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疗污水杀菌消毒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0998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污水杀菌消毒处理装置,属于医疗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消毒法污水处理工艺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污水处理,出水必须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及工艺设计要求,在杀菌消毒过程中,必须达到规定氧化时间。然而现有医疗污水处理设备在杀菌消毒时,原水处于连续进水状态,无法保证所有污水的杀菌消毒时间,导致出水指标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医疗污水杀菌消毒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医疗污水杀菌消毒处理装置,包括缓冲池和氧化灭菌池,所述缓冲池的顶部与污水输送管道连接,在污水输送管道上设置有前置预处理装置、电磁阀和自吸泵,缓冲池的底部通过第一排水管道与氧化灭菌池的顶部连通,在第一排水管道上设置有进水控制器,氧化灭菌池配置有臭氧灭菌装置,氧化灭菌池的底部与第二排水管道连通,在第二排水管道上设置有排水控制器,在氧化灭菌池的内部还设置有液位感应器,所述进水控制器、排水控制器、液位感应器和臭氧灭菌装置均与智能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磁阀和自吸泵也均与智能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前置预处理装置包括滤网和活性炭过滤装置。

优选的,所述缓冲池的顶部与第三排水管道连通,第三排水管道连接第二排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可检测原水进水情况,通过液位感应器及进水控制器和排水控制器的协调控制,无需考虑原水水量问题,可保证出水都达到规定接触氧化时间,避免出现杀菌消毒不彻底不达标或重复杀菌消毒的情况,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出水指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原水水量不稳定情况下,污水首先进入缓冲池,然后通过液位感应器及进水控制器和排水控制器控制杀菌进出水时间及消毒时间,实现高效杀菌,达标排放的技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性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作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所示,一种医疗污水杀菌消毒处理装置,包括缓冲池9和氧化灭菌池5,所述缓冲池9的顶部与污水输送管道连接,在污水输送管道上设置有前置预处理装置1、电磁阀2和自吸泵3。缓冲池9的底部通过第一排水管道与氧化灭菌池5的顶部连通,在第一排水管道上设置有进水控制器10。氧化灭菌池5配置有臭氧灭菌装置7,氧化灭菌池5的底部与第二排水管道连通,在第二排水管道上设置有排水控制器8,在氧化灭菌池5的内部还设置有液位感应器4。所述进水控制器10、排水控制器8、液位感应器4和臭氧灭菌装置7均与智能控制器6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计,所述电磁阀2和自吸泵3也均与智能控制器6连接,以实时控制缓冲池的进水量。

进一步的,所述前置预处理装置1包括滤网和活性炭过滤装置,污水先通过滤网进行初级过滤,然后通过活性炭过滤装置进行小颗粒杂质的去除。

更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池9的顶部与第三排水管道连通,第三排水管道连接第二排水管道。从而可在必要时,对缓冲池9中经预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

医疗污水先经前置预处理装置1进行初级处理,然后经自吸泵3泵入缓冲池9中,通过液位感应器4,将检测到的水位数据反馈到智能控制器6中,后通过设置数据分析来牵动进水控制器10的关闭,进行定时高效杀菌消毒,并通过设定时间来控制排水控制器8的开启,实现高效杀菌消毒、达标排放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如下:前置预处理装置→电磁阀→自吸泵→缓冲池→进水控制器→智能控制系统→氧化灭菌池→液位感应器→臭氧灭菌装置→排水控制器→出水。

本实用新型在医疗污水处理期间可有效避免在原水水量不稳定情况下,消毒杀菌不彻底导致出水不达标或重复杀菌状况的发生,且能够全自动智能切换操作,无需人工调控,通过液位感应器、智能控制器来控制氧化灭菌池的进水控制器及排水控制器的开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