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介质循环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3920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重介质循环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矿井采煤废水中含多种杂质,如悬浮物、油类等。目前常选用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设备清除水中的悬浮物。微砂辅助混凝沉淀水处理设备包括混凝区、絮凝区和沉淀区,当废水流经该设备时,分别在混凝区使用混凝剂脱稳,絮凝区采用高分子絮凝剂聚集悬浮物,最终在沉淀区使用斜板( 管) 沉淀去除悬浮物。虽然该设备能有效的清除废水中悬浮物,但无法用于除去废水中悬浮油类,导致设备无法单独应用于煤矿井下采煤废水处理领域;若采用该设备处理采煤废水时,还需另外增加除油工序,增加了除油工作量和投资。

成本,降低了工作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重介质循环水处理装置,在除去悬浮物同时除去油类,水处理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重介质循环水处理装置,包括安装进水管的混凝池、与混凝池连接的重介质混合反应池、与重介质混合反应池连接的絮凝池、与絮凝池连接的油水分离池、以及与油水分离池连接且具有排水管的沉淀池,油水分离池包括池体、位于池体上方的刮油机、与刮油机相连的带有排油管的集油槽、位于池体进水一侧的斜板、位于池体底部的气浮机和位于池体底部的阻流板。

上述重介质循环水处理装置,混凝池内设置有第一搅拌器、重介质混合反应池内设置有第二搅拌器及 絮凝池内设置有第三搅拌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除去悬浮物同时除去油类,水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混凝池;2-第一搅拌器;3-重介质混合反应池;4-第二搅拌器;5-絮凝池;6-第三搅拌器;7-进水管;8-刮油机; 9-集油槽;10-排油管;11-沉淀池;12-排水管;13-斜板;14-气浮机;15-阻流板;16-池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重介质循环水处理装置,包括安装进水管7 的混凝池1、与混凝池1 连接的重介质混合反应池3、与重介质混合反应池3连接的絮凝池5、与絮凝池5连接的油水分离池、以及与油水分离池连接且具有排水管12的沉淀池11,油水分离池包括池体16、位于池体16上方的刮油机8、与刮油机8相连的带有排油管10的集油槽9、位于池体16进水一侧的斜板13、位于池体16底部的气浮机14和位于池体16底部的阻流板15。

本实施例中,混凝池1内设置有第一搅拌器2、重介质混合反应池3内设置有第二搅拌器4及 絮凝池5 内设置有第三搅拌器6。

一种利用重介质循环水处理装置进行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待处理原水从进水管7进入混凝池1,且混凝池1加PAC和PAM, PAC投放量为20-25mg/L,PAM投放量为0.35-0.45mg/L;随后原水进入重介质混合反应池3,在重介质混合反应池3 加入适量混凝剂和助凝剂,混凝剂加入量25mg/L-30mg/L和助凝剂加入量32mg/L-35mg/L;30-60min后,原水进入絮凝池5进行絮凝反应,停留时间10-15min,平均G值为45S-1;絮凝完成后水进入油水分离池;油水分离池出来的水进入沉淀池11,处理后的水经排水管12排出,其中混凝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聚合氯化铝15—25份,聚合硫酸铝5-10份、二甲基环硅氧烷2-5份、聚丙烯酰胺20—30份,羟基乙叉二磷酸2-5份,助凝剂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氯化钙15份、生石灰20份、活性炭5-10份、海藻酸钠3-5份,粒径为5~10um的闭孔空心玻璃微珠2-5份。

表1本实用新型应用处理煤矿水质对比

表1测试结果,本实用新型用于处理污水时,能明显地降低污水的COD 值,悬浮物及油类去除效果好。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