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干化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1263发布日期:2018-07-13 18:16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泥干化机系统。



背景技术:

在污泥处理过程中,污泥没干化前含水量很高,剩余污泥的含水量达99.2%~99.5%,经过污泥浓缩池后的污泥含水量仍高达95~97%,压滤后的含水量在80%左右。在污泥处理中,一般都需要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以及污泥干化,主要原因是:在污水厂污泥的产量都比较大,必须降低污泥体积,以便后续运输、处理;国内污泥处理很多都是以填埋的方式运往垃圾填埋厂,减少体积可以也可以为填埋厂节约空间,污泥要经过一些处理、干化后,才可以作为肥料、建筑材料使用。

在现有技术中,污泥处理过程中挥发的气味成分一般是直接排放到周围环境中,特别不利于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破坏了工厂的工作环境。同时,现有的污泥处理设备一般采用单个的污泥供气或加热主机,在使用中,如果供气管道、加热主机发生故障,则需要停下整个污泥处理系统来维修,严重影响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化配置、节能环保的污泥干化机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干化机系统,包括若干污泥干化机组,每一所述污泥干化机组包括配套设置的主机和污泥干化机,所述污泥干化机包括机架和连接于所述机架上的污泥成型装置、输送污泥的输送带装置,所述机架上还连接有外板,所述外板围成封闭的干化箱并将所述污泥成型装置、输送带装置包围在内,所述污泥干化机组的各个干化箱设置于同一机架上;

所述输送带装置位于所述污泥成型装置的出料口下方,以承接所述污泥成型装置挤出的污泥块,所述干化箱的顶部设有污泥进料口,所述污泥进料口与所述污泥成型装置的进口连接,所述干化箱上还设有污泥出料槽,所述污泥出料槽承接所述输送带装置终端的污泥;

所述主机包括机箱和设于所述机箱内的除湿热泵组件,所述除湿热泵组件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和膨胀阀,所述压缩机的出口与所述冷凝器的入口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通过膨胀阀与所述蒸发器的入口连接,所述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入口连接;

所述机箱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机箱内还设有通风管道和设于通风管道上的风机,所述进风口、出风口分别与所述通风管道的两端连接,所述蒸发器、冷凝器均位于所述通风管道上并分别靠近所述进风口、出风口设置;

所述干化箱的底部设有干化进风口,所述干化箱的顶部设有干化出风口,所述干化进风口与所述主机的出风口连接,所述干化出风口与所述主机的进风口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输送带装置包括减速机、控制器和从上至下的四个传输单元组成,所述减速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传输单元包括底座、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和传输皮带,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分别设于所述底座两端,所述传输皮带套设于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所述主动轮共有两个,所述电机设于所述两个主动轮之间,并带动所述主动轮同轴转动,所述电机与所述减速机电连接;各层所述传输单元在所述传输皮带的前进方向错位设置,以使得位于上层的所述传输皮带上的污泥在运输到位于上层的所述传输皮带终端时能够落到位于下层的所述传输皮带上。

作为优选方案,位于顶层的所述传输单元的所述传输皮带与相邻层的所述传输单元的所述传输皮带的输送方向相同,位于底层的所述传输单元的所述传输皮带与位于相邻层的所述传输单元的所述传输皮带的输送方向相同,位于顶层的所述传输单元的所述传输皮带与位于底层的所述传输单元的所述传输皮带的输送方向相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污泥成型装置包括第一叶片、第二叶片和壳体,所述壳体上活动套接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

所述第一转轴设于所述壳体的左侧,所述第二转轴设于所述壳体的右侧;

所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通过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连接,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中央部设置为菱形并互相分离;

所述污泥进料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部的中间,所述壳体下部设有若干个污泥出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转轴通过轴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左侧,所述第二转轴通过轴承固定于所述壳体的右侧,并传动连接有减速电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和第二叶片的第一端共同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和第二叶片的第二端共同连接于所述第二转轴;

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叶片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叶片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干化箱的外板上设有若干透明的保温观察门,所述保温观察门上嵌设有若干层钢化玻璃,所述钢化玻璃之间设有保温棉。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控制所述压缩机、风机和输送带装置的控制器的运转。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干化箱的干化进风口处、污泥进料口处和污泥出料槽处设有挡风组件,所述挡风组件包括毛刷部和设于所述干化进风口处、污泥进料口处和污泥出料槽处的框体;

所述毛刷部包括毛束和连接于所述框体上的底板,所述底板固定于所述框体的四周,所述底板上设有突起的夹持部,所述毛束的一端设于所述夹持部内,所述毛束的另一端互相重叠;所述毛束覆盖所述干化进风口、污泥进料口和污泥出料槽的开口。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框体包覆所述干化进风口、污泥进料口和污泥出料槽的开口边沿。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泥干化机系统,包括多个相互配合使用污泥干化机组,使得本污泥干化机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而进行模块化的布置,便于现场安装和扩展;每一个污泥干化机组包括多个模块化布置的主机,各个主机相互独立,保证了系统持续运行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封闭的干化箱和与之配合的主机的独立风道,使得本系统在污泥干化中污泥气味成分不会外泄而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进一步地,通过控制组件实现对污泥干化机的输送带装置、各个主机的压缩机、风机控制,实现对整个污泥干化机的运行控制,方便管理、调节运行速度。干化箱封闭保温结构、主机的热泵干燥组件均提高了本系统的节能效果,在保证污泥干化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泥干化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污泥干化机系统的面对污泥干化机的A向视图;

图3是图1中的污泥干化机系统的面对多主机模块的B向视图;

图4是图1中的污泥干化机系统的C向视图;

图5是图1中的污泥干化机的D-D截面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泥干化机系统的主机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污泥干化机系统的主机的E向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的污泥干化机系统的主机的F向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6中的污泥干化机系统的主机的G向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泥干化机系统的多污泥干化机的面对污泥干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泥干化机系统的多污泥干化机的面对多主机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泥干化机系统的污泥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泥干化机系统的保温观察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污泥干化机系统的挡风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污泥干化机组;10、主机;11、机箱;12、除湿热泵组件;121、压缩机;122、冷凝器;123、蒸发器;124、膨胀阀; 125、进风口;126、出风口;127、通风管道;128、风机;20、污泥干化机;21、机架;22、污泥成型装置;221、第一叶片;222、第二叶片;223、壳体;224、第一转轴;225、第二转轴;226、驱动装置; 227、污泥出口;23、输送带装置;231、减速机;232、控制器;233、传输单元;23、输送带装置;24、外板;25、干化箱;251、污泥进料口;252、保温观察门;252a、钢化玻璃;252b、保温棉;26、污泥出料槽;27、干化进风口;28、干化出风口;、控制组件;40、挡风组件;41、毛刷部;411、毛束;412、底板;412a、夹持部;42、框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污泥干化机系统,其包括用于对污泥进行干化的污泥干化机20和用于对污泥干化机20提供循环气流进而干化污泥的主机10,主机10采用模块化组合,能够提高对污泥干化机组100的干化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控制机组的运行,提高了污泥干化速度,同时主机10的能耗低、冷源利用率高,同时,采用封闭式干化系统使得干化过程无污染物排放,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污泥干化机系统,包括若干污泥干化机组100,每一个污泥干化机组100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污泥干化过程,本污泥干化系统由多个污泥干化机组100组成,可以在每个污泥干化机组100的出料处设置统一的污泥出料输送带,以收集整个污泥干化系统的污泥出料。

具体地,每一污泥干化机组100包括配套设置的主机10和污泥干化机20,污泥干化机20包括机架21和连接于机架21上的污泥成型装置 22、输送污泥的输送带装置23。污泥通过污泥成型装置22将污泥挤压成型后,通过污泥输送带装置23完成在污泥干化机20内的干化循环,以完成对污泥的干化。

具体地,机架21上还连接有外板24,外板24围成封闭的干化箱25 并将污泥成型装置22、输送带装置23包围在内。外板24围成了对污泥干化处理过程的密封空间,使得污泥干化中不会排放二次污染气味成分至外界环境中,即形成了封闭式烘干系统,干化过程中无污染物排放,对环境无污染,且形成的封闭式烘干系统,将不会受到外界环境温度、湿度影响,适应各种场地的使用要求。

优选地,外板24外部还设有贴合安装的保温外板,使得干化箱25 内的热量更好地保存、提高污泥干化的效果,也降低了热量损耗、提高了干化效率。

具体地,污泥干化机组100的各个干化箱25设置于同一机架21上。通过机架21对各个干化箱25组装,进一步地,通过机架21对各个主机10进行组装,使得主机10与干化箱25固定连接,提高了结构的稳固性。

具体地,输送带装置23位于污泥成型装置22的出料口221下方,以承接污泥成型装置22挤出的污泥块,干化箱25的顶部设有污泥进料口251,污泥进料口251与污泥成型装置22的进口连接,在干化污泥时,污泥通过污泥进料口251、污泥成型装置22的进口进入干化箱 25并挤压成型,进一步地,通过挤压成条状的污泥条落在输送带装置23上,继续在输送带装置23上完成污泥的干化。

具体地,干化箱25上还设有污泥出料槽26,污泥出料槽26承接输送带装置23终端的污泥,完成干化的污泥通过污泥储料槽26从干化箱25排出。

具体地,如图6至图9所示,主机10包括机箱11和设于机箱11 内的除湿热泵组件12,除湿热泵组件12采用除湿热泵干燥机的原理,除湿热泵组件12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实现对污泥的干化,这就使得本污泥干化机系统的能耗进一步降低。

具体地,除湿热泵组件12包括压缩机121、冷凝器122、蒸发器 123和膨胀阀124,压缩机121的出口与冷凝器122的入口连接,冷凝器122的出口通过膨胀阀124与蒸发器123的入口连接,蒸发器123 的出口与压缩机121的入口连接。

机箱11上设有进风口125、出风口126,机箱11内还设有通风管道127和设于通风管道127上的风机128,进风口125、出风口126 分别与通风管道127的两端连接,蒸发器123、冷凝器122均位于通风管道127上并分别靠近进风口125、出风口126设置。

其中,在污泥干化循环中,气流的流向为:干空气(约为40度, 20%R.H)流向风机128,干空气(约为40度,20%R.H)在干化机20 内完成干化污泥后,转变为湿空气(约为30度,99%R.H),通过进风口125回到机箱11内,在机箱11内的通风管道127内再次冷凝、加热,再次重复污泥干化循环。其中,湿空气(约为30度,99%R.H) 中水分与蒸发器123的冷表面作用,使得湿空气(约为30度,99%R.H) 内的水分凝结成水,经排水管排出主机10外,而排水处理后的干空气(约为30度,20%R.H)则继续经过冷凝器122加热成干空气(约为40度,20%R.H),从而重复完成污泥干化循环。

优选地,蒸发器123的底部连接有凝结水盘,通过凝结水盘将凝结水收集后由排水管排出主机10。

具体地,如图6至图9所示,干化箱25的底部设有干化进风口 27,干化箱25的顶部设有干化出风口28,干化进风口27与主机的出风口125连接,干化箱25的进风口126与主机10的进风口126连接。

优选地,输送带装置23包括减速机231、控制器232和从上至下的四个传输单元233组成,减速机231与控制器232电连接,输送带装置23为污泥进行干化循环的载体,污泥在输送带装置23上完成干化、翻转,通过对污泥进行翻转提高了干化效果。

具体地,传输单元233包括底座、电机、主动轮、从动轮和传输皮带,主动轮和从动轮分别设于底座两端,传输皮带套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上,主动轮共有两个,电机设于两个主动轮之间,并带动主动轮同轴转动,电机与减速机电连接;各层传输单元233在传输皮带的前进方向错位设置,以使得位于上层的传输皮带上的污泥在运输到位于上层的传输皮带终端时能够落到位于下层的传输皮带上。

具体地,传输单元233通过相互之间的错位、反向运转,使得污泥完成一个路径较长、同时翻转的过程。优选地,位于顶层的传输单元233的传输皮带与相邻层的传输单元233的传输皮带的输送方向相同,位于底层的传输单元233的传输皮带与位于相邻层的传输单元 233的传输皮带的输送方向相同,位于顶层的传输单元233的传输皮带与位于底层的传输单元233的传输皮带的输送方向相反。

如图10、图11所示,多个污泥干化机20配合使用时,多个污泥干化机20通过机架21相互配合连接,形成了模块化的配置方式。同时,每一个污泥干化机20配合以多个主机10,形成了对污泥的处理的各个供气模块,各个主机10均对污泥干化机20提供污泥干化气流进而干化处理,提高了本污泥干化机系统的稳定性。

优选地,如图12所示,污泥成型装置22包括第一叶片221、第二叶片222和壳体223,壳体223上活动套接有第一转轴224和第二转轴225,第一叶片221、第二叶片222为对污泥进行挤压的工作部分,污泥经过进料口251进入筒形的壳体223后,通过第一叶片221、第二叶片222将污泥挤压至壳体223的两端,实现对污泥的挤压成型。

具体地,第一转轴224设于壳体223的左侧,第二转轴225设于壳体223的右侧,通过第一转轴224、第二转轴225在第一叶片221、第二叶片222的连接处连接,通过第一转轴224、第二转轴225与壳体223两端的活动连接,使得第一转轴224、第二转轴225配合带动第一叶片221、第二叶片222。

优选地,第一转轴224、第二转轴225与污泥挤压区之间设有止推环,能够防止污泥进入第一转轴224、第二转轴225与壳体的活动连接部分,提高使用寿命。

具体地,第一转轴224和第二转轴225通过第一叶片221和第二叶片222连接,第一叶片221和第二叶片222的中央部设置为菱形并互相分离,污泥进入壳体223后,菱形的第一叶片221和第二叶片222 能够将污泥中的纤维物质进一步切碎。菱形或者类菱形设置的第一叶片221和第二叶片22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进一步减小了能耗。

具体地,污泥进料口251设置于壳体223上部的中间,壳体223 下部设有若干个污泥出口227。污泥挤压后,污泥通过壳体223底部的污泥出口227成型、出料。

优选地,第一转轴224通过轴承固定于壳体223的左侧,第二转轴225通过轴承固定于壳体223的右侧,并传动连接有驱动装置226。在实际使用中,壳体223位于干化箱25内,而驱动装置226设置于干化箱25的外部,驱动装置226能够避免干化箱25内的气流影响而长期正常运行。

优选地,第一叶片221和第二叶片222均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叶片221的第一端和第二叶片222的第一端共同连接于第一转轴 224,第一叶片221的第二端和第二叶片222的第二端共同连接于第二转轴225。

优选地,第一叶片221的第一端与第二叶片22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叶片221的第二端与第二叶片22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其中,第一叶片221、第二叶片222的两个端部连接,可以防止因助力过大而损坏,并且其中,第一叶片221、第二叶片222的中央部的菱形部分可以很好的将污泥剪切推往壳体223的两端,提高污泥在壳体223内的挤压效果。

优选地,如图13所示,干化箱25的外板上设有若干透明的保温观察门252,保温观察门252上嵌设有若干层钢化玻璃252a,钢化玻璃252a之间设有保温棉252b。夹层设置的保温观察门252便于工人随时监控内部的输送带装置23的运行状况。

优选地,本系统还包括控制组件,控制组件控制压缩机121、风机128和输送带装置23的控制器232的运转。

优选地,控制组件采用PLC+触摸屏控制系统,使得系统得以全自动运行,方便操作管理。

优选地,如图14所示,干化箱25的干化进风口27处、污泥进料口251处和污泥出料槽26处设有挡风组件40,挡风组件40包括毛刷部41和设于干化进风口27处、污泥进料口251处和污泥出料槽26 处的框体42。

具体地,毛刷部41包括毛束411和连接于框体42上的底板412,底板412固定于框体42的四周,底板412上设有突起的夹持部412a,毛束411的一端设于夹持部413内,毛束411的另一端互相重叠;毛束411覆盖干化进风口27、污泥进料口251和污泥出料槽26的开口。

污泥干化的生产线上,通过安装毛刷,使得干化进风口27处、污泥进料口251处和污泥出料槽26处气流单向流动,避免气流倒流,同时在污泥干化机20内的干化气流只能从输送带底部透过污泥向上流动,提高了污泥的干化效果。

进一步地,框体包覆干化进风口27、污泥进料口251和污泥出料槽26的开口边沿,进一步提高干化气流的单向流动性。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污泥干化机系统,适用于量大、需要连续作业的大型污泥干燥项目,包括用于对污泥进行干化的污泥干化机、对污泥干化机提供气流的主机装置,本污泥干化机系统包括多个污泥干化机,而每一个污泥干化机配套的设有模块化安装的多个主机,各个污泥干化主机之间相互独立设置,使得主机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干化污泥而又互不影响,一个或者多个主机损坏之后整个污泥干化机依然可以正常运行,完成污泥干化。同时,通过控制组件实现对污泥干化机的输送带装置、各个主机的压缩机、风机控制,实现对整个污泥干化机的运行控制,方便管理、调节运行速度。进一步地,通过封闭的干化箱、主机的独立风道,使得本系统在污泥干化中的污泥气味成分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干化箱封闭保温结构、主机的热泵干燥组件均提高了本系统的节能效果,在保证污泥干化效果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系统的节能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