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锥及其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04748发布日期:2019-10-18 22:3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进气锥及其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气锥及其尾气后处理装置,属于发动机尾气后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研究表明尾气后处理系统(例如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系统)的背压以及管路中气流的均匀程度对系统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提高气流通过载体时的均匀性,通常在尾气后处理系统的进口处设置多孔气流分配板,然而,这种设计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会增大系统的背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背压以及均匀性的进气锥及其尾气后处理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进气锥,用于尾气后处理装置上,所述进气锥包括内壳体、套接在所述内壳体外部的外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的至少一个传感器座,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环形端、与所述第一环形端相对的第二环形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端与所述第二环形端之间的锥面,所述内壳体呈喇叭状,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三环形端、与所述第三环形端相对的第四环形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环形端与所述第四环形端之间的圆弧面;所述第一环形端与所述第三环形端密封在一起,所述第二环形端与所述第四环形端密封在一起,所述圆弧面与所述锥面之间设有一个环形空间,所述传感器座延伸入所述环形空间中。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圆弧面设有正对所述传感器座的开口。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环形端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端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环形端相接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四环形端位于所述第二环形端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二环形端相接触。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环形端为进气口,所述第四环形端为出气口。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其包括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下游的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下游的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与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之间的混合器组件,其中所述混合器组件包括混合管,所述混合管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延伸方向,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上游的进气锥,所述进气锥为前述的进气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包括氧化催化器,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包括柴油颗粒捕集器,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剂。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未设置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的上游的气流分配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设置喇叭状的内壳体,通过调整内壳体的内表面弧形来调整气流进入载体端面时的均匀性,同时解决了背压和均匀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尾气后处理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发明尾气后处理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尾气后处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本发明进气锥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发明进气锥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进气锥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尾气后处理装置100,用以处理发动机的尾气以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100包括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位于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的下游的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的下游的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3以及位于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与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3之间的混合器组件4,其中所述混合器组件4包括混合管41,所述混合管4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100的延伸方向。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包括氧化催化器(doc),所述第二后处理载体组件2包括柴油颗粒捕集器(dpf),所述第三后处理载体组件3包括选择性催化还原剂(scr)。

所述尾气后处理装置100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后处理载体组件1的上游的进气锥5。

所述进气锥5包括内壳体51、套接在所述内壳体51外部的外壳体52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体52上的至少一个传感器座53。所述外壳体52包括第一环形端521、与所述第一环形端521相对的第二环形端52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端521与所述第二环形端522之间的锥面523。所述内壳体51呈喇叭状,以同时兼顾背压与均匀性。所述内壳体51包括第三环形端511、与所述第三环形端511相对的第四环形端5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环形端511与所述第四环形端512之间的圆弧面513。所述第一环形端521与所述第三环形端511密封在一起,所述第二环形端522与所述第四环形端512密封在一起,所述圆弧面513与所述锥面523之间设有一个环形空间54,所述传感器座53延伸入所述环形空间54中。

所述圆弧面513设有正对所述传感器座53的开口514,以便于检测到排气的参数。所述第三环形端511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端521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环形端521相接触。所述第四环形端512位于所述第二环形端522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二环形端522相接触。所述第三环形端511为进气口,所述第四环形端512为出气口。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设置了呈喇叭状的内壳体51,并取消了载体上游的气流分配板。通过内保温,利用流体的黏性特征,通过调整内壳体51的内表面弧形来调整气流进入载体端面时的均匀性,在不提高背压的情况下获得了较好的均匀性。

另外,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说明书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进气锥及其尾气后处理装置,所述进气锥包括内壳体、套接在所述内壳体外部的外壳体以及安装在所述外壳体上的至少一个传感器座。所述外壳体包括第一环形端、与所述第一环形端相对的第二环形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环形端与所述第二环形端之间的锥面。所述内壳体呈喇叭状,所述内壳体包括第三环形端、与所述第三环形端相对的第四环形端以及位于所述第三环形端与所述第四环形端之间的圆弧面。所述第一环形端与所述第三环形端密封在一起,所述第二环形端与所述第四环形端密封在一起。所述圆弧面与所述锥面之间设有一个环形空间,所述传感器座延伸入所述环形空间中。本发明通过设置喇叭状的内壳体,同时解决了背压和均匀性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吴涛涛;李伟;汪林辉;吕春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天纳克(苏州)排放系统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8.04.02
技术公布日:2019.10.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