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凝器的进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7787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气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冷凝器的进气装置,属于制冷设备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溶剂。这些溶剂或者作为反应溶剂或者作为萃取溶剂又或者作为精制溶剂,这些溶剂在反复套用几次之后,根据实际需要就必须进行蒸馏或者精馏,因此在此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冷凝系统。在蒸馏过程中,把蒸气转变成液态的装置称为冷凝器。冷凝器为冷凝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能把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将管子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子附近的空气中。冷凝器工作过程是个放热的过程,所以冷凝器温度都是较高的。所有的冷凝器都是把气体或蒸气的热量带走而运转的。

上述结构中,如果进入冷凝器内的蒸汽较多,则散发的热量也多,反之,如果进入冷凝器内的蒸汽较少,则散发的热量也少,因此,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使更多的蒸汽进入冷凝器,则制冷效果会更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冷凝器的进气装置,该进气装置可在单位时间内向冷凝器输入更多的蒸汽,从而使冷凝器的散热效率进一步提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冷凝器的进气装置,包括一进气管以及一冷凝管,所述进气管和冷凝管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进气管内设有锥形腔体,且所述锥形腔体的小口和冷凝管相邻,所述进气管左端螺纹连接有一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内设有彼此相通的第一腔体、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所述第一腔体内设有一基于伺服控制的主动送气装置,所述第二腔体和第三腔体之间设有一基于伺服控制的电动单向阀,所述第三腔体内设有一基于伺服控制的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还包括一伺服控制器以及电源端,该电源端和伺服控制器、主动送气装置、电动单向阀以及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形成电性连接,且所述伺服控制器和主动送气装置、电动单向阀以及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之间为控制式电性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之优选,所述主动送气装置包括第一电动送风扇和第二电动送风扇,所述第一、第二电动送风扇呈横向并列式设置,且均和所述伺服控制器以及电源端形成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将蒸汽暂时贮存以及采用气体压缩装置将蒸汽压缩的结构,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向冷凝器输送蒸汽的数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冷凝器的散热效率,以及进一步提高了制冷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结构图。

其中:1、进气管;2、冷凝管;3、锥形腔体;4、连接管;5、第一腔体;6、第二腔体;7、第三腔体;8、电动单向阀;9、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10、伺服控制器;11、电源端;12、第一电动送风扇;13、第二电动送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由图1可知,一种冷凝器的进气装置,包括一进气管1以及一冷凝管2,进气管1和冷凝管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在进气管1内设有锥形腔体3,且该锥形腔体3的小口和冷凝管2相邻。

在进气管1左端螺纹连接有一连接管4,该连接管4内设有彼此相通的第一腔体5、第二腔体6和第三腔体7,在第一腔体5内设有一基于伺服控制的主动送气装置,在第二腔体6和第三腔体7之间设有一基于伺服控制的电动单向阀8,在第三腔体7内设有一基于伺服控制的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9。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伺服控制器10以及一电源端11,该电源端11和伺服控制器10、主动送气装置、电动单向阀8以及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9形成电性连接,且伺服控制器10和主动送气装置、电动单向阀8以及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9之间为控制式电性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主动送气装置包括第一电动送风扇12和第二电动送风扇13,第一电动送风扇12和第二电动送风扇13呈横向并列式设置,且均和伺服控制器10以及电源端11形成电性连接。

上述结构具体是这样使用的:首先通过伺服控制器10的控制设置编程,将电动单向阀8的开阀时间以及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9的工作时间设置好,如设置为当电动单向阀8打开再关闭时,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9工作一次,然后停止,然后电动单向阀8打开再关闭,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9又工作一次。

蒸汽从第一电动送风扇12和第二电动送风扇13的左端进入,通过第一电动送风扇12和第二电动送风扇13后,在一定时间内,部分蒸汽在第二腔体6内聚集,聚集一段时间后,设置的电动单向阀8打开,使这部分蒸汽进入第三腔体7内,此时电动单向阀8关闭,电动式气体压缩装置9开启对这部分蒸汽进行压缩,压缩后的蒸汽通过锥形腔体3进入冷凝管2内。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采用将蒸汽暂时贮存以及采用气体压缩装置将蒸汽压缩的结构,进一步增强和提高了单位时间内向冷凝器输送蒸汽的数量,从而大大提高了冷凝器的散热效率,以及进一步提高了制冷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