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湿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287649阅读:来源:国知局
7]压缩机27的排出侧与四通切换阀26的第一端口连接,压缩机27的吸入侧与四通切换阀26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热交换器31的一端与四通切换阀26的第三端口连接。第一热交换器31的另一端与电动膨胀阀28连接。第二热交换器32的一端与四通切换阀26的第四端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32的另一端与电动膨胀阀28连接。
[0058]压缩机27是所谓全密闭型,其被设为利用逆变器来控制运转转速(运转频率)的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
[0059]第一热交换器31及第二热交换器32均由包括导热管和多个翅片在内的所谓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构成。另外,在第一热交换器31及第二热交换器32的外表面的大致整个面上附着有沸石等吸附剂。
[0060]四通切换阀26构成为能在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连通、且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连通的状态(参照图4(a))与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连通、且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连通的状态(参照图4(b))之间进行切换。此外,制冷剂回路12通过对该四通切换阀26的端口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从而能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和第二制冷循环动作,其中,在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1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第二热交换器32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在第二制冷循环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1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第二热交换器32作为冷凝器起作用。
[0061 ] 如图1?图3所示,气流控制机构13朝第二壳体IIB内吸入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并在分别流过热交换器31、32之后朝第一壳体IlA输送,以生成从第一壳体IlA朝室内及室外吹出的气流。具体而言,气流控制机构13具有从壳体IlAUlB吹出空气的第一风扇34及第二风扇35。
[0062]第一风扇34及第二风扇35由多叶片式风扇构成。如图1所示,多叶片式风扇是将利用电动机36进行旋转的多翼的叶轮37设于风扇壳体38内而形成的。风扇壳体38形成为圆筒形,在风扇壳体38的两侧面形成有吸入口,在外周面形成有排出口 38b。另外,第一风扇34及第二风扇35构成为能通过逆变器控制来调节风量。
[0063]另外,如图1?图3所示,气流控制机构13包括多个气门41?48,这多个气门41?48对由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吸入至壳体IlAUlB内的空气的流通路进行控制。在后面叙述该气门41?48的具体动作。
[0064]如图1所示,在第一壳体IlA的第二侧板21b形成有排气吹出口 52,该排气吹出口52用于从第一壳体IlA吹出室内的空气。和室外连通的管道Dl与该排气吹出口 52连接。在排气吹出口 52的附近的第一壳体IlA内配置有排气吹出用的第一风扇34,该第一风扇34的排出口 38b与排气吹出口 52连接。
[0065]在第一壳体IlA的第三侧板21c形成有供气吹出口 54,该供气吹出口 54用于朝室内吹出第一壳体IlA内的空气。和室内连通的管道D3与该供气吹出口 54连接。另外,在供气吹出口 54的附近的第一壳体IlA内配置有供气吹出用的第二风扇35,该第二风扇35的排出口 38b与供气吹出口 54连接。
[0066]在第一壳体IlA的第四侧板21d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及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和第二壳体IlB连通的内部气体用管道D6及外部气体用管道D5的一端分别与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及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连接。因此,从内部气体用管道D6及外部气体用管道D5输送来的空气经由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而被吸入至第一壳体IlA内。
[0067]在第二壳体IlB中的第六侧板24b的后部侧形成有外部气体吸入口 51,该外部气体吸入口 51用于将室外的空气吸入至第二壳体IlB内。和室外连通的管道D2与该外部气体吸入口 51连接。另外,在第二壳体IlB中的第七侧板24c的后部侧形成有内部气体吸入口 53,该内部气体吸入口 53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至第二壳体IIB内。和室内连通的管道D4与该内部气体吸入口 53连接。
[0068]在第二壳体IlB中的第六侧板24b及第七侧板24c的前部侧分别形成有第一中继吹出口 22a及第二中继吹出口 23a。此外,内部气体用管道D6的另一端与第一中继吹出口22a连接,外部气体用管道D5的另一端与第二中继吹出口 23a连接。因此,从外部气体吸入口 51吸入至第二壳体IlB内的室外空气经由外部气体用管道D5而被吸入至第一壳体IlA内,从内部气体吸入口 53吸入至第二壳体IlB内的室内空气经由内部气体用管道D6而被吸入至第一壳体IlA内。
[0069]根据以上结构,室外和室内经由管道Dl?D6及第一壳体11A、第二壳体IlB相互连通。
[0070]另外,如图1所示,有时将从外部气体吸入口 51吸入至第二壳体IlB内的空气标记为OA,将从内部气体吸入口 53吸入至第二壳体IlB内的空气标记为RA,将从排气吹出口52朝第一壳体IlA外排出的空气标记为EA,将从供气吹出口 54朝第一壳体IlA外排出的空气标记为SA。
[0071]如图1所示,在第一壳体IlA的内部设有供第一风扇34及第二风扇35配置的送风室56a、56b。该送风室56a、56b由第二划分壁62划分为供排气吹出用的第一风扇34配置的第一送风室56a和供供气吹出用的第二风扇35配置的第二送风室56b。第二送风室56b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比第一送风室56a更长。
[0072]在第一风扇34和第二风扇35之间的第二送风室56b内的空间S配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2的四通切换阀26等(参照图4)。设置于第一壳体IlA的外部的压缩机27与从该空间S贯穿第一侧板21a而被引出的制冷剂配管29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壳体IlA及其内部设备、压缩机27构成第一单元(功能单元)10A。另外,压缩机27也可配置于第一壳体IlA内的空间S。
[0073]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设于第一壳体IlA内,该第一壳体IlA设置于室外,因此,能防止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工作声、送风声传递至室内。特别地,第二风扇35经由管道D3与隔着距离的室内连接,第二风扇35的声音在穿过较长的管道D3的期间会衰减,因此,能很好地防止传播至室内。
[0074]配置于第一壳体IlA的第一侧板21a的前表面的电气元件单元15是在电气元件箱内收容调湿装置10整体的控制基板,压缩机27、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控制基板(逆变器基板)等电气元件而成的。为了进行该电气元件单元15的维修、零件更换等,在第一壳体IlA的前方形成有维修用的作业空间。另外,对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维修和制冷剂回路12中的四通切换阀26等的维修也是能通过拆下第一侧板21a而在第一壳体IlA的前方的作业空间中进行的。
[007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维修频度比较高的电气元件单元15、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及制冷剂回路12的一部分(四通切换阀26等)集中配置于第一壳体11A,能将用于这些构件的维修的作业空间集中设于第一壳体IlA的一侧(第一侧板21a的前方)。其结果是,与将该作业空间分散地设于壳体的周围的情况相比,能尽可能地减小作业空间整体的平面的面积,并能在一个部位容易地进行维修作业。另外,若将第一壳体IlA配置于室外的容易进行维修的场所,则能进一步提高维修性。另外,与第二壳体IlB比较,第一壳体IlA能小型化,因此,能利用室外的狭小空间(死角等)来设置第一壳体11A。
[0076]如图1所示,在第二壳体IlB内形成有热交换室57、58和空气流通路59、60。具体而言,在第五侧板24a与第八侧板24d之间沿左右方向排列地设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划分壁63和第四划分壁64。第三划分壁63及第四划分壁64的前端与第五侧板24a连接,后端与第八侧板24d连接。在第三划分壁63与第四划分壁64之间形成有供第一、第二热交换器31、32配置的热交换室57、58。在第三划分壁63与第六侧板24b之间以及第四划分壁64与第七侧板24c之间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及第二空气流通路60。在第一空气流通路59、第二空气流通路60设有空气过滤器71。
[0077]由第五划分壁65在前后方向上划分出热交换室57、58。此外,在前侧的第一热交换室57配置有第一热交换器31,在后侧的第二热交换室58配置有第二热交换器32。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热交换器31及第二热交换器32分别被配置成以第一空气流通路59 —侧比第二空气流通路60—侧高的方式倾斜的姿势。因此,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室57、58内的气流在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31、32中沿着左右方向且沿着上下方向流通。另外,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31也可被配置成与图7及图8所示的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31、32左右相反地倾斜。另外,第一热交换器31和第二热交换器32也可彼此朝向相反地倾斜。
[0078]通过这样将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31、32配置成倾斜的姿势,能扩大空气的流通面积,从而能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及利用吸附剂吸附水分的吸附效率的提高。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热交换器31、第二热交换器32利用制冷剂配管29a与第一壳体IlA内的制冷剂回路12连接。另外,在第二壳体IlB的第一热交换器31与第二热交换器32之间还配置有电动膨胀阀28 (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二壳体IlB及其内部设备构成第二单元(调湿单元)10B。
[0079]如图2所示,第一空气流通路59由第六划分壁66划分为上下两级。形成于第六侧板24b(参照图1)的第一中继吹出口 22a与下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b连通。另外,外部气体吸入口 51与上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a连通。
[0080]如图3所示,第二空气流通路60由第七划分壁67划分为上下两级。形成于第七侧板24c(参照图1)的第二中继吹出口 23a与上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a连通。另外,内部气体吸入口 53与下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b连通。
[0081]如图1所示,第一中继吹出口 22a及外部气体吸入口 51形成于第六侧板24b,第二中继吹出口 23a及内部气体吸入口 53形成于第七侧板24c。因此,在第二壳体IlB的第五侧板24a、第八侧板24d未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开口,也未连接有管道。因此,在第五侧板24a、第八侧板24d的周边无需用于配置管道等的空间。另外,能通过拆下第五侧板24a及第八侧板24d中的一方来进行对热交换器31、32的检查、更换等维修。因此,在第五侧板24a及第八侧板24d的一方侧需要用于维修的作业空间,但在另一方侧无需确保该作业空间,因此,能设置将该另一方侧配置于建筑物的墙壁等这样的第二壳体11B。因此,能减少第二壳体IlB的设置场所的制约,并能提高设置的自由度。
[0082]图9是表示调湿装置的设置形态的一例的示意图。在该图中,多台第二单元(调湿单元)1B相对于一台第一单元(功能单元)1A并联地连接。第一单元1A配置于室外的通路C的天花板背面、机械室等。多个第二单元1B设置于各房间R的天花板背面等。第一单元1A和第二单元1B用管道D5、D6连接。第二单元1B包括热交换器31、32、膨胀阀28等较少产生声音的零件,因此,几乎不会成为对室内的噪声的原因。因此,能设置于医院的病房、旅馆的客房等要求静音性的场所。与此相对,虽然第一单元1A包括风扇34、35、压缩机27等产生较大声音的零件,但能配置于室外,因此,几乎不会成为对室内的噪声的问题。另外,通过将第一单元1A配置于室外,能在室外进行风扇34、35、压缩机27等的维修,即便在该维修的期间也能如通常那样使用室内。另外,通过将调湿装置划分为第一单元1A和第二单元1B来加以构成,与将两者一体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分别对第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