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的炭化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5217发布日期:2019-06-12 00:22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移动的炭化窑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炭化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的炭化窑。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木头烧木炭方法通常是在缺氧的条件下,利用木纤维高温脱水而成。通常采用土窑作为烧炭场所,现有土窑通常将窑体固定设置在窑底上,然后在窑体上开设进出门,通过人工将木材运进窑体内,木材烧制成木炭后,待木炭冷却,又从窑体内取出。这种土窑的窑体是不能移动的,因此每个地方都需要建设新的土窑,增加了成本,不利于土窑的推广应用,而且炭化后窑体内的木炭冷却的速度太慢,要等待很多天才能将木炭取出,通常制炭需要半个月,影响制炭效率。工人装炭、出炭时的劳动环境都处在高温环境当中,工作环境差工作效率也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移动的炭化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可移动的炭化窑,包括炭化室、燃烧炉、热水装置、底座、滑轮以及支撑装置,所述炭化室固定设置在燃烧炉的顶部,所述热水装置包括设置在燃烧炉侧面的水箱、设置在水箱内的换热管,所述燃烧炉和所述水箱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滑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底座内的螺栓、转动安装在所述螺栓上的旋转轴、设置在旋转轴一端的丝杆套、设置在丝杆套内的丝杆、设置在丝杆上下两端的支撑盘。

进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两套所述支撑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螺栓上下两端均设置有螺母,所述旋转轴位于两个所述螺母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燃烧炉上设置有尾气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移动的炭化窑,其中底座上设置有滑轮和支撑装置,滑轮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炭化窑的移动,而支撑装置可以确保炭化窑的稳定性且不影响移动,工作时,旋转轴带动丝杆上的支撑盘向内转动,同时丝杆可以在丝杆套内上下移动,实现支撑盘对支撑块和地面的充分接触,提高稳定性;移动时,转动旋转轴,使丝杆上下两端的支撑盘不顶住支撑块和地面,同时配合丝杆在丝杆套内向上运动使下端支撑盘完全不与地面接触,此时通过滑轮即可实现移动,整个操作过程简单高效,方便炭化窑移动和运输,实现炭化窑的多次利用,极大的降低了成本。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水箱和换热管,水箱吸收燃烧炉的热能使水箱内的水温上升,水箱的热水用于加热换热管内的冷水,换热管内的冷水被加热成热水后可以用于日常生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炭化室;2—燃烧炉;3—水箱;4—换热管;5—尾气处理器;6—支撑块;7—底座;8—螺母;9—旋转轴;10—螺栓;11—丝杆套;12—丝杆;13—支撑盘;14—滑轮;15—密封盖;16—冷水进口;17—热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的炭化窑,如图1所示,包括炭化室1、燃烧炉2、热水装置、底座7、滑轮14以及支撑装置,炭化室1固定设置在燃烧炉2的顶部,热水装置包括设置在燃烧炉2侧面的水箱3、设置在水箱3内的换热管4,燃烧炉2和水箱3的底部设置有支撑块6,支撑块6设置在底座7上,底座7的底部设置有滑轮14,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底座7内的螺栓10、转动安装在螺栓10上的旋转轴9、设置在旋转轴9一端的丝杆套11、设置在丝杆套11内的丝杆12、设置在丝杆12上下两端的支撑盘13。

在本实施例中滑轮14为万向轮14,万向轮14可以实现任意方向的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炭化室1为双层结构,内层为不锈钢内胆。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底座7上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两套支撑装置。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螺栓10上下两端均设置有螺母8,旋转轴9位于两个螺母8之间。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工作时,旋转轴9带动丝杆12两端的支撑盘13向内转动,同时丝杆12可以在丝杆套11内上下移动,同时丝杆12在丝杆套11内向下运动,实现丝杆12两端的支撑盘13对支撑块6和地面的充分接触,提高稳定性;移动时,转动旋转轴9,旋转轴9带动丝杆12两端的支撑盘13向外转动,使丝杆12上下两端的支撑盘13不顶住支撑块6和地面,同时丝杆12在丝杆套11内向上运动使丝杆12下端支撑盘13完全不与地面接触,此时通过滑轮14即可实现移动。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