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51305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尤其涉及使用于自动二轮车的 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引擎润滑油可兼顾润滑与散热。
背景技术
现今的一般自动二轮车的引擎结构如图6所示,引擎100主要由汽缸 110、位于汽缸U0底部的曲轴箱120以及位于汽缸110顶部的汽缸头130 等构件所构成。曲轴箱120内在垂直图6纸面的方向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 架设有曲轴122。汽缸头130内同样在垂直图6纸面的方向以可自由旋转 的方式架设有凸轮轴132。曲轴122的一端套设有一下链轮(未图示), 汽缸头130的一端在相应位置上套设有一上链轮(未图示),并在上下链 轮之间链设有一正时链条(未图示)。如此,在曲轴122受活塞连杆带动 而旋转运动时,通过正时链条带动凸轮轴132旋转,进而带动凸轮轴132 上宛如蛋形一般的凸轮旋转,达到驱动进气汽门和排气汽门进行开启与关 闭的动作。
所述引擎100的构造中,在例如活塞连杆与曲轴、曲轴与正时链条、 正时链条与凸轮轴、凸轮与进/排气汽门之间,有许多机件与机件之间会因 相对运动而发生摩擦的部位,为了使引擎100能够平顺地运转, 一般在曲 轴箱120内部填注有适量的润滑油,且在曲轴箱120内部设置有连动于曲 轴122旋转运动的润滑油泵124。当引擎100运转动作时,曲轴箱120内 的润滑油会在润滑油泵124的作用下经由润滑油油道Wl、 W2、 W3到达 油道分岔点Y之后,部分经由润滑油油道W4流向曲轴122进行活塞连杆 与曲轴之间的润滑,部分经由润滑油油道W5、 W6、 W7、 W8流向凸轮轴 132进行凸轮与进/排气汽门之间的润滑。由油道分岔点Y流向润滑油油道 W4与流向润滑油油道W5的比例可由一插设于润滑油油道W6的限流阀
4(未图示)来加以调整控制。所述流向凸轮轴132的润滑油在进行凸轮与 进/排气汽门之间的润滑之后,会进一步润滑正时链条并经由容纳正时链条
的链条室(未图示)回到曲轴箱120。另外,在曲轴122带动下,也可通 过正时链条绕行时向上的快速移动将曲轴箱120内的润滑油往上带,达到 润滑正时链条的效果。
如上所述,润滑油在引擎中扮演提供可动构件之间的润滑,降低摩擦 的重要角色。除了润滑之外,润滑油还有防止引擎金属腐蚀、消除进入引 擎中的灰尘和其他污染物、在活塞与汽缸壁间帮助燃烧室气密、消除引擎 内不必要的产物等多项功能。正因其重要性,为了防止过热的引擎温度使 润滑油高温劣化,造成润滑油润滑效率锐减, 一般会在容置润滑油的曲轴 箱下方设置散热鳍片。但由于散热鳍片所处位置散热性不佳,有些强调可 长途高速运转使用且性能耐久不衰减的自动二轮车引擎会加装润滑油冷却 器(INTER COOLER)。其构成可在例如润滑油油道W2的末端将润滑油 油道延伸到引擎外部,经过润滑油冷却器(未图示)冷却之后的润滑油再 由例如润滑油油道W6的始端导回引擎内部(此种构成中不设置润滑油油 道W3)。但在此种自动二轮车引擎结构中,润滑油的功效仍在于传统的 润滑可动构件方面,只是加强确保润滑油不致于因为工作温度过高而降低 其润滑效率。
另一方面,引擎运转的过程中,混有燃料的油气由引擎进气口 IN经 由进气气门进入由汽缸盖、汽缸本体与活塞所形成的空间(汽缸容积), 并在活塞大致在上死点位置(即汽缸容积最小)时,经火花塞点火燃烧膨 胀,产生推压活塞的动力,燃烧过的高温气体随后经由排气气门经由排气 口 OUT排出引擎。在所述过程中,由于燃烧后的引擎排气口 OUT侧的气 体温度高出燃烧前的引擎进气口 IN侧的气体温度很多,造成汽缸110的 壁体温度高低不均,也即汽缸110靠近引擎排气口 OUT的部位温度高, 而靠近引擎进气口 IN的部位温度低。此现象尤其以环绕燃烧室(即汽缸 容积最小时所形成的空间)周围的壁体较为突出。而此高低不均的壁体温 度将造成汽缸110的壁体膨胀程度不一而使真圆度发生偏差。如此一来, 经火花塞点燃后的高温高压气体会由活塞与发生变形的汽缸壁之间的缝隙泄漏出去,不仅造成动力损失,同时由于燃烧后带有碳化物和氮化物等许 多化学物质的高温气体经由活塞下部的汽缸侵入曲轴箱120,造成曲轴箱 120内部润滑油快速劣化。而且汽缸壁的真圆度一旦发生偏差,套设在活 塞上的活塞环与汽缸壁之间将无法维持适当厚度,如此一旦造成油膜破坏 而产生金属间直接磨擦,不但会因为燃烧室的气密破坏引起动力的损失, 同时也可能发生活塞环与汽缸壁的不正常磨损(偏磨耗)。为解决所述问 题,常规上有些自动二轮车引擎会导入水冷式冷却系统,以防止所述局部 过热的现象,确保自动二轮车引擎适合长途使用且其性能耐久不衰减。而 水冷式引擎虽可有效改善所述局部过热的问题,但不仅需增加包含水泵、 温度控制阀、热交换器(俗称水箱)等构件的水冷式冷却系统,同时引擎 构造必须形成供冷却水循环的水道,相对地有成本增加、重量增重、构造 复杂化、外型尺寸变大等缺点。且对使用者来说,也增加一项冷却水液位 点检查的日常保养项目。

发明内容
对于所述常规的自动二轮车引擎冷却和润滑油散热问题,长久以来业 界和使用者都希望能获得有效的改善解决方案。而本发明则是发明人针对 所述先前的引擎冷却和润滑油散热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苦心思考并长久 致力于研发之后提出的崭新的解决方案。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低 成本且有效地降低引擎运行中因为高温造成汽缸不均匀变形所导致的动力 损失以及汽缸缸壁与活塞间不正常磨损,进而提升引擎效率、减少动力损 失和增强部件的耐用度。本发明利用重新设定引擎润滑油油道路径,使润 滑油不再只是润滑机件而己,另外还可兼顾带走引擎过多的热能。利用新 设计的油道路径,可设定润滑油流往引擎的高温部位协助带走过多的热 能,使汽缸均匀受热,所以汽缸缸壁与活塞之间不会发生偏磨耗,并且可 使机件保持最佳的工作温度,确保引擎工作温度,增加引擎燃烧效率。新
设计的油道同时追加一润滑油冷却器(INTER COOLER),可有效冷却引 擎润滑油,大幅降低润滑油因高温产生劣化的程度。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
6油油道构造,所述引擎包括汽缸盖,其包括凸轮轴;曲轴箱,其内部设有 润滑油泵;汽缸;以及多个螺丝,用以锁合所述汽缸盖、所述汽缸和所述 曲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螺丝中的第一螺丝形成为中空,沿着所述 汽缸的壁体大致一周设有第一油道,且所述曲轴箱的润滑油经由所述润滑 油泵输送到引擎本体外部,经冷却后通过所述第一螺丝的中空的空间进入 所述汽缸的所述第一油道而冷却所述汽缸。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将冷却后的润滑油流入汽缸并加以冷却 汽缸的高温部位协助带走过多的热能,可利用润滑油将汽缸因燃烧所产生 的过多热能带走,使汽缸均匀受热,防止因为汽缸不均匀变形所导致的动 力损失以及汽缸缸壁与活塞之间偏磨耗等不正常磨损的发生。且利用将螺 丝形成为中空的方式可简单地提供一条润滑油油道供润滑油从引擎本体外 部流入汽缸,不必在汽缸头或汽缸上另行加工形成供润滑油从引擎本体外 部流入汽缸的润滑油油道,简化引擎构造与制造程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 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中空是由所述第一螺丝外露 于所述汽缸头的顶部开始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使中空螺丝的开口外露于所述汽缸头, 可将位于引擎本体外部的润滑油油管简单地接续到位于引擎本体内部的润 滑油油道。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 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前述壁体大致为燃烧室周围的壁 体。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将环绕汽缸壁体的油道的深度设定为大致相 等于燃烧室的高度,可在确保有效地冷却燃烧室周围的壁体因为燃烧所造 成的局部高温的同时,可以降低例如以铣削等方式形成所述油道时的加工 困难度,且因油道不致太深可有效抑制汽缸壁体的厚度,使整体结构易于 小型化和轻量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 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润滑油在所述第一油道环绕之后,经由形成于所述汽缸的壁体的第二油道,再经由形成于所述曲轴箱 的壁体的第三油道流回所述曲轴箱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可使带走汽缸过多热能的润滑油流回曲轴箱 以供再次循环使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基础上 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曲轴箱与所述汽缸接合处, 在其中一方形成有供所述润滑油通往所述凸轮轴的第四油道。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可提供部分润滑油流到汽缸头润滑凸轮与进/ 排气汽门之间以及凸轮轴与正时链条之间因相对运动而发生摩擦的部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基础上 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多个螺丝中的第二螺丝形成 为中空,所述第四油道连接到所述第二螺丝,所述润滑油经由所述第二螺 丝的中空的空间流向所述凸轮轴。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将螺丝形成为中空的方式可简单地提供 一条润滑油油道供润滑油流到汽缸头,不必在汽缸或汽缸头上另行加工形 成润滑油油道,简化引擎构造与制造程序。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的发明, 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基础上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 造,其中将容置所述多个螺丝中的第二螺丝的长孔的未形成螺牙部分的孔
径加大,所述第四油道连接到所述长孔,所述润滑油经由所述第二螺丝与 所述长孔之间形成的空间流向所述凸轮轴。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将容置螺丝的长孔孔径加大,利用螺丝 与长孔之间形成的空间,可简单地提供一条润滑油油道供润滑油流到汽缸 头,不必在汽缸或汽缸头上另行加工形成润滑油油道,简化引擎构造与制 造程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6或7的发明的基 础上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在所述第四油道插设一用以 调节所述润滑油通往所述汽缸头的比例的限流阀。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限流阀可设定通往汽缸头的润滑油与直 接流回曲轴箱的润滑油的比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9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上 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润滑油由一设置于所述曲轴 箱内的润滑油泵的下流位置流出引擎本体。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润滑油泵的加压可使润滑油完成流出引 擎本体经冷却后再流回弓1擎本体流动循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0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基础 上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润滑油经由一设置于引擎 本体外部的润滑油冷却器加以冷却。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设置于引擎本体外部的润滑油冷却器, 可以有效地使润滑油冷却,防止因工作温度过高而快速劣化。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1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基础 上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润滑油冷却器装设在自动 二轮车遮膝罩的前方。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将润滑油冷却器装设在自动二轮车遮膝 罩的前方,可以有效地利用车辆行进时所产生的空气对流协助冷却润滑 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2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1的发明的基础 上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润滑油冷却器上还配设有 散热风扇。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在润滑油冷却器上配设散热风扇,必要 时可利用散热风扇协助强制冷却润滑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3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2的发明的基础 上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在所述汽缸装设有测量壁体温 度的温度传感器,当壁温达到一既定条件时所述散热风扇会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在汽缸装设温度传感器,可根据其所测 量得到的壁体温度判断是否须启动散热风扇协助润滑油散热。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4的发明,是在本发明技术方案13的发明的基础 上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至少有一个温度传感器设置在 引擎进气口的同一侧,且至少有另一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引擎排气口的同一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通过利用至少一个温度传感器测量与引擎进 气口同一侧的汽缸壁体的温度,且利用至少另一温度传感器测量与引擎排 气口同一侧的汽缸壁体的温度,可检测汽缸壁体温度高低不均的程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5的发明,是一种自动二轮车,其特征为具备本 发明技术方案1到14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发明的基础上的自动二轮车引擎 润滑油油道构造。
根据本发明的所述构成,可获得具有本发明技术方案1到13中任一
技术方案的发明的基础上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功效的自动 二轮车。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自动二轮车的
图2是显示具备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自动二轮 车引擎的示意图。
图3是显示具备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自动二轮 车引擎的汽缸的上视图。
图4是显示图3的A-A剖面图。
图5是显示具备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自动二轮 车引擎的曲轴箱的局部上视图。
图6是显示先前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自动二轮车的 侧视图。图1中虽显示将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应用于 一速克达型自动二轮车上,但本发明并不限定应用于速克达型自动二轮 车,也可为其他型式的自动二轮车,如打档型自动二轮车,以及动力车说明书第8/ll页
辆。动力车辆例如ATV (All-terrain vehicles,全能越野车)和雪地机动车 辆等。
如图1所示,具有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自动二 轮车1,具有车头2、前罩3、遮膝罩4、踏板5、车轮6、座垫部7和 润滑油冷却器C。
接着请参考图2到图5。图2是显示具备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 滑油油道构造的自动二轮车引擎的示意图。图3是显示具备本发明的自动 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的自动二轮车引擎的汽缸的上视图。图4是显 示图3的A-A剖面图。图5是显示具备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 道构造的自动二轮车引擎的曲轴箱的局部上视图。
首先,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M主要由汽缸10,位 于汽缸10底部的曲轴箱20,以及位于汽缸10顶部的汽缸头30等构件所 构成。曲轴箱20内在垂直图2纸面的方向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架设有曲 轴22。汽缸头30内同样在垂直图2纸面的方向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架设 有凸轮轴32。曲轴22的一端套设有一下链轮(未图示),汽缸头30的一 端在相应位置上套设有一上链轮(未图示),并在上下链轮之间链设有一 正时链条(未图示)。如此,在曲轴22受活塞连杆带动而旋转运动时, 通过正时链条带动凸轮轴32旋转,进而带动凸轮轴32上宛如蛋形一般的 凸轮旋转,达到驱动进气汽门和排气汽门进行开启与关闭的动作。
所述引擎M的构造中,在例如活塞连杆与曲轴、曲轴与正时链条、正 时链条与凸轮轴、凸轮与进/排气汽门之间,有许多机件与机件之间会因相 对运动而发生摩擦的部位,为了使引擎M能够平顺地运转, 一般在曲轴箱 20内部填注有适量的润滑油,且在曲轴箱20内部设置有一连动于曲轴22 旋转运动的润滑油泵24。当引擎M运转动作时,曲轴箱20内的润滑油会 在设置于曲轴箱20内受曲轴22旋转运动驱动的润滑油泵24的加压作用 下,经由润滑油油道W1、 W2、 W3到达位于润滑油泵24下流位置的油道 流出点E,由此点以例如图1所示的润滑油管CI将润滑油油道延伸到设置 于引擎M本体外部的润滑油冷却器C。润滑油冷却器C上设置有许多由具 有良好热传导性能的材质所制作的散热薄片可大量增加散热面积,通过使
ii空气通过润滑油冷却器C进行热交换,可以有效地冷却润滑油,防止润滑 油因工作温度过高而快速劣化。在本实施例中,润滑油冷却器C设置在遮 膝罩4的前方,以有效地利用车辆行进时所产生的空气对流协助润滑油冷 却器C内部流体(润滑油)进行热交换。经过润滑油冷却器C冷却之后的
润滑油再由例如润滑油管CO导回引擎M内部。
构成引擎M的主要构件汽缸头30、汽缸10和曲轴箱20,在本实施例 中如图2和图3所示,是由4根螺丝S1 S4由上而下加以锁固结合, 一般 来说,配合螺丝S1 S4的位置在曲轴箱20形成具有螺牙的螺孔,且螺丝 S1 S4仅在与所述螺孔锁合的位置形成有螺牙。可利用将螺丝S1 S4其中 的一根螺丝,例如Sl形成为具有中空空间Tl,并使得引导经冷却后的润 滑油流回引擎M的润滑油管CO连接到螺丝Sl,如此可利用螺丝Sl的中 空空间Tl作为供润滑油从引擎M本体外部流入汽缸10的油道,不必在汽 缸头30或汽缸IO上另外加工形成,简化引擎构造与制造程序。此外,本 实施例中螺丝Sl的中空空间Tl是由螺丝Sl外露于汽缸头30的顶部开始 形成。借此可将润滑油管CO简单地接续到螺丝Sl的中空空间Tl。
另一方面,本发明利用螺丝Sl的中空空间Tl将经冷却后的润滑油, 从引擎M本体外部直接引导到汽缸10。其原因为引擎M运转的过程中, 如图2和图3所示,混有燃料的油气由引擎进气口 IN经由进气气门进入 由汽缸盖30、汽缸IO与在汽缸IO内部往复运动的活塞所形成的空间(汽 缸容积),并在活塞大致在上死点位置(即汽缸容积最小)时,经火花塞 点火燃烧膨胀,产生推压活塞的动力,燃烧过的高温气体随后经由排气气 门再经由排气口 OUT排出引擎。在所述过程中,由于燃烧后的引擎排气 口 OUT侧的气体温度高出燃烧前的引擎进气口 IN侧的气体温度很多,造 成汽缸10的壁体温度高低不均,也即汽缸10靠近引擎排气口 OUT的部 位温度高,而靠近引擎进气口 IN的部位温度低。而此高低不均的壁体温 度将造成汽缸10的壁体膨胀程度不一而使真圆度发生偏差。如此一来, 经火花塞点燃后的高温高压气体会由活塞与发生变形的汽缸壁之间的缝隙 泄漏出去,不仅造成动力损失,同时由于燃烧后带有碳化物和氮化物等许 多化学物质的高温气体经由活塞下部的汽缸侵入曲轴箱20,造成曲轴箱20内部润滑油快速劣化。而且汽缸壁的真圆度一旦发生偏差,套设在活塞 上的活塞环与汽缸壁之间将无法维持适当厚度,如此一旦造成油膜破坏而 产生金属间直接磨擦,不但会因为燃烧室的气密破坏引起动力的损失,同 时也可能发生活塞环与汽缸壁的不正常磨损(偏磨耗)。因此,本实施例 中,以例如铣削的方式在汽缸10的顶部形成大致环绕汽缸10的壁体一周
的油道T2,且油道T2与螺丝Sl的中空空间Tl相连通,在引擎M外部经 冷却后的润滑油通过螺丝Sl的中空空间Tl后,即会流经油道T2而冷却 汽缸10。如此,可以使润滑油流往引擎的高温部位协助带走过多的热能, 使汽缸IO均匀受热,防止因为汽缸IO不均匀变形所导致的动力损失以及 汽缸缸壁与活塞间不正常磨损。
且所述汽缸10的壁体温度高低不均的现象尤其以环绕燃烧室CR (即 汽缸容积最小时所形成的空间)周围的壁体较为突出。因此,可将油道T2 的深度设定为大致与燃烧室CR的高度相当,如此,可以将汽缸10的位于 燃烧室CR周围的壁体因为燃烧所造成的局部高温有效地加以冷却。同 时,可以降低例如以铣削等方式形成油道T2时的加工困难度,且因油道 T2不致太深可有效抑制汽缸10的壁体厚度,使整体结构易于小型化和轻 量化。
此外,为了使带走汽缸IO过多热能的润滑油流回曲轴箱20以供再次 循环使用,可在汽缸10的壁体形成流向曲轴箱20的油道,所述油道位置 最好是比油道T2更靠近曲轴箱20,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 4所示, 在油道T2的末端,以例如钻孔的方式形成油道T3,并如图2和图5所 示,在曲轴箱20的顶部对应油道T3的位置,以例如钻孔的方式形成油道 T4。如此,润滑油在环绕油道T2之后,可经由油道T3和T4流回曲轴箱 20内部。
另外,为了提供部分润滑油流到汽缸头30润滑设置在凸轮轴32的凸 轮与进/排气汽门之间,以及凸轮轴32与正时链条之间因相对运动而发生 摩擦的部位,可在曲轴箱20与汽缸IO接合处,在其中一方形成有供润滑 油通往凸轮轴32的油道。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在曲轴 箱20的顶端以例如铣削的方式形成油道T5。当然,油道T5也可形成于汽缸10底端的相应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油道T5的末端连接到螺丝S2 的位置,接下来,可将螺丝S2形成为具有中空空间T6并可接通供给润滑 油到凸轮轴32的油道T7,如此可利用螺丝S2的中空空间T6作为供润滑 油流到凸轮轴32的油道,不必在汽缸头30或汽缸10上另外加工形成,简 化引擎构造与制造程序。此外,也可将容置螺丝S2的长孔的未形成螺牙 部分的孔径加大,利用螺丝S2的表面与长孔之间形成的空间作为供润滑 油流到凸轮轴32的油道。另一方面,流向凸轮轴32的润滑油在进行凸轮 与进/排气汽门之间的润滑之后,会进一步润滑正时链条并经由容纳正时链 条的链条室12回到曲轴箱20。另外,在曲轴22带动下,也可通过正时链 条绕行时向上的快速移动将曲轴箱20内的润滑油往上带,达到润滑正时 链条的效果。
此外,为了调整通往汽缸头30的润滑油与直接流回曲轴箱20的润滑 油的比例,例如设定为20: 80,可以如图5所示在油道T5介插一限流阀 V。
此外,为了更进一步提升润滑油冷却器C的散热效果,也可在润滑油 冷却器C上配设散热风扇,如此,必要时可启动散热风扇协助强制冷却润 滑油。再者,可如图3所示,在汽缸10装设用来测量壁体温度的温度传 感器R,根据其所测量得到的壁体温度与既定条件相比较,判断是否须启 动散热风扇协助润滑油散热。且最好是至少有一个温度传感器R设置在如 图2所示进气口 IN的同一侧(图3的上方侧),且至少有另一温度传感 器R设置在如图2所示排气口 OUT的同一侧(图3的下方侧),如此可 同时检测汽缸10的壁体温度高低不均的程度。
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和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 仍可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教示和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发明精神的替换和修 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而应包括各种不 背离本发明的替换和修饰,并为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涵盖。
权利要求
1. 一种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所述引擎包括汽缸盖,其包括凸轮轴;曲轴箱,其内部设有润滑油泵;汽缸;以及多个螺丝,用以锁合所述汽缸盖、所述汽缸和所述曲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螺丝中的第一螺丝形成为中空,沿着所述汽缸的壁体大致一周设有第一油道,且所述曲轴箱的润滑油经由所述润滑油泵输送到引擎本体外部,经冷却后通过所述第一螺丝的中空的空间进入所述汽缸的所述第一油道而冷却所述汽缸。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 中空是由所述第一螺丝外露于所述汽缸头的顶部开始形成。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 壁体是大致为燃烧室周围的壁体。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 润滑油在所述第一油道环绕之后,经由形成于所述汽缸的壁体的第二油 道,再经由形成于所述曲轴箱的壁体的第三油道流回所述曲轴箱内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 曲轴箱与所述汽缸接合处,在其中一方形成有供所述润滑油通往所述凸轮 轴的第四油道。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 多个螺丝中的第二螺丝形成为中空,所述第四油道连接到所述第二螺丝, 所述润滑油经由所述第二螺丝的中空的空间流向所述凸轮轴。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将容 置所述多个螺丝中的第二螺丝的长孔的未形成螺牙部分的孔径加大,所述 第四油道连接到所述长孔,所述润滑油经由所述第二螺丝与所述长孔之间 形成的空间流向所述凸轮轴。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在所述第四油道插设一用以调节所述润滑油通往所述汽缸头的比例的限流 阀。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述 润滑油是由一设置在所述曲轴箱内的润滑油泵的下流位置流出引擎本体。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 述润滑油经由一设置在引擎本体外部的润滑油冷却器加以冷却。
11. 根据权利要求IO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 述润滑油冷却器装设在自动二轮车遮膝罩的前方。
12.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所 述润滑油冷却器上还配设有散热风扇。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在所述汽缸装设有测量壁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当壁温达到一既定条件时所 述散热风扇会转动。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中至 少有一个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引擎进气口的同一侧,且至少有另一温度传感 器设置在引擎排气口的同 一侧。
15. —种自动二轮车,其特征为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到14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其引擎润滑油可兼顾润滑与散热。通过将在引擎外部冷却后的润滑油流入汽缸并加以冷却汽缸,可利用润滑油将汽缸因燃烧所产生的过多热能带走,使汽缸均匀受热,防止汽缸缸壁与活塞之间偏磨耗的发生。且润滑油在引擎外部有效冷却可防止润滑油因高温而快速劣化。本发明的自动二轮车引擎润滑油油道构造中,所述引擎包括汽缸盖,其包括凸轮轴;曲轴箱,其内部设有润滑油泵;汽缸;以及多个螺丝,用以锁合所述汽缸盖、所述汽缸和所述曲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螺丝中的第一螺丝形成为中空,沿着所述汽缸的壁体大致一周设有第一油道,且所述曲轴箱的润滑油经由所述润滑油泵输送到引擎本体外部,经冷却后通过所述第一螺丝的中空的空间进入所述汽缸的所述第一油道而冷却所述汽缸。
文档编号F01M1/00GK101451456SQ20071019596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7日
发明者江昌东, 童瀚毅, 许兆良, 谢政修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