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储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4110阅读:647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储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罐,具体涉及一种新型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储罐。



背景技术:

有机硅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品,它兼具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的双重性能,具有耐高低温、电气绝缘、耐候、耐腐蚀、无毒无味等优异特性;因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汽车、石油、化工、建筑等领域,尤其在许多尖端领域,有机硅材料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获得了科技发展催化剂和“工业味精的双重美誉。制备有机硅材料离不开有机硅单体,而甲基氯硅烷则是最重要也是用量最大的有机硅单体。

制备大多数有机硅材料所用的混合环体(DMC)都是二甲基二氯硅烷经水解、裂解制备而得的。传统的水解工艺有:大量水水解或恒沸酸(含氯化氢约20%的盐酸)水解,其优点为得到的水解产物中聚硅氧烷环体的含量高(约60%),水解产物与盐酸相分离很方便,但是不能直接得到氯甲烷生产所需的氯化氢。

现有的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后的产物一般直接储存与普通的储罐中,不利于后续制备过程的连续性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储罐,增加了水的沉降效用,使物料在储罐中进行旋转,使物料混合更加均匀,以便于进行下一步操作。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储罐,包括罐体和盖体,所述罐体包括内衬层和外套层,内衬层的截面形状为U形结构,内衬层可转动的固定在外套层上,所述盖体上设有进料管,进料管与盖体外壁相切,罐体上设有出料管,出料管与罐体相连通。

上述一种新型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储罐,其中,所述盖体焊接固定在罐体上。

上述一种新型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储罐,其中,所述外套层的底部设有调节腔,调节腔内可转动的设有转轴,转轴一端通过轴套可转动的设置在调节腔底部,另一端通过轴套焊接固定在内衬层底部,所述轴套为正八棱柱结构,转轴上固定一个从动齿轮,从动齿轮与固定在电机上的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内衬层的底板为圆形结构,底板上设有若干扇形结构的第一出液通道,所述外套层的底部设有出液腔,出液腔位于内衬层和调节腔之间,出液腔顶部设有若干第二出液通道,内衬层和外套层通过第一出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连通,出料管穿过外套层与出液腔相连通。

上述一种新型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储罐,其中,所述内衬层的内壁上设有导流条,所述导流条呈螺旋状固定在第一储罐和第二储罐的内壁上;所述导流条包括固定壁、导流壁、顶壁、底壁和两个端壁,固定壁和导流壁相对设置,顶壁和底壁固定在固定壁和导流壁之间,分别位于固定壁和导流壁的上、下两端,两个端壁分别固定在固定壁和导流壁的左、右两侧,使导流条中形成长方体结构的缓冲腔,固定壁固定在第一储罐和第二储罐的内壁上;所述顶壁的上表面向外突出形成截面为圆弧形结构的第一导流凸出,所述导流壁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截面为圆弧形结构的第二导流槽,所述底壁的下表面上设有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结构的挡流凸块,第一导流凸出的弧度与第二导流槽的弧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用于储存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通过①切线的进料方式,②内衬层的自旋转,③导流条的二次导流作用,三者相互配合,增加了水的沉降效用,使物料在储罐中进行旋转,使物料混合更加均匀,以便于进行下一步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衬层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流条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

罐体1、盖体2、内衬层3、外套层4、进料管5、出料管6、调节腔7、转轴8、轴套9、从动齿轮10、电机11、主动齿轮12、第一出液通道13、出液腔14、导流条15、固定壁16、导流壁17、顶壁18、底壁19、缓冲腔20、第一导流凸出21、第二导流槽22、挡流凸块23。

如图所示一种新型二甲基二氯硅烷水解物储罐,包括罐体1和盖体2,所述盖体焊接固定在罐体上,所述罐体包括内衬层3和外套层4,内衬层的截面形状为U形结构,内衬层可转动的固定在外套层上,所述盖体上设有进料管5,进料管与盖体外壁相切,罐体上设有出料管6,出料管与罐体相连通。

所述外套层的底部设有调节腔7,调节腔内可转动的设有转轴8,转轴一端通过轴套9可转动的设置在调节腔底部,另一端通过轴套焊接固定在内衬层底部,所述轴套为正八棱柱结构,转轴上固定一个从动齿轮10,从动齿轮与固定在电机11上的主动齿轮12相啮合;所述内衬层的底板为圆形结构,底板上设有若干扇形结构的第一出液通道13,所述外套层的底部设有出液腔14,出液腔位于内衬层和调节腔之间,出液腔顶部设有若干第二出液通道,内衬层和外套层通过第一出液通道和第二出液通道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连通,出料管穿过外套层与出液腔相连通。

所述内衬层的内壁上设有导流条15,所述导流条呈螺旋状固定在第一储罐和第二储罐的内壁上;所述导流条包括固定壁16、导流壁17、顶壁18、底壁19和两个端壁,固定壁和导流壁相对设置,顶壁和底壁固定在固定壁和导流壁之间,分别位于固定壁和导流壁的上、下两端,两个端壁分别固定在固定壁和导流壁的左、右两侧,使导流条中形成长方体结构的缓冲腔20,固定壁固定在第一储罐和第二储罐的内壁上;所述顶壁的上表面向外突出形成截面为圆弧形结构的第一导流凸出21,所述导流壁的外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截面为圆弧形结构的第二导流槽22,所述底壁的下表面上设有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结构的挡流凸块23,第一导流凸出的弧度与第二导流槽的弧度相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