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5216阅读:8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领域,尤其是一种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内燃机的气缸套内表面平滑,润滑油不易留着在气缸套内表面上,造成润滑油分布不均匀,使得当前技术下,活塞与气缸套的摩擦、润滑问题已成为内燃机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活塞在气缸套内往复运动容易积累大量热量.当温度升高时,润滑油膜容易被隔开,使活塞与气缸套出现干摩擦造成严重的磨损,影响活塞和气缸套的使用寿命,甚至产生烧机油的现象,使机油的消耗量增加,而且会加大废气排放引起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通过设置储油微坑,能提高润滑质量,减少内燃机气缸套和活塞的磨损,降低机油消耗量和废气排放,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位于气缸套的活塞摩擦区域处,所述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与活塞接触的表面设有若干储油斑,所述储油斑均布于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的表面,储油斑内密布储油微坑。

所述储油微坑的深度在0.006mm以下,储油微坑的口部直径在0.04mm以下,同个储油斑内,相邻储油微坑的间距在0.7mm以下。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与活塞接触的表面设有若干储油斑,储油斑内密布储油微坑;所述储油微坑的深度在0.006mm以下,储油微坑的口部直径在0.04mm以下,同个储油斑内,相邻储油微坑的间距在0.7mm以下;由于采用了以上方案,使得使润滑油能够吸附储存在这些微小的凹坑内,在气缸套内表面建立起与活塞的动态润滑,在发动机正常工作条件下,气缸套和活塞环形成的摩擦副在整个行程内的接触面可以被油膜覆盖,因此减小了内燃机气缸套与活塞的磨损,从而避免了活塞环与气缸套因摩擦过热而导致的烧机油,以及由于烧油而引起的废气排放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储油斑均布于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的表面;该结构使润滑油在气缸套中分布均匀,工作时活塞环与凹坑表面的油膜接触,提高了润滑质量。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与活塞接触的表面设有若干储油斑;该设计使得气缸套工作面的储油面与非储油面间隔设置,在摩擦副工作过程中,润滑油可以在不同储油斑间进行转移,让润滑油分布更为均匀,而且这种间隔结构也能有效提升摩擦副工作面的光洁度,减小工作磨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附图2是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储油微坑;2-气缸套;3-气缸体;4-储油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一种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位于气缸套的活塞摩擦区域处,所述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与活塞接触的表面设有若干储油斑4,所述储油斑4均布于气缸套工作面润滑结构的表面,储油斑内密布储油微坑1。

所述储油微坑1的深度在0.006mm以下,储油微坑1的口部直径在0.04mm以下,同个储油斑4内,相邻储油微坑的间距在0.7mm以下。

实施例:

当在气缸套内添加润滑油时,由于毛细作用,润滑油能被部分吸附于储油斑4的储油微孔1处存储,当活塞在气缸体3上的气缸套2内往复滑移时,在摩擦热及压力作用下,储油斑内的润滑油被挤出,溢流于摩擦面上进行润滑,当活塞不工作时,溢流于摩擦面上的润滑油又能被储油斑吸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