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422360阅读:来源:国知局
言,角度a’设定为90度以上,角度b’设定为90度以下。在从排气流动方向SD的下游侧(或朝向排气流动方向SD的方向)正面观察(参照图6的(C))时,顶边29B以该顶边29B的一侧边27B那一侧变低的方式相对于底边26B倾斜。
[0093]如图3?图5所示,后倾突出片25B于在正交方向⑶上相邻接的各区段22内配置为相同朝向。另外,后倾突出片25B于在排气流动方向SD上相邻接的各区段22内配置为相对于正交方向CD呈线对称。也就是说,对于一侧边27B在正交方向CD上的位置,于在正交方向⑶上相邻的区段22之间相同,且于在排气流动方向SD上相邻的区段22之间呈面对称。
[0094]热交换的促进作用
[0095]根据图7?图9说明换热器I的热交换的促进作用。另外,在关于图7?图9的说明中,将图7的左上方的区段22设为“区段22A”,将图7的左下方的区段22设为“区段22B”,将图7的右上方的区段22设为“区段22C”,将图7的右下方的区段22设为“区段22D,,。
[0096]在换热器I中,自内燃机排出的排气在各管20内的排气通路20A中流动。冷却水在外壳10内的冷却水通路13内流动。排气和冷却水借助管20和散热片21进行热交换。在该热交换过程中,散热片21的前倾突出片25A和后倾突出片25B扰乱排气通路20A内的排气的流动,从而促进热交换。
[0097]如图7所示,在排气通路20A中流动的排气在各区段22A?22D内与前倾突出片25A相碰撞,从而其流动被阻碍。因此,排气无法在各区段22A?22D内直行,而在前紧接着倾突出片25A的下游(背后)形成低压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倾突出片25A的形状为梯形(四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由于排气气流的拦截区域(面积)较大,因此,相比于突出片的形状为三角形的情况,在紧接着前倾突出片25A的下游形成的低压区域的压力充分地低。
[0098]另外,由于前倾突出片25A以朝向排气流动方向SD的上游侧倾斜的前倾状态配置,因此,越过前倾突出片25A的顶边29A而前进的排气的气流无法像将突出片配置为后倾状态的情况那样顺畅地将流动的朝向改变为朝向上方。因此,排气的气流容易被引入到前倾突出片25A下游的低压区域。由于越过了前倾突出片25A的顶边29A的气流被引入的方向为朝向底边26A所位于的周面的方向,因此,在前倾突出片25A的下游,由因越过前倾突出片25A的顶边29A而流动的气流形成较强的横涡流R(参照图7的区段22A)。
[0099]另外,绕过前倾突出片25A的左右侧边27A、28A的气流也被引入到前倾突出片25A下游的低压区域。对于前倾突出片25A下游的低压区域的压力,由于在另一侧边28A处低于在一侧边27A处,因此,气流更容易被引入到另一侧边28A侧。此外,由于一侧边27A相对于底边26A的角度a大于另一侧边28A相对于底边26A的角度b,因此,在另一侧边28A侧绕进更多的气流S。因而,比一侧边27A侧的气流强的气流S被引入到前倾突出片25A的下游,从而使上述横涡流R回旋。由于气流S被引入的方向与越过顶边29A的气流被引入的方向不同,因此,利用气流S改变上述横涡流R的回旋方向。
[0100]由越过前倾突出片25A的顶边29A而流动的气流形成的较强的横涡流R被绕过另一侧边28A而流动的气流S转换为较强的纵涡流Tl。纵涡流Tl不像横涡流R那样较早地减弱,而是长时间存在的旋涡,在区段22A中,如图9的(a)所示,从排气流动方向SD的上游侧观察,纵涡流Tl为右旋转。如图8的(a)和图9的(a)所示,纵涡流Tl由后倾突出片25B改变路径而向上方(在区段22A内,靠近没有设有突出片25的周面、且靠近后侧突出片25B的一侧边27B的区域)升起,一边扰乱在划分形成排气通路20A的周面附近形成的边界层(管20的内表面、散热片21的水平壁23等的排气停滞层)一边流动。因此,能够利用纵涡流Tl大幅度地促进热传递,从而能够谋求热交换率提高。
[0101]在区段22A内利用后倾突出片25B升起的纵涡流Tl在上述的路径上移动,大部分进入到区段22C内,而少部分进入到区段22D内。
[0102]在区段22C内基于上述机理而产生有纵涡流U2。因区段22C内的突出片25相对于区段22A内的突出片25配置为线对称,因此纵涡流U2的旋转朝向与纵涡流Tl的旋转朝向相反(即,如图9的(b)所示,从排气流动方向SD的上游侧观察为左旋转)。由于区段22C在正交方向CD上的位置与区段22A偏移(偏置),因此,在区段22C中,如图9的(b)所示,在纵涡流Tl与纵涡流U2之间的边界部(双点划线内)内,纵涡流Tl的流动朝向和纵涡流U2的流动朝向相同。由此,两个纵涡流T1、U2之间的剪切速度降低,使涡流旋转停止的作用减小,因此,能够进一步延长纵涡流Tl的寿命和纵涡流U2的寿命。而且,通过长时间地维持旋涡,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热交换率。另外,在区段22B内产生的纵涡流Ul的少部分也进入到区段22C内。由于纵涡流Ul具有与纵涡流U2相同的旋转方向、且具有诱发纵涡流U2产生的作用,因此,能够生成更强的纵涡流U2。
[0103]另一方面,如图7、图8的(b)以及图9的(a)所示,根据上述机理在区段22B内产生有与纵涡流Tl逆向旋转(左旋转)的纵涡流U1。如图9的(b)所示,纵涡流Ul的大部分进入到区段22D内。在纵涡流Ul与在区段22D内产生的纵涡流T2(右旋转)之间的边界部(双点划线内),能够使纵涡流Τ2的流动朝向与纵涡流Ul的流动朝向相同,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纵涡流Τ2的寿命和纵涡流Ul的寿命。
[0104]另外,在区段22Α内产生的纵涡流Tl的一部分(少量)也进入到区段22D内。纵涡流Tl具有与纵涡流Τ2相同的旋转方向,具有诱发纵涡流Τ2的作用,因此,能够实现生成更强的纵涡流Τ2。
_5] 作用、效果
[0106]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前倾突出片25Α为梯形,前倾突出片25Α的底边26Α以相对于正交方向⑶成为倾斜朝向的设置角度β I配置,一侧边27Α相对于底边26Α的角度a大于另一侧边28A相对于底边26A的角度b。由此,由越过前倾突出片25A的顶边29A而流动的气流形成的较强的横涡流R被绕过另一侧边28A而流动的气流S转换为较强的纵涡流T1(T2、U1、U2)。该纵涡流Tl不会像横涡流R那样地较早地减弱,而是长时间存在,并能够由后倾突出片25B改变路径而向上方升起。路径改变了的纵涡流Tl 一边扰乱在划分形成排气通路20A的周面附近形成的边界层(排气停滞层)一边流动,因此,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热传递,从而提尚热交换率。
[010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另一侧边28A长于一侧边27A,因此能够产生更强的横涡流R,相伴于此,将横涡流R转换为纵涡流Tl的强度增大。
[010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倾突出片25A的顶边29A在从排气流动方向SD正面观察时以该顶边29A的一侧边27A那一侧变低的方式相对于底边26A倾斜,且另一侧边28A位于比一侧边27A靠下游侧的位置,因此,相比于顶边29A在从排气流动方向SD观察时与底边26A平行的情况,将横涡流R转换为纵涡流Tl的强度进一步增大。
[0109]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配置于排气流动方向SD和正交方向CD上的各区段22中设有前倾突出片25A和后倾突出片25B,因此,纵涡流Tl除了碰到上述的边界层(排气停滞层)以外,还会碰到一侧边27B侧的垂直壁24,因此能够由纵涡流Tl大幅度地促进热传递。
[011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倾突出片25A于在正交方向CD上相邻接的各区段22内配置为相同朝向,因此,能够产生上述的纵涡流T1、T2(右旋转)以及纵涡流U1、U2(左旋转),能够在各区段22内抑制涡流之间的剪切速度而减小使涡流旋转停止的作用,从而能够进一步延长旋祸的寿命。
[011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前倾突出片25A于在排气流动方向SD上相邻接的各区段22内配置为相对于正交方向CD呈线对称,因此,与上述相同,在各区段22内涡流之间的剪切速度降低,从而使涡流彼此之间的旋转停止的作用减小,能够进一步延长旋涡的寿命O
[01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一侧边27A相对于底边26A的角度a设定为90度以上,另一侧边28A相对于底边26A的角度b设定为90度以下,因此,容易使另一侧边28A与垂直壁24之间的间隔在排气流动方向SD上大致相同。因此,能够自前倾突出片25A的顶边29A至底边26A生成强度大致相同的气流S,能够利用该气流S更强地将横涡流R转换为纵涡流Tl。
[011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后倾突出片25B与前倾突出片25A配置为点对称,因此,即使在组装管20时将散热片21前后颠倒地配置,热交换率也不会下降,且不必担心制造时的错误组装,使换热器I的品质稳定。
[011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后倾突出片25B的底边26B在自排气流动方向SD正面观察时配置在与前倾突出片25A的底边26A相同的位置,因此,即使在组装管20时将散热片21前后颠倒地配置,热交换率也不会下降,且不必担心制造时的错误组装,而使换热器I的品质稳定。
[0115]比较评价
[0116]接着,评价利用突出片25(前倾突出片25A和后倾突出片25B)生成的旋涡的强度。图10是表示利用比较例以及实施例1、2的突出片生成的旋涡的强度。
[0117]在此,从排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观察时,比较例的突出片形成为顶边与底边平行、且左右侧边相对于底边的角度相等的梯形(等腰梯形)状。从排气流动方向SD的上游侧观察时,实施例1的突出片25形成为一侧边27A相对于底边26A的角度为60度、另一侧边28B相对于底边26A的角度为90度、且顶边29A与底边26A平行的梯形状。实施例2的突出片25为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突出片。
[0118]测量利用比较例以及实施例1、2的突出片生成的旋涡的强度,将利用实施例1的突出片生成的旋涡的强度设为“I (基准值)”,比较利用比较例和实施例2的突出片生成的旋涡的强度。如图10所示,实施例1、2中产生的旋涡强于比较例中产生的旋涡,从而证实了利用上述的旋涡生成机理能够生成更强的涡流。另外,旋涡的强度例如能够通过以下方式求得:在将以突出片(旋涡产生部)的设置位置为原点的排气流动方向SD的坐标设为X、将突出片的高度设为h时,求得在某一流路截面处的速度梯度张量的第2不变量Q的值为正的情况下的“每单位面积的Q的值IA”,将该Ia关于X’ ( = x/h)进行积分。
[0119]突出片、区段的规定
[0120]接着,说明突出片25、区段22的各种规定(用于规定突出片25的形状、尺寸、区段22的形状、尺寸的参数)。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各规定的评价以利用实施例1的突出片25生成的旋涡的强度为基准“I”。
[0121](规定I)
[0122]首先,参照图11说明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