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装配结构、空气滤清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6887发布日期:2018-09-21 19:55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零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装配结构、空气滤清器及汽车。



背景技术:

空气滤清器是保证诸多机械设备或交通运输设备的发动机正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滤除发动机进气中的颗粒物,防止颗粒物进入发动机活塞缸,导致活塞与缸体摩擦而损坏发动机。

传统的主滤芯端面和安全滤芯端面均设置有密封圈,通过各自端面的密封圈与空气滤清器外壳进行固定和密封,以防止未经过主滤芯和安全滤芯的气体从它们与空气滤清器外壳之间的空隙直接进入到发动机中。设置有密封圈的安全滤芯,其端面为封闭结构,进入发动机的气体只能通过封闭端面的最小直径处的圆面积流出,导致流阻偏大,滤芯寿命偏短。

现有技术中为了减小气体流阻已将安全滤芯端面的密封圈取消,通过只在安全滤芯进气通道的一端端面进行施胶粘接,然后采用端面开放的内护网结构将其与空气滤清器外壳固定,这样使得经过安全滤芯过滤后的气体不仅可以通过安全滤芯端面的最小直径处的圆面积流出,还可以经过安全滤芯的施胶端面的内侧出气通道排出,出气面积大大增加,极大地减小了气体流阻。但是,由于改进之后的安全滤芯通过内护网结构直接与空气滤清器外壳固定,且只有主滤芯设置有密封圈,使得进入空气滤清器的气体经过主滤芯后,直接经过主滤芯和安全滤芯之间间隙,并从安全滤芯的内护网结构与空气滤清器外壳之间的缝隙排出,然后进入发动机,而并未经过安全滤芯的进一步过滤,使得未经过充分过滤的气体直接进入发动机,这样极可能导致发动机损坏,从而使得汽车无法正常工作的现象发生。

针对上述问题,亟需提供一种密封装配结构、空气滤清器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改进之后的安全滤芯通过内护网结构直接与空气滤清器外壳固定,存在使得未经过充分过滤的气体直接进入发动机可能导致发动机损坏,而使得汽车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装配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改进之后的安全滤芯通过内护网结构直接与空气滤清器外壳固定,存在使得未经过充分过滤的气体直接进入发动机可能导致发动机损坏,而使得汽车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滤清器,能够对进入空气滤清器的气体充分过滤,防止未经过充分过滤的气体进入发动机导致发动机发生故障。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故障率较低,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密封装配结构,包括空气滤清器外壳和呈圆环状的密封圈,还包括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外壳卡接的护网结构;

所述密封圈的一侧沿所述密封圈的径向间隔设置有第一周向凸起和第二周向凸起,所述第一周向凸起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周向凸起的外径;

所述护网结构包括沿其轴线延伸的卡接端,所述卡接端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外壳卡接;

所述第二周向凸起的内圆周面与所述卡接端接触密封,所述第二周向凸起的端面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外壳接触密封。

采用这种结构后,通过密封圈设置第二周向凸起,并使第二周向凸起与空气滤清器外壳及护网结构进行配合,解决现有技术中改进之后的安全滤芯通过内护网结构直接与空气滤清器外壳固定,存在使得未经过充分过滤的气体直接进入发动机可能导致发动机损坏,而使得汽车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作为上述的密封装配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空气滤清器外壳的排气端设置有第一周向筋板和第二周向筋板,所述第一周向凸起位于所述第一周向筋板和所述第二周向筋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一周向筋板和所述第二周向筋板接触。

作为上述的密封装配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周向凸起与所述第一周向筋板和所述第二周向筋板的配合均为过盈配合。

采用这种结构后,密封圈可以通过第一周向凸起实现其与空气滤清器外壳的固定安装。

作为上述的密封装配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周向凸起的外圆周面与所述密封圈的外圆周面重合。

作为上述的密封装配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周向凸起的内圆周面与所述密封圈的内圆周面重合。

采用这种结构后,便于密封圈的加工制作。

作为上述的密封装配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密封圈的另一侧置有呈圆环状的主滤芯卡接结构。

采用这种结构后,能够更好的对主滤芯进行密封。

作为上述的密封装配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滤芯卡接结构的外圆周面与所述密封圈的外圆周面重合。

采用这种结构后,可以避免主滤芯卡接结构的外圆周面直径小于密封圈的外圆周面直径,使得密封圈体积过大,且体积过大的部分并未产生其它有益效果,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

作为上述的密封装配结构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周向凸起内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呈圆环状,且与所述密封圈的轴线相同。

采用这种结构后,可以使得第二周向凸起具有一定的强度,避免当第二周向凸起与护网结构配合时,由于强度不够导致第二周向凸起发生变形,不能很好的起到密封作用,从而使得未经过安全滤芯的气体直接从护网结构有空气滤清器外壳配合间隙中排出,进入到发动机中,进而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一种空气滤清器,包括上述密封装配结构。

采用这种结构后,能够对进入空气滤清器的气体充分过滤,防止未经过充分过滤的气体进入发动机导致发动机发生故障。

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空气滤清器。

采用这种结构后,发动机故障率较低,使用寿命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密封装配结构,通过密封圈设置第二周向凸起,并使其与空气滤清器外壳及护网结构进行配合,使得进入空气滤清器的气体充分过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改进之后的安全滤芯通过内护网结构直接与空气滤清器外壳固定,存在使得未经过充分过滤的气体直接进入发动机可能导致发动机损坏,而使得汽车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空气滤清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密封圈的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密封圈的又一种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空气滤清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密封圈;11、第一周向凸起;12、第二周向凸起;13、主滤芯卡接结构;

2、主滤芯;3、空气滤清器外壳;31、第一周向筋板;32、第二周向筋板;33、第三周向筋板;

4、护网结构;5、加强板;6、安全滤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密封装配结构,该密封装配结构包括空气滤清器外壳和呈圆环状的密封圈1,以及与空气滤清器外壳卡接的护网结构4。其中,护网结构4包括沿其轴线延伸的卡接端,卡接端与空气滤清器外壳3卡接。另外,空气滤清器外壳3的排气端设置有第一周向筋板31和第二周向筋板32。

如图3所示,密封圈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周向凸起11和第二周向凸起12,第一周向凸起11和第二周向凸起12沿密封圈1的径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周向凸起11的内径大于第二周向12凸起的外径,其中,第一周向凸起11的外圆周面与密封圈1的外圆周面重合,第二周向凸起12的内圆周面与密封圈1的内圆周面重合,并且,第二周向凸起12内设置有加强板5,加强板5呈圆环状,且与密封圈1的轴线相同。采用这种结构后,可以使得第二周向凸起12具有一定的强度,使得第二周向凸起12具有较好的密封作用。

如图4所示,密封圈1的另一侧置有呈圆环状的主滤芯卡接结构13,主滤芯卡接结构13的外圆周面与密封圈1的外圆周面重合,这样,在保证对主滤芯进行密封的同时,还可以避免主滤芯卡接结构13的外圆周面直径小于密封圈1的外圆周面直径,使得密封圈1体积过大,且体积过大的部分并未产生其它有益效果,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

再如图1-2所示,密封圈1的第一周向凸起11位于第一周向筋板31和第二周向筋板32之间,且与第一周向筋板31和第二周向筋板32接触。并且第一周向凸起11与第一周向筋板31和第二周向筋板32的配合均为过盈配合,从而实现密封圈1与空气滤清器外壳3的固定安装。并且,第二周向凸起12的内圆周面与卡接端接触密封,第二周向凸起12的端面与空气滤清器外壳3接触密封。采用这种结构后,通过密封圈1设置第二周向凸起12,并使其与空气滤清器外壳3及护网结构4进行配合,解决现有技术中安全滤芯6结构改进后,其与空气滤清器的装配结构发生变化,存在使得未经过充分过滤的气体直接进入发动机可能导致发动机损坏,而使得汽车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如图5所示,上述密封圈1还可以用于设置有第三周向筋板33的空气滤清器外壳3中的密封装配结构。具体的,密封圈1的第二周向凸起32的内周面与第三周向筋板33直径较大的圆周面接触,其余配合结构与上述未设置第三周向筋板33的空气滤清器外壳3的配合相同。这种主要针对未改进的安全滤芯6与空气滤清器外壳3的密封装配,采用上述密封圈1起到进一步加强密封的作用,以防止安全滤芯6排气端的密封圈老化失效,导致密封装配结构失效,使得未经过过滤的气体进入到发动机中。

另外,本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空气滤清器,包括上述密封圈装配结构。采用这种结构后,能够对进入空气滤清器的气体充分过滤,防止未经过充分过滤的气体进入发动机导致发动机发生故障。

此外,本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空气滤清器。采用这种结构后,发动机故障率较低,使用寿命长。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