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879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阀门控制机构,具体涉及一种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饮水机或热水器等流体加热设备,主要分为压力式流体加热设备和无压力式流体加热设备,针对不同类型的饮水机,其进水加热结构也不相同,因此,饮水机加热结构缺乏通用性。另外,现有技术中,流体加热设备内的加热结构主要是通过导热管体外包裹加热膜的方式,使得导热管体对其内部的水流进行加热,缺少必要的保护性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显得很有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适用于各种流体加热设备,通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包括第一电机、上盖、第一开口、底盖、出水管、进水部件、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传动部件、加热管、第二电机和水泵,所述第一开口安装于上盖或底盖上,所述出水管安装于底盖下方,所述进水部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均设置于上盖和底盖之间,所述进水部件位于第一开关上方,且与底盖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开关位于第二开关的上方,所述第二开关位于出水管上方;所述第一开关上和第二开关上均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电机通过传动部件与第一开关之间相连,所述出水管连接于导热管上端,所述水泵安装于加热管的底部,且水泵上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电机与水泵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其中:所述加热管包括导热管体、内绝缘层、加热膜和隔热层,所述内绝缘层套接于导热管体的外周,所述加热膜套接于内绝缘层套外周,所述隔热层套接于加热膜外周。

进一步地,上述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其中:所述上盖设有一通孔,所述进水部件也设有一通孔,所述传动部件贯穿上盖上的通孔及进水部件上的通孔与第一开关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其中:另设有一根定位杆,该定位杆贯穿传动部件底部,定位杆前后两侧均设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第一开关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地,上述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其中:所述上盖和底盖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一圈凹槽,该凹槽内设有密封圈,使得上盖和底盖之间密封连接。

更进一步地,上述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其中:所述底盖的底部设有一通孔,该通孔周边向下延伸形成一管状部;所述进水部件安装于该管状部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安装于管状部内部,且第一开关以及第二开关的外周与管状部内壁之间紧密无缝隙。

更进一步地,上述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其中:所述进水部件上设有一进水管,该进水管正对第一开口;所述进水部件周边设有连接部,进水部件与底盖之间通过连接部固定接连。

再进一步地,上述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其中:所述内绝缘层为PI材料。

再进一步地,上述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膜在内绝缘层外周呈螺旋形分布。

再进一步地,上述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管上设有温控开关和温度传感器,所述出水管内设有液位传感器和水质监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本实用新型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无压力式流体加热设备和压力式流体加热设备均可适用,通用性强,并且可以精确控制出水流量,便于控制加热温度;此外,导热管体和加热膜之间套有内绝缘层,加热膜外周套有隔热层,且内绝缘层和隔热层采用具有很好导热效果的PI材料制成,可以在不影响导热效果的条件下防止漏电现象发生,安全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是本上盖剖视图;

图3是本下盖剖视图;

图4是进水阀体的仰视图;

图5是第一陶瓷片和第二陶瓷片组装示意图;

图6是加热管各部分组成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为:1—第一电机,2—上盖,21—通孔,22—管状部,3—密封圈,4—第一开口,5—底盖,51—通孔,52—管状部,6—出水管,7—进水部件,71—进水管,72—驱动杆,73—定位杆,74—连接部,8—第一陶瓷片,81—通孔,9—第二陶瓷片,91—通孔,10—传动部件,11—温度传感器,12—导热管体,13—内绝缘层,14-加热膜,15-隔热层,16—排水口,17—第二电机,18—水泵,19—第二开口,20—温控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包括第一电机1、上盖2、第一开口4、底盖5、出水管6、进水部件7、第一陶瓷片8、第二陶瓷片9、传动部件10、加热管、第二电机17、水泵18和第二开口19,第一开口4安装于底盖5外侧,出水管6安装于底盖5下方,所述第一陶瓷片8以及第二陶瓷片9其截面为圆形或圆弧形,第一陶瓷片8上设有开口81,第二陶瓷片9上设有开口91,所述进水部件7、第一陶瓷片8和第二陶瓷片9均设置于上盖2和底盖5之间且位于出水管6上方,所述进水部件7安装于第一陶瓷片8上方,且与底盖5固定连接,第一陶瓷片8安装于第二陶瓷片9的上方,第二陶瓷片9安装于出水管6上方。第一陶瓷片8和第一电机1之间通过传动部件10相连,第一电机1转动时通过传动部件10,带动第一陶瓷片8沿自身轴心发生转动,此时第二陶瓷片9固定不动,第一陶瓷片8上的开口81和第二陶瓷片9上的开口相互重叠,即会形成不同大小的开口;当第一陶瓷片8在转动过程中,其非开口部分转动至第二陶瓷片9开口91上方时,则封闭第二陶瓷片9上的开口91。

出水管6与加热管的上端相连接,加热管包括导热管体12、内绝缘层13,加热膜14、隔热层15、导热管体12的内部与出水管6相连通,导热管体12的外周套有内绝缘层13,内绝缘层13套有加热膜14,加热膜14在所述内绝缘层外呈螺旋型分布,加热膜14外套设有隔热层15。隔热层15用于阻止热量散发,提高热能使用率。

水泵18安装于加热管的底部,水泵18通过管道与加热管导热管体12的内部相连通,水泵18上设有第二开口19,第二电机17与水泵18相连接,控制水泵18工作,从而控制流体流量。第二开口19和第一开口4配合工作,当本实用新型用于压力式流体加热设备中时,第二开口19作为进水口,第一开口4作为出水口,流体进入加热管后自下而上流动加热;当本实用新型用于无压力式流体加热设备时,第一开口4作为进水口,第二开口19作为出水口,流体进入加热管后自上而下流动加热。

导热管体12优选为钢质材料制成,加热膜14优选为两层聚酰亚胺材料包裹发热体红色铁氟龙线结构,内绝缘层14和隔热层15为软性绝缘层,采用厚度为0.01~0.04mm的聚酰亚胺,即为PI材料。此材料具有较低的热阻而且绝缘,可实现漏电保护且达到有效的热传导。对于第一陶瓷片8和第二陶瓷片9,也可用其它对人体无害,对水体无污染的硬质材料代替,例如不锈钢或塑料,使用陶瓷仅为优选方案。加热管上还设有温控开关20和温度传感器11,用于监控加热管温度,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出水管6内设有液位传感器和水质监测装置(水质监测TDS),用于控制加热管内的液位高度和水质情况。液位传感器和水质监测装置的控制属于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1、图2及图4所示,所述上盖2设有一圆形通孔21,该圆形通孔21处设有一管状部22,所述进水部件7也设有一通孔。传动部件10贯穿管状部22及进水部件7上的通孔与第一陶瓷片8固定连接。进水部件7的外侧设有一进水管71,该进水管71正对第一开口4。另设有一根定位杆73,该定位杆73贯穿传动部件10底部,定位杆73前后两侧均设有驱动杆72,驱动杆72垂直于定位杆73,且驱动杆72与第一陶瓷片8固定连接。进水部件7周边设有连接部73,进水部件7通过连接部73与底盖5之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部73设有三个,均分于进水部件7外周。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底盖5与上盖2之间的连接处形成有一圈凹槽,该凹槽内设有密封圈3,使得上盖2和底盖5之间密封连接。所述底盖5的底部设有一通孔51,该通孔51周边向下延伸形成一管状部52。进水部件7安装于该管状部52的正上方,第一陶瓷片8和第二陶瓷片9安装于管状部52内,且第一陶瓷片8以及第二陶瓷片9的外周与管状部52内壁之间紧密无缝隙。出水管6安装于管状部52正下方,管状部52、第二陶瓷片9以及出水管6之间的连接处设有一密封圈3,使得管状部52、第二陶瓷片9和出水管6之间密封连接。

如图5所示,第一陶瓷片8位于第二陶瓷片9正上方,且二者的轴心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此外,所述第一电机1位静音第一电机。排水口16内均设有电控阀。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本实用新型需与处理器及人机界面相互配合使用,处理器控制第一电机1转动,第一电机1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第一陶瓷片8沿其自身轴心转动,此时,第二陶瓷片9固定不动,从而在转动过程中,两块陶瓷片开口叠合形成不同大小的开口,达到控制出水流量的目的,两块陶瓷片开口部分重叠部分越大,则形成的开口越大,出水流量越大;反之,两块陶瓷片开口部分重叠部分越小,出水流量越小;当两块陶瓷片开口完全重叠时,两块陶瓷片开口重叠所形成的开口最大,此时水流量最大;当第一陶瓷片转动,其非开口区域覆盖于第二陶瓷片上方时,则水流被阻断。水流量的大小对水流温度有着直接影响,控制水流量大小便于控制水温。

当将本实用新型用于无压力流体加热设备时,以第一开口4作为进水口,冷流体经第一开口4、第一陶瓷片8、第二陶瓷片9、出水管6进入加热内,冷流体自上而下流通,通过加热管进行加热后,热流体经水泵18上的第二开口19流出,残留于加热管6的流体可经排水口16排出,流体流量可通过第一陶瓷片8、第一电机1和第二陶瓷片9进行控制,可参照上文,这里不再赘述。当然也可通过人工旋钮调整传动部件来调整流体流量来控制加热温度。

当将本实用新型用于压力式流体加热设备时,以第二开口19作为进水口,第二电机工作17,驱动水泵18将冷流体引入加热管下端,冷流体自下而上通过加热管加热后,热流体经第一开口4流出。流体流量可通过第二电机17和水泵18配合工作进行控制,电机驱动水泵工作属于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多用途流体加热结构,无压力式流体加热设备和压力式流体加热设备均可适用,通用性强,并且可以精确控制出水流量,便于控制加热温度;此外,导热管体和加热膜之间套有内绝缘层,加热膜外周套有隔热层,且内绝缘层和隔热层采用具有很好导热效果的PI材料制成,可以在不影响导热效果的条件下防止漏电现象发生,安全性大大提高。此外,本实用新型所用电压可以用几伏特到几百伏特电流可以用交流电也可用直流电。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