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64837阅读:来源:国知局
动组件102包括驱动电机、旋转编码器、减速机以及PLC控制器,PLC控制器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液压杆103的两端分别与基座101、转动块104固定连接,转动块104设置有转动孔,转动杆105与转动孔转动连接,转动杆105的一端与炉体外壳201固定连接,转动杆105的另一端与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驱动电机的动力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的输出轴与所旋转编码器连接。
[0034]该感应电炉通过升降机构实现高度的调节,同时还可以进行旋转,从而大大简化感应电炉的浇注金属液体的流程,提高作业效率。
[0035]当需要进行高度调节时,通过控制液压杆103的升降来完成对感应电炉的高度的调节,通过液压杆103的升降来完成对增加或者降低其高度。倾倒耐热内衬中的金属液体时,直接利用升降机构的驱动电机减速电机,再通过减速电机将转动输出到转动杆105,进一步带动炉体外壳201转动,从而带动耐热内衬转动。由于减速机的设置,驱动电机的转速降低,使得耐热内衬的转动更加平缓和稳定,防止金属液体发生晃动,避免发生金属液体溅出耐热内衬的问题。此外,由于设置有旋转编码器和PLC控制器,旋转编码器可以获得炉体外壳201的转动角度,并通过PLC来进行控制,当达到指定的旋转角度时,即可停止转动,提高耐热内衬的转动的精确控制。由于耐热内衬转动角度的精确控制,则倾倒金属液体的速度也具有更高的可控性,有利于铸件的质量的提高。
[0036]实施例二
[0037]参阅图2、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包括:炉体外壳201、内加热炉以及两个升降机构,升降结构对称设置于炉体外壳201的两侧。内加热炉包括耐热内衬、感应线圈106以及冷却管107,内加热炉设置于炉体外壳201内,感应线圈106绕设于耐热内衬外,水冷管绕设于感应线圈106外。优选地,感应线圈106由方形铜管制作而成,方形铜管内通有冷却水。方形铜管内通入冷却水,避免方形铜管受到过高温度的冲击而发生损坏。
[0038]升降机构包括基座101、液压杆103、转动块104、转动杆105以及驱动组件102,驱动组件102包括驱动电机、旋转编码器、减速机以及PLC控制器,PLC控制器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液压杆103的两端分别与基座101、转动块104固定连接,转动块104设置有转动孔,转动杆105与转动孔转动连接,转动杆105的一端与炉体外壳201固定连接,转动杆105的另一端与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驱动电机的动力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的输出轴与所旋转编码器连接。
[0039]由于感应线圈106通过电磁感应对金属材料进行加热,当感应线圈106的发生磁漏就会损失能量,导致对金属材料的加热的不充分或者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能量。基于上述问题,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还包括磁轭202,磁轭202设置于感应线圈106的顶部。磁轭202对磁漏具有一定的消弱作用,减小磁能的损失;另一方面,磁漏的减少可以避免漏磁对其他金属结构件的热效应,从而确保各个设备的使用安全。
[0040]为了避免耐热内衬的热损失,耐热内衬使用铝镁尖晶石制成。此外,耐热内衬与炉体外壳201的内底壁之间还设置有耐火砖203。此外,耐热内衬外壁还可绕设保温层,保温层位于感应线圈106和耐热内衬之间。本实施例中,保温层由硅酸铝纤维编织而成。硅酸铝纤维具有阻热、隔声等作用,提高耐热内衬内的蓄热时间,同时减少噪声。
[0041]基于方便倾倒耐热内衬内的金属液体的目的,耐热内衬设置有V字形的出液嘴,出液嘴伸出炉体外壳201外。当耐热内衬发生转动时,其中的金属热体自出液嘴涌出,可避免金属液体的飞溅,减少金属液体的损失。
[0042]实施例三
[004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包括:炉体外壳201、内加热炉以及两个升降机构,升降结构对称设置于炉体外壳201的两侧。内加热炉包括耐热内衬、感应线圈106以及冷却管107,内加热炉设置于炉体外壳201内,感应线圈106绕设于耐热内衬外,水冷管绕设于感应线圈106外。
[0044]升降机构包括基座101、液压杆103、转动块104、转动杆105以及驱动组件102,驱动组件102包括驱动电机、旋转编码器、减速机以及PLC控制器,PLC控制器与驱动电机电连接,液压杆103的两端分别与基座101、转动块104固定连接,转动块104设置有转动孔,转动杆105与转动孔转动连接,转动杆105的一端与炉体外壳201固定连接,转动杆105的另一端与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驱动电机的动力轴与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的输出轴与所旋转编码器连接。
[0045]较佳地,感应电炉在感应线圈106的顶部设置有磁轭202,磁轭202减少磁能的损失,提高了磁能的利用效率。此外,耐热内衬与炉体外壳201的内底壁之间还设置有耐火砖203 ;耐热内衬外壁还可绕设有由硅酸铝纤维编织而成保温层。
[0046]作为另一种减少热损失的实现方式,感应电炉还包括炉盖301,炉盖301的侧边设置有转动主耳板,炉体外壳201的顶部开口的侧边设置有转动次耳板302,转动主耳板与转动次耳板302转动连接,炉盖301与炉体外壳201的顶部开口配合。炉盖301的结构参阅图4。
[0047]当金属材料的含有一定的杂质,例如,油污等,金属材料受热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如果不及时将烟雾排出,会影响操作员的人生安全。因此,炉盖301设置有抽气口,抽气口通过管道与气栗连接。当耐热内衬内产生大量的烟雾时,可以开启气栗将耐热内衬内的烟雾抽走,减少金属液体中的杂质含量,同时提高作业环境的卫生。
[0048]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外壳、内加热炉以及两个升降机构,所述升降结构对称设置于所述炉体外壳的两侧,所述内加热炉包括耐热内衬、感应线圈以及冷却管,所述内加热炉设置于所述炉体外壳内,所述感应线圈绕设于所述耐热内衬外,所述水冷管绕设于所述感应线圈外;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基座、液压杆、转动块、转动杆以及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旋转编码器、减速机以及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与所述驱动电机电连接,所述液压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所述转动块固定连接,所述转动块设置有转动孔,所述转动杆与所述转动孔转动连接,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炉体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轴与所述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所述减速机的输出轴与所旋转编码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磁轭,所述磁轭设置于所述感应线圈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内衬由铝镁尖晶石制成。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耐火砖,所述耐火砖设置于所述耐热内衬与所述炉体外壳的内底壁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炉盖,所述炉盖的侧边设置有转动主耳板,所述炉体外壳的顶部开口的侧边设置有转动次耳板,所述转动主耳板与所述转动次耳板转动连接,所述炉盖与所述炉体外壳的顶部开口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盖设置有抽气口,所述抽气口通过管道与气栗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线圈由方形铜管制作而成,所述方形铜管内通有冷却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绕设于所述耐热内衬外壁且位于所述感应线圈和所述耐热内衬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由硅酸铝纤维编织而成。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热内衬设置有V字形的出液嘴,所述出液嘴伸出所述炉体外壳外。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度可调节的升降式感应电炉,属于铸造设备技术领域。该感应电炉包括炉体外壳、内加热炉以及两个升降机构,升降结构对称设置于炉体外壳的两侧,内加热炉包括耐热内衬、感应线圈以及冷却管。升降机构包括基座、液压杆、转动块、转动杆以及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旋转编码器、减速机以及PLC控制器,PLC控制器与驱动电机电连接。该感应电炉的高度可以根据浇注铸件的需要进行调节,而且其转动角度可控性高,可以提高浇注时金属液体的浇注速度,从而有利于提高铸件的质量。
【IPC分类】F27B14/02, F27B14/14, F27B14/08, F27B14/20
【公开号】CN105423751
【申请号】CN201511017904
【发明人】苏纽
【申请人】重庆市环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9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