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发动机活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9432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发动机活塞。



背景技术:

发动机活塞的结构已为公知,如中国发明专利CN201110339286.2公开一种用于空气动力发动机的活塞组件,其包括:活塞、组合活塞气环和活塞油环;所述活塞包括活塞顶部和活塞柱面,所述活塞顶部上开设有活塞气门让坑;所述活塞柱面上开设有第一气门凹槽、第二气门凹槽和第三气门凹槽以及第一油门凹槽和第二油门凹槽;所述第一气门凹槽内装配有第一道组合活塞气环,所述第二气门凹槽内装配有第二道组合活塞气环,所述第三气门凹槽内装配有第三道组合活塞气环;所述第一和第二油门凹槽内分别装配有第一和第二活塞油环。所述组合活塞气环由两个活塞气环彼此叠置而成,并且活塞气环的开口成180度交叉配置。所述活塞气环具有大约3.5mm的厚度、大约4mm的高度。所述活塞气环由四氟乙烯材料制成。所述活塞气环的外圆周喷设有钼层,或者镀设有铬层。所述活塞气环具有长方形、等边梯形、不等边梯形以及多边形的截面形状。所述活塞气环具有缺角的等边梯形、不等边梯形以及多边形的截面形状,以在活塞气环彼此叠置形成组合活塞气环时形成环形自调节间隙,以在活塞气环磨损时更好地密封活塞。所述活塞气环具有阶梯形开口。所述活塞气环具有三角形、方形、凸台和凹口对应形状的开口。所述第二道组合活塞气环相对于第一道组合活塞气环成顺时针或逆时针60度交叉配置,第三道组合活塞气环相对于第二道组合活塞气环成顺时针或逆时针60度交叉配置,即第三道组合活塞气环相对于第一道组合活塞气环成顺时针或逆时针120度交叉配置,如此一来,从活塞顶部俯视方向看,六道活塞气环的开口成60度均匀地分布在活塞柱面四周。

前述发动机活塞类专利与市场上其他活动及活塞的结构大致类似,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活塞主体带动活塞环在缸套内上下运动进行刮油和布油时,活塞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与活塞环容置槽的上边缘和下边缘相接触并产生相对压力和滑动,长久使用后会造成严重的摩擦损伤,甚至出现较大面积的变形等情况,严重影响活塞环与活塞环容置槽的配合精度,活塞环不能进行有效的刮油和布油动作,甚至造成发动机失效,成为发动机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重要负面因素。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进行高效顺畅的刮油和布油,工作效果持久稳定,大大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的改进型发动机活塞。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改进型发动机活塞,包括活塞主体和设于活塞主体上的活塞环,所述活塞主体的周面形成有容置所述活塞环的容置槽;所述活塞主体套设有环绕活塞主体一周的硬质套环,所述硬质套环由比所述活塞主体耐磨的材质制成,所述硬质套环包括处于所述容置槽上侧的第一硬质套环和处于所述容置槽下侧的第二硬质套环;所述第一硬质套环的下边缘形成有沿此边缘延伸的上环形凸起,所述第二硬质套环的上边缘形成有沿此边缘延伸的下环形凸起;所述活塞环的上表面形成有与所述上环形凸起相配合的上环形凹槽,所述活塞环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下环形凸起相配合的下环形凹槽。

所述上环形凸起和下环形凸起的外侧面均与缸套的内侧壁平行,内侧面为斜坡。

所述上环形凸起的横截面的最下端为圆弧形,所述上环形凹槽的横截面边缘为相匹配的圆弧形;所述下环形凸起的横截面的最上端为圆弧形,所述下环形凹槽的横截面边缘为相匹配的圆弧形。

所述硬质套环与所述活塞主体过盈配合连接或焊接在一起。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发动机活塞,突破传统活塞的构造形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活塞主体带动活塞环在缸套内向下运动进行刮油时,活塞环的上表面和容置槽的上边缘通过上环形凹槽和上环形凸起相配合接触,活塞环可依靠上环形凹槽和上环形凸起的枢接配合作为转动支点进行向上的微小转动,可适应活塞环的变形并便于提高刮油效果,尤其是上环形凸起为耐磨材质,长久使用后也不易产生磨损误差,避免传统活塞环容置槽易磨损造成活塞环与容置槽配合精度逐渐降低而影响刮油等工作效果的缺陷;当活塞主体带动活塞环在缸套内向上运动进行布油时,活塞环的下表面和容置槽的下边缘通过下环形凹槽和下环形凸起相配合接触,活塞环可依靠下环形凹槽和下环形凸起的枢接配合作为转动支点进行向下的微小转动,可适应活塞环的变形并便于提高布油效果,尤其是下环形凸起为耐磨材质,长久使用后也不易产生磨损误差,避免传统活塞环容置槽易磨损造成活塞环与容置槽配合精度逐渐降低而影响布油等工作效果的缺陷;而且第一硬质套环和第二硬质套环可与活塞主体分别进行加工后再组合连接在一起,构造更加简单,加工更加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型发动机活塞,其可进行高效顺畅的刮油和布油,工作效果持久稳定,大大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加工方便,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活塞主体 11-容置槽

12-第一硬质套环 121-上环形凸起

13-第二硬质套环 131-下环形凸起

2-活塞环 21-上环形凹槽

22-下环形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型发动机活塞,如图1所示,包括活塞主体1和设于活塞主体1上的活塞环2。

活塞主体1的周面形成有容置活塞环2的容置槽11;活塞主体1套设有环绕活塞主体1一周的硬质套环,所述硬质套环由比活塞主体1耐磨的材质制成,如耐磨合金等,所述硬质套环包括处于容置槽11上侧的第一硬质套环12和处于容置槽11下侧的第二硬质套环13;第一硬质套环12的下边缘形成有沿此边缘延伸的上环形凸起121,第二硬质套环13的上边缘形成有沿此边缘延伸的下环形凸起131;活塞环2的上表面形成有与上环形凸起121相配合的上环形凹槽21,活塞环2的下表面形成有与下环形凸起131相配合的下环形凹槽22。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活塞主体1带动活塞环2在缸套(图中未示出)内向下运动进行刮油时,活塞环2的上表面和容置槽11的上边缘通过上环形凹槽21和上环形凸起121相配合接触,活塞环2可依靠上环形凹槽21和上环形凸起121的枢接配合作为转动支点进行向上的微小转动,可适应活塞环2的变形并便于提高刮油效果,尤其是上环形凸起121为耐磨材质,长久使用后也不易产生磨损误差,避免传统活塞环容置槽易磨损造成活塞环与容置槽配合精度逐渐降低而影响刮油等工作效果的缺陷;当活塞主体1带动活塞环2在缸套内向上运动进行布油时,活塞环2的下表面和容置槽11的下边缘通过下环形凹槽22和下环形凸起131相配合接触,活塞环2可依靠下环形凹槽22和下环形凸起131的枢接配合作为转动支点进行向下的微小转动,可适应活塞环2的变形并便于提高布油效果,尤其是下环形凸起131为耐磨材质,长久使用后也不易产生磨损误差,避免传统活塞环容置槽易磨损造成活塞环与容置槽配合精度逐渐降低而影响布油等工作效果的缺陷;而且第一硬质套环12和第二硬质套环13可与活塞主体1分别进行加工后再组合连接在一起,构造更加简单,加工更加方便。

优选地,上环形凸起121和下环形凸起131的外侧面均与缸套的内侧壁平行,内侧面为斜坡。此结构可保证上环形凸起121和下环形凸起131对上环形凹槽21和下环形凹槽22的支撑点处于边缘处,减小活塞环2的摆动幅度,增强活塞环2工作的稳定性。

优选地,上环形凸起121的横截面的最下端为圆弧形,上环形凹槽21的横截面边缘为相匹配的圆弧形;下环形凸起131的横截面的最上端为圆弧形,下环形凹槽22的横截面边缘为相匹配的圆弧形。此结构可使上环形凸起121与上环形凹槽21,以及下环形凸起131与下环形凹槽22顺畅平滑均匀接触,减少摩擦力,相对运动更加柔和顺畅。

为了实现第一硬质套环12和第二硬质套环13与活塞主体1的具体连接结构,优选地,第一硬质套环12和第二硬质套环13与活塞主体1过盈配合连接或焊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