接从第一风箱100的出风口被导出,导致进入第二风箱200的冷空气很少,严重影响了烧结矿的冷却速度,所以在第一箱体110内设置第一主导流板120用来改变气流运动方向,进而增多从第一风箱100进入第二风箱200内的冷空气,从而改善烧结矿的冷却速度不均匀的状况。

相应的,第二风箱200也可以包括第二箱体210和设置在第二箱体210内的第二主导流板220;第二主导流板220用于向第二风箱200的出风口导风。

具体的,第二箱体210可以是金属箱体,第二主导流板220可以是金属薄板;可以通过焊接将第二主导流板220固定连接在第二箱体210内。虽然第二风箱200与第一风箱100和第三风箱300均连通,但第二风箱200中的大部分冷空气是自第一风箱100中导入的,所以在第二箱体210内设置第二主导流板220,将自第一风箱100导入的冷空气导向第二风箱200的出风口,用于冷却烧结矿。

第三风箱300可以包括第三箱体310和设置在第三箱体310内的第三主导流板320,第三箱体310的侧壁上可以分别设置第二进风口311和与第二风箱200连通的第二送风口312;第三主导流板320用于自第二进风口311向第二送风口312导风。

具体的,第三箱体310可以是金属箱体,第三主导流板320可以是金属薄板,可以通过焊接将第三主导流板320固定连接在第三箱体310内;可以在第三箱体310上切割加工第二进风口311和第二送风口312,其中:第二进风口311可以与鼓风机通过密闭管道连通,鼓风机将冷空气鼓入第三风箱300内;第二送风口312可以通过密闭管道实现第二风箱200与第三风箱300的连通,以用于第三风箱300内的冷空气可以通过第二送风口312导入第二风箱内。我们知道,由于气流运动规律,第三风箱300为倒梯形,且第三风箱300的顶部设置有出风口,所以从第三箱体310侧壁导入的冷空气中的大部分会从第三风箱300的出风口吹出,导致自第三风箱300导入第二风箱200内用于冷却烧结矿的冷空气非常少,所以,第三风箱300内设置的第三主导流板320用于改变气流运动方向,从而使第三风箱300中的一部分冷空气进入第二风箱。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环冷风箱组,第一风箱100和第三风箱300的箱体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311,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二进风口311用于与鼓风机连通将冷空气导入环冷风箱组内。第一风箱100和第三风箱300的侧壁上还分别设置有第一送风口112和第二送风口312,分别用于将第一风箱100和第三风箱300内的部分冷空气导入第二风箱200内。考虑到气流运动原理,第一箱体110和第三箱体310内分别设置有第一主导流板120和第三主导流板320,第一主导流板120用于自第一进风口111向第一送风口112导风,第三主导流板320用于自第二进风口311向第二送风口312导风。第一风箱100、第二风箱200和第三风箱300的顶部均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用于将冷空气导出,使冷空气与烧结矿混合,从而冷却烧结矿。由于第二风箱200内并没有直接风源,且第二风箱200内的大部分冷空气是有第一风箱100导入的,所以,第二风箱200内设置有第二主导流板220,第二主导流板220用于向第二风箱200的出风口导风。

第一箱体110上第一进风口111的两侧中,远离第一送风口112的侧面可以为第一安装面113;第一送风口112的两侧中,远离第一送风口111的侧面可以为第二安装面114。我们知道,鼓风机鼓入用于冷却烧结矿的冷空气经过与烧结矿混合会变成热空气,为了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一般在环冷台车上方设置热空气回收装置。但是,由于第一风箱100上方是环冷台车最先经过的风箱,通常靠近烧结矿的装卸区,所以,吹出的热空气中往往混合有大量灰尘,不利于能源回收。因而,第一主导流板120相对的两侧边可以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13和第二安装面114上,以用于减少第一风箱100出风口靠近装卸区部分的出风量,进而减少吹出混有大量灰尘的热空气。

具体的,第一风箱100可以为倒梯形环冷风箱,第一风箱100其中一个侧壁上可以设置第一进风口111,可以在与第一进风口111所在的侧壁相邻的侧壁上设置第一送风口112。其中,第一进风口111两侧中,远离第一送风口112的侧面为第一安装面113,第一送风口112两侧中,远离第一进风口111的侧面为第二安装面114。由于第一风箱100为倒梯形,相应的,第一主导流板120也可以为梯形,梯形的第一主导流板120的两个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安装面113和第二安装面114上,三者之间实现封堵配合,从而将第一风箱100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具有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送风口112以及顶部的部分出风口,另一部分只有顶部的部分出风口,从而尽量减少第一风箱100中只有部分出风口那部分中向上吹出的冷空气,进而实现尽量减少热空气与装卸区产生的灰尘的混合,且还能增大自第一风箱100向第二风箱200导入的冷空气的量,使烧结矿冷却速度更均匀。

为了使自第一进风口111导向第一送风口112和出风口的气流更均匀,第一风箱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副导流板130,第一副导流板130相对的两个侧边可以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进风口111与第一送风口112上,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来确定第一副导流板130的个数和精确的安装位置,以用于自第一进风口111导向第一送风口112和出风口的气流更均匀。

具体的,第一副导流板130也可以是梯形金属板,可以通过焊接将第一副导流板130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进风口111和第一送风口112上。第一副导流板130通过其安装的位置可以起到对自第一进风口111鼓入的冷空气向第一送风口112导入时分流以及导流的作用,还能起到自第一进风口111向第一风箱100的出风口导入时的分流及导流作用,这均有利于实现烧结矿冷却速度趋于均匀的目的。

由于空气为无状态物质,所以为了实现使气流运动更平稳顺畅,一种具体的实施例是,第一主导流板120和第一副导流板130均具有弧形导流面。第一主导流板120和第一副导流板130可以均为具有弧形面的金属薄板,并通过焊接固定。

上述可知,第二风箱200并没有直接风源,第二风箱200中用于冷却烧结矿的冷空气是由第一风箱100和第三风箱300提供的,第二风箱200中的冷空气全部用于冷却烧结矿。第二箱体210的侧壁上可以设置有与第一送风口112连通的第一导风口211;第二主导流板220所在的侧壁可以为第三安装面212,第三安装面212上第一导风口211下方与第二风箱200的底部间的侧壁可以为导流板连接部,第二主导流板220可以安装在导流板连接部上。

具体的,第二风箱200的侧壁可以切割加工第一导风口211,第一导风口211可以通过密闭管道与第一送风口112连通,从而实现自第一风箱100向第二风箱200导入冷空气。由于第二风箱200中的大部分冷空气为第一风箱100导入的,所以第二主导流板220与第一导风口211对应布置,用于将冷空气自第一导风口211导向第二风箱200的出风口。第二主导流板220的固定位置可以为第一导风口211的下方与第二风箱200底部之间的侧壁,第二主导流板220可以为梯形金属薄板,可以通过焊接将第二主导流板220另外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固定在第二箱体210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上,以用于较多的冷空气被导向第二风箱200的出风口。

同样的,为了使冷空气被导向第二风箱200的出风口时更均匀,一种优选的实施例是,第二风箱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副导流板230,可以通过焊接将第二副导流板230的一个侧边固定在第二主导流板220上方,以及将另外相对的两个侧边分别固定在第二箱体210相对的两个侧边上,第二副导流板230用于使自第一导风口211导向第二风箱200的出风口的气流更均匀。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况,来确定第二副导流板230的个数以及精确的固定位置,使导向气流更均匀。

第二主导流板220和第二副导流板230均具有弧形导流面,以用于气体流动更稳定平滑。

具体的,第二主导流板220和第二副导流板230可以均为具有弧形面的金属薄板,且可通过焊接方式将第二主导流板220和第二副导流板230分别固定在第二箱体210内。

第三箱体310上第二送风口312两侧中,远离第二进风口311的侧面为第四安装面313。我们知道,装有烧结矿的环冷台车在环冷风箱上移动时,热的烧结矿不断被冷却,所以越远离烧结矿装卸区的风箱,其吹出的冷空气与烧结矿混合后产出的热空气中含有的热量就越少,所以,第三主导流板320的侧边与第二进风口311对应布置,第三主导流板320的另一侧边固定连接在第四安装面上,用于将第三风箱300内的部分冷空气导入第二风箱200内。

具体的,第三风箱300中导入的冷空气,一部分自第三风箱300的出风口导向烧结矿,另一部分自第二送风口312导向第二风箱200内。所以,第三主导流板320可以与第二进风口311对应布置,第二进风口311可以通过密闭管道与鼓风机连通,第三主导流板320可以为梯形金属薄板,第三主导流板320的侧边可以固定连接在第三箱体310的侧壁上,为了使导向第三风箱300的出风口和第二风箱200内的冷空气较多,第三箱体310上第二送风口312的两侧中,远离第二进风口311的侧面为第四安装面313,可以通过焊接将第三主导流板320固定连接在第四安装面313上,以用于自第二进风口311导向第二送风口312较多的冷空气。

为了使自第二进风口311导向第三风箱300出风口的冷空气更均匀,第三风箱还可以包括第三副导流板330,第三副导流板330可以是梯形金属薄板,可以通过焊接将第三副导流板330固定连接在第三箱体310的侧壁上,且使第二送风口312与第三副导流板330分别位于第三主导流板320的两侧。由于自第二进风口311鼓入的冷空气分别用于导向第三风箱300的出风口和第二风箱200内,所以第三主导流板320和第三副导流板330可以均为梯形金属直板,梯形直板状的第三主导流板320和第三副导流板330可以使导向第三风箱300的出风口的气流更均匀。

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环冷风箱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环冷机。所提供的环冷机具有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环冷风箱组。

本文中,各个优选方案仅仅重点描述的是与其它方案的不同,各个优选方案只要不冲突,都可以任意组合,组合后所形成的实施例也在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范畴之内,考虑到文本简洁,本文就不再对组合所形成的实施例进行单独描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