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发器及汽车空调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26942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蒸发器及汽车空调蒸发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冷却或通风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蒸发器及汽车空调蒸发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空调制冷是采用氯氟烃制冷剂进行制冷,由于氯氟烃对臭氧层起到分解作用,然而二氧化碳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安全性,单位容积制冷量相当高,传热性能好,压缩比小等优点,故,采用二氧化碳制冷被人们重新重视。

采用二氧化碳进行制冷则需要对制冷蒸发器的耐压要求提出新的设计需求。

综上所述,设计一种能够应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进行制冷的蒸发器,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发器,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满足二氧化碳制冷剂的耐压需求,使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蒸发器,具有上述蒸发器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发器,能够应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进行制冷,包括第一换热组件、第二换热组件以及流通件;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设置有第一接头,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设置有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通过所述流通件连通;

所述蒸发器能够使所述制冷剂从所述第一接头进入流经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从所述第二接头流出。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蒸发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均包括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中的集流管为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中的集流管为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

所述第一接头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接头设置于所述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通过所述流通件固定连接,所述流通件设置有至少一个流通孔且能够将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

所述蒸发器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靠近于所述第一端固定设置,所述流通件靠近于所述第二端固定设置;

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分别将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的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

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分别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所述第一隔板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隔板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交错设置,交错设置的一对隔板中,所述第一隔板相对于所述第二隔板靠近于所述第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均包括集流管,所述第一换热组件中的集流管为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换热组件中的集流管为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

所述第一接头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二接头设置于所述第三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内均设置有第一隔板且第一隔板位于所述第一接头或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流通件之间,所述流通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三集流管且能够将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的内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内均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且所述第一隔板的数量与所述第二隔板的数量之差为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扁管组,所述第二换热组件还包括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和所述第二扁管组均包括多个扁管和外翅片,所述扁管与所述外翅片交替设置,所述扁管内设置有多个流体通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流通件设置有多个流通孔,所述第一换热组件包括与所述流通件相配合的第一连通部,所述第一连通部开设有多个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换热组件包括与所述流通件相配合的第二连通部,所述第二连通部开设有多个第二连通孔;

所述流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连通部与所述第二连通部之间且使所述流通孔分别与所述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包括第一隔挡部和第二隔挡部,所述第一隔挡部用于隔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腔,所述第二隔挡部用于隔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内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蒸发器还包括堵盖,所述堵盖分别设置于所述集流管的端部且能够将所述集流管密封;

所述堵盖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密封部和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对应且用于将所述第一集流管或所述第二集流管密封,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第三集流管或所述第四集流管对应且用于将所述第三集流管或所述第四集流管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蒸发器,能够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包括空调本体和上述的蒸发器,蒸发器固定设置于空调本体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极大提升了蒸发器的耐压能力,能够较好的满足二氧化碳制冷剂的耐压要求,具有很好的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蒸发器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换热组件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扁管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第二换热组件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蒸发器的第一种结构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蒸发器的第二种结构的一个视角的剖示图;

图7为蒸发器的第三种结构的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流通件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9为图1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连接处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蒸发器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第一隔板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堵盖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标:100-蒸发器;101-第一端;103-第二端;13-第一换热组件;132-第一集流管;1325-第一隔板;134-第二集流管;1345-第二隔板;15-第一接头;18-扁管;185-流体通道;19-外翅片;20-第二换热组件;22-第三集流管;225-第二接头;24-第四集流管;30-流通件;34-流通孔;40-堵盖;403-第一密封部;406-第二密封部;432-第一隔挡部;435-第二隔挡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其中图1—图10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图11-图13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蒸发器100,包括第一换热组件13、第二换热组件20、流通件30以及堵盖4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蒸发器100包括相对的第一端101和第二端103。

下面对该蒸发器100的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详细介绍第一换热组件13和第二换热组件20的具体结构。请参考图2,第一换热组件13包括集流管和第一扁管组,定义第一换热组件13中的集流管为第一集流管132和第二集流管134,第一扁管组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32和第二集流管134之间。

其中,第一集流管132上设置有第一接头15,可选的,第一接头15靠近于第一端101固定设置。

请参照图3和图4所示,第一扁管组包括多个扁管18和外翅片19,扁管18内设置有多个流体通道185;该流体通道185贯穿设置且能够将第一集流管132的内腔和第二集流管134的内腔连通,可选的,多个流体通道185沿扁管18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外翅片19与扁管18交替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32与第二集流管134之间。

第二换热组件20与第一换热组件13结构相似,包括集流管、扁管组和接头,定义第二换热组件20中的集流管为第三集流管22和第四集流管24,设置于第三集流管22和第四集流管24之间的扁管组为第二扁管组。

请继续参考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第三集流管22设置有第二接头225,第二接头225靠近于蒸发器100的第一端101固定设置。

第二扁管组也包括多个扁管18和外翅片19,该扁管18和外翅片19分别与第一扁管组的扁管18、外翅片19结构相同,此处就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流通件30分别与第一换热组件13和第二换热组件20的位置关系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结构:集流管中无隔板的情况,请参照图5,第一接头15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32,第二接头225设置于第三集流管22,第二集流管134与第四集流管24通过流通件30固定连接,可选的,第一接头15和第二接头225靠近蒸发器100的第一端101设置,流通件30靠近蒸发器100的第二端103设置。

可选的,流通件30设置有至少一个流通孔34且能够将第二集流管134的内腔与第四集流管24的内腔连通。

第二种结构:集流管中有隔板且流通件30与第一接头15/第二接头225位于不同侧的情况,请参照图6,该第一集流管132和第二集流管134中还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隔板,定义第一集流管132中的隔板为第一隔板1325,第一隔板1325将第一集流管132的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第二集流管134中的隔板为第二隔板1345,第二隔板1345将第二集流管134的内腔分隔也为至少两个腔室,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第一隔板1325的数量与第二隔板1345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交错设置,在交错设置的一对隔板中,由于第一集流管132上设置有第一接头15,第三集流管22上设置有第二接头225,第一集流管132和第二集流管134分别与流通件30连接,故,第一接头15和第二接头225均靠近于蒸发器100的第一端101固定设置,流通件30靠近于蒸发器100的第二端103固定设置,第一隔板1325相对于第二隔板1345更靠近于蒸发器100的第一端101。

第三集流管2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325,第四集流管24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1345,第一隔板1325将第三集流管22的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第二隔板1345将第四集流管24的内腔分隔为至少两个腔室,第一隔板1325的数量与第二隔板1345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交错设置。

可选的,第三集流管22内的第一隔板1325与第一集流管132内的第一隔板1325对齐,第四集流管24内的第二隔板1345与第二集流管134内的第二隔板1345对齐。

第一集流管132内的第一隔板1325与第三集流管22内的第一隔板1325分别为两个隔板,第二集流管134内的第二隔板1345与第四集流管24内的第二隔板1345分别为两个隔板,除了上述对齐的情况,也可以不对齐,只要可以使制冷剂从第一接头15进入第一集流管132,以蛇形方式从第二集流管134的第一连通部流到第四集流管24的内腔,然后又以蛇形方式从第四集流管24流到第三集流管22,最后从第二接头225流出即可。

第三种结构:集流管中有隔板且流通件30与第一接头15/第二接头225位于同一侧的情况,请参考图7,第一接头15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32,第二接头225设置于第三集流管22,第一接头15和第二接头225均位于蒸发器100的第一端101。

第一集流管132和第三集流管22内均设置有第一隔板1325且第一隔板1325位于第一接头15或第二接头225与流通件30之间,流通件30固定设置于第一集流管132和第三集流管22且能够将第一集流管132的内腔与第三集流管22的内腔连通。

当第一隔板1325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二集流管134和第四集流管24上无隔板,制冷剂从第一接头15进入以U形方式流经第一换热组件13,经过流通件30流入第二换热组件20,同样以U形方式从第二接头225流出。

当第一隔板132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第二集流管134和第四集流管24内均设置有第二隔板1345,第二隔板1345的数量为至少一个,且第一隔板1325的数量与第二隔板1345的数量之差为一。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第一换热组件13包括第一连通部,该第一连通部用于与流通件30相配合且开设有多个第一连通孔,从而将制冷剂从第一换热组件13引到第二换热组件20中。

第二换热组件20设置有与流通件30相配合的第二连通部,第二连通部开设有多个第二连通孔,该第二连通孔与第一连通孔以及流通件30上的流通孔34一一对应且连通,用于将第一换热组件13中的制冷剂引到第二换热组件20中。

再次,详细介绍流通件30,请参照图8所示,流通件30设置有多个流通孔34,流通件30固定设置于第一换热组件13与第二换热组件20之间,且流通孔34分别与第一换热组件13的第一连通孔、第二换热组件20的第二连通孔相对应。

该流通件30上的流通孔34可以将二氧化碳制冷剂从第一换热组件13引到第二换热组件20,可选的,流通件30的两面均为弧形结构,能够与第一换热组件13中的集流管和第二换热组件20中的集流管贴合紧密,采用焊接方式固定,较优的,采用整体焊接且焊接面积足够大,从而保证该蒸发器100的耐压强度。

最后,详细介绍堵盖40,堵盖40分别设置于集流管的端部且能够将集流管密封,在实施例1中每个集流管端部的堵盖40是独立的,该堵盖40扣合焊接于集流管的端部。

请参照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可选的,第一换热组件13和第二换热组件20平行设置,第一集流管132与第三集流管22相对应,第二集流管134与第四集流管24相对应。

由于本蒸发器100是采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对待冷却物质进行制冷,则需要满足二氧化碳系统对蒸发器100的耐压需求。故,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中,所有集流管均采用增加厚度的耐高压的圆形管结构,该圆形管相比异型管,可以较好的减少应力集中的问题。可选的,该耐高压的圆形管的外径尺寸为8mm-30mm。

请参照图10所示,第一接头15和第二接头225与集流管固定连接时采用大面积的贴合焊接结构,取代了现有的常规管路。

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均包括了多个扁管18,扁管18内设置有多个流体通道185,由于圆形通道对应力缓冲较好,有利于承受系统的高压,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扁管18均采用小直径的流体通道185结构。

可选的,该流体通道185的直径尺寸为0.5mm-1.2mm左右,同时,可以采用增大扁管18的厚度的方法来增大该蒸发器100的耐压程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蒸发器100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通过集流管、扁管18的结构和尺寸的改变,采用了较优的结构方式,极大提升了蒸发器100的耐压能力,较好改善了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剂对蒸发器100耐压需求的问题,使用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实施例2

研究人员经过研究,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发器100,在上述实施例1的基础上,还可作出下述可选的其他结构方案,请参照图11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一集流管132和第三集流管22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隔板1325,第二集流管134和第四集流管24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隔板1345,第一隔板1325和第二隔板1345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隔板1325为例介绍:

请参照图12所示,第一隔板1325包括第一隔挡部432和第二隔挡部435,第一隔挡部432用于隔挡第一集流管132的内腔,第二隔挡部435用于隔挡第三集流管22的内腔,第一隔挡部432与第一集流管132焊接,第二隔挡部435与第三集流管22焊接,且第一隔挡部432与第二隔挡部435之间的距离要求与流通件30的厚度相匹配,使得第一隔挡部432与第二隔挡部435能够较好的隔挡集流管的内腔,又必须使流通件30与第二集流管134、第四集流管24的外部密封焊接,满足使用需求。

请参照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堵盖40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密封部403和第二密封部406,该蒸发器100中的堵盖40结构相同,以第一集流管132和第三集流管22的第一端101的堵盖40为例说明:

第一密封部403与第一集流管132对应且用于将第一集流管132的端部密封,第二密封部406与第三集流管22对应且用于将第三集流管22的端部密封。

该第一密封部403和第二密封部406的距离要求与流通件30的厚度相匹配,使得第一密封部403与第二密封部406能够较好的将集流管的端部密封,同时又必须使流通件30与第二集流管134、第四集流管24的外部密封焊接,满足使用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提供的蒸发器100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结构简单,设计合理,极大提高了蒸发器100的耐压能力,能够满足二氧化碳制冷剂对蒸发器100的需要,同时易于下料生产、装配快速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汽车空调蒸发器,能够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进行空调制冷,其包括空调本体和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的蒸发器100,蒸发器100固定设置于空调本体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