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v阀加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510237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Pcv阀加温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对安装于树脂制油分离器的PCV阀进行加温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窜气是从机动车用发动机中的汽缸与活塞的间隙泄漏到曲轴箱的气体。通过将该窜气送回到进气通路,能够提高燃料经济性。另外,能够使曲轴箱内压成为负压,能够减轻活塞的泵气损失。由于在该窜气中含有雾状的发动机油,所以通过油分离器来从窜气分离油。油被分离后的窜气被送回到进气通路。窜气送回到进气通路的量由PCV阀进行调整。
[0003]为了轻量化和/或低成本化,油分离器为树脂制。因此,在PCV阀安装于油分离器的情况下,与油分离器为金属制的情况相比,发动机的热不容易经由油分离器传递给PCV阀。其结果,在低温时,窜气中的水分可能会冻结而导致PCV流路闭塞。
[0004]日本特开2009-150351号公报公开了如下技术:为了使得发动机的热有效地传递给PCV阀,将安装PCV阀的油分离器部分设为热传导率高的金属制。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503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0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是通过来自发动机的传热、而是通过发动机冷却水(温水)来对PCV阀进行加温的PCV阀加温装置。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1]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如下。
[0012](I) 一种PCV阀加温装置,
[0013]具有分别为金属制的PCV阀、导管以及衬套,
[0014]所述PCV阀经由所述衬套安装于树脂制的油分离器,
[0015]所述导管具备外周面和供发动机冷却水流动的内部通路,
[0016]所述衬套具备内周面和外周面,所述内周面的一部分与所述PCV阀接触,所述外周面在第I部分与所述油分离器接触,在第2部分与所述导管的外周面接触,
[0017]所述衬套具备向该衬套的外径侧突出的外径侧突出部,该外径侧突出部具备在所述导管的截面中的周向上沿着所述导管的外周面延伸的弯曲面,该弯曲面面接触于与该弯曲面相对的所述导管的外周面部分,该弯曲面定义所述衬套的外周面的所述第2部分。
[0018](2)根据⑴所述的PCV阀加温装置,
[0019]所述衬套和所述导管彼此焊接。
[0020](3)根据⑵所述的PCV阀加温装置,
[0021]所述导管具备长度方向弯曲部,所述长度方向弯曲部沿着所述衬套的外周面在该衬套的周向上延伸,与所述衬套的外周面接触,
[0022]所述衬套和所述导管的长度方向弯曲部彼此焊接。
[0023](4)根据(3)所述的PCV阀加温装置,
[0024]所述长度方向弯曲部以所述衬套的半周的量延伸。
[0025](5)根据(3)所述的PCV阀加温装置,
[0026]还具有树脂制的罩,
[0027]所述衬套的一部分和所述导管的长度方向弯曲部由所述罩覆盖。
[0028](6)根据(5)所述的PCV阀加温装置,
[0029]所述罩固定于所述油分离器。
[0030](7)根据⑴所述的PCV阀加温装置,
[0031]所述PCV阀具备阀体,该阀体具备外周面,
[0032]所述衬套的内周面与所述阀体的外周面的一部分面接触。
[0033](8)根据⑴所述的PCV阀加温装置,
[0034]所述油分离器具备腔、气体导入部、油分离部、排泄部以及气体排出部,
[0035]所述气体导入部为了向所述腔导入窜气而设置,
[0036]所述油分离部为了从窜气分离油而设置,
[0037]所述排泄部为了将由所述油分离部分离出的油排出而设置,
[0038]所述气体排出部为了将由所述油分离部分离出油后的窜气从所述腔排出而设置,
[0039]所述衬套压入于所述气体排出部。
[0040]发明效果
[0041]根据上述(I)?(8)的PCV阀加温装置,PCV阀与衬套接触。衬套具备外径侧突出部,该外径侧突出部具备与导管的外周面面接触的弯曲面。因此,能够得到以下效果。
[0042]当由发动机冷却水对导管进行加温时,与导管面接触的衬套被加温,与衬套接触的PCV阀被加温。因此,能够通过发动机冷却水来对PCV阀进行加温。
[0043]另外,由于衬套与导管面接触,所以与衬套不与导管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对衬套进行加温。
[0044]根据上述(2)的PCV阀加温装置,衬套和导管彼此焊接,所以能够高效地进行从导管向衬套的热传递。
[0045]根据上述(5)的PCV阀加温装置,衬套和导管由罩覆盖,所以与衬套和导管不由罩覆盖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自衬套和导管的散热。
【附图说明】
[0046]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PCV阀加温装置的立体图。
[0047]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PCV阀加温装置的、PCV阀及其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0048]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PCV阀加温装置的、PCV阀及其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0049]图4是图2的A-A线放大剖视图。
[0050]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PCV阀加温装置中供PCV阀安装的油分离器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5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PCV阀加温装置进行说明。
[0052]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PCV阀加温装置10是对安装于树脂制的油分离器I的PCV阀20进行加温的装置。
[0053]如图5所示,油分离器I为了从在机动车用发动机(未图示)的曲轴箱(未图示)产生的窜气60分离油61而设置。分离出的油61返回曲轴箱。如图1所示,油分离器I具备上部件Ia和下部件lb。上部件Ia和下部件Ib分体成形并彼此固定。上部件Ia和下部件Ib通过振动熔敷、粘接等而彼此固定。
[0054]如图5所示,油分离器I具备腔2、气体导入部3、油分离部4、排泄部5以及气体排出部6。
[0055]腔2是处于油分离器I的内侧的空间。气体导入部3为了从油分离器I的外部向腔2导入窜气60而设置。油分离部4为了从窜气60分离油61而设置。排泄部5为了将由油分离部4分离出的油61排出到油分离器I的外部而设置。气体排出部6为了将由油分离部4分离出油61后的窜气60从腔2排出到油分离器I的外部而设置。
[0056]气体导入部3、排泄部5以及气体排出部6各设置有I个。气体导入部3和排泄部5为管状,设置于下部件lb。气体导入部3设置成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或者向下延伸。排泄部5设置成向下延伸。气体排出部6为管状,设置于上部件la。气体排出部6设置成向上延伸。如图4所示,在气体排出部6的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端部形成有凸缘部6a。凸缘部6a与气体排出部6形成为一体。凸缘部6a设置成向气体排出部6的径向外侧延伸。
[0057]油分离器I可以是⑴如图5所示的惯性碰撞式,也可以是(ii)回旋式(未图示),还可以是(iii)迷宫式(未图示)。
[0058](i)在油分离器I是惯性碰撞式的情况下,设置供窜气60碰撞的碰撞板4a,使窜气60中的油61附着于碰撞板4a,从而从窜气60分离油61。
[0059](ii)在油分离器I是回旋式的情况下,窜气60进行回旋运动而产生离心力,从而从窜气60分离油61。
[0060](iii)在油分离器I是迷宫式的情况下,设置局部地对腔2进行分割的隔板(未图示),窜气60在腔2中的流路长度变长,油61变得容易因自重而落下,并且,窜气60的流速提高,油61变得容易与油分离器I的壁面碰撞。因此,从窜气60分离油61。
[0061]如图4所示,PCV阀加温装置10具有PCV阀20、具备外周面33的导管(管)30、衬套40以及罩50。
[0062]PCV阀20为了对从腔2排出到油分离器I的外部的气体量进行调整而设置。PCV阀20为金属制,金属例如是铁、钢、铜、铝。如图4所示,PCV阀20具备冲杆(可动阀要素)21、弹簧22以及阀体23。通过冲杆21相对于阀体23移动,阀体23的内部流路23a的流路截面积改变。因此,PCV阀20能够对在PCV阀20中流动的窜气60的流量进行调整。
[0063]阀体23为金属制,金属例如是铁、钢、铜、铝。阀体23具备外周面23b。阀体23的外周面23b具备小径部23bl、大径部23b3以及第2大径部23b5。大径部23b3比小径部23b I靠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大径部23b3通过台阶部23b2与小径部23b I连接,直径比小径部23bl大。第2大径部23b5比大径部23b3靠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第2大径部23b5通过第2台阶部23b4与大径部23b3连接,直径比大径部23b3大。
[0064]阀体23经由与阀体23接触的衬套40安装于油分离器I的气体排出部6。
[0065]衬套40为金属制,金属例如是铁、钢、铜、铝。衬套40压入于气体排出部6。衬套40为管状。衬套40具备内周面41和外周面42。
[0066]衬套40的内周面41的一部分与PCV阀20接触。衬套40的内周面41具备小径部41a和大径部41c。大径部41c比小径部41a靠气体流动方向下游侧。大径部41c通过台阶部41b与小径部41a连接,直径比小径部41a大。
[0067]在阀体23的外周面23b的小径部23bl形成有公螺纹部70。在衬套40的内周面41的小径部41a形成有母螺纹部71。通过将公螺纹部70螺纹拧入母螺纹部71,阀体23 (PCV阀20)螺纹拧入于衬套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