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清器及发动机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35057发布日期:2018-12-19 06:2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滤清器及发动机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发动机总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清器及发动机总成。

背景技术

机油滤清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滤芯滤除机油中金属及非金属杂质,胶质等有害物质,保证润滑部位机油的清洁度,降低磨损,延长机器的使用寿命。

但是现有的机油滤清器存在以下问题:

1)、在当发动机停机时,特别是对于出油口设置在滤清器滤罐的下方的机油滤清器,其滤罐中的机油会流空,重启时机油需要重新注满滤罐,机油才能通过出油口进入到润滑油道对运动件进行润滑,从而造成运动件短时缺油,特别当发动机频繁启停时,会加剧运动件的磨损。

2)、在保养更换滤芯时,滤芯取出后,滤罐中滤芯外侧未经过滤机油会流入出油口,造成主油道机油污染。

3)、无中芯管结构滤芯安装时,需要下端盖对正出油口后才能安装,安装不便。

因此,亟需一种滤清器及发动机总成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清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机油滤清器当发动机停机后,滤罐中的机油会从滤罐中流空,导致发动机启动时,运动件短时缺油,容易造成磨损的问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机油滤清器滤罐中的机油在发动机停机后容易流空,发动机重新启动后需要先费时将机油滤清器的滤罐注满机油,在此期间容易导致运动件磨损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滤清器,包括:

滤罐,其内部设有滤腔,其上设有与所述滤腔连通的进油口和出油口;

滤芯,安装在所述滤腔中,其内部设有安装孔;

中管,其内部设有导油通道,所述中管部分位于所述安装孔中,底部的一端与所述滤罐密封连接,所述中管侧壁上仅顶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滤腔和所述导油通道连通,所述导油通道与所述出油口连通;

第一单向阀,安装在所述进油口处,机油通过所述第一单向阀能够进入到所述滤腔中。

作为优选,所述中管的外周面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顶部的一端与所述通孔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导油槽呈螺旋线形。

作为优选,所述中管顶部的一端与所述滤芯抵接,底部的一端与所述滤罐卡接。

作为优选,所述中管底部的一端设有卡钩,所述滤罐上设有卡槽,所述卡钩和所述卡槽卡接。

作为优选,所述出油口呈台阶状,其包括第一油口和第二油口,所述第二油口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油口的孔径,所述导油通道、所述第二油口以及所述第一油口依次连通,所述中管底部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油口中且与所述第二油口密封连接,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油口的侧壁上。

作为优选,所述滤清器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油口中,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中管的底部以及所述出油口的台阶面抵接,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中管顶部的一端呈弧面,所述滤芯上设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与所述中管顶部的一端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滤罐包括滤罐本体以及与所述滤罐本体螺纹连接的滤盖,所述滤芯顶部的一端与所述滤盖卡接,底部的一端与所述出油口位于所述滤腔内的一端抵接。

作为优选,所述进油口和所述出油口均位于所述滤罐底部的一端。

作为优选,所述滤清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出油口处的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被配置为,导油通道内的机油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单向阀流出所述滤罐。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上述任一方案中所述的滤清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由于进油口设有第一单向阀,从而发动机停机后机油不会倒流回油底壳;出油口和中管密封连接,而中管上的导油通道的一端和出油口连通,另一端通过通孔和滤腔连通,而通孔仅设置在中管靠近顶部的位置,从而发动机停机后,至少滤罐中位于通孔下方的机油不会从通孔中经出油口流出,保证滤罐内机油不会流空,当发动机再次启动时,可以使滤罐内迅速注满机油,防止运动件在无机油润滑下运行而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滤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滤清器中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滤罐;11、滤盖;111、定位凹槽;12、滤罐本体;121、进油口;122、出油口;1221、第一油口;1222、第二油口;123、卡槽;124、滤腔;

2、滤芯;21、安装孔;22、定位槽;23、定位凸起;24、卡凸;

3、中管;31、通孔;32、导油通道;33、导油槽;34、卡钩;35、定位孔;

4、第一单向阀;

5、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滤清器,该滤清器包括滤罐1、滤芯2、中管3和第一单向阀4,滤罐1的内部设有滤腔124,并且滤罐1上设有与滤腔124连通的进油口121和出油口122,出油口122与主油道连接,进油口121处安装有第一单向阀4,进油口121与油底壳通过管路连通,机油能够通过第一单向阀4由油底壳进入到滤腔124中,从而发动机停机后,滤腔124中的机油不会通过进油口121回流至油底壳中。滤芯2安装在滤腔124中,滤芯2是实现滤清器过滤功能的核心零部件,主要功能材质为滤纸,滤纸通过粘接形成环状的闭合结构,滤纸由植物纤维及合成纤维等组成,内部为疏松微孔结构,机油通过滤纸时,滤纸可滤除机油中的杂质。本实施例中滤芯2一端和出油口122位于滤腔124内的一端抵接,另一端与滤罐1位于滤腔124侧的顶部抵接,滤芯2上设有安装孔21,中管3顶部的一端位于该安装孔21中,底部的一端位于出油口122中,中管3和出油口122密封配合,并且卡接,中管3内设有导油通道32,仅其顶部的位置设有多个通孔31,通孔31的两端分别与导油通道32以及滤腔124连通,从而滤腔124中的机油通过通孔31经导油通道32和出油口122可以流出滤罐1,而通孔31仅设置在滤罐1顶部的一端,从而可以保证在发动机停机后滤罐1中的机油不会流光,发动机再次启动时,可以保证滤罐1内的机油迅速注满,保证运动件的润滑。

滤罐1包括滤罐本体12和滤盖11,滤罐本体12和滤盖11螺纹连接并且密封配合,滤腔124则由滤罐本体12和滤盖11整体构成,进油口121和出油口122均位于滤罐本体12底部的一端,并且出油口122的中心线和滤罐本体12的中心线重合,滤芯2顶部的一端和滤盖11抵接,底部的一端和出油口122位于滤腔124内的一端抵接。具体的,滤腔124的内壁位于顶部的一端设有定位凹槽111,相应的滤芯2顶部的一端设有定位凸起23,该定位凸起23位于定位凹槽111中,并且两者卡接配合;出油口122呈台阶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油口1221和第二油口1222,第二油口1222的孔径大于第一油口1221的孔径,本实施例中,第二油口1222相对第一油口1221靠近滤腔124,并且第二油口1222深入在滤腔124中,滤芯2和第二油口1222的侧壁位于滤腔124内的一端抵接。优选的,滤芯2底部的一端设有卡凸24,该卡凸24位于第二油口1222中并与第二油口1222卡接。

中管3顶部的一端呈弧面,滤芯2的安装孔21中位于顶部的侧壁上设有定位槽22,中管3顶部一端的弧面结构卡持在定位槽22中,实现中管3顶部一端的定位,中管3底部的一端设有卡钩34,第二油口1222的侧壁上设有卡槽123,中管3的底部通过卡钩34和卡槽123卡接实现中管3底部的定位。

滤清器还包括弹簧5,弹簧5位于第二油口1222中,弹簧5顶部的一端和中管3底部的一端抵接,底部的一端与第二油口1222和第一油口1221之间的台阶面抵接,并且该弹簧5处于压缩状态。优选的,中管3底部的一端设有定位孔35,定位孔35与导油通道32底部的一端连通,并且定位孔35的孔径大于导油通道32的孔径,导油通道32通过定位孔与第一油口1221连通,弹簧5顶部的一端位于定位孔35中,并且和定位孔35与导油通道32连接处的台阶面抵接。从而通过设置弹簧5可以保证中管3在沿其轴线方向上定位稳定,并且通过设置弹簧5可以降低中管3顶部和底部定位结构的加工精度。

本实施例中,中管3的外周面和安装孔21的内壁贴合,中管3的外周面上设有导油槽33,导油槽33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导油槽33的一端与滤芯2底部的一端齐平,顶部的一端与通孔31连通,从而滤腔124中的机油经滤芯2过滤后渗透到安装孔21中,特别是滤腔124底部的机油,能够沿导油槽33流向中管3顶部的通孔31中,进而流入到导油通道32中,便于机油流通。优选的,本实施例中通孔31与导油槽33一一对应设置,并且导油槽33呈螺旋线形,可以增加导油槽33和安装孔21内壁的接触面积,便于更多的机油从导油槽33中流入通孔31中。

本实施例中的中管3和滤芯2可拆装设置,由于中管3的底部和滤罐1密封连接并且卡持在滤罐1上,从而更换滤芯2时,无需拆卸中管3,进而可以保证更换滤芯2前位于滤芯2外侧且尚未经过过滤的机油无法从通孔31流入到导油通道32中,进而不会从出油口122流出,可避免了主油道被污染。

本实施例中,滤清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油口1221处的第二单向阀,第二单向阀被被配置为,使机油能够从滤腔124侧通过第二单向阀流往主油道中。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单向阀需要一定的压力才能打开,当发动机停机后,系统内部压力消失,仅靠机油自身重量无法打开第二单向阀,从而通过设置第二单向阀可以进一步保证滤腔124中的机油不会从出油口122流光。因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该滤清器仅通过第一单向阀4和第二单向阀同样可以保证发动机停机后,滤腔124内的机油不会流光。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上述滤清器。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