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湿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287649阅读:来源:国知局
入口 51的附近的第一壳体IlA内配置有外部气体吸入用的第一风扇34。
[0117]在第一壳体IlA的第三侧板21c形成有内部气体吸入口 53,该内部气体吸入口 53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至第一壳体IlA内。和室内连通的管道D3与该内部气体吸入口 53连接。另外,在内部气体吸入口 53的附近的第一壳体IlA内配置有内部气体吸入用的第二风扇35。
[0118]在第一壳体IlA的第四侧板21d的左右两端部分别形成有第一中继吸入口 22a及第二中继吸入口 23a。由外部气体吸入口 51吸入至第一壳体IlA内的室外空气从第一中继吹出口 22a吹出,由内部气体吸入口 53吸入至第一壳体IlA内的室内空气从第二中继吹出口 23a吹出。和第二壳体IlB连通的外部气体用管道D5及内部气体用管道D6的一端分别与第一中继吹出口 22a及第二中继吹出口 23a连接。
[0119]在第二壳体IlB的第六侧板24b的后部侧形成有排气吹出口 52,该排气吹出口 52用于将空气从该第二壳体IlB排出至室外。和室外连通的管道D2与该排气吹出口 52连接。另外,在第二壳体IlB中的第七侧板24c的后部侧形成有供气吹出口 54,该供气吹出口 54用于将空气从该第二壳体IlB排出至室内。和室内连通的管道D4与该供气吹出口 54连接。
[0120]在第二壳体IlB中的第六侧板24b及第七侧板24c的前部侧分别形成有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及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此外,外部气体用管道D5的另一端与第一中继吸入口22b连接,内部气体用管道D6的另一端与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连接。因此,吸入至第一壳体IIA内的室外空气经由外部气体用管道D5而被吸入至第二壳体IIB内,吸入至第一壳体IlA内的室内空气经由内部气体用管道D6而被吸入至第二壳体IlB内。
[0121]根据以上结构,室外和室内经由管道Dl?D6及第一壳体11A、第二壳体IlB相互连通。
[0122]如图10所不,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一壳体IlA的内部以由第二划分壁62划分的方式设有供第一风扇34及第二风扇35配置的第一送风室56a、第二送风室56b。
[0123]如图10及图17所示,在第四侧板21d的左右两端部的前侧设有倾斜板21dl,该倾斜板21dl以越向左右方向的外侧越靠近前方的方式倾斜。此外,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排出口 38b与该倾斜板21dl连接。另外,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被配置成各叶轮37的转轴与倾斜板21dl大致平行。因此,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被配置成相对于第二侧板21b及第三侧板21c倾斜的姿势。
[0124]因此,形成于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风扇壳体38的侧面的吸入口 38a被配置成与第二侧板21b及第三侧板21c分离,在两者之间形成有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状的空气吸入空间70。该空气吸入空间70作为空气在从吸入口 38a朝风扇壳体38内吸入之前的流动空间起作用。特别地,空气吸入空间70作为从吸入口 38a的外周侧朝吸入口 38a流入的空气(图17中用箭头a表示)的流动空间有效地起作用,从而为了将气流顺利地引导至吸入口 38a而起作用。因此,通过形成这种空气吸入空间70,能有效地降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 51及内部气体吸入口 53朝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吸入口 38a吸入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从而能有效地将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吸入至第一壳体IlA内。
[0125]另外,在外部气体吸入口 51及内部气体吸入口 53的附近配置有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因此,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工作声、送风声在气流流过第一壳体11A、第二壳体IlB内、管道D5、D6的期间会衰减。因此,该声音传播至第一壳体11A、第二壳体IlB外,能防止其成为噪声的原因。另外,除了上述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配置之外,供该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配置的第一壳体IlA配置于室外,因此,能进一步可靠地防止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声音传递至室内。
[0126]在空气吸入空间70配置有空气过滤器71。该空气过滤器71被配置成与风扇34、35的侧面大致平行。因此,空气过滤器71也被配置成相对于第二侧板21b及第三侧板21c倾斜。通过这样将空气过滤器71配置成倾斜,能扩大空气的流通面积。另外,第一壳体IlA的第一侧板21a的一部分或全部构成为能装拆,通过拆下第一侧板21a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形成用于装拆空气过滤器71的装拆口。此外,如图10中箭头b所示,能通过将空气过滤器71朝斜前方引出而从第一壳体IlA拆下空气过滤器71,从而能进行该空气过滤器71的清扫或更换。
[0127]在空气吸入空间70设有传感器类72、73,该传感器类72、73对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或内部气体吸入口 53吸入的空气的温度或湿度进行测量。该传感器类72、73的电气配线分别从第一送风室56a、第二送风室56b被拉入至设于第一侧板21a的电气元件单元15。通过这样将外部气体吸入口 51及内部气体吸入口 53与电气元件单元15 —起配置于第一壳体11A,能以较短的距离将传感器类72、73的电气配线连接至电气元件单元15。另外,能尽可能减小电气配线贯穿第一壳体IlA内的划分壁,从而能防止在划分出的空间相互之间产生空气泄漏。
[0128]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一壳体IlA的前方形成有用于进行电气元件单元15的检查、零件更换等的维修用的作业空间,但如上所述,由于空气过滤器71在第一壳体IlA的前方被装拆,因此,也能利用相同的作业空间进行空气过滤器71的装拆作业。
[0129]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过滤器71也与维修频度比较高的电气元件单元15、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及制冷剂回路12的一部分(四通切换阀26等)一起集中配置于第一壳体11A,能将用于这些构件的维修的作业空间集中形成于第一壳体IlA的一侧(第一侧板21a的前方)。
[0130]第二壳体IlB内的第一、第二热交换室57、58及第一、第二空气流通路59、60的结构、第一、第二热交换器31、32的配置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31]如图11所示,第一空气流通路59由第六划分壁66划分为上下两级。形成于第六侧板24b(参照图10)的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与下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b连通。另外,排气吹出口 52与上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a连通。
[0132]如图12所示,第二空气流通路60由第七划分壁67划分为上下两级。形成于第七侧板24c(参照图10)的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与上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a连通。另外,供气吹出口 54与下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b连通。
[0133]如上所述,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及排气吹出口 52形成于第六侧板24b,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及供气吹出口 54形成于第七侧板24c,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第二壳体IlB的第五、第八侧板24a、24d未形成有供空气流通的开口,也未连接有管道。因此,在第五、第八侧板24a、24d的周边无需用于配置管道等的空间,能通过拆下第五侧板24a及第八侧板24d中的一方来进行对热交换器31、32的检查、更换等维修。
[013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如图9所示构成调湿装置的设置形态。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第一单元1A配置于室外,能与风扇34、35、压缩机27等一起在室外进行空气过滤器71的维修,即便在该维修的期间也能如通常那样使用室内。
[0135]接着,对气流控制机构13的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13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第二壳体IlB的通气口 81?88、将通气口 81?88打开关闭的气门41?44的结构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137]另外,各气门41?48的打开关闭模式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气门41?48的打开关闭模式的组合,将气流切换至图13所示的形态和图14所示的形态。
[0138]在图13所示的形态中,由第一壳体IlA内的第一风扇34从外部气体吸入口 51吸入的室外空气经由第一中继吹出口 22a及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流入第二壳体IlB内,并流过第一热交换室57而从供气吹出口 54排出。另外,由第一壳体IlA内的第二风扇35从内部气体吸入口 53吸入的室内空气经由第二中继吹出口 23a及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流入第二壳体IlB内,并流过第二热交换室58而从排气吹出口 52排出。
[0139]另外,在图14所示的形态中,由第一壳体IlA内的第一风扇34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吸入的室外空气经由第一中继吹出口 22a及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流入第二壳体IlB内,并流过第二热交换室58而从供气吹出口 54排出。另外,由第一壳体IlA内的第二风扇35从内部气体吸入口 53吸入的室内空气经由第二中继吹出口 23a及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流入第二壳体IlB内,并流过第一热交换室57而从排气吹出口 52排出。
[0140]图15是说明与图13所示的气流的形态相对应的第一、第二空气流通路59、60与第一、第二热交换室57、58之间的气流的说明图。
[0141]如图15(a)所示,从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流过下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b的气流经由形成于第三划分壁63的下级前侧的通气口 81而流入第一热交换室57。然后,该气流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1,经由形成于第四划分壁64的下级前侧的通气口 87而流入下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b,并从供气吹出口 54排出至室内。
[0142]同时,如图15(b)所示,从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流过上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a的气流经由形成于第四划分壁64的上级后侧的通气口 86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室58。然后,该气流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2,经由形成于第三划分壁63的上级后侧的通气口 84而流入上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a,并从排气吹出口 52排出至室外。
[0143]图16是说明与图14所示的气流的形态相对应的第一、第二空气流通路59、60与第一、第二热交换室57、58之间的气流的说明图。
[0144]如图16(a)所示,从第一中继吸入口 22b流过下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b的气流经由形成于第三划分壁63的下级后侧的通气口 82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室58。然后,该气流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2,经由形成于第四划分壁64的下级后侧的通气口 88而流入下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b,并从供气吹出口 54排出至室内。
[0145]同时,如图16(b)所示,从第二中继吸入口 23b流过上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a的气流经由形成于第四划分壁64的上级前侧的通气口 85而流入第一热交换室57。然后,该气流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1,经由形成于第三划分壁63的上级前侧的通气口 83而流入上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a,并从排气吹出口 52排出至室外。
[0146]与图4所示的制冷剂循环方向的切换动作(第一及第二制冷循环动作)相配合地每隔规定时间(例如每隔三分钟)交替地反复执行图13及图15所示的气流的形态和图14及图16所示的气流的形态。藉此,调湿装置10能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
[0147](除湿运转的说明)
[0148]对本实施方式的除湿运转进行说明。在图4(a)所示的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中,从压缩机27排出的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31中散热而冷凝,然后朝电动膨胀阀28输送而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32中吸热而蒸发,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7而压缩,并再次被排出。因此,在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1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第二热交换器32作为蒸发器起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