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6240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保证汽车运行的稳定性,需要对 汽车进行日常的保养和检查。对于汽车中高速运转的机械零部件,特别是发动机而言,需要 提供机油对其进行润滑,以保证这些机械零部件稳定、可靠地运行,因此,如何对机油的余 量进行检查,保证发动机具有足够的机油量非常重要。目前的汽车动力系统中,一般是在动力系统的发动机内设置有机油系统,同时为 便于用户快捷地检查发动机的机油余量,通常是在发动机上安装机油尺装置,利用机油尺 装置中机油尺来判断机油的余量,以便在机油缺少时,及时添加机油,其中,机油尺装置包 括机油尺管、机油尺和机油尺盖。图1为现有汽车动力系统中机油尺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具 体地,如图1所示,现有汽车动力系统中,机油尺管10 —般是直接安装在发动机20上的固 定支架上,机油尺30位于机油尺管10内,机油尺30的一端固定在机油尺盖40上,另一端 穿设在机油尺管10内,并深入油底壳底部,当需要检查机油余量时,可将驾驶室抬升,露出 发动机后,利用机油尺30上的标识来检查机油的余量。以上可以看出,由于现有汽车动力系统中机油尺管直接安装在发动机的固定架, 因此在检查机油余量时,需要将驾驶室抬起,使得机油余量的检查非常不便,不利于汽车的 日常保养和检查,特别是对于中重型车辆而言,由于驾驶室重量大,驾驶室抬起困难,更加 不利于机油余量的检查。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汽车,可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机油余量检 查不便的问题,提高发动机机油余量检查的便利性和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以及安装在汽车前围栅板处的 车架上的中冷器,所述中冷器通过中冷器进出气胶管与发动机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接;所 述中冷器上固设有机油尺装置,所述机油尺装置包括机油尺管、机油尺和机油尺盖,所述机 油尺管的一端固设在所述中冷器上,所述机油尺管的另一端固设在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 上;所述机油尺的一端与所述机油尺盖连接,所述机油尺的另一端穿设在所述机油尺管内, 并垂直插入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中;所述机油尺盖安装在所述机油尺管端部。上述的汽车动力系统中,所述机油尺管为可折弯形机油尺管,所述机油尺为柔性 可折弯机油尺。上述的汽车动力系统中,所述中冷器上设置有安装支架,所述机油尺管通过所述 安装支架固设在所述中冷器上。上述的汽车动力系统中,所述安装支架为呈折弯形状的折弯架,所述折弯架的一 端固设在所述中冷器的预留孔上,所述折弯架的另一端固设所述机油尺管。所述机油尺管可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动力系统,所述中冷器安装在所述汽 车的前围栅板处的车架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汽车,通过将机油尺装置设置在中冷器的 预留孔内,使得检查发动机机油余量时,只需要将汽车的前围栅板打开即可检查机油尺,机 油余量的检查方便、快捷,相对于现有需要将整个驾驶室抬起才可检查机油余量技术而言, 可有效减少机油余量检查的时间和劳动强度。

图1为现有汽车动力系统中机油尺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动力系统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动力系统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10-机油尺管;20-发动机;30-机油尺;40-机油尺盖;1-发动机;2-中冷器;3-机油尺装置;21-中冷器管;3-机油尺装置;31-机油尺管;32-机油尺;33-机油尺盖;4-安装支架;22-预留孔;11-油底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鉴于现有机油尺装置安装在发动机的固定架上,造成的机油余量检查不便的问 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动力系统,可将机油尺装置安装在中冷器上,由于中冷器是对汽 车动力系统的发动机进行冷却的装置,其安装在汽车外侧,具体地,其安装在前围栅板处的 汽车车架上,因此,通过将机油尺装置安装在中冷器上,当需要检查机油尺时,只需要将汽 车的前围栅板打开即可进行机油余量的检查,使得机油余量的检查非常便利。具体地,下面 将以具体实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图2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动力系统实施例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汽车动力系 统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 施例汽车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1、中冷器2和机油尺装置3,其中,中冷器2安装在汽车前围 栅板处的车架上,该中冷器2通过两个中冷器管21与发动机1的进出气胶管连接;机油尺 装置3固设在中冷器2的上,具体地,该机油尺装置3包括有机油尺管31、机油尺32和机油 尺盖33,机油尺管31的一端固设在中冷器2上,机油尺管31的另一端固设在发动机1的油 底壳11上;机油尺32的一端与机油尺盖33连接,机油尺32的另一端穿设在机油尺管31内,并垂直插入发动机1的油底壳11中;机油尺盖33安装在机油尺管31的端部。本实施 例中,发动机1和中冷器2在汽车上的安装位置可与现有技术中汽车相同,具体可参考现有 汽车的安装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机油尺管31可为折弯形的机油尺管,机油尺32 可为柔性可折弯机油尺,从而使得机油尺装置3可有效地安装到中冷器2上,可以看出,由 于机油尺装置3安装在中冷器2上,这样,在需要检查发动机1的机油余量时,只需将汽车 上的前围栅板打开即可取出机油尺32,检查机油余量,因此,发动机的机油余量的检查非常 便捷。本实施例中,为便于机油尺管的安装和固定,可在中冷器上设置有安装支架,具体 地,如图4所示,中冷器2上的预留孔22处可设置有安装支架4,该机油尺管31可通过该安 装支架4固设在中冷器2上,其中,机油尺管31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支架4上。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安装支架4具体可为呈折弯形状的折弯架,该折弯架的 一端固设在中冷器2的预留孔22上,折弯架的另一端固设该机油尺管31,安装支架的结构 简单,实现方便。本实施例动力系统安装到汽车上后,当需要检查发动机的机油余量时,可只需要 将中冷器前端出的前围栅板打开,即可取下机油尺装置上的机油尺盖,拿出机油尺检查机 油余量,使得发动机的机油余量的检查非常便利。可以看出,由于动力系统安装到汽车后, 中冷器位于汽车的前围栅板后方,因此打开前围栅板后,即可对机油尺进行检查,以确认发 动机机油余量。综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动力系统通过将机油尺装置设置在中冷器的预留孔 内,使得检查发动机机油余量时,只需要将汽车的前围栅板打开即可检查机油尺,机油余量 的检查方便、快捷,相对于现有需要将整个驾驶室抬起才可检查机油余量技术而言,可有效 减少机油余量检查的时间和劳动强度。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 所提供的汽车动力系统,其中,汽车动力系统上的中冷器安装在汽车的前围栅板处的车架 上。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汽车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以及安装在汽车前围栅板处的车架上的中冷器,所述中冷器通过中冷器进出气胶管与发动机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接;所述中冷器上固设有机油尺装置,所述机油尺装置包括机油尺管、机油尺和机油尺盖,所述机油尺管的一端固设在所述中冷器上,所述机油尺管的另一端固设在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上;所述机油尺的一端与所述机油尺盖连接,所述机油尺的另一端穿设在所述机油尺管内,并垂直插入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中;所述机油尺盖安装在所述机油尺管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尺管为可折弯形机油 尺管,所述机油尺为柔性可折弯机油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上设置有安装支 架,所述机油尺管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固设在所述中冷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为呈折弯形状的 折弯架,所述折弯架的一端固设在所述中冷器的预留孔上,所述折弯架的另一端固设所述 机油尺管。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油尺管通过螺栓固定在 所述安装支架上。
6.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 5任一所述的汽车动力系统,所述中冷器 安装在所述汽车的前围栅板处的车架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动力系统及其汽车。该汽车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以及安装在汽车前围栅板处的车架上的中冷器,所述中冷器通过中冷器进出气胶管与发动机的出气口和进气口连接;所述中冷器上固设有机油尺装置,所述机油尺装置包括机油尺管、机油尺和机油尺盖,所述机油尺管的一端固设在所述中冷器上,所述机油尺管的另一端固设在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上;所述机油尺的一端与所述机油尺盖连接,所述机油尺的另一端穿设在所述机油尺管内,并垂直插入所述发动机的油底壳中;所述机油尺盖安装在所述机油尺管端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实现方便,可有效提高发动机上机油余量检测的便利性。
文档编号F01M11/12GK201738980SQ20102026068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8日
发明者杨立波, 王会常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