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弧接触式放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0782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圆弧接触式放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设计技术领域的圆弧接触式放气调节装置,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增压发动机废气旁通系统的圆弧接触式放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是一种利用内燃机运作所产生的废气驱动空气压缩机的技术。涡轮增压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发动机进气量,从而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让车子更有劲。一台发动机装上涡轮增压器后,其最大功率与未装增压器的时候相比可以增加40%甚至更高。这样也就意味着同样一台的发动机在经过增压之后能够输出更大的功率。就拿我们最常见的1.8T涡轮增压发动机来说,经过增压之后,动力可以达到2.4L发动机的水平,但是耗油量却并不比1.8L发动机高多少,在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就是提高燃油经济性和降低尾气排放。不过在经过了增压之后,发动机在工作时的压力和温度都大大升高,因此发动机寿命会比同样排量没有经过增压的发动机要短,而且机械性能、润滑性能都会受到影响,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涡轮增压技术在发动机上的应用。想要为发动机的燃烧提供足够空气,使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较好,涡轮增压技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现有的涡轮增压系统都不能较好地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

在现有的技术中,为了兼顾发动机的高低转速工况,涡轮增压器往往有带有废气旁通阀,但是废气旁通阀都离涡轮较近,造成阀体温度较高,且必须通过发动机进气压力来调节,不能根据发动机的转速进行自我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圆弧接触式放气调节装置,使涡轮废气旁通系统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自我调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进气管、空滤、压气机、发动机、排气管、涡轮、催化包、放气管、调节体、移动板、控制体、拉伸轴、第一弹簧、移动块、第一立杆、第一滚动体、第二立杆、第二滚动体、离心体、空心槽、第二弹簧、旋转轴、拉伸杆,发动机的进排气道分别与进气管、排气管相连通,空滤、压气机依次连接在进气管上,涡轮、催化包依次连接在排气管上,移动板布置在调节体内,放气管的一端与涡轮之前的排气管相连通,放气管的另一端与涡轮之后的排气管相连通,放气管中间部分与调节体的下部腔体相连通,移动块布置在控制体的上部,拉伸轴的一端伸入控制体内并与移动块固结在一起,移动块的顶部通过第一弹簧与控制体的上部内壁面连接在一起,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的顶部均与移动块的底部固结在一起,第一立杆、第二立杆的底部分别与第一滚动体、第二滚动体连接在一起,旋转轴的一端穿过控制体的下端后壁面后镶嵌在控制体的下端前壁面上,旋转轴的另一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的曲轴相连接,空心槽布置在控制体的旋转轴上,离心体布置在空心槽内,离心体的内壁面通过第二弹簧与旋转轴连接在一起,离心体的外壁面旋转到第一滚动体、第二滚动体的下方时能带动第一滚动体、第二滚动体转动,拉伸杆的一端与拉伸轴的另一端固结在一起,拉伸杆的另一端穿过调节体的壁面后与移动板固结在一起。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内,调节体内部腔体横截面为长方形,控制体的上部腔体横截面为长方形,控制体的下部腔体横截面为圆形,旋转轴的轴心与控制体的下部腔体轴心重合,空心槽在旋转轴上为阵列式布置,离心体的外壁面带有圆弧倒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废气旁通系统可以根据发动机转速进行连续可调,从而兼顾发动机的各种运行工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控制体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B-B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进气管,2、空滤,3、压气机,4、发动机,5、排气管,6、涡轮,7、催化包,8、旁通管,9、调节体,10、移动板,11、控制体,12、拉伸轴,13、第一弹簧,14、移动块,15、第一立杆,16、第一滚动体,17、第二立杆,18、第二滚动体,19、离心体,20、空心槽,21、第二弹簧,22、旋转轴,23、拉伸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包括进气管1、空滤2、压气机3、发动机4、排气管5、涡轮6、催化包7、放气管8、调节体9、移动板10、控制体11、拉伸轴12、第一弹簧13、移动块14、第一立杆15、第一滚动体16、第二立杆17、第二滚动体18、离心体19、空心槽20、第二弹簧21、旋转轴22、拉伸杆23,发动机4的进排气道分别与进气管1、排气管5相连通,空滤2、压气机3依次连接在进气管1上,涡轮6、催化包7依次连接在排气管5上,移动板10布置在调节体9内,放气管8的一端与涡轮6之前的排气管5相连通,放气管8的另一端与涡轮6之后的排气管5相连通,放气管8中间部分与调节体9的下部腔体相连通,移动块14布置在控制体11的上部,拉伸轴12的一端伸入控制体11内并与移动块14固结在一起,移动块14的顶部通过第一弹簧13与控制体11的上部内壁面连接在一起,第一立杆15、第二立杆17的顶部均与移动块14的底部固结在一起,第一立杆15、第二立杆17的底部分别与第一滚动体16、第二滚动体18连接在一起,旋转轴22的一端穿过控制体11的下端后壁面后镶嵌在控制体11的下端前壁面上,旋转轴22的另一端通过链条与发动机4的曲轴相连接,空心槽20布置在控制体11的旋转轴22上,离心体19布置在空心槽20内,离心体19的内壁面通过第二弹簧21与旋转轴22连接在一起,离心体19的外壁面旋转到第一滚动体16、第二滚动体18的下方时能带动第一滚动体16、第二滚动体18转动,拉伸杆23的一端与拉伸轴12的另一端固结在一起,拉伸杆23的另一端穿过调节体9的壁面后与移动板10固结在一起;调节体9内部腔体横截面为长方形,控制体11的上部腔体横截面为长方形,控制体11的下部腔体横截面为圆形,旋转轴22的轴心与控制体11的下部腔体轴心重合,空心槽20在旋转轴22上为阵列式布置,离心体19的外壁面带有圆弧倒角。

在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中,当离心体19转动时,第一滚动体16、第二滚动体18也能同步跟随转动;当离心体19向外离心运动时,第一滚动体16、第二滚动体18也能同步向上移动。当发动机4转速增大时,旋转轴22的转速也增大,布置在空心槽20内的离心体19在旋转过程中离心力增大,离心体19同步向外移动并推动移动块14、第一立杆15、第一滚动体16、第二立杆17、第二滚动体18一起向上移动,并压缩第一弹簧13、拉伸第二弹簧21,移动块14带动拉伸轴12向上移动,拉伸轴12带动拉伸杆23上移,从而使拉伸杆23带动移动板10向上移动,有较多的发动机排气从旁通管中流过,发动机泵气损失较低;发动机4转速较低时,旋转轴22的转速也较低,在第一弹簧13、第二弹簧21的作用下移动块14、离心体19同步向下移动,从而使拉伸轴12、拉伸杆23、移动板10也同步向下移动,仅有较少的发动机排气从旁通管中流过,涡轮6可以充分利用发动机排气的脉冲能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