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音圈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51527发布日期:2020-11-10 11:32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音圈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圈马达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音圈马达。



背景技术:

微型自动聚焦摄像头广泛应用于手机、汽车、无人飞机、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产品之中。普通的微型自动聚焦摄像头是由一个音圈马达来驱动镜头沿其光轴移动,以达到自动对焦或变焦的功能。

目前多数的音圈马达是通过磁铁和线圈来作为驱动器,通过磁铁与线圈的相互作用来驱动用于固定镜头的镜头支架移动,这种通过磁铁和线圈作为驱动器的音圈马达存在着重量重的问题;因而有人采用记忆合金驱动器来驱动镜头支架移动,以使得镜头进行变焦,记忆合金驱动器是利用记忆合金丝受热会收缩变形的性质来驱动镜头支架移动,外部控制器可以通过控制记忆合金丝的通电电流而控制记忆合金的收缩变形量,这种带有记忆合金驱动器的音圈马达具有重量轻的优点,但是由于记忆合金散热较慢,这样记忆合金驱动器的记忆合金丝无法快速复位而导致镜头支架无法快速复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音圈马达,其能使得镜头支架在上下移动后能快速复位。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音圈马达,其包括外壳、底座、镜头支架、记忆合金驱动器以及对焦复位弹片;所述外壳安装于底座上且外壳与底座之间形成一上下开口的容置空间;所述镜头支架可移动的配合于容置空间内,镜头支架上设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所述记忆合金驱动器设置于容置空间内,且记忆合金驱动器驱动镜头支架上下移动;所述对焦复位弹片的两端分别与镜头支架和底座相连,且对焦复位弹片随镜头支架的上下移动而变形。

所述记忆合金驱动器还驱动镜头支架前后左右移动;所述的一种音圈马达还包括防抖复位机构;所述防抖复位机构包括前弹片和左弹片,前弹片随镜头支架前后移动而变形,左弹片随镜头支架的左右移动而变形。

所述防抖复位机构还包括后弹片和右弹片,后弹片随镜头支架前后移动而变形,右弹片随镜头支架的左右移动而变形。

所述底座的左前端和右后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所述镜头支架的右前端和左后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记忆合金驱动器包括前记忆合金丝、后记忆合金丝、左记忆合金丝和右记忆合金丝;所述前记忆合金丝倾斜设置于镜头支架前侧,前记忆合金丝的左端高于前记忆合金丝的右端,且前记忆合金丝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和第一连接部相连;所述后记忆合金丝倾斜设置于镜头支架后侧,后记忆合金丝的左端低于后记忆合金丝的右端,且后记忆合金丝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第二连接部和第二固定部相连;所述左记忆合金丝倾斜设置于镜头支架左侧,左记忆合金丝的前端高于左记忆合金丝的后端,且左记忆合金丝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所述右记忆合金丝倾斜设置于镜头支架右侧,右记忆合金丝的前端低于右记忆合金丝的后端,且右记忆合金丝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固定部相连。

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向上凸出底座,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向下凸出镜头支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底端活动抵触底座。

所述的一种音圈马达还包括呈环状结构的导电弹片,导电弹片的四个边角分别与第一连接部的顶端、第二连接部的顶端、第一固定部的顶端和第二固定部的顶端相连,且导电弹片与前记忆合金丝的右端、后记忆合金丝的左端、左记忆合金丝的后端和右记忆合金丝的前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固定有两个第一导电座,两个第一导电座分别与前记忆合金丝的右端和右记忆合金丝的前端相连,两个第一导电座顶部均弯折形成有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固定有两个第二导电座,两个第二导电座分别与后记忆合金丝的左端和左记忆合金丝的后端相连,两个第二导电座顶部均弯折形成有第二连接片;所述导电弹片的右前边角向内延伸形成有第一固定片,导电弹片的左后边角向内延伸形成有第二固定片,导电弹片的第一固定片底面与两个第一导电座的第一连接片顶面焊接相连,导电弹片的第二固定片底面与两个第二导电座的第二连接片顶面焊接相连。

所述导电弹片的第一固定片底面与两个第一导电座的第一连接片顶面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焊接相连,导电弹片的第二固定片底面与两个第二导电座的第二连接片顶面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相连。

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固定有两个第三导电座,两个第三导电座分别与前记忆合金丝的左端和左记忆合金丝的前端相连;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固定有两个第四导电座,两个第四导电座分别与后记忆合金丝的左端和右记忆合金丝的后端相连;所述底座上设有五个导电连接端子,五个导电连接端子分为第一导电连接端子、第二导电连接端子、第三导电连接端子、第四导电连接端子和第五导电连接端子,第一导电连接端子与导电弹片电连接,第二导电连接端子和第三导电连接端子分别与两个第三导电座电连接,第四导电连接端子和第五导电连接端子分别与两个第四导电座电连接。

所述防抖复位机构还包括连动座和连接座,连动座和连接座可前后左右移动的设置于容置空间内,连动座上对应于安装孔设有一通孔,连接座上对应于安装孔设有一穿孔,连接座通过对焦复位弹片与镜头支架相连,对焦复位弹片两端分别连接连接座和镜头支架;所述前弹片设置于镜头支架的前侧,前弹片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前后方向,前弹片的左端与底座相连,前弹片的右端与连动座相连;所述后弹片设置于镜头支架的后侧,后弹片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前后方向,后弹片的右端与底座相连,后弹片的左端与连动座相连;所述左弹片设置于镜头支架的左侧,左弹片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左右方向,左弹片的前端与连接座相连,左弹片的后端与连动座相连;所述右弹片设置于镜头支架的右侧,右弹片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左右方向,右弹片的前端与连动座相连,右弹片的后端与连接座相连。

所述对焦复位弹片的数量有两个,两个对焦复位弹片分为第一对焦复位弹片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所述第一对焦复位弹片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分别设置于镜头支架的前侧和后侧上,第一对焦复位弹片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的弹性形变方向沿上下方向,第一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镜头支架和连接座相连,第二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连接座和镜头支架相连。

所述镜头支架前侧设有一向前凸起的前衔接部,镜头支架后侧设有一向后凸起的后衔接部;所述第一对焦复位弹片的右端与前衔接部相连,第一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通过第一衔接座与连接座相连,第一衔接座位于镜头支架外侧并与连接座顶部相连,第一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与第一衔接座相连;所述第二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与后衔接部相连,第二对焦复位弹片的右端通过第二衔接座与连接座相连,第二衔接座位于镜头支架外侧并与连接座顶部相连,第二对焦复位弹片的左端与第二衔接座相连。

所述底座的顶部前侧和后侧分别设有前固定块和后固定块,前固定块和后固定块上分别设有前固定槽和后固定槽;所述连动座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前连动块、后连动块、左连动块和右连动块,前连动块、后连动块、左连动块和右连动块分别设有前连动槽、后连动槽、左连动槽和右连动槽;所述连接座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左连接块和右连接块,左连接块和右连接块分别设有左连接槽和右连接槽;所述前弹片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前固定槽和前连动槽中,所述后弹片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后连动槽和后固定槽中,所述左弹片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左连接槽和左连动槽中,所述右弹片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右连动槽和右连接槽中。

所述前弹片的左端和右端分别设有开孔,所述后弹片的左端和右端也分别设有开孔,所述左弹片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开孔,所述右弹片的前端和后端分别设有开孔。

所述前固定槽的前后内壁分别设有凸起,后固定槽的前后内壁分别设有凸起,前连动槽的前后内壁分别设有凸起,后连动槽的前后内壁分别设有凸起,左连动槽的左右内壁分别设有凸起,右连动槽的左右内壁分别设有凸起,左连接槽的左右内壁分别设有凸起,右连接槽的左右内壁分别设有凸起。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对焦复位弹片的两端分别与镜头支架和底座相连,且对焦复位弹片随镜头支架的上下移动而变形,这样在记忆合金驱动器驱动镜头支架上下移动时,对焦复位弹片会变形而使得对焦复位弹片对镜头支架施加沿上下方向的复位力,从而使得镜头支架在上下移动后进行复位时,镜头支架在对焦复位弹片复位力作用下能快速移动复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1;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2;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3;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1;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2;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3;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4;

标号说明:

外壳1,

底座2,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01,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02,第三导电连接端子203,第四导电连接端子204,第五导电连接端子205,

第一固定部21,第三导电座211,第三夹持部2111,第二固定部22,第四导电座221,第四夹持部2211,

前固定块23,前固定槽231,后固定块24,后固定槽241,

镜头支架3,安装孔30,第一连接部31,第一导电座311,第一夹持部3111,第一连接片3112,第二连接部32,第二导电座321,第二夹持部3211,第二连接片3212,前衔接部33,后衔接部34,

记忆合金驱动器4,前记忆合金丝41,后记忆合金丝42,左记忆合金丝43,右记忆合金丝44,

对焦复位弹片5,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

导电弹片6,第一固定片61,第二固定片62,

防抖复位机构7,前弹片71,后弹片72,左弹片73,右弹片74,

连动座75,通孔750,前连动块751,前连动槽7511,后连动块752,后连动槽7521,左连动块753,左连动槽7531,右连动块754,右连动槽7541,

连接座76,穿孔760,左连接块761,左连接槽7611,右连接块762,右连接槽7621,

第一衔接座8,

第二衔接座9,

容置空间s。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音圈马达,其包括外壳1、底座2、镜头支架3、记忆合金驱动器4以及对焦复位弹片5;其中所述外壳1安装于底座2上且外壳1与底座2之间形成一上下开口的容置空间s;所述镜头支架3可移动的配合于容置空间s内,镜头支架上3设有上下贯穿的安装孔30以供镜头进行安装;所述记忆合金驱动器4设置于容置空间s内,且记忆合金驱动器4通过记忆合金丝的伸缩来驱动镜头支架3上下移动,镜头支架3的上下移动会带动镜头进行变焦;所述对焦复位弹片5的两端分别与镜头支架3和底座2相连,且对焦复位弹片5随镜头支架3的上下移动而变形,这样在记忆合金驱动器4驱动镜头支架3上下移动时,对焦复位弹片5会变形而使得对焦复位弹片5对镜头支架3施加沿上下方向的复位力,从而使得镜头支架3在上下移动后进行复位时,镜头支架3在对焦复位弹片5复位力作用下能快速移动复位。

配合图2至图5所示,所述记忆合金驱动器4还可驱动镜头支架3前后左右移动,这样镜头支架3便可在前后、左右、上下三个方向移动,使得镜头支架3可实现三轴移动。具体的,配合图2至图5所示,所述底座2的左前端和右后端分别设有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镜头支架3的右前端和左后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而所述记忆合金驱动器4则包括前记忆合金丝41、后记忆合金丝42、左记忆合金丝43和右记忆合金丝44,其中所述前记忆合金丝41倾斜设置于镜头支架3前侧,前记忆合金丝41的左端高于前记忆合金丝41的右端,且前记忆合金丝4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21和第一连接部31相连;所述后记忆合金丝42倾斜设置于镜头支架3后侧,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低于后记忆合金丝42的右端,且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第二连接部32和第二固定部22相连;所述左记忆合金丝43倾斜设置于镜头支架3左侧,左记忆合金丝43的前端高于左记忆合金丝43的后端,且左记忆合金丝4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连接部32相连;所述右记忆合金丝44倾斜设置于镜头支架3右侧,右记忆合金丝44的前端低于右记忆合金丝44的后端,且右记忆合金丝4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第一连接部41和第二固定部22相连。配合图3所示,在对前记忆合金丝41通电而使得前记忆合金丝41发热收缩时,前记忆合金丝41会拉动镜头支架3左移;配合图4所示,在对后记忆合金丝42通电而使得后记忆合金丝42发热收缩时,后记忆合金丝42会拉动镜头支架3右移;配合图3所示,在对左记忆合金丝43通电而使得左记忆合金丝43发热收缩时,左记忆合金丝43会拉动镜头支架3前移;配合图4所示,在对右记忆合金丝44通电而使得右记忆合金丝44发热收缩时,右记忆合金丝44会拉动镜头支架3后移;配合图3至图5所示,在对前记忆合金丝41、后记忆合金丝42、左记忆合金丝43和右记忆合金丝44通电而使得前记忆合金丝41、后记忆合金丝42、左记忆合金丝43和右记忆合金丝44发热收缩时,前记忆合金丝41、后记忆合金丝42、左记忆合金丝43和右记忆合金丝44会一起拉动镜头支架3上移,而当前记忆合金丝41、后记忆合金丝42、左记忆合金丝43和右记忆合金丝44断电而使得前记忆合金丝41、后记忆合金丝42、左记忆合金丝43和右记忆合金丝44伸展复位时,镜头支架3会下移。

配合图2至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部31上可固定有两个第一导电座311,两个第一导电座311分别与前记忆合金丝41的右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4的前端相连而将前记忆合金丝41的右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4的前端与第一连接部31相连,两个第一导电座311下部可分别形成第一夹持部3111以分别夹持前记忆合金丝41的右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4的前端;第二连接部32上固定有两个第二导电座321,两个第二导电座321分别与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和左记忆合金丝43的后端相连而将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和左记忆合金丝43的后端与第二连接部32相连,两个第二导电座321下部可分别形成第二夹持部3211以分别夹持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和左记忆合金丝43的后端;所述第一固定部21上固定有两个第三导电座211,两个第三导电座211分别与前记忆合金丝41的左端和左记忆合金丝43的前端相连而将前记忆合金丝41的左端和左记忆合金丝43的前端与第一固定部21相连,两个第三导电座211上部可分别形成第三夹持部2111以分别夹持前记忆合金丝41的左端和左记忆合金丝43的前端;所述第二固定部22上固定有两个第四导电座221,两个第四导电座221分别与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1的后端相连而将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1的后端与第二固定部22相连,两个第四导电座221上部可分别形成第四夹持部2211以分别夹持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1的后端。

配合图2至图9所示,所述第一固定部21和第二固定部22可向上凸出底座2,所述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则向下凸出镜头支架3,第一连接部31和第二连接部32的底端活动抵触底座2而支撑起镜头支架3。

配合图2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可包括呈环状结构的导电弹片6,导电弹片6的四个边角分别与第一连接部31的顶端、第二连接部32的顶端、第一固定部21的顶端和第二固定部22的顶端相连而将导电弹片6固定,导电弹片6与两个第一导电座311和两个第二导电座321焊接相连而使得导电弹片6与前记忆合金丝41的右端、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左记忆合金丝43的后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4的前端电连接,这样外部控制电路的接地端与导电弹片6电连接便可实现外部控制电路的接地端与前记忆合金丝41的右端、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左记忆合金丝43的后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4的前端电连接,从而便于外部控制电路的接地端与前记忆合金丝41的右端、后记忆合金丝42的左端、左记忆合金丝43的后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4的前端实现电连接,而外部控制电路的四个输出端与前记忆合金丝41的左端、后记忆合金丝42的右端、左记忆合金丝43的前端和右记忆合金丝44的后端分别电连接,这样外部控制电路便可对前记忆合金丝41的通电与否、后记忆合金丝42的通电与否、左记忆合金丝43的通电与否和右记忆合金丝44的通电与否分别进行控制。配合图1至图5所示,所述底座2上设有五个导电连接端子,五个导电连接端子分为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01、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02、第三导电连接端子203、第四导电连接端子204和第五导电连接端子205,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01与导电弹片6电连接,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02和第三导电连接端子203分别与两个第三导电座211电连接,第四导电连接端子204和第五导电连接端子205分别与两个第四导电座221电连接,五个导电连接端子用于与外部控制电路连接而使得外部控制电路能与前记忆合金丝41的左端、后记忆合金丝42的右端、左记忆合金丝43的前端、右记忆合金丝44的后端和导电弹片6分别电连接,这样通过五个导电连接端子能便于本实用新型与外部控制电路相连。其中第一导电连接端子201可通过埋设于底座2中的导电片与导电弹片6相连,第二导电连接端子202和第三导电连接端子203可分别通过通过埋设于底座2中的导电片而与两个第三导电座211分别相连,第四导电连接端子204和第五导电连接端子205也可分别通过埋设于底座2中的导电片而与两个第四导电座221分别相连。

配合图3和图5所示,两个第一导电座311顶部均弯折形成有第一连接片3112,导电弹片6的右前边角向内延伸形成有第一固定片61,导电弹片6的第一固定片61底面与两个第一导电座311的第一连接片3112顶面焊接相连,这样通过设置第一固定片61和第一连接片3112能使得导电弹片6与两个第一导电座311的连接面积大,而使得导电弹片6与两个第一导电座311连接稳固;两个第二导电座321顶部均弯折形成有第二连接片3212,导电弹片6的左后边角向内延伸形成有第二固定片62,导电弹片6的第二固定片62底面与两个第二导电座321的第二连接片3212顶面焊接相连,这样通过设置第二固定片62和第二连接片3212能使得导电弹片6与两个第二导电座321的连接面积大,而使得导电弹片6与两个第二导电座321连接稳固。另外导电弹片6的第一固定片61底面与两个第一导电座311的第一连接片3112顶面可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相连,导电弹片6的第二固定片62底面与两个第二导电座321的第二连接片3212顶面也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相连,激光焊接相比较普通的焊锡焊接,激光焊接不会出现爆锡的问题,能避免爆锡产生废渣影响镜头支架3的移动。

配合图2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防抖复位机构7,通过防抖复位机构7以使得镜头支架3在前后左右移动后能快速复位;所述防抖复位机构7包括前弹片71和左弹片73,前弹片71随镜头支架3前后移动而变形,以使得前弹片71给镜头支架3提供一个沿前后方向的复位力而驱使镜头支架3在前后移动后可快速复位;左弹片73随镜头支架3左右移动而变形,以使得左弹片73给镜头支架3提供一个沿左右方向的复位力而驱使镜头支架3在左右移动后可快速复位;另外所述防抖复位机构7包括后弹片72和右弹片74,后弹片72随镜头支架3前后移动而变形,以使得后弹片72给镜头支架3提供一个沿前后方向的复位力而驱使镜头支架3在前后移动后可快速复位;右弹片74随镜头支架3左右移动而变形,以使得右弹片74给镜头支架3提供一个沿左右方向的复位力而驱使镜头支架3在左右移动后可快速复位,这样通过增加后弹片72和右弹片74能使得镜头支架3在前后左右移动后能更快复位。

配合图2至图9所示,所述防抖复位机构7还包括连动座75和连接座76,连动座75和连接座76可前后左右移动的设置于容置空间s内,连动座75上对应于安装孔设有一通孔750,连接座76上对应于安装孔30设有一穿孔760,连接座76通过对焦复位弹片5与镜头支架3相连而使得镜头支架3可相对于连接座76上下移动,对焦复位弹片5两端分别连接连接座76和镜头支架3;而所述前弹片71设置于镜头支架3的前侧,前弹片71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前后方向,前弹片71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前后方向是指前弹片71受到沿前后方向的力容易产生形变,而前弹片71受到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力不易产生形变,前弹片71的左端与底座相连,前弹片71的右端与连动座75相连;所述后弹片72设置于镜头支架3的后侧,后弹片72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前后方向,后弹片72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前后方向是指后弹片72受到沿前后方向的力容易产生形变,而后弹片72受到沿上下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力不易产生形变,后弹片72的右端与底座2相连,后弹片72的左端与连动座75相连;所述左弹片73设置于镜头支架3的左侧,左弹片73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左右方向,左弹片73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左右方向是指左弹片73受到沿左右方向的力容易产生形变,而左弹片73受到沿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力不易产生形变,左弹片73的前端与连接座76相连,左弹片73的后端与连动座75相连;所述右弹片74设置于镜头支架3的右侧,右弹片74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左右方向,右弹片74的弹性形变方向沿左右方向是指右弹片74受到沿左右方向的力容易产生形变,而右弹片74受到沿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力不易产生形变,右弹片74的前端与连动座75相连,右弹片74的后端与连接座76相连。

为便于理解防抖复位机构7,以下阐述一下防抖复位机构7的工作原理:

配合图3和图4所示,当镜头支架3左移时,镜头支架3会带动连接座76左移,而由于左弹片7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接座76和连动座75相连,右弹片7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动座75和连接座76相连,这样连接座76左移会给左弹片73的前端施加向左的力和给右弹片74的后端施加向左的力,左弹片73和右弹片74进而给连动座75施加向左的力而使得连动座75给前弹片71和后弹片72施加向左的力,而前弹片71和后弹片72受到沿左右方向的力不易变形,这样前弹片71和后弹片72受到向左的力不会产生变形而使得连动座75不会向左移动,而连动座75不会向左移动则使得左弹片73的后端和右弹片74的前端不动,这样连接座76给左弹片73的前端施加向左的力会使得左弹片73向左弯曲变形,连接座76给右弹片74的后端施加向左的力会使得右弹片74向左弯曲变形,这样左弹片73和右弹片74则会给镜头支架3施加向右的复位力,以使得镜头支架3快速右移复位;

配合图3和4所示,当镜头支架3右移时,镜头支架3会带动连接座76右移,而由于左弹片7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接座76和连动座75相连,右弹片7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动座75和连接座76相连,这样连接座76右移会给左弹片73的前端施加向右的力和给右弹片74的后端施加向右的力,左弹片73和右弹片74进而给连动座75施加向右的力而使得连动座75给前弹片71和后弹片72施加向右的力,而前弹片71和后弹片72受到沿左右方向的力不易变形,这样前弹片71和后弹片72受到向右的力不会产生变形而使得连动座75不会向右移动,而连动座75不会向右移动则使得左弹片73的后端和右弹片74的前端不动,这样连接座76给左弹片73的前端施加向右的力会使得左弹片73向右弯曲变形,连接座76给右弹片74的后端施加向右的力会使得右弹片74向右弯曲变形,这样左弹片73和右弹片74则会给镜头支架3施加一个向左的复位力,以使得镜头支架3能快速左移复位;

配合图3和图4所示,当镜头支架3前移时,镜头支架3会带动连接座76前移,而由于左弹片7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接座76和连动座75相连,右弹片7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动座75和连接座76相连,左弹片73和右弹片74受到沿前后方向的力不易变形,这样连接座76前移便可带动连动座75前移,使得连动座75给前弹片71的右端施加向前的力和给后弹片72的左端施加向前的力,而前弹片71的左端与底座2相连,后弹片72的右端与底座2相连,这样连动座75给前弹片71的右端施加向前的力会使得前弹片71向前弯曲变形,连动座75给后弹片72的左端施加向前的力会使得后弹片72向前弯曲变形,这样前弹片71和后弹片72则会给镜头支架3施加一个向后的复位力,以使得镜头支架3能快速后移复位;

配合图3和4所示,当镜头支架3后移时,镜头支架3会带动连接座76后移,而由于左弹片7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接座76和连动座75相连,右弹片7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动座75和连接座76相连,左弹片73和右弹片74受到沿前后方向的力不易变形,这样连接座76后移便可带动连动座75后移,使得连动座75给前弹片71的右端施加向后的力和给后弹片72的左端施加向后的力,而前弹片71的左端与底座2相连,后弹片72的右端与底座2相连,这样连动座75给前弹片71的右端施加向后的力会使得前弹片71向后弯曲变形,连动座75给后弹片72的左端施加向后的力会使得后弹片72向后弯曲变形,这样前弹片71和后弹片72则会给镜头支架3施加一个向前的复位力,以使得镜头支架3能快速前移复位。

配合图2至图7所示,所述底座2的顶部前侧和后侧可分别设有前固定块23和后固定块24,前固定块23和后固定块24上分别设有前固定槽231和后固定槽241;而所述连动座75的前侧、后侧、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前连动块751、后连动块752、左连动块753和右连动块754,前连动块751、后连动块752、左连动块753和右连动块754分别设有前连动槽7511、后连动槽7521、左连动槽7531和右连动槽7541;所述连接座76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有左连接块761和右连接块762,左连接块761和右连接块762分别设有左连接槽7611和右连接槽7621;所述前弹片7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前固定槽231和前连动槽7511中而将前弹片分别与底座2和连动座75相连,所述后弹片72的左端和右端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后连动槽7521和后固定槽241中而将后弹片72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连动座75和底座2相连,所述左弹片7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左连接槽7611和左连动槽7531中而将左弹片73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接座76和连动座75相连,所述右弹片7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通过胶水粘接于右连动槽7541和右连接槽7621中而将右弹片74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连动座75和连接座76相连。配合图2所示,所述前弹片71的左端和右端可分别设有开孔以使得前弹片71的左端和右端与胶水更稳固结合,所述后弹片72的左端和右端也分别设有开孔以使得后弹片72的左端和右端与胶水更稳固结合,所述左弹片73的前端和后端也分别设有开孔以使得左弹片73的左端和右端与胶水更稳固结合,所述右弹片74的前端和后端也分别设有开孔以使得右弹片74的左端和右端与胶水更稳固结合。另外,所述前固定槽231的前后内壁可分别设有凸起以使得前固定块23与胶水稳固结合,后固定槽241的前后内壁也分别设有凸起以使得后固定块24与胶水稳固结合,前连动槽7511的前后内壁也分别设有凸起以使得前连动块751与胶水稳固结合,后连动槽7521的前后内壁也分别设有凸起以使得后连动块752与胶水稳固结合,左连动槽7531的左右内壁也分别设有凸起以使得左连动块753与胶水稳固结合,右连动槽7541的左右内壁也分别设有凸起以使得右连动块754与胶水稳固结合,左连接槽7611的左右内壁也分别设有凸起以使得左连接块761与胶水稳固结合,右连接槽7621的左右内壁也分别设有凸起以使得右连接块762与胶水稳固结合。

配合图2至图7所示,所述连接座76可通过对焦复位弹片5与镜头支架3相连;所述对焦复位弹片5的数量有两个,两个对焦复位弹片5分为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所述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分别设置于镜头支架3的前侧和后侧上,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的弹性形变方向沿上下方向,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镜头支架3和连接座76相连而使得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与镜头支架3和底座2分别相连,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的左端和右端分别与连接座76和镜头支架3相连而使得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与镜头支架3和底座2分别相连;其中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的弹性形变方向沿上下方向沿上下方向是指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受到沿上下方向的力容易变形,而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和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受到沿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的力不容易变形;这样使得镜头支架3的前后左右移动能带动连接座76前后左右移动。配合图2至图7所示,其中所述镜头支架3前侧设有一向前凸起的前衔接部33,镜头支架3后侧设有一向后凸起的后衔接部34;所述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的右端通过卡接、粘接或螺钉锁固的方式与前衔接部33相连,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的左端通过第一衔接座8与连接座76相连,第一衔接座8位于镜头支架3外侧并与连接座76顶部通过卡接、粘接、焊接或螺钉锁固的方式相连,第一对焦复位弹片51的左端与第一衔接座8通过卡接、粘接或螺钉锁固的方式相连;而所述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的左端通过卡接、粘接或螺钉锁固的方式与后衔接部34相连,第二对焦复位弹片52的右端通过第二衔接座9与连接座76相连,第二衔接座9位于镜头支架3外侧并与连接座76顶部通过卡接、粘接、焊接或螺钉锁固的方式相连,第二对焦复位弹片8的左端与第二衔接座9通过卡接、粘接或螺钉锁固的方式相连。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