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化除尘装置及其除尘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43763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雾化除尘装置及其除尘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雾化除尘装置,装置本体的一侧设有废气入口,该废气入口内设有至少一台风机,风机的一侧为废气入口,风机的另一侧设有导流罩装置本体的另一侧纵向分布有拦截网机构,该拦截网机构与导流罩之间形成封闭的混流室,该混流室空间与至少一台空压机管道联通,装置本体内设有水雾发生器。1、废气与水雾滞空时间达到2秒钟,使空气中微尘与水滴的碰撞吸附概率提高百倍以上;2、装置具备拦截功能,达到了捕捉微尘的目的;3、装置使用范围广泛,该方法不但适用于高污染排放单位,如煤电、钢铁、水泥、化工、造船等企业;4、能耗低;5、制造成本低;6、净化效率高,去除率达91%、苯49%、甲苯72%、二甲苯87.5%、二氧化硫37%、氮氧化物89%。
【专利说明】雾化除尘装置及其除尘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工业雾化除尘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可模块化组织的雾化 除尘单元,特别涉及其单元内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常规湿式除尘方法主要采用水喷淋自然沉降方式,该方法喷洒的水滴颗粒一般在 6(Γ150微米,然后依靠水滴与空气中尘埃碰撞,吸附于水滴,直接带入污水排放。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雾化除尘装置,装置内的水雾发生器将水雾化,水雾颗粒 达到10微米-15微米,使水滴在空气中的密度增加25倍,从而使捕捉微尘能力相应提高。
[0004]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雾化除尘装置,它包括装置本体,所述 装置本体的一侧设有废气入口,该废气入口内设有至少一台风机,风机的一侧为废气入口, 风机的另一侧设有导流罩装置本体的另一侧纵向分布有拦截网机构,该拦截网机构与导流 罩之间形成封闭的混流室,该混流室空间与空压机管道联通,装置本体内设有水雾发生器。
[0005] 雾化除尘装置的除尘工艺,所述工艺步骤如下,外部废气在风机3的作用下,由废 气入口 2被吸入,在导流罩4的作用下,废气扩散入混流室内,同时,导流罩4处的水雾发生 器将水雾化成直径为微米-15微米的水雾颗粒,在空压机产生的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水雾 颗粒与废气在混流室内相互吸附、凝聚,水雾颗粒滞空时间达到2秒钟,水雾颗粒与废气颗 粒物的凝结体在漂浮至拦截网机构时,遇阻滞留在截网机构的表面,而洁净空气则通过截 网机构表面的滤孔排出,而拦截网机构表面的凝结体不断增加,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落 并收集,最终将收集物排入外部的水处理系统中。
[0006] 本发明公开了雾化除尘装置,1、装置设置混流室,使废气与水雾滞空时间达到2-3 秒钟,比水滴自然降落的0. 2秒钟增加10倍,二项措施使空气中微尘与水滴的碰撞吸附概 率提高百倍以上。2、装置具备拦截功能,上述二项措施达到了捕捉微尘的目的,但如果任 其蒸发再入大气则任然不能达到净化目的,而拦截介质过密则造成处理废气流量降低,长 期使用将产生堵塞现象(如陶瓷材料、活性炭、纤维布、静电吸附等)。介质过稀则无法充分 截获。本装置采用的拦截介质即能保证受处理废气可以长期顺畅通过,又能使95%以上水 雾得到捕获、汇集。拦截材料采用三层防水、耐腐的化纤网或304不锈钢网,滤孔直径达到 0. 5毫米-0. 8毫米,滤孔的经纬间距1. 0毫米-1. 8毫米。3、装置使用范围广泛,该方法不 但适用于高污染排放单位,如煤电、钢铁、水泥、化工、造船等企业。因其大流量不受限制的 特性所以对区域空间也非常有效,诸如办公楼、宾馆、医院、商场、学校、体育馆等凡是具备 集中送风系统的公共建筑均可通过该装置获得洁净空气。甚至小型化后对室内家庭都很适 用(目前家庭型均采用静电、活性炭、滤布、微孔陶瓷作滤材,长期使用不但效率递减,甚至 产生二次污染)。4、能耗低,由于采用的过滤拦截方式空气阻力小,用本装置处理15000立 方米/小时废气耗电仅为5. 6千瓦、耗水100升。例如1000平方米厂房每天(8小时)能耗 不超过50. 00元人民币(家庭型除外)。真可谓"环保又节能"。由于所有器材均可长期循环 使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费用极低,基本不存在。5、制造成本低,由于采用特殊方式、结构,成 百倍提高了处理效果,所以在废气处理单位成本上也会相应成倍降低。装置生产过程中所 用的配套器材均是国内企业成熟产品,价格优势显而易见。6、净化效率高,现经第一台验证 机检测一次处理颗粒物去除率达91%、苯49%、甲苯72%、二甲苯87. 5%、二氧化硫37%、氮氧化 物89%,采样时空气流量为8000立方米/小时,目前验证机如经改造处理能力还可以成倍提 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0008] 图2为本发明雾化除尘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描述。
[0009] 其中: 1、 装置本体; 2、 废气入口; 3、 风机; 4、 导流罩; 5、 拦截网机构; 6、 混流室; 7、 空压机; 8、 水雾发生器; 9、 电气箱; 10、 洁净空气出口。
[0010] 本发明为雾化除尘装置,它包括装置本体1,其区别于现有技术在于:所述装置本 体1的一侧设有废气入口 2,该废气入口 2内设有至少一台风机3,风机3的一侧为废气入 口 2,风机3的另一侧设有导流罩4装置本体1的另一侧纵向分布有拦截网机构5,该拦截 网机构5 -侧与导流罩4之间形成封闭的混流室6,拦截网机构5另一侧形成洁净空气出 口 10,该混流室6空间与空压机7管道联通,装置本体1内设有水雾发生器8,压缩空气能 提升水雾颗粒与浮尘的吸附、凝聚的效果。
[0011]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水雾发生器8设置于混流室6内或设置于导流罩4内,水雾发 生器8发生器所发生的水雾颗粒10微米-15微米,水雾发生器8的方式为3公斤-8公斤 高压空气吹喷水流致使水雾发生。
[0012]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拦截网机构5由至少三层纵向分布的纤维网或至少三层纵向 分布的不锈网板构成,上述两种材质均具有防水、耐腐的特性,采用框架插入式结构,易于 曰常维护。
[0013]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纤维网表面分布有滤孔,滤孔的孔径位0. 5毫米-0. 8毫米,滤 孔之间的经纬间距1. 0毫米-1. 8毫米。
[0014] 在具体实施时,根据实际情况,若干装置本体1可横向或纵向模块化叠加,形成矩 阵状分布,矩阵可为单层或多层。
[0015] 在具体实施时,上述风机、空压机、水雾发生器等电器装置均与装置本体的电气箱 9电气线路连接。
[0016] 雾化除尘装置的除尘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步骤如下, 外部废气在风机3的作用下,由废气入口 2被吸入,在导流罩4的作用下,废气扩散入 混流室6内,同时,导流罩4处的水雾发生器8将水雾化成直径为10微米-15微米的水雾 颗粒,在空压机产生的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水雾颗粒与废气在混流室6内相互吸附、凝聚, 水雾颗粒滞空时间达到2-3秒钟,水雾颗粒与废气颗粒物的凝结体在漂浮至拦截网机构5 时,遇阻滞留在截网机构5的表面,而洁净空气则通过截网机构表面的滤孔排出,而拦截网 机构5表面的凝结体不断增加,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落并收集,最终将收集物排入外部 的水处理系统中。
[0017] 该装置在进风口和出风口可安装空气采集器,以便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在线监测、 预警,以提高自动化控制运行,如针对某些需要添加化学液体对废气进行特殊处理时,亦可 实现量化控制。
[0018]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 本发明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 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 雾化除尘装置,它包括装置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本体(1)的一侧设有废 气入口(2),该废气入口(2)内设有至少一台风机(3),风机(3)的一侧为废气入口(2),风机 (3)的另一侧设有导流罩(4)装置本体(1)的另一侧纵向分布有拦截网机构(5),该拦截网 机构(5)与导流罩(4)之间形成封闭的混流室(6),该混流室(6)空间与空压机(7)管道联 通,装置本体(1)内设有水雾发生器(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雾发生器(8)设置于混流 室(6)内或设置于导流罩(4)内,水雾发生器(8)发生器所发生的水雾颗粒10微米-15微 米。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拦截网机构(5)由至少三层 纵向分布的纤维网或至少三层纵向分布的不锈钢网构成。
4.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网表面分布有滤孔,滤 孔的孔径位0. 5毫米-0. 8毫米,滤孔之间的经纬间距1. 0毫米-1. 8毫米。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装置本体(1)可横向或 纵向模块化叠加,形成矩阵状分布。
6. 雾化除尘装置的除尘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步骤如下, 外部废气在风机(3)的作用下,由废气入口(2)被吸入,在导流罩(4)的作用下,废气 扩散入混流室(6)内,同时,导流罩4处的水雾发生器(8)将水雾化成直径为10微米-15 微米的水雾颗粒,在空压机产生的压缩空气的作用下,水雾颗粒与废气在混流室(6)内相互 吸附、凝聚,水雾颗粒滞空时间达到2秒钟,水雾颗粒与废气颗粒物的凝结体在漂浮至拦截 网机构(5)时,遇阻滞留在截网机构(5)的表面,而洁净空气则通过截网机构表面的滤孔排 出,而拦截网机构(5)表面的凝结体不断增加,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落并收集,最终将收 集物排入外部的水处理系统中。
【文档编号】B01D50/00GK104083971SQ201410349303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2日
【发明者】顾宝君 申请人:顾宝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