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发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9785发布日期:2018-11-13 20:26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速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公交系统是中小城市交通系统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公交站牌是公交系统工程最为重点的建设工程。公交车在行驶至公交站牌时,公交车需要进行减速,并且直至在公交站牌完全停止,而后乘客方便进入公交车进行乘坐,由于城市的公交系统的公交数量一般很多,如此数量庞大的公交车在通过公交站牌时,不对上述的公交车通过时产生的能量回收,也会造成较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速发电装置,能够有效对城市公交汽车减速产生的能量进行回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减速发电装置,包括设置在公交站牌旁侧道路的基坑,沿着所述基坑内设置有多个支撑板,所述多个支撑板的板面水平且沿着基坑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支撑台上,所述支撑板与支撑台构成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所述基坑内还设置有发电机,所述支撑板与传动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发电机的输入轴连接,支撑板位于支撑台向下滑动动作对应传动机构连动发电机转动动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技术效果为:上述的公交车通过公交站台时,公交车在制动的过程中通过上述的支撑板,支撑板与支撑台构成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支撑板在竖直向下滑动的过程中,连动上述的传动机构,并且传功机构连动发电机转动,从而实现发电,发电机产生的电流通过整流单元整流后存储至蓄电池内,从而实现对公交车停靠站时制动能量的利用。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减速发电装置的两种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减速发电装置的俯视图;

图4至图6是减速发电装置中单个支撑板、传动机构及发电机三种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传动滚轮与传动机构配合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传动滚轮与第一传功轴的端面示意图;

图9是卡盘的端面示意图;

图10是第一离合盘的端面示意图;

图11是第二离合盘的端面示意图;

图12是支撑板的端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1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减速发电装置,包括设置在公交站牌旁侧道路的基坑10,沿着所述基坑10内设置有支撑板20,所述多个支撑板20的板面水平且沿着基坑10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支撑板20设置在支撑台30上,所述支撑板20与支撑台30构成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所述基坑10内还设置有发电机90,所述支撑板20与传动机构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机构的另一端与发电机90的输入轴连接,支撑板20位于支撑台30向下滑动动作对应传动机构连动发电机90转动动作;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上述的公交车通过该站台时,公交车的车轮通过上述的支撑板20,支撑板20在公交车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位于支撑台30竖直向下滑动支撑板20在竖直向下滑动的过程中,使得连动机构的传动动作,从而连动发电机90转动,进而产生电能,发电机90产生的电流通过整流单元整流后存储至蓄电池内,从而实现对公交车停靠站时制动能量的利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结合图3至图6所示,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板20旁侧的传动滚轮40,所述传动滚轮40的两端转动式设置在第一支架41上,所述支撑板20向下滑动动作对应传动滚轮40转动动作,所述传动滚轮4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传动轴42,所述第一传动轴42上设置有第一锥齿轮43,所述第一锥齿轮43与第二锥齿轮51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51设置在第二传动轴52的一端,所述第二传动轴52转动式设置在第二支架53上,所述第二传动轴52的另一端设置有驱动齿轮54,所述支撑台30上设置有传动带60,所述发电机90的输入轴设置有从动齿轮91,所述驱动齿轮54及从动齿轮91均与传动带60啮合,所述第一传动轴42与第一锥齿轮43之间设置有离合单元,所述离合单元启动及停止动作分别对应第一锥齿轮43与第一传动轴42连接及分离动作,所述支撑板20下降动作或上升动作对应离合单元的启动及停止动作;

上述的支撑板20向下滑动的过程中,连动传动滚轮40转动,传动滚轮40转动的过程中连动第一传动轴42转动,进而连动上述的第一锥齿轮43与第二锥齿轮51转动,第一锥齿轮43与第二锥齿轮51转动的过程中使得第二传动轴52转动,进而实现对传动带60的传动,上述的传动带60传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发电机90的驱动,从而实现发电;

上述的第一传动轴42与第二传动轴52之间通过第一锥齿轮43与第二锥齿轮51配合,进而实现对传动滚轮40的换向,使得支撑板20的向下滑动转化为沿着基坑10长度方向的滚动,以确保对多个支撑板20向下滑动动能的转化;

当公交车车轮离开支撑板20朝向相邻支撑板滚入时,上述的离合单元使得第一锥齿轮43与第一传动轴42分离,进而确保传动滚轮40能够正常反向转动,进而确保支撑板20的正常抬起复位,不会造成与其他支撑板20下降造成的干涉问题。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及图12所示,所述支撑板20为矩形板结构,所述支撑板20的下板面四个拐角处设置有滑柱21与支撑台30上的滑槽构成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所述滑柱21上设置有第一滚轮22,所述第一滚轮22的轮芯水平且与支撑板20长度方向垂直,所述传动滚轮40上设置有钢丝绳23,所述钢丝绳23与第一滚轮22的轮缘抵靠且一端与支撑板20下板面连接,所述传动滚轮40的另一端设置有复位器401,所述复位器401用于驱动传动滚轮40转动并实施对钢丝绳23的收紧;

所述支撑板20下板面设置有滑柱24与支撑台30上的滑套构成竖直方向的滑动配合,所述滑柱24上套设有第一复位弹簧25,所述第一复位弹簧25的上下端分别与支撑板20下板面及支撑台30上的滑套抵靠;

上述的支撑板20在第一复位弹簧25的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此时的离合单元使得第一锥齿轮43与第一传动轴42分离,上述的复位器401是得传动滚轮40反转,进而将钢丝绳23收紧,确保下一次公交车入站时,公交车能够连动支撑板20下降,实现对传动滚轮40的驱动,再次实施对发电机90的驱动,上述的复位器401内设置有发条弹簧,发条弹簧的一端与第一传动轴42的一端连接,发条弹簧的另一端与复位器401的壳体连接,钢丝绳23连动传动滚轮40转动的过程中,实现对复位器401发条弹簧的上紧,在支撑板20向上抬升的过程中,离合单元停止,从而实现第一锥齿轮43与第一传动轴42的分离,发条弹簧复位,进而实现对传动滚轮40的反转,以实现对钢丝绳23的收紧。

进一步地,结合图4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传动轴42长度方向水平且与支撑板20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第二传动轴52长度方向水平且与支撑板20长度方向平行,所述传动带60长度方向与第一传动轴42平行,所述离合单元包括设置在第一传动轴42一端的第一离合盘421,所述第一锥齿轮43设置在第三传动轴431的一端,所述第三传动轴431转动式设置在第三支架432上,所述第三支架432固定在支撑台30上,所述第三传动轴431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离合盘433,所述第一离合盘421上设置有第一螺旋块4211,所述第一螺旋块4211沿着第一离合盘421盘面周向环绕顺延布置且厚度逐步增大,所述第二离合盘433上设置有第二螺旋块4331,所述第二螺旋块4331沿着第二离合盘433盘面周向环绕顺延布置且厚度逐步增大,所述第一离合盘421与第二离合盘433盘面贴合且第一螺旋块4211与第二螺旋块4331顺延抵靠,所述离合单元还包括第一电磁线圈71,所述第一电磁线圈71内设置有第一铁杆72,所述第一铁杆72滑动设置在安装支架721上,所述第一铁杆72与第一传动轴42平行,所述第一传动轴4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方杆段,所述第一方杆段插置在卡盘422的第一方形插孔4221内,所述第一离合盘421固定在卡盘422的一侧盘面,所述第一铁杆72的杆端设置有挂杆722,所述卡盘422的盘缘设置有环形槽4223,所述挂杆722伸入环形槽4223的槽口内;

所述第一传动轴42上设置有第一支板423,所述第一传动轴42杆身上套设有第二复位弹簧424,所述第二复位弹簧4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板423及卡盘422抵靠,所述第一铁杆72的杆身上设置有第二支板723,所述第一铁杆72的杆身上还套设有第三复位弹簧724,所述第三复位弹簧724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支架721及第二支板723抵靠;

当上述的支撑板20在公交车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到最低端时,上述的第一电磁线圈71断电,在第二复位弹簧424的弹性力下,使得第一传动轴42的一端的第一方杆段插置在卡盘422的第一方形插孔4221内,支撑板20向下滑动连动传动滚轮40的转动,进而实现对第三传动轴431的驱动,进而连动发电机90的转动,当上述的公交车的车轮离开所在位置的支撑板20时,在第一复位弹簧25的弹力作用下向上抬起,同时使得上述的第一电磁线圈71通电,第一电磁线圈71通电使得第一铁杆72沿着安装支架721滑动,并且使得卡盘422沿着第一传动轴42的第一方杆段滑动,从而使得第一离合盘421与第二离合盘433分离,以实现传动滚轮40的正常复位并实现对钢丝绳23的收紧;

上述的第一离合盘421的第一螺旋块4211以及第二离合盘433的第二螺旋块4331结构为顺延布置的圆弧形凸块,并且厚度随着顺延方向逐渐增大,上述的第一离合盘421与第二离合盘433抵靠的过程中,使得第一螺旋块4211与第二螺旋块4331的厚度最大的一端抵靠,进而第一离合盘421在转动的过程中连动第二离合盘433转动。

更为具体地,结合4至图7所示,所述卡盘422的旁侧还设置有第二电磁线圈81,所述第二电磁线圈81内设置有第二铁杆82,所述第二铁杆82滑动设置在固定支架821上,所述第二铁杆82水平且与第一传动轴42垂直,所述第二铁杆82的杆身上设置有第三支板822,所述第二铁杆82上套设有第四复位弹簧823,所述第四复位弹簧823的两端分别与固定支架821及第三支板822抵靠,所述第二铁杆82的杆端一侧与卡盘422的盘缘抵靠或分离;

当上述的支撑板20处在高位停止状态时,上述的第二电磁线圈81处在断电状态,在第四复位弹簧823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二铁杆82的杆端一侧与卡盘422的盘缘抵靠,从而实现对卡盘422的限位,进而避免卡盘422在第二复位弹簧424的弹性力作用下使得第一离合盘421与第二离合盘433结合;而且该第二铁杆82的杆端一侧与卡盘422的盘缘抵靠,此时的第一电磁线圈71还可处在断电状态,避免第一电磁线圈71长期通电导致的发热问题,而且还可减少电能的损耗;

当公交车通过站台时,使得上述的支撑板20沿着支撑台30向下滑动,此时的支撑板20下滑之前,第二电磁线圈81处在通电状态,并且使得第二铁杆82的杆端一侧与卡盘422的盘缘分离,在第二复位弹簧424的弹性力作用下使得第一离合盘421与第二离合盘433结合,进而实现对发电机90的驱动。

更为优选地,所述卡盘422的盘面设置有第二方杆段4222,所述第二方杆段4222插置在第一离合盘421盘芯的第二方形插孔4212内,所述第二方杆段4222上设置有支撑弹簧4223,所述支撑弹簧4223的两端分别与卡盘422及第一离合盘421盘面连接;

结合图10、图11以及图6所示,上述的第一离合盘421与第二离合盘433结合时,为确保第一螺旋块4211与第二螺旋块4331的厚度最大的一端抵靠,进而第一离合盘421在转动的过程中连动第二离合盘433转动,以实现对发电机90输入轴的驱动。

更进一步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支撑板20一侧滑柱21的柱身上设置有第一驱动块211,所述支撑台30上设置有第一接近开关31,所述滑柱21下移且第一驱动块211与第一接近开关31的接触端抵靠,所述第一接近开关31用于控制第二电磁线圈81通电及断电;

上述的支撑板20下移时,使得第一驱动块211与第一接近开关31的接触端抵靠,进而使得第二电磁线圈81通电,通电后的第二电磁线圈81使得第一离合盘421与第二离合盘433结合,进而实现对发电机90输入轴的驱动;

所述支撑板20另一侧滑柱21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驱动块212,所述支撑台30上设置有第二接近开关32,所述滑柱21下移且第二驱动块212与第二接近开关32的接触端抵靠,所述第二接近开关32用于控制第一电磁线圈71通电及断电;

上述的支撑板20下移至最低端时,传动滚轮40无法再正向转动,支撑板20下移产生的能量基本完全转化成电能,因此可使得第二驱动块212触碰第二接近开关32从而使得第一电磁线圈71通电,进而使得第一离合盘421与第二离合盘433分离,确保传动滚轮40正常反转,以实现对钢丝绳23的收紧;

当支撑板20上升至最高位时,第一驱动块211与第一接近开关31的接触端分离,进而实现对第二电磁线圈81的断电,在第四复位弹簧823的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第二铁杆82的杆端一侧与卡盘422的盘缘抵靠,从而实现对卡盘422的限位,此时的支撑板20上升至最高位时,第一电磁线圈71断电,避免第一电磁线圈71长期通电导致的发热问题,而且还可减少电能的损耗;

上述的第二电磁线圈81的通电时间也就是支撑板20处在下移状态,支撑板20处在下移状态的时间较短,从而可忽略不计。

更为具体地,为实现对钢丝绳23的有效张紧,所述支撑台30上设置有供钢丝绳23穿过的开口33,所述开口33内设置有第二滚轮34,所述第二滚轮34与第一滚轮22的轮芯平行,所述钢丝绳23抵靠在第二滚轮34的轮缘处。

为确保公交车车轮的顺利通过,减少公交车车轮的摩擦损伤,所述支撑板20的两侧设置成圆弧面。

最后,结合图3所示,所述传动带60为封闭式履带,所述传动带60的两端转动式设置有支撑辊61,所述支撑辊61辊芯水平且与传动带60长度方向垂直。

为实现对该基坑10内设备的保护,在基坑上设置有盖板,基坑10内部在先做好防水处理,减少上述各部件受潮的问题,上述的盖板上设置通孔,使得支撑板20能够显露出来,确保公交车的车轮当驶入停靠站时,能够确保车轮压在支撑板20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