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7286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部件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油气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内燃机的缸壁,活塞与活塞环间存在间隙,而此间隙随着内燃机运 行时间的增长逐渐变大。由于活塞环断口的存在,在内燃机工作过程中, 缸内高温高压混合气体将由这些间隙泄漏进入曲轴箱。该混合气主要含燃 油,水蒸气以及其他燃烧冷凝物。由于高温气体的进入,曲轴箱内的润滑 机油将挥发混入混合气中。混合气若不处理直接排入大气中将引起大气污 染。因此,内燃机上基本都设计有一套通路,将该混合气引入燃烧室内燃 烧。如若不对该混合气进行油气分离处理,混入的机油也将被烧掉。这将 导致发动机机油耗量过高,而国家有专门的法规限定内燃机机的油耗量。 因此,在通路上设计一套油气分离系统,使机油能够收回到曲轴箱内是很 有必要的。
目前传统的油气分离装置采用撞击式分离。撞击式分离是在气缸盖罩 中,通过铸造在气缸盖罩上的隔板形成"迷宫" 一样的混合气通路。在气 缸盖罩内部,有气缸盖罩壁面、通气盖板连接在一起,并形成的分离腔
室。隔板铸造在分离腔里面,将整个分离腔分割开,并使气体通道成s
形,增大了气体在分离腔中的接触面积。混合气在通路的运动过程中,油 滴被隔板吸附沉积,达到油气分离效果。虽然利用撞击式分离结构简单, 但是其油气分离效果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油气分离装置,以提高混合 气在汽缸罩中的分离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汽缸盖罩和通气盖板,两者固定连 接,之间形成分离腔,分离腔一端开有分离腔进口,另一端开分离腔出 口。在分离腔中沿气流由进到出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 并且在挡板周围留有气流通过间隙。其特征在于
在分离腔中的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之间还布置有第二挡板,在其周围 留有气流通过间隙或不留间隙,在第二挡板上还布置有激流孔,激流孔的 孔型在气流方向上为前大后小的结构。第四挡板朝向第二挡板的一侧的表 面呈锯齿状。
所述通气盖板上布置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位于所述分离腔进口处。 所述第三、第四挡板固定在汽缸盖罩上,第二挡板固定在通气盖板
在所述通气盖板的内表面布置有集油槽和回油槽,至少由两个回油槽 组成的一组回油槽,第二挡板位于位于两个回油槽之间,回油槽上布置回 油孔,所述的集油槽和回油槽连通。回油槽是向下呈一定角度的楔形结 构,并且回油孔位于其最底部。集油槽纵横交错布置。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油气分离装置,在第三挡板和第四挡板之间布置第 二挡板,使混合气在流动方向上经过多层油气分离,特别是在第二挡板上 布置有前大后小激流孔,使混合气在通过第二挡板后,速度增大,增强了 混合气在第四挡板上的冲击效果,使油气分离效果更加。再进一步设置第 一挡板、在第四挡板表面设置锯齿状,都可以增加油气分离效果,总之, 相对普通的撞击式分离装置,采用该装置其油气分离效果更佳。


图1是本实用新型油气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油气分离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截面剖视图。 图4是图3的B-B截面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油气分离装置包括通气盖板2和汽缸盖罩1,在 通气盖板2上开有和汽缸盖1对应的安装孔5,两者之间可以通过螺钉10 连接,两者之间形成分离腔。在汽缸盖罩l上沿气流由进到出的方向依次 固定有第三挡板9和第四挡板12。通气盖板2上固定有第一挡板3和第二 挡板8,并布置有集油槽4、回油槽6和回油孔7。第二挡板8位于第三挡 板9和第四挡板12之间,第二挡板8连接在通气盖板2上,其顶端以达到 汽缸盖时,效果最佳。第二挡板8上在混合气流动方向上布置有前大后小 的收縮状激流孔ll,其可以是圆锥形或者圆台型,并且激流孔ll在第二档 板8上错开布置,以利于混和气通过和冲击第四档板12。第一挡板3布置 在通气盖板2上的分离腔进口处,防止凸轮轴桃尖在运动过程中甩油进入 分离腔。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三挡板9与气缸盖罩1之间留有一段间隙,形成 气体流动的通道,第四挡板12横向贯穿整个分离腔,纵向上与通气盖板2 间留有间隙,形成气体流动的通道。第四挡板12正对混合气流来的方向即 面对第二挡板8 —面做成锯齿状,增大与混合气的接触面积
参见图2,集油槽4布置在通气盖板2中部,分为横向槽和竖向槽,横 向槽贯通盖板大部分,竖向槽连通横向槽。回油槽6竖向布置在横向槽中 间,横向槽出口接到回油槽6中。这样集油槽4在横向、竖向上集的油可以 回到回油槽6中,达到回油效果。集油槽4为半圆槽,更有利于达到集油效 果。至少由两个回油槽6组成的一组回油槽,第二挡板8位于位于两个回油 槽之间,每个回油槽6上有一个回油孔7。回油槽6是向下呈一定角度的楔 形结构,回油孔7位于其最底部。整个装置上可设多组回油槽,以达到最 佳回油效果。当发动机运行时,油气混合气经过第一挡板3后,再进入由第三挡板9 组成的迷宫式分离腔,其流速已经较慢,此时在通道上设置第二挡板8,混 和气由激流孔11流出,由于激流孔11是在混合气流动方向上的前大后小 的收縮孔,气体流速经过收縮孔将增大,增大流速后的混和气冲击到第四 挡板12上。经过分离后的机油经回油槽6上的回油孔7回到曲轴箱,而分
离出来的气体则经过出气口流入进气歧管,进入燃烧室燃烧。
权利要求1.一种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包括汽缸盖罩(1)和通气盖板(2),两者固定连接,之间形成分离腔,分离腔一端开有分离腔进口,另一端开分离腔出口;在分离腔中沿气流由进到出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三挡板(9)和第四挡板(12),并且在挡板周围留有气流通过间隙;其特征在于在分离腔中的第三挡板(9)和第四挡板(12)之间还布置有第二挡板(8),在其周围留有气流通过间隙或不留间隙,在第二挡板(8)上布置有激流孔(11)。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气盖板 (2)上布置有第一挡板(3),第一挡板(3)位于所述分离腔进口处。
3. 根据权利要求l或2所述的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通气盖板(2)的内表面布置有集油槽(4)和回油槽(6),至少由两个回油 槽(6)组成的一组回油槽,第二挡板(8)位于位于两个回油槽(6)之间, 回油槽(6)上布置回油孔(7);所述的集油槽(4)和回油槽(6)连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激流孔 (11)的孔型在气流方向上为前大后小的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挡 板(12)朝向第二挡板(8)的一侧的表面呈锯齿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槽 (6)是向下呈楔形结构,并且回油孔(7)位于其最底部。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 槽(4)纵横交错布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三、第四挡板(9、 12)固定在汽缸盖罩(1)上,第二挡板(8)固定在通气 盖板(2)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油气分离装置,包括固定连接的汽缸盖罩和通气盖板,两者之间形成分离腔,分离腔两端有进出口;在分离腔中沿气流由进到出的方向依次设置第三、第四挡板,并在挡板周围留有气流通过间隙;在分离腔中的第三、第四挡板之间还布置有第二挡板,在其周围留有气流通过间隙或不留间隙,在第二挡板上布置激流孔,激流孔的孔型在气流方向上为前大后小的结构。在通气盖板的内表面布置有连通的集油槽和回油槽,回油槽上布置回油孔。本油气分离装置可经过多层油气分离,特别是在第二挡板上布置有前大后小激流孔,使混合气在通过第二挡板后,速度增大,增强了混合气在第四挡板上的冲击效果,使油气分离效果更加。
文档编号F01M13/04GK201377345SQ20092012678
公开日2010年1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6日
发明者锐 王, 王茂辉, 颂 韦 申请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