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换热器支架及管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469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式换热器支架及管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他许多供液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应用广泛。

液氮换热器,又称冷却器,是一种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流体间实现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使热量由温度较高的流体传递给温度较低的流体,使流体温度达到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条件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

现有技术中,《石油和化工设备》国内统一刊号CN11-5253/TQ,杂志中收稿日期为2014.6.30的文献《管式换热器堵管技术及其应用》中,记载了管式换热器,管孔内壁易粘附和积存大量污物,使管路的孔径愈来愈小,大大降低换热效率.甚至使装置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必须通过拆卸的方式对管式换热器进行清洗。

如图1所示,为了节省厂房内的空间,换热器呈竖直放置,并与位于换热器下方和上方的管路连接,在拆卸过程中,通常先拆卸下方的管路,而后拆卸上方的管路,换热器会向下掉落一段距离,虽然现有技术人员采用弹性垫减少了换热器的冲击,但换热器的质量较重,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仍容易对换热器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换热器拆卸时损坏的换热器支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换热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接触式限位部和支撑式限位部;所述支架本体,内设置有环绕换热器的放置腔;所述接触式限位部,设于放置腔的侧壁且与换热器的侧壁接触,进而限制换热器沿径向移动;所述支撑式限位部,包括升降机构、固定机构和活动连接于放置腔内的限位板,所述升降机构设于支架本体上且驱动限位板上升与换热器底部接触,所述固定机构设于支架本体限制升降机构动作,进而保持限位板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更换过程中,将换热器底部的管路拆卸,升降机构将限位板上升至与换热器的底部接触,限制换热器向下的沉降;同时通过固定机构保持限位板的高度,将换热器与顶部管路进行拆卸过程中,接触式限位部限制换热器在下落过程(下落过程为升降机构在承载换热器重力后,向下发生的变形量)中向侧边倾倒;在拆卸过程中,换热器的底部首先与限位板接触,限位板对换热器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换热器掉落至地面上,避免换热器的损伤;本方案在使用和安装的过程中,支架本体可套设在换热器外部,还具有减少外界对换热器的撞击力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接触式限位部包括设置在支架本体上的支杆和套设在支杆上的第一滚轮,所述第一滚轮位于放置腔内且与换热器的外侧壁接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换热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第一滚轮与换热器的侧壁滚动摩擦,既能起到防止换热器倾倒的作用,又能减少换热器下落时产生摩擦力。

作为优选,所述接触式限位部包括设置在支架本体上固定管、螺纹连接在固定管内的螺杆、转动连接在螺杆端部的第二滚轮,所述螺杆的螺纹为自锁螺纹,所述第二滚轮与螺杆转动连接的方向为第二滚轮绕螺杆圆周方向转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旋转螺杆,第二滚轮向换热器移动,对换热器的侧壁加压,使第二滚轮始终抵紧换热器的侧壁,加强换热器支架防倾倒的作用;同时第二滚轮绕螺杆圆周方向转动,防止第二滚轮的转动方向与换热器的下降方向垂直,减少第二滚轮的磨损。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本体底部设置供支架本体移动的转动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换热器的顶部与管路拆卸后,换热器连同换热器支架可通过底部的转动轮进行移动,将需要修理的换热器连通换热器支架移出厂房。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中部转动连接在支架本体上的转动杆、设于转动杆位于限位板底部一端的第三滚轮,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向下转动时,所述第三滚轮与限位板接触并驱动限位板向上移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动杆向上转动时,推动限位板向上移动且与限位板的底部接触,第三滚轮与限位板的底部滚动连接,减少第三滚轮与限位板之间的摩擦力。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支架本体上的U型杆,所述U型杆转动后,套设于转动杆远离限位板的一端,限制第三滚轮下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限位板移动至与换热器下方接触后,U型杆套设在转动杆上,限制转动杆的移动,进而限制第三滚轮的下降,使限位板保持在支撑限位板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支架本体内的转动轴、螺纹连接在转动轴上的移动块、设于移动块上的第一斜面、设于限位板底部与第一斜面配合的第二斜面,所述转动轴转动后,驱动移动块移动,进而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接触,推动限位板升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转动轴后,移动块在转动轴上移动,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发生相对的移动,控制限位板上升,进而使限位板与换热器的底部抵接;或反向转动转动轴,控制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发生相反方向的移动,控制限位板下降,进而避免限位板上升过高,起到了高度调节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轴远离支架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内六角螺栓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六角螺栓孔方便使用者通过扭力扳手转动转动轴,使用更加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机构为螺纹连接转动轴和移动块的自锁螺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自锁螺纹避免转动轴在固定位置时,发生自转,避免换热器的底部下压限位板,避免限位板无法支撑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换热器拆卸时损坏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应用于换热器支架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的外侧面上设置有嵌入槽,所述嵌入槽沿换热器的高度方向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嵌入槽与第二滚轮或第三滚轮配合,避免换热器在下降过程中发生晃动,避免换热器在拆卸过程中发生倾倒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更换过程中,将换热器底部的管路拆卸,升降机构将限位板上升至与换热器的底部接触,限制换热器向下的沉降;同时通过固定机构保持限位板的高度,将换热器与顶部管路进行拆卸过程中,接触式限位部限制换热器在下落过程中向侧边倾倒;在拆卸过程中,换热器的底部首先与限位板接触,限位板对换热器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换热器掉落至地面上,避免换热器的损伤;本方案在使用和安装的过程中,支架本体可套设在换热器外部,还具有减少外界对换热器的撞击力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支架本体与换热器本体的位置关系;

图2是图1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接触式限位部的结构;

图3是实施例1的支撑式限位部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B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实施例2的接触式限位部的结构;

图6是实施例3支撑式限位部的剖视图。

图中,1、支架本体;11、放置腔;12、转动轮;2、接触式限位部;21、支杆;22、第一滚轮;23、固定管;24、螺杆;25、第二滚轮;26、滚轮支座;3、支撑式限位部;31、限位板;4、升降机构;41、转动杆;42、第三滚轮;43、转动轴;44、移动块;45、第一斜面;46、第二斜面;47、内六角螺栓孔;48、转动柱;49、升降块;5、固定机构;51、U型杆;6、换热器本体;61、嵌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换热器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支架本体1为由金属管材焊接而成;支架本体1的内部中空,形成供换热器放置的放置腔11,放置腔11环绕换热器设置;支架本体1的上下两端呈贯穿设置,进而供换热器穿设而过;当换热器的顶部与底部拆卸后,工作人员通过支架本体1底部的转动轮12,推动支架本体1以及支架本体1内的换热器本体6移动。

如图1所示,支架本体1的侧面,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接触式限位部2和支撑式限位部3,接触式限位部2起到了限制换热器左右晃动的作用;支撑式限位部3起到了限制换热器向下掉落的作用。

如图1和图2所示,接触式限位部2包括设置在支架本体1上的固定管23,固定管23朝向换热器本体6设置,固定管23设置在支架本体1高度方向的中部。固定管23环绕换热器设置有四个,固定管23内螺纹连接有螺杆24,同时螺纹连接的螺纹为自锁螺纹;螺杆24朝向换热器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滚轮支座26,滚轮支座26与螺杆24的端部采用轴承连接,滚轮支座26可绕着螺杆24的圆周方向转动;同时滚轮支架内设置有第二滚轮25,通过螺杆24的转动,第二滚轮25与换热器本体6的侧壁进一步接触或远离。

如图2所示,转动的滚轮支座26,使得第二滚轮25的自转方向,与换热器下降的方向同向。第二滚轮25的外表面由橡胶制成,避免换热器外表面磨损;同时,通过橡胶的弹性作用,使第二滚轮25更抵紧换热器的外壁,防止换热器倾倒和摇晃。

如图1所示,支撑式限位部3设置在换热器本体6的下方,如图3所示,支撑式限位部3包括一块大于换热器底部大小的限位板31。在放置腔11的侧壁设置有升降机构4和固定机构5,升降机构4驱动限位板31上升,固定机构5将限位板31保持在固定位置。

如图3所示,升降机构4包括两组相对设置的转动杆41,每组转动杆41的数量为两根,每一转动杆41的形状呈L型,每组转动杆41的中部转动连接有一根转动柱48,转动柱48与支架本体1焊接。转动杆41靠近限位板3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滚轮42,第三滚轮42设置在限位板31的底部,当转动杆41的另一端向下转动时,第三滚轮42与限位板31的底部抵接。转动杆41的进一步向上转动时,第三滚轮42在抵接的过程中发生转动,避免限位板31由于摩擦力的作用,沿水平方向移动。

如图3所示,固定机构5包括设置在支架本体1上的U型杆51,U型杆51的两侧与支架本体1转动连接;当转动杆41转动至托起换热器的位置后,U型杆51套设在转动杆41远离限位板31的一端。当换热器向下移动后,U型杆51限制转动杆41转动,进而将限位板31托起。

实施例1的使用过程为:首先将换热器下方的管路拆除,如果换热器外未套设有换热器支架,首先在换热器外焊接加固有换热器支架;如果换热器外设置有换热器支架,即将下方的管路拆除,然后在换热器的底部放置有限位板31。两个使用者同时在相对位置下压转动杆41,直至使用者无法上抬限位板31,最后将U型杆51套设在转动杆41上。当散热器上方的管路拆除后,转动杆41向下转动一小段角度,限位板31稍向下发生沉降,第二滚轮25转动;最终使用者通过转动轮12推动换热器支架。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接触式限位部2的不同。

如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2中,接触式限位部2包括设置在支架本体1上的支杆21,支杆21设置在支架本体1高度方向的中部。

如图4所示,支杆21环绕换热器设置有四个;如图5所示,支杆21沿换热器的径向向换热器延伸并伸入放置腔11内;支杆21朝向换热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滚轮22,第一滚轮22与换热器的侧壁接触。

如图5所示,第一滚轮22的自转方向与换热器下降的方向同向;第一滚轮22的外表面由橡胶制成,避免换热器外表面磨损;同时通过橡胶的弹性作用,使第一滚轮22更抵紧换热器的外壁,防止换热器倾倒和摇晃。

实施例2的使用过程为与实施例1相同,同时实施例2中第一滚轮22与换热器外壁之间的抵接力不可调。

实施例3:

一种换热器支架,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升降机构4和固定机构5的不同。

如图4和图6所示,实施例3的升降机构4包括转动连接在支架本体1内的转动轴43,转动轴43的两端通过轴承与支架本体1连接;固定机构5为转动轴43的中段位置设置有自锁螺纹。转动轴43在自锁螺纹位置螺纹连接有移动块44,移动块44上设置有第一斜面45,限位板31的底部向下延伸有升降块49,升降块49上设置有与第一斜面45配合的第二斜面46。

如图6所示,转动轴43远离支架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内六角螺栓孔47,供扳手扳动。

实施例3的使用过程为:操作者通过扳手转动转动轴43,当转动轴43转动后,可驱动移动块44移动,进而第一斜面45与第二斜面46接触,推动限位板31升降,使限位板31与换热器的底部抵接,实现了支撑式限位部3的作用。

实施例4:一种换热器,如图1所示,该种换热器可与实施例1至3的换热器支架配合,该种换热器包括圆柱形的换热器本体6,如图2和图5所示,换热器本体6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供第二滚轮25或第三滚轮42嵌入的嵌入槽61,嵌入槽61沿换热器的高度方向延伸。

实施例4的工作原理为:当换热器本体6的顶部与管路拆卸后,换热器本体6向下掉落,此时第二滚轮25和第三滚轮42在嵌入槽61内滚动,也防止换热器本体6在掉落的过程中发生转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