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5211阅读:2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套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及汽车。



背景技术:

为了加强汽车汽缸两缸之间水孔的流速,需要在缸体水套前后端各安装一个节流塞,以建立压差,最终起到降低缸间温度的作用。如果不设置节流塞,则缸间水孔流速不能满足需求,将导致缸间温度过高,最终引起拉缸等严重故障。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采用的节流塞为橡胶材质,其为空心管式结构,在安装时采用过盈配合。由于缸体水套表面为铸造面,比较粗糙,若设计的过盈量较大则压装困难,若过盈量太小又无法确保安装牢靠。再者,由于缸体水套为封闭式结构,压装节流塞时定位困难,安装好节流塞后也无法检查节流塞是否安装到位,导致发动机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弊端,提供一种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及汽车。

本实用新型所述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包括水套本体,所述水套本体具有多个对应于发动机各缸体的腔体,在位于排气侧前方的腔体下部开设有冷却液进口,在缸盖上的后端开设有冷却液出口;在相邻的两个腔体之间的腔体管道内设置有供冷却液自排气侧方向向进气侧方向流动的缸间水孔,还包括设置于排气侧前方的腔体的底部的前节流塞,且所述前节流塞自腔体的底部向腔体内部延伸;

以及,设置于进气侧后方的腔体的底部的后节流塞,且所述后节流塞自腔体的底部向腔体内部延伸。

可选地,所述前节流塞和后节流塞与所述腔体的底部一体铸造成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中,通过设置一体铸造成型的前节流塞和后节流塞,节省了安装工序,并能够明显提高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可显著降低缸体的工作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由于发动机缸体水套是套设于发动机汽缸上且处于封闭状态,其实际是一个设置于发动机汽缸外的空腔体,因此,为便于说明其结构,本实施例中将其边界以线条勾勒,各线条所围成的区域即为水套的区域。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包括水套本体,所述水套本体具有多个对应于发动机各缸体的腔体(以四缸发动机为例,则水套本体具有如图1中的腔体11、腔体12、腔体13、腔体14),在位于排气侧21前方的腔体14下部开设有冷却液进口1,在缸盖上的后端开设有冷却液出口(图中未示);在相邻的两个腔体之间的腔体管道内设置有供冷却液自排气侧方向向进气侧方向流动的缸间水孔(如图1中相邻的两个腔体14和腔体13之间的腔体管道4内设置有缸间水孔41,同理,还包括缸间水孔42和缸间水孔43)。冷却液自冷却液进口1进入腔体内,并依次经过腔体14、腔体13、腔体12、和腔体11后自冷却液出口流出。在各腔体内部流动时,是自腔体的下部向上部流动,同时,自排气侧21向进气侧22流动,且向着冷却液出口方向流动。在腔体管道4内,冷却液是自排气侧21方向向进气侧22方向流动而经过缸间水孔41的。那么,为了提升缸间水孔处冷却液的流速,本实用新型中分别设置了前节流塞31和后节流塞32。其中,所述前节流塞31设置于排气侧21前方的腔体14的底部,且所述前节流塞31自腔体14的底部向腔体14内部延伸;所述后节流塞32设置于进气侧22后方的腔体11的底部,且所述后节流塞32自腔体11的底部向腔体内部延伸。上述前节流塞31和后节流塞32可在铸造发动机时一体铸造成型。经过前节流塞31和后节流塞32的阻挡,可使流经缸间水孔41的冷却液流速大大增强,从而能够明显降低缸间温度。

可选地,所述前节流塞和后节流塞与所述腔体的底部一体铸造成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铸造节流塞的发动机缸体水套中,通过设置一体铸造成型的前节流塞和后节流塞,节省了安装工序,并能够明显提高冷却液的流动速度,可显著降低缸体的工作温度。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